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题解析汇编) (全国卷1)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 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 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 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 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 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 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獻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 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 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 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 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 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 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 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 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 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D动以军法从事 动:招致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査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 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动,经常 9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獻欷流涕,语不成声 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以贵乡文书为诈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 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题解析汇编) (全国卷 1)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 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 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 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 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 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 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 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 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 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 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 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 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 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 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 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D.动以军法从事 动:招致 【答案和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 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动,经常 9.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和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 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
用排除法,排除①表眀魏德深管理属下有方,约束官吏:③表明魏德深治理有方和他的 严厉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 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 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象无事一样。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奷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 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臧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 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 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 细节处的理解 “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错误,文中说的是“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 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他指挥的。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文:馆陶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因此跟随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 【答案和解析】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 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注 意“交结”为古今异义和“令长”、“指麾”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合境”和“从而” “居住”为古今异义。 参考译文: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 就安家在弘农。父亲名为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 武阳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 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当时,朝纲废弛,法治 紊乱,官吏贪赃贿赂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以命。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通 不竭尽老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所以被称为“大治”。当 时盜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经常进 剿失败,每次都丢盔弃甲,军械丢得干干净净,于是就又从老百姓那里征集,并且以军法要 挟百姓,像这样已经多次了。临近的城池在建造,大家聚集在一起,官员民众互相指责,日 夜喧哗,还是不能完成。德深问众人想做什么工作,安排并让人们便宜从事,官府安静了, 就象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不过约束负责的官员,修造的城池也无须超过别的县,而使百姓 辛劳困苦。但是他的属下办事尽力,为各县中最好的。 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论这件事,都感慨流泪, 说不出话来。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便整条道路。魏德深到 馆陶,全县的百姓都象见到父母一样。有一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元宝藏互相勾 结,前后任的县令没有不被赵君实左右的。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 逃犯纷纷来自首。贵乡百姓冒着危险到城里请求德深留任,上级下令答应了。馆陶的百姓也 去向郡守投诉,称贵乡的任命文书是假的。郡守不能决断。正好有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到
用排除法,排除①表明魏德深管理属下有方,约束官吏;③表明魏德深治理有方和他的 严厉;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 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 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 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象无事一样。 C. 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 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 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 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答案和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 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 细节处的理解。 “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错误,文中说的是“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 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 11. 把第 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他指挥的。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文:馆陶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因此跟随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 【答案和解析】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 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注 意“交结”为古今异义和“令长”、“ 指麾”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合境”和“从而” “ 居住” 为古今异义。 参考译文: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 就安家在弘农。父亲名为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 武阳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 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当时,朝纲废弛,法治 紊乱,官吏贪赃贿赂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以命。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通, 不竭尽老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所以被称为“大治”。当 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经常进 剿失败,每次都丢盔弃甲,军械丢得干干净净,于是就又从老百姓那里征集,并且以军法要 挟百姓,像这样已经多次了。临近的城池在建造,大家聚集在一起,官员民众互相指责,日 夜喧哗,还是不能完成。德深问众人想做什么工作,安排并让人们便宜从事,官府安静了, 就象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不过约束负责的官员,修造的城池也无须超过别的县,而使百姓 辛劳困苦。但是他的属下办事尽力,为各县中最好的。 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论这件事,都感慨流泪, 说不出话来。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便整条道路。魏德深到了 馆陶,全县的百姓都象见到父母一样。有一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元宝藏互相勾 结,前后任的县令没有不被赵君实左右的。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 逃犯纷纷来自首。贵乡百姓冒着危险到城里请求德深留任,上级下令答应了。馆陶的百姓也 去向郡守投诉,称贵乡的任命文书是假的。郡守不能决断。正好有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到
