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生态环境规划 第一节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生态规划的概念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者Ⅰ,L. McHarg在《 Design With Nature》一丰 中指出生态规划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情况或多数无害条件下,对土地的某种可能用途进行的 规划 日本一些学者则将生态规划定义为生态学的土地利用规划 李博等人提出,生态规划应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 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 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 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生态规划的主要任务 ■生态规划对象是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以下主要任务: (1)根据生态适宜度,制定区域经济战略方针,确定相宜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布局,以避免 因土地利用不适宜和布局不合理而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2)根据土地承载力或环境容量的评价结果,搞好区域生态区划、人口适宜容量、环境污染防 治规划和资源利用规划等:提出不同功能区的产业布局以及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基 础设施密度限值。 3)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和人类生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搞好林业生态工程、城乡园林绿化布局 水域生态保护等规划设计,提出各类生态功能区内森林与绿地面积、群落结构和类型方案 生态规划的步骤 生态调 资料收集、实地考 因子选择及像化理 生态适宜性分 生态皱感性分 性价 破感性评 四、生态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一)生态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1.生态调查的内容 (1)自然环境状况调査:自然环境状况调查主要侧重对规划区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调査,包 括:气候气象因素和地理特征因素;自然资源状况;生态功能状况;人类开发历史、方式和 强度:自然灾害及其对生境的干扰破坏情况:生态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基础图件收集和编 制,主要收集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和土壤侵蚀图等 (2)社会经济状况调査: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包括社会结构情况和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等。 3)环境质量状况调査:包括空气、水体、土壤、声环境质量现状的监测和调査 2.生态调查的方法 生态调査的手段通常包括历史资料的收集、实地调查、社会调査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四类 收集历史资料,可以了解区域与城市的过去及其与现在的关系,还可以提供实地调查所不能 得到的资料 ■在区域规划或城市规划中,实地调查往往是弥补历史资料的不足与不完善,或对遥感资料的
第九章 生态环境规划 第一节 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生态规划的概念 ◼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者I . L . McHarg在《Design With Nature》一书 中指出生态规划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情况或多数无害条件下,对土地的某种可能用途进行的 规划。 ◼ 日本一些学者则将生态规划定义为生态学的土地利用规划。 ◼ 李博等人提出,生态规划应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 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 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 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二、生态规划的主要任务 ◼ 生态规划对象是社会¡ª经济¡ª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以下主要任务: (1)根据生态适宜度,制定区域经济战略方针,确定相宜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布局,以避免 因土地利用不适宜和布局不合理而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2)根据土地承载力或环境容量的评价结果,搞好区域生态区划、人口适宜容量、环境污染防 治规划和资源利用规划等;提出不同功能区的产业布局以及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基 础设施密度限值。 (3)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和人类生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搞好林业生态工程、城乡园林绿化布局、 水域生态保护等规划设计,提出各类生态功能区内森林与绿地面积、群落结构和类型方案。 