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第一节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 一、基本方针 1.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立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即“全面规划、合 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方针。 2.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进一步制定出我国环境管理的大政方针 ■一是明确提出了环境保护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基本国策,从而确立了环 境保护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是制定出我国环保事业的战略方针,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 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即同步发展方针; ■三是确定把强化环境管理作为当前工作的中心环节 3.持续发展战略方针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结束后,199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 大对策》: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2;“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 皮书》,确定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目标、政策框架和实施方案。中国环境与发展十 大对策内容: (1)实行持续发展战略 (2)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3)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城市“四害”。 (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 (5)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6)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7)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8)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9)健全环境法规,强化环境管理。 (10)参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精神,制定我国行动计划。 阅读材料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2001年修正) 总体层係系统层状态层 夜量层 素层 人均耕地 地资源指数 耕地变化率 耕地质量 耕地占全国份额 中国可 持续发上存支生存资源禀赋 人均水资源 展总体|持系统 资源指数 水资源密度 力 亩均水资源 水土资源匹配指数 水资源占全国份额 国土资源占全国份额
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第一节 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 一、基本方针 1. 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立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即“全面规划、合 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方针。 2.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进一步制定出我国环境管理的大政方针: ◼ 一是明确提出了环境保护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基本国策,从而确立了环 境保护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 二是制定出我国环保事业的战略方针,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 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即同步发展方针; ◼ 三是确定把强化环境管理作为当前工作的中心环节。 3. 持续发展战略方针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结束后,199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 大对策》;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ª¡ª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 皮书》,确定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目标、政策框架和实施方案。中国环境与发展十 大对策内容: (1)实行持续发展战略。 (2)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3)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城市“四害”。 (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 (5)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6)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7)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8)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9)健全环境法规,强化环境管理。 (10)参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精神,制定我国行动计划。 阅读材料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2001年修正) 总体层 系统层 状态层 变量层 要素层 中国可 持续发 展总体 能力 生存支 持系统 生存资源禀赋 土地资源指数 人均耕地 耕地变化率 耕地质量 耕地占全国份额 水资源指数 人均水资源 水资源密度 亩均水资源 水土资源匹配指数 水资源占全国份额 国土资源占全国份额
