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最新考试说明的四大变化及应对策略 新课标课题组长孙永健 四大变化 1.将“根据普通髙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变为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 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这一变化将“文化素质”具体 化,强调了“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是对高考语文试题在命题思想上的规定, 决定了命题的方向;“科学文化素质”强调了文化素质的科学性,原因在于文化 中亦有糟粕,此变化充分强调了高考要关注先进文化,关注充满正能量的文化 2.调换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顺序。这一变化会让语文试卷的结 构布局更加科学,在本质内涵上来看,论述类文本阅读和以新闻为核心的实用类 文本阅读都具有时政性的基本特征,而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古诗文阅读在本质内涵 上都属于文学作品,这样的顺序调整有助于考生在解题时呈现出思维上的连贯 3.题型示例中去掉了实用类文本阅读《下笔不觉师造化》和以“阅读危机”为核 心内容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一变化目的在于让高考试题在题型组成上更加趋 于合理,突出试题的变化性 4.题型示例中增添了论述类文本阅读《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2018年全国卷 的关于“通信安全”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17年全国卷的关于“中央电视台 纪录频道”运营方式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18年全国卷语言文字应用成语病 句连贯、2018年全国卷语言文字应用成语病句连贯、2018年全国卷的语言得 体,以及2018全国卷和全国卷的作文。这些变化是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变革的 成果和结晶,展现出了高考语文试题的创新性,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热点。 二、对于2019年高考语文课标卷备考的思考
2019 年最新考试说明的四大变化及应对策略 新课标课题组 长孙永健 一、四大变化 1.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变为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 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这一变化将“文化素质”具体 化,强调了“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是对高考语文试题在命题思想上的规定, 决定了命题的方向;“科学文化素质”强调了文化素质的科学性,原因在于文化 中亦有糟粕,此变化充分强调了高考要关注先进文化,关注充满正能量的文化。 2.调换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顺序。这一变化会让语文试卷的结 构布局更加科学,在本质内涵上来看,论述类文本阅读和以新闻为核心的实用类 文本阅读都具有时政性的基本特征,而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古诗文阅读在本质内涵 上都属于文学作品,这样的顺序调整有助于考生在解题时呈现出思维上的连贯 性。 3.题型示例中去掉了实用类文本阅读《下笔不觉师造化》和以“阅读危机”为核 心内容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一变化目的在于让高考试题在题型组成上更加趋 于合理,突出试题的变化性。 4.题型示例中增添了论述类文本阅读《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2018 年全国卷 的关于“通信安全”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17 年全国卷的关于“中央电视台 纪录频道”运营方式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18 年全国卷语言文字应用成语病 句连贯、2018 年全国卷语言文字应用成语病句连贯、2018 年 全国卷的语言得 体,以及 2018 全国卷和全国卷的作文。这些变化是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变革的 成果和结晶,展现出了高考语文试题的创新性,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热点。 二、对于 2019 年高考语文课标卷备考的思考
1.体现核心价值,落实立德树人。2019年的高考语文命题将会牢牢扣住“新时 代”和“新一代”的历史内涵与特点,以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具备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优秀人才为目标,追求试题的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和示 范性。这些将充分显示和发挥语文在高考评价体系中“立德树人”“育才成 人”“以文化人”的独特功能。 2调整试题顺序,趋于科学布局。2018年,教育部对考纲内容仅仅做了一个微 调:在题量和分值说明中加了个“或”字。这个细小的变化并未引起一线师生的 注意。因此,对于考纲中题目顺序所做出的调整,要充分引起关注,及时调整以 往的答题思维和解题顺序 3关注时代热点,学会把握时代。2019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将进一步充分回应社 会热点,考查考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进而产生有社会针对性的正确思维。这就 要求考生梳理一年来的热点事件,如十九大“新时代”、港珠澳大桥、中国精神、 中美贸易战、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改革开放40周年、一带一路、人工智能、 新高考改革的思考、打好蓝天保卫战,上海首届进博会等都值得我们去关注。 4.梳理纪念事件,倾心社会热点。对于2018年到2019年6月以来的纪念性历 史事件要充分关注。2019年值得关注的纪念事件有改革开放40周年,五四运 动一百周年,建国七十周年,互联网诞生五十周年,中美建交四十周年,亚太经 合组织成立三十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戊戌变法120周年,甚至2019年6 月7日的高考首日是端午节。对于这些敏感的社会热点要予以思考。 5关注课程标准,拥有理性观念。2019年课标卷语文命题将会进一步突出理性 思维,落实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要求。髙考语文课程标准中喊得最响的几个关 键词要引起关注,如整本书阅读、批判性思维、传统文化、长征精神、革命文化