三、生态规划的步骤 四、生态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一)生态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1. 生态调查的内容 (1)自然环境状况调查:自然环境状况调查主要侧重对规划区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调查,包 括:气候气象因素和地理特征因素;自然资源状况;生态功能状况;人类开发历史、方式和 强度;自然灾害及其对生境的干扰破坏情况;生态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基础图件收集和编 制,主要收集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和土壤侵蚀图等。 (2)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包括社会结构情况和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等。 (3)环境质量状况调查:包括空气、水体、土壤、声环境质量现状的监测和调查。 2. 生态调查的方法 ◼ 生态调查的手段通常包括历史资料的收集、实地调查、社会调查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四类。 ◼ 收集历史资料,可以了解区域与城市的过去及其与现在的关系,还可以提供实地调查所不能 得到的资料; ◼ 在区域规划或城市规划中,实地调查往往是弥补历史资料的不足与不完善,或对遥感资料的
校正 ■社会调查通过了解区域各阶层对发展的要求以及所关心的焦点问题,以便在规划过程中体现 公众的愿望 遥感技术为迅速准确的获取空间资料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手段 在生态资料收集过程中多采用网格法,即在筛选生态因子的基础上,按网格逐个进行生态状 况的调査与登记,通过数据库和图形显示的方式将规划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各种要 素空间分布直观地表示出来。 ■其具体工作方法为,采用1:10000(较大区域为1:50000)地形图为底图,依据一定原则将 规划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单元),网格一般为1km×1km,有的也采用0.5km×0.5km (网格大小视具体情况而定),每个网格即为生态调查与评价的基本单元。 (二)生态适宜性分析 1.因素叠加法 ■又称地图重叠法。其基本步骤为 (1)根据规划目标,列出各种发展方案和措施,确定规划方案及措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表,建立 关系矩阵 (2)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按一定的评价准则进行各因子对规划目标的适宜性评价和分级; (3)用不同的颜色将各因素对特定规划方案的适宜性绘制在地图上,形成单因素生态适宜评价 (4)将各单一因素适宜性图叠加得到综合适宜性图 (5)由综合适宜性图上色调的深浅表示特定规划方案的适宜性等级,并由此制定规划方案 2.线性组合与非线性组合法 ■线性组合法是用一定的度量值来表示适宜性等级,并给每一因素视其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 值:将每一因素的适宜性等级值乘以权重值,得到该因素的适宜性值。最后综合各因子的适 宜性空间分布特征,即可得到综合适宜性值及其空间分布 3.生态适宜性等级划分 ■单因素生态适宜性等级通常分为三级,即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或五级,即非常适宜 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不适宜,同时分别赋权值5、3、1或9、7、5、3、1,数值大 小与该因素生态适宜性的大小成正比。 ■非常适宜,指土地可持久地用于某种用途而不受重要限制,不至于破坏生态环境、降低生产 力或效益; ■适宜,指土地有限性,当持久用于规划用途会出现中等程度不利,以至于破坏生态环境、降 低效益 ■不适宜,指有严重的限制性,某种用途的持续利用对其影响是严重的,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利用勉强合理 ■综合生态适宜性分级,通常根据综合生态适宜性值确定适宜性分级的上下限,结合单因素的 生态适宜性分级标准进行分级。 (三)生态敏感性分析 ■生态敏感性是指在不损失或不降低环境质量的情况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干扰的适应能 力。生态敏感性分析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影响生态环境的组成因子按照一定的加权叠加规律进 行模拟分析的一种方法,它基于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对影响生态环境平衡的因素进行 叠加分析,可动态的在一定范围内显示1°如果这样1±将会产生何种后果和;°最好这样;± 的合适区域。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内容包括水土流失评价和敏感集水区的确定等 1.水土流失分析 ■用于分析、评价规划区域潜在水土流失与现实水土流失状况的通用方程为: ■A=RK(LS)CP 2.敏感集水区分析 ■敏感集水区评价的目的是基于规划区域水文及水资源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确定其与资源