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 光合有效辐射 候资源指数 ≥10℃积温 平均降水 均霜日 人均NP 物资源指数卜P密度 PP占全国份额 单位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 勿能投入指数 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 浓农业投入水平 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 灌溉率 资金投入指数 浓户人均生产费用支出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财政支出 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 生物转化效率指数 农业劳动生产力 粮食安全保证率 化肥利用效率 中国可 资源转化效率 人均农业总产值 持续发存支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总产值 展总体|持系统 济转化效率指数业总产值增长率 欣村人均收入 农业增长值率 浓业产值波动系数 存稳定指数 石产量波动系数 人均收入波动系数 产稳产田建设占耕地面积比 生存持续能力 旱涝盐碱治理率 存持续指数成灾率 中等教育水平以上农业劳动者 比例 地形限制系数 自然成本指数资源组合优势度 生态相应成本系数 区域发展成本资金投入指数 农户人均生产费用支出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财政支出 中国可 发展支 持续发诗系统 人力资本指数 展能力 会成本指数人拥有智力资源量 人口发展的压力 单位面积货运周转量 区域发展水平础设施能力指数每千人拥有的国际互联网用户 千人拥有电话数
总体层 系统层 状态层 变量层 要素层 气候资源指数 光合有效辐射 ≥10℃积温 年平均降水 年均霜日 生物资源指数 人均NPP NPP密度 NPP占全国份额 中国可 持续发 展总体 能力 生存支 持系统 农业投入水平 物能投入指数 单位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 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 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 灌溉率 资金投入指数 农户人均生产费用支出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财政支出 资源转化效率 生物转化效率指数 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 农业劳动生产力 粮食安全保证率 化肥利用效率 经济转化效率指数 人均农业总产值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增长率 农村人均收入 农业增长值率 生存持续能力 生存稳定指数 农业产值波动系数 连石产量波动系数 人均收入波动系数 生存持续指数 高产稳产田建设占耕地面积比 例 旱涝盐碱治理率 成灾率 中等教育水平以上农业劳动者 比例 中国可 持续发 展能力 发展支 持系统 区域发展成本 自然成本指数 地形限制系数 资源组合优势度 生态相应成本系数 资金投入指数 农户人均生产费用支出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财政支出 社会成本指数 人力资本指数 万人拥有智力资源量 人口发展的压力 区域发展水平 基础设施能力指数 单位面积货运周转量 每万人邮电业务总量 每千人拥有的国际互联网用户 千人拥有电话数
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 DP占全国份额 人均GDP 经济规模指数DP密度 人均GDP的增长率 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人均投资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密度 济推动力指数|人均储蓄额 资本金份额 人均固定资产净值 固定资产净值密度 非农产值占总产值比例 构合理度指数术密集型工业产值占总产值 空间合理度系数 总体效益水平 业经济效益指数p 投入产出水平 营效率 盈利水平 产品合格品率 品质量指数 品质量优等品率 持系统区域发展质量 品质量损失率 新产品产值率 主要原材料消耗系数 历元产值能耗 济集约化指数万元产值废水排放 元产值废气排放 中国可 万元产值固体废物排放 持续发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展能力 废气排放水平 非放强度指数废水排放水平 区域环境水平 固体废弃物排放水平 大气污染指数 02排放水平 里脆弱指数 地形起伏度 持系统 地震灾害频率 区域生态水平候变异指数 水土流失率 壤侵蚀指数慌荒漠化率 盐碱化率 中国可环境支 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 展总体诗系/区域抗逆水平下境治理指数水排放达标率 废气处理率
总体层 系统层 状态层 变量层 要素层 经济规模指数 GDP占全国份额 人均GDP GDP密度 人均 GDP的增长率 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经济推动力指数 人均投资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密度 人均储蓄额 资本金份额 人均固定资产净值 固定资产净值密度 结构合理度指数 非农产值占总产值比例 技术密集型工业产值占总产值 比例 空间合理度系数 中国可 持续发 展能力 发展支 持系统 区域发展质量 工业经济效益指数 总体效益水平 投入产出水平 运营效率 盈利水平 产品质量指数 产品合格品率 产品质量优等品率 产品质量损失率 新产品产值率 经济集约化指数 主要原材料消耗系数 万元产值能耗 万元产值废水排放 万元产值废气排放 万元产值固体废物排放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环境支 持系统 区域环境水平 排放强度指数 废气排放水平 废水排放水平 固体废弃物排放水平 大气污染指数 SO2排放水平 烟尘排放水平 区域生态水平 地里脆弱指数 地形起伏度 地震灾害频率 气候变异指数 干燥度 受灾率 土壤侵蚀指数 水土流失率 荒漠化率 盐碱化率 中国可 持续发 展总体 环境支 持系统 区域抗逆水平 环境治理指数 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 废水排放达标率 废气处理率
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 能力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陈太考 态保护指数 自然保护区面积比率 水土流失治理率 人均造林面积 顸期寿命 口发展指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 社会文盲率 老龄化率 社会发展水平 第三产业劳动者占全社会劳动 社会结构指数 者比例 市化率 人户占总户数的比例 居民生活条件 在活质量指数居民消费水平 乡收入水平差异 社会支 社会公平指数就业公平度 侵教育公平度 持系统全会安全指数 镇失业率 困发生率 会保障指数 赡养比 市与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 劳动者文盲比例 社会潜在效能指测劳动者小学程度人口比例 唠动者中学程度人口比例 捞动者大学程度以上人口比例 社会进步动力 社会创造能力指数 前教育人口参与比 第二产业人口参与比 科学家,工程师人口 参与比 育投入指数 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 救育经费占全国份额 万人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 人在校大学生数 中国 持续发智力 救育规模指数 均每所中等学校学生数 均每所大学学生数 系统区域教育能力 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 能力 历人拥有大学教师数 龄儿童入学率 敗育成就指数|等学校以上在校学生数占 校学生总数比例 伩盲减少率