1.体现核心价值,落实立德树人。2019 年的高考语文命题将会牢牢扣住“新时 代”和“新一代”的历史内涵与特点,以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具备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优秀人才为目标,追求试题的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和示 范性。这些将充分显示和发挥语文在高考评价体系中“立德树人”“育才成 人”“以文化人”的独特功能。 2.调整试题顺序,趋于科学布局。2018 年,教育部对考纲内容仅仅做了一个微 调:在题量和分值说明中加了个“或”字。这个细小的变化并未引起一线师生的 注意。因此,对于考纲中题目顺序所做出的调整,要充分引起关注,及时调整以 往的答题思维和解题顺序。 3.关注时代热点,学会把握时代。2019 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将进一步充分回应社 会热点,考查考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进而产生有社会针对性的正确思维。这就 要求考生梳理一年来的热点事件,如十九大“新时代”、港珠澳大桥、中国精神、 中美贸易战、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改革开放 40 周年、一带一路、人工智能、 新高考改革的思考、打好蓝天保卫战,上海首届进博会等都值得我们去关注。 4.梳理纪念事件,倾心社会热点。对于 2018 年到 2019 年 6 月以来的纪念性历 史事件要充分关注。2019 年值得关注的纪念事件有改革开放 40 周年,五四运 动一百周年,建国七十周年,互联网诞生五十周年,中美建交四十周年,亚太经 合组织成立三十周年,澳门回归 20 周年,戊戌变法 120 周年,甚至 2019 年 6 月 7 日的高考首日是端午节。对于这些敏感的社会热点要予以思考。 5.关注课程标准,拥有理性观念。2019 年课标卷语文命题将会进一步突出理性 思维,落实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要求。高考语文课程标准中喊得最响的几个关 键词要引起关注,如整本书阅读、批判性思维、传统文化、长征精神、革命文化 等
6.养成阅读习惯,突破传统思维。2019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一定要养成读书的习 惯,努力实现真阅读,用阅读来提升自己的思想。同时要突破传统的模式化答题 思维:对于小说,就是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对于作文就是开头、结尾,外 加三个分论点;对于诗词鉴赏就是意象、意境、主题。这种模式化的答题思维要 全力突破,力争在读懂精研上下功夫, 2019年语文考试大纲在2018年基础上再次作出了变革,在此基础上更加体现 试题考査的时代性、科学性,为真正考查考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提供了平台。教师 在2019年备考中应更加关注基础,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年考纲变化历程 2019年语文考试大纲在2018年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调整,让考纲的指导思想 进一步明确,为以后有效指导高考命题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样的变化,一方面体 现了教育主管部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国家意志的命题思维,同 时也充分展现了促使教育公平,做到有效测评的命题思想。这样的变化将会进 步引导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 回顾近三年(2017—2019)的考纲变化历程,先是取消了以往的选考内容,全 部改为必考,这就意味着语文考试在时间不变的状况下要完成更多的试题,增加 了考试难度。基于这一点,命题人为了降低难度,让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个 试题,在命题形式和题目数量上作了适当调整,即压缩了主观题的数量,增加了 客观题的分值。总体而论,三年考纲有以下变化: 1规范了各种概念术语。以前考纲将高考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归为“现代文阅 读”,修改后的考纲将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统称 为现代文阅读。就本质来看,现代文是针对古文而提出的概念,从一定意义上 小说、传记、散文、新闻等均属于现代文的概念范畴,以往考纲所说的现代文仅 仅是指论述类文本阅读,显然是不科学、不规范的。修改后的考纲在概念上做了 进一步明确,更为科学,为备考指明了方向 2.充分明确了考查要求。在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点说明中,明确指出了“阅读中 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 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 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等重要观点,这样的语言表述进一步明确了文本的选材范
6.养成阅读习惯,突破传统思维。2019 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一定要养成读书的习 惯,努力实现真阅读,用阅读来提升自己的思想。同时要突破传统的模式化答题 思维:对于小说,就是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对于作文就是开头、结尾,外 加三个分论点;对于诗词鉴赏就是意象、意境、主题。这种模式化的答题思维要 全力突破,力争在读懂精研上下功夫。 2019 年语文考试大纲在 2018 年基础上再次作出了变革,在此基础上更加体现 试题考查的时代性、科学性,为真正考查考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提供了平台。教师 在 2019 年备考中应更加关注基础,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三年考纲变化历程 2019 年语文考试大纲在 2018 年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调整,让考纲的指导思想 进一步明确,为以后有效指导高考命题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样的变化,一方面体 现了教育主管部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国家意志的命题思维,同 时也充分展现了促使教育公平,做到有效测评的命题思想。这样的变化将会进一 步引导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 回顾近三年(2017—2019)的考纲变化历程,先是取消了以往的选考内容,全 部改为必考,这就意味着语文考试在时间不变的状况下要完成更多的试题,增加 了考试难度。基于这一点,命题人为了降低难度,让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个 试题,在命题形式和题目数量上作了适当调整,即压缩了主观题的数量,增加了 客观题的分值。总体而论,三年考纲有以下变化: 1.规范了各种概念术语。以前考纲将高考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归为“现代文阅 读”,修改后的考纲将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统称 为现代文阅读。就本质来看,现代文是针对古文而提出的概念,从一定意义上, 小说、传记、散文、新闻等均属于现代文的概念范畴,以往考纲所说的现代文仅 仅是指论述类文本阅读,显然是不科学、不规范的。修改后的考纲在概念上做了 进一步明确,更为科学,为备考指明了方向。 2.充分明确了考查要求。在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点说明中,明确指出了“阅读中 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 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 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等重要观点,这样的语言表述进一步明确了文本的选材范