校正; ◼ 社会调查通过了解区域各阶层对发展的要求以及所关心的焦点问题,以便在规划过程中体现 公众的愿望; ◼ 遥感技术为迅速准确的获取空间资料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手段 ◼ 在生态资料收集过程中多采用网格法,即在筛选生态因子的基础上,按网格逐个进行生态状 况的调查与登记,通过数据库和图形显示的方式将规划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各种要 素空间分布直观地表示出来。 ◼ 其具体工作方法为,采用1∶10000(较大区域为1∶50000)地形图为底图,依据一定原则将 规划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单元),网格一般为1 km×l km,有的也采用0.5 km×0.5 km (网格大小视具体情况而定),每个网格即为生态调查与评价的基本单元。 (二)生态适宜性分析 ◼ 1. 因素叠加法 ◼ 又称地图重叠法。其基本步骤为, (1)根据规划目标,列出各种发展方案和措施,确定规划方案及措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表,建立 关系矩阵; (2)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按一定的评价准则进行各因子对规划目标的适宜性评价和分级; (3)用不同的颜色将各因素对特定规划方案的适宜性绘制在地图上,形成单因素生态适宜评价 图; (4)将各单一因素适宜性图叠加得到综合适宜性图; (5)由综合适宜性图上色调的深浅表示特定规划方案的适宜性等级,并由此制定规划方案。 2. 线性组合与非线性组合法 ◼ 线性组合法是用一定的度量值来表示适宜性等级,并给每一因素视其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 值;将每一因素的适宜性等级值乘以权重值,得到该因素的适宜性值。最后综合各因子的适 宜性空间分布特征,即可得到综合适宜性值及其空间分布 3. 生态适宜性等级划分 ◼ 单因素生态适宜性等级通常分为三级,即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或五级,即非常适宜、 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不适宜,同时分别赋权值5、3、1或9、7、5、3、1,数值大 小与该因素生态适宜性的大小成正比。 ◼ 非常适宜,指土地可持久地用于某种用途而不受重要限制,不至于破坏生态环境、降低生产 力或效益; ◼ 适宜,指土地有限性,当持久用于规划用途会出现中等程度不利,以至于破坏生态环境、降 低效益; ◼ 不适宜,指有严重的限制性,某种用途的持续利用对其影响是严重的,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利用勉强合理。 ◼ 综合生态适宜性分级,通常根据综合生态适宜性值确定适宜性分级的上下限,结合单因素的 生态适宜性分级标准进行分级。 (三)生态敏感性分析 ◼ 生态敏感性是指在不损失或不降低环境质量的情况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干扰的适应能 力。生态敏感性分析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影响生态环境的组成因子按照一定的加权叠加规律进 行模拟分析的一种方法,它基于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对影响生态环境平衡的因素进行 叠加分析,可动态的在一定范围内显示¡°如果这样¡±将会产生何种后果和¡°最好这样¡± 的合适区域。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内容包括水土流失评价和敏感集水区的确定等。 1. 水土流失分析 ◼ 用于分析、评价规划区域潜在水土流失与现实水土流失状况的通用方程为: ◼ A=RK(LS)CP 2. 敏感集水区分析 ◼ 敏感集水区评价的目的是基于规划区域水文及水资源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确定其与资源
开发和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关系,使规划区域内水循环过程得到维护。规划区域按其与河流 水体、水土流失、植被等的关系,划分成不同敏感性集水区。对人类活动及一定方式的土地 利用十分敏感的区域划分为敏感集水区;而对人类活动及土地利用相对抗干扰能力强的区域 划分为不敏感集水区 生态敏感性等级划分 ■影响一个地区生态敏感性因素很多,通常选用影响开发建设较大的因子作为生态敏感性分析 的生态因子,通过制定单因子生态敏感性标准及其权重对各单因子等级及其权重进行评估, 通常用5、3、1或9、7、5、3、1表明其敏感性高低。然后用加权多因素分析公式进行单因子 图加权叠加、聚类得出综合评价值,作为综合评价值分级标准,并由此判明不同区域的敏感 性等级。 ■对城市生态敏感性地带分级,一般按3级标准分:敏感地带(3.7<A<5);一般敏感性地带(2.3 <B<3.7):;基本不敏感地带(1<C<2.3)。对生态敏感、景观独特的地带,适宜保持原貌而 成为保护区;对于生态不敏感、不适合动植物生长的地带,可以进行工业区或商业区的开发。 阅读材料之秦岭生态功能区环境规划 秦岭概况 秦岭山系横亘于我国中部,其主体位于陕西省南部。秦岭是大陆南北自然环境的天然分界 是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 岭。这里物种丰富,自然生态系统典型、完整、相对良好,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秦岭是我国暖温带北亚热带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 岭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区 秦岭是我国中部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 陕西秦岭国家级 生态功能保护区位置图 地理位置与功能区范围 秦岭生态功能区位于陕西省南部,东连 豫鄂,西接甘陇,南望巴蜀,北瞰关中。 大致位于东经105°30′2110°05′和 北纬32°40′1234°35′间 秦岭生态功能区北部以秦岭北坡山脚线 为界;南部以汉江北岸为界,不包括汉 中、安康盆地,以盆地的北缘为界;东、 西两侧以省界为界。总面积5.79万平方 公里,占陕西省总土地面积的28%,涉及 6市所辖的38个县(13个县区的全部及25 个县区的一部分)、483个乡镇。该区域 是秦岭山系的主体部分 二.秦岭生态功能区划 秦岭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1)秦岭生态功能区一级区划 按照中国综合生态环境区划方案,秦岭 生态功能区,属于东部湿润、半湿润生 态大区,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生态二 级区,秦巴山地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 生态三级区。 ■全国的生态三级区具有相对完整的生态