总体层 系统层 状态层 变量层 要素层 能力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生态保护指数 森林覆盖率 自然保护区面积比率 水土流失治理率 人均造林面积 社会支 持系统 社会发展水平 人口发展指数 预期寿命 人口自然增长率 全社会文盲率 老龄化率 社会结构指数 第三产业劳动者占全社会劳动 者比例 城市化率 三人户占总户数的比例 生活质量指数 居民生活条件 居民消费水平 社会安全水平 社会公平指数 城乡收入水平差异 就业公平度 受教育公平度 社会安全指数 城镇失业率 贫困发生率 社会保障指数 赡养比 城市与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 社会进步动力 社会潜在效能指数 劳动者文盲比例 劳动者小学程度人口比例 劳动者中学程度人口比例 劳动者大学程度以上人口比例 社会创造能力指数 前教育人口参与比 第二产业人口参与比 科学家,工程师人口 参与比 中国可 持续发 展总体 能力 智力支 持系统 区域教育能力 教育投入指数 教育经费支出占 GDP 比例 教育经费占全国份额 教育规模指数 万人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 万人在校大学生数 平均每所中等学校学生数 平均每所大学学生数 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 万人拥有大学教师数 教育成就指数 学龄儿童入学率 中等学校以上在校学生数占在 校学生总数比例 文盲减少率
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 技资源指数 技人力资源 科技经费资源 区域科技能力科技产出指数 技论文产出 利产出能力 科技贡献指数 直接经济效益 间接经济效益 府效率指数 府财政效率 政府工作效率 济调控指数 仝济调控绩效 社会调控绩效 区域管理能力 境影响评价执行力度 同时制度执行力度 境管理指数 染源限期治理及目标责任制 执行力度 阅读材料之绿色国民生产总值 作为评价可持续发展进程的综合指标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物,可持续发展或称之为绿色 GNP( Green GNP)被界定为:在不减少现有资本资产水平的前提下所必须保证的收入水平。这 里,资本资产包括人工资本(厂房,机器及运输工具等),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以及环境 资本(矿产,森林及草原等) 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收入或绿色GNP可在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NNP)的基础上 通过以下的环境调整而得到: ①当年环境退化的货币价值的估计,即环境资本折旧。由于这种这就通常可划分为两 部分,其一为传统GNP中已部分计入的环境损害,如由于空气污染造成的农作物产量下降等, 另一则未完全记入传统GNP中的环境损害,如野生生物物种的消失及自然景观的破坏等。因此 这一项目的调整主要指传统GNP中未计入的环境退化部分; ②环境损害预防费用支出(预防支出),如为预防风沙侵害而投资建立防护林带等 ③资源环境恢复费用支出(恢复支出),如浄化湖泊与河流,土地复耕等; ④由于非优化利用资源而引起超额计算的部分 可持续收入/绿色GNP=GNP一(预防支出+恢复支出+由于非优化利用资源而引起超额计算的 部分)一[固定(人工)资产折旧+自然资产折旧] 上式给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下传统宏观核算指标的一种修正形式。然而,这一新指标更多 的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概念的框架之上,其各个组成部分如何计算还缺乏可靠有效的方法。同 时,各组成部分同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已有的有关资源与环境的内容上缺乏有效协调和 对应。 、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保护环境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发挥环境保护对经 济建设的调控职能,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行全过程控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髙经济增 长的质量和效益。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的、地方的和各行各业的中长期和 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二是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三是对 城市实行综合整治
总体层 系统层 状态层 变量层 要素层 区域科技能力 科技资源指数 科技人力资源 科技经费资源 科技产出指数 科技论文产出 专利产出能力 科技贡献指数 直接经济效益 间接经济效益 区域管理能力 政府效率指数 政府财政效率 政府工作效率 经济调控指数 经济调控绩效 社会调控绩效 环境管理指数 环境影响评价执行力度 三同时制度执行力度 污染源限期治理及目标责任制 执行力度 环境问题来访处理率 阅读材料之绿色国民生产总值 作为评价可持续发展进程的综合指标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物,可持续发展或称之为绿色 GNP(Green GNP )被界定为:在不减少现有资本资产水平的前提下所必须保证的收入水平。这 里,资本资产包括人工资本(厂房,机器及运输工具等),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以及环境 资本(矿产,森林及草原等)。 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收入或绿色GNP可在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NNP)的基础上, 通过以下的环境调整而得到: ①当年环境退化的货币价值的估计,即环境资本折旧。由于这种这就通常可划分为两 部分,其一为传统GNP 中已部分计入的环境损害,如由于空气污染造成的农作物产量下降等, 另一则未完全记入传统GNP 中的环境损害,如野生生物物种的消失及自然景观的破坏等。因此, 这一项目的调整主要指传统GNP 中未计入的环境退化部分; ②环境损害预防费用支出(预防支出),如为预防风沙侵害而投资建立防护林带等; ③资源环境恢复费用支出(恢复支出),如净化湖泊与河流,土地复耕等; ④由于非优化利用资源而引起超额计算的部分。 可持续收入/绿色GNP= GNP—(预防支出+恢复支出+由于非优化利用资源而引起超额计算的 部分)—[固定(人工)资产折旧+自然资产折旧] 上式给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下传统宏观核算指标的一种修正形式。然而,这一新指标更多 的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概念的框架之上,其各个组成部分如何计算还缺乏可靠有效的方法。同 时,各组成部分同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已有的有关资源与环境的内容上缺乏有效协调和 对应。 二、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 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保护环境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发挥环境保护对经 济建设的调控职能,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行全过程控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增 长的质量和效益。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的、地方的和各行各业的中长期和 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二是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三是对 城市实行综合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