围,考查的基本要求,以及阅读文本应注重的基本方法,让考查方式和考试命题 有章可循,充分体现了考纲在指导命题上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适当增添了考试内容。阅读整个考纲,我们发现,考纲在微观上呈现出以下几 点变化 现代文阅读部分增添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古诗文阅读部分增添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由以往的“筛选文 中信息”变为了“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增添了“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 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考点; 实用类文本阅读”增添了“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 “文学类文本阅读”增添了“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 验”,同时也指出了阅读的基本策略,即“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 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 和人文精神” 4.有意调整了表述顺序。对于个别考点,考纲做了表述顺序上的调整,主要有以 下几点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一考点原来位于“语言文字应用”部分的表达应用类, 调整后位于“语言文字应用”之“表达应用”的最后一个考点 “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将原来的“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调整为“了 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
围,考查的基本要求,以及阅读文本应注重的基本方法,让考查方式和考试命题 有章可循,充分体现了考纲在指导命题上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适当增添了考试内容。阅读整个考纲,我们发现,考纲在微观上呈现出以下几 点变化: 现代文阅读部分增添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古诗文阅读部分增添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由以往的“筛选文 中信息”变为了“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增添了“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 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考点; “实用类文本阅读”增添了“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 “文学类文本阅读”增添了“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 验”,同时也指出了阅读的基本策略,即“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 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 和人文精神”。 4.有意调整了表述顺序。对于个别考点,考纲做了表述顺序上的调整,主要有以 下几点: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一考点原来位于“语言文字应用”部分的表达应用类, 调整后位于“语言文字应用”之“表达应用”的最后一个考点; “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将原来的“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调整为“了 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
对于考纲而言,平白无故的调整顺序是没有理由的。这样的调整旨在说明命题人 试图强调某些知识点的重要性,以及在变化中让师生明确某些考点的存在。回顾 近年来的课标卷语文试题,对于新闻、标点的考查从未涉及,所以变化中的考点 应引起重视。 5合并压缩了部分考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将以往的“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两个考点合并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将“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两个考点合并为“选用、 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2018年语文考试大纲与2017年相比,没有较多变化,只是在题目数量和分值 上加了“约”“或”而已,属于规范性和命题技术上的调整。 四、2018年高考课标卷试题的变化 有效备考有两个维度,一是当年的考纲变化,二是上年度的考题变化。回顾2018 年课标卷考题的变化,有以下特点: 1试卷的结构有所调整。从整个布局来看,选择题的分值减少,主观题数量增加 在试卷字数增加的状况下,无疑增加了难度。 2.文学类文本阅读回归到了对小说的考查,主观性试题旨在打破常规。如考查了 人物心理和幽默手法的运用,难度还是稍有增加 3.名句默写出现了隔空填写,分值回归到以往的6分。 4语言文字应用趋向综合,将连贯、成语、病句融为一道试题,并且以语段的形 式出现
对于考纲而言,平白无故的调整顺序是没有理由的。这样的调整旨在说明命题人 试图强调某些知识点的重要性,以及在变化中让师生明确某些考点的存在。回顾 近年来的课标卷语文试题,对于新闻、标点的考查从未涉及,所以变化中的考点 应引起重视。 5.合并压缩了部分考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将以往的“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两个考点合并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将“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两个考点合并为“选用、 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2018 年语文考试大纲与 2017 年相比,没有较多变化,只是在题目数量和分值 上加了“约”“或”而已,属于规范性和命题技术上的调整。 四、2018 年高考课标卷试题的变化 有效备考有两个维度,一是当年的考纲变化,二是上年度的考题变化。回顾 2018 年课标卷考题的变化,有以下特点: 1.试卷的结构有所调整。从整个布局来看,选择题的分值减少,主观题数量增加, 在试卷字数增加的状况下,无疑增加了难度。 2.文学类文本阅读回归到了对小说的考查,主观性试题旨在打破常规。如考查了 人物心理和幽默手法的运用,难度还是稍有增加。 3.名句默写出现了隔空填写,分值回归到以往的 6 分。 4.语言文字应用趋向综合,将连贯、成语、病句融为一道试题,并且以语段的形 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