开发和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关系,使规划区域内水循环过程得到维护。规划区域按其与河流、 水体、水土流失、植被等的关系,划分成不同敏感性集水区。对人类活动及一定方式的土地 利用十分敏感的区域划分为敏感集水区;而对人类活动及土地利用相对抗干扰能力强的区域 划分为不敏感集水区。 3. 生态敏感性等级划分 ◼ 影响一个地区生态敏感性因素很多,通常选用影响开发建设较大的因子作为生态敏感性分析 的生态因子,通过制定单因子生态敏感性标准及其权重对各单因子等级及其权重进行评估, 通常用5、3、1或9、7、5、3、1表明其敏感性高低。然后用加权多因素分析公式进行单因子 图加权叠加、聚类得出综合评价值,作为综合评价值分级标准,并由此判明不同区域的敏感 性等级。 ◼ 对城市生态敏感性地带分级,一般按3级标准分:敏感地带(3.7<A<5);一般敏感性地带(2.3 <B<3.7);基本不敏感地带(1<C<2.3)。对生态敏感、景观独特的地带,适宜保持原貌而 成为保护区;对于生态不敏感、不适合动植物生长的地带,可以进行工业区或商业区的开发。 阅读材料之秦岭生态功能区环境规划 一.秦岭概况 ◼ 秦岭山系横亘于我国中部,其主体位于陕西省南部。秦岭是大陆南北自然环境的天然分界, 是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 岭。这里物种丰富,自然生态系统典型、完整、相对良好,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 秦岭是我国暖温带北亚热带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 秦岭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区。 ◼ 秦岭是我国中部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 障。 地理位置与功能区范围 ◼ 秦岭生态功能区位于陕西省南部,东连 豫鄂,西接甘陇,南望巴蜀,北瞰关中。 大致位于东经105°30′¡ª110°05′和 北纬32°40′¡ª34°35′间。 ◼ 秦岭生态功能区北部以秦岭北坡山脚线 为界;南部以汉江北岸为界,不包括汉 中、安康盆地,以盆地的北缘为界;东、 西两侧以省界为界。总面积5.79万平方 公里,占陕西省总土地面积的28%,涉及 6市所辖的38个县(13个县区的全部及25 个县区的一部分)、483个乡镇。该区域 是秦岭山系的主体部分。 二.秦岭生态功能区划 1.秦岭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1)秦岭生态功能区一级区划 ◼ 按照中国综合生态环境区划方案,秦岭 生态功能区,属于东部湿润、半湿润生 态大区,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生态二 级区,秦巴山地常绿阔叶¡ª落叶阔叶林 生态三级区。 ◼ 全国的生态三级区具有相对完整的生态
服务功能。为了与全国生态环境区划相衔接,全国的生态三级区可作为各省的生态功能区划 级区,即秦岭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一级分区为秦岭山地整体,命名为秦巴山地常绿阔叶 °落叶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或秦岭山地常绿阔叶;落叶林生物多样性 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二.秦岭生态功能区划 (2)秦岭生态功能区三级区划 ■秦岭功能保护区的三级区划,是把不同县(区)按照生态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和 现状完好程度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归并划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中心的保 护区、重要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以及水土保持中心防治区、重要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以 突出重点,有利于规划措施的针对性。 2秦岭功能区的二级区划 (1)按照高程区划结果 ■根据秦岭山地生态环境的垂直分异,同样考虑区内气候的相似性、地貌单元的完整性、生态 功能的一致性和生态问题的突出性,将秦岭生态功能区按照海拔高程划分为三个二级生态功 能区,即2600米以上为I区,1500米;22600米之间为I区,1500米以下为I区。 秦岭功能区按照高程划分的二级区划表 高程 1500米以下 1500-26 2600以上。 地貌 低山、丘陵。 亚高山和高山 气候 暖温带。 山地温带 山地寒温带、亚寒带 生态功能。 水土保持。 水源涵养 生物多样性 土地利用 农田、次生灌丛 天然林。 原生灌丛、裸岩 三.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总体目标 ■用大约1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对秦岭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建设,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良 好的保护、恢复和重建,发挥其应有的生态功能,促进自然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实现陕西 秦岭地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保证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服务功能。为了与全国生态环境区划相衔接,全国的生态三级区可作为各省的生态功能区划 一级区,即秦岭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一级分区为秦岭山地整体,命名为秦巴山地常绿阔叶 ¡ª落叶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或秦岭山地常绿阔叶¡ª落叶林生物多样性 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二.秦岭生态功能区划 (2)秦岭生态功能区三级区划 ◼ 秦岭功能保护区的三级区划,是把不同县(区)按照生态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和 现状完好程度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归并划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中心的保 护区、重要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以及水土保持中心防治区、重要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以 突出重点,有利于规划措施的针对性。 2 秦岭功能区的二级区划 (1)按照高程区划结果 ◼ 根据秦岭山地生态环境的垂直分异,同样考虑区内气候的相似性、地貌单元的完整性、生态 功能的一致性和生态问题的突出性,将秦岭生态功能区按照海拔高程划分为三个二级生态功 能区,即2600米以上为I区,1500米¡ª2600米之间为II区,1500米以下为III区。 三.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总体目标 ◼ 用大约1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对秦岭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建设,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良 好的保护、恢复和重建,发挥其应有的生态功能,促进自然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实现陕西 秦岭地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保证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秦岭生态功能区规划指标一览表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经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00 250 济「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 发「经济产投比 1.7 a[产业构(一、二 三产比 5:2.5:25 33:4 2.5:3:4.5 标第三产业产位占总产位比(%)25 40 45 森林额盖卒(% 退化土矩治埋卒(%》 农村新能源比(% 10 化肥用量(公斤经顷)(析纯 200.、 150. 150 农药用量(公斤忪公顷》 |农照凹收率(% 30. 环「言底埃便综合利用率(% 日[生物盼治惟广率(%) 标年境大气顾量 水环境质量 个别河段超标主断面达标功能达标、功能达标 生活垃极处埋亳(%〉 50. 工业匮体废弃物处埋(% 城镀人均公共绿矩面积(平方米 社人口自然增长率(%) 0.5. 0.3 会高中以上人仍比(%), 发域镇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 日坡镇自来水普及率(% 标教育辔及率 小学来普及」小学 高中 2.规划支持系统 ■以控制人为破坏活动为目的,以依法治区,建立完备的区域法律体系为手段,以恢复秦岭良 好生态功能为主要任务,建设一个强有力的集监控、监测和综合管理于一体的支持系统,确 保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各项规划指标落到实处,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本地区可持续发展。 建立管理机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建立一套技术领先,机动灵活,反应快捷,信息畅通,工作有效的基础网络体系。 建立拥有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的监测监控体系。 建立起秦岭生态功能区的管理法规和环境标准体系。建立快捷、敏锐、现代的宣教体系 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保护管理体系,实现社区共管
2.规划支持系统 ◼ 以控制人为破坏活动为目的,以依法治区,建立完备的区域法律体系为手段,以恢复秦岭良 好生态功能为主要任务,建设一个强有力的集监控、监测和综合管理于一体的支持系统,确 保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各项规划指标落到实处,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本地区可持续发展。 ◼ 建立管理机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 建立一套技术领先,机动灵活,反应快捷,信息畅通,工作有效的基础网络体系。 ◼ 建立拥有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的监测监控体系。 ◼ 建立起秦岭生态功能区的管理法规和环境标准体系。建立快捷、敏锐、现代的宣教体系。 ◼ 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保护管理体系,实现社区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