了,两县的百姓拜见使者并诉讼,才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而馆陶的全 县人民都悲伤痛哭,规模达到了几百家之多 元宝藏对魏德深很厌恶,正好越王杨侗在郡中征兵,元宝藏就令魏德深带一千士兵去东 都洛阳。不久元宝藏以武阳归顺李密。德深所带领的士兵都是武阳人,因为家乡已被敌人占 领,想到亲人,都出洛阳向东痛哭,然后又回洛阳了。有人对士兵们说:“李密的军队在金 墉,离此仅二十多里地。你们要是去投靠李密,又有谁能够阻挡呢?何必这样痛苦。”士兵 们都哭着说:“我们和魏大人一起来,不忍心丢下大人而逃走,并不是因为道路难走啊!”魏 德深就象这样深得民心。后来他和敌人作战,牺牲在战场上,贵乡、馆陶的百姓至今仍然怀 念魏德深 (全国卷2)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0题 子原平,字长泰,又禀至行,养亲必己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 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飧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 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笃疾弥年, 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 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 未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载。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 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 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 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 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 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 取者。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 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 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 以此为常。太守王僧郎察教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硃 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故加此赡,岂 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 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 节选自《宋书·郭原平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禀至行,养亲必己力 禀:赐与。 B.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闲:熟习 C.日暮作毕,受直归家 直:报酬 D.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 爨:做饭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査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 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禀:生性禀性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原平孝顺父母和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A.唯飧盐饭而已 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 B父抱病笃疾弥年
了,两县的百姓拜见使者并诉讼,才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而馆陶的全 县人民都悲伤痛哭,规模达到了几百家之多。 元宝藏对魏德深很厌恶,正好越王杨侗在郡中征兵,元宝藏就令魏德深带一千士兵去东 都洛阳。不久元宝藏以武阳归顺李密。德深所带领的士兵都是武阳人,因为家乡已被敌人占 领,想到亲人,都出洛阳向东痛哭,然后又回洛阳了。有人对士兵们说:“李密的军队在金 墉,离此仅二十多里地。你们要是去投靠李密,又有谁能够阻挡呢?何必这样痛苦。”士兵 们都哭着说:“我们和魏大人一起来,不忍心丢下大人而逃走,并不是因为道路难走啊!”魏 德深就象这样深得民心。后来他和敌人作战,牺牲在战场上,贵乡、馆陶的百姓至今仍然怀 念魏德深。 (全国卷 2)三.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 8—10 题。 子原平,字长泰,又禀至行,养亲必己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 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飧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 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笃疾弥年, 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 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 未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载。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 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 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 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 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 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 取者。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 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 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 以此为常。太守王僧郎察教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硃 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故加此赡,岂 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 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 (节选自《宋书·郭原平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禀至行,养亲必己力 禀:赐与。 B.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闲:熟习 C.日暮作毕,受直归家 直:报酬 D.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 爨:做饭 【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 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禀:生性 禀性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原平孝顺父母和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A. 唯飧盐饭而已 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 B.父抱病笃疾弥年
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C.于母前,示有所啖 岂可减溉田之水 D.原平乃拜而受之 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 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 用排除法,B“要使微贱,然后取直”不能表明仗义助人,表明他家贫穷或者说他的俭 朴;C“岂可减溉田之水”不能表明仗义助人,只能说是他体恤他人:D“原平乃拜而受之” 不能表明郭原平孝顺父母。“己自引船,不假旁力”也不能表明仗义助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 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 B.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 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在偷盗 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 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D太守王僧郎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 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平谦虚地说,他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 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 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时间错误,“运瓜时”应为“每次行船来钱塘”。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以为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答案:自认为不能广泛的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 以通行 (2)若依其贫老邪,耄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答案: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己 【答案和解析】解析:本题重点考査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査理解文 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注 意“颠沛”为古今异义和“立”、“足”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其”和“耄齿”“比” 等词的落实。 参考译文: 郭原平,字长泰,宋朝会稽郡永兴县人。他生性孝顺,为人正直宽厚,乐于行善,总是 处处先人后己,不贪图计较个人的私利。郭原平很孝顺,他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侍养父 母。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他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 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 饭就算了。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 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 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连觉都没躺下睡过一次。郭原平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 多少钱,他总是栽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
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C.于母前,示有所啖 岂可减溉田之水 D.原平乃拜而受之 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 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 用排除法,B “要使微贱,然后取直”不能表明仗义助人,表明他家贫穷或者说他的俭 朴;C“岂可减溉田之水” 不能表明仗义助人,只能说是他体恤他人;D“原平乃拜而受之” 不能表明郭原平孝顺父母。“己自引船,不假旁力”也不能表明仗义助人。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 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 B.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 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在偷盗。 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 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D.太守王僧郎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 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平谦虚地说,他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 【答案和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 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 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时间错误,“运瓜时”应为“每次行船来钱塘”。 11、把第 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自以为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答案:自认为不能广泛的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 以通行。 (2)若依其贫老邪,耄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答案: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 【答案和解析】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 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注 意“颠沛”为古今异义和“立”、“ 足”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其”和“耄齿”“ 比” 等词的落实。 参考译文: 郭原平,字长泰,宋朝会稽郡永兴县人。他生性孝顺,为人正直宽厚,乐于行善,总是 处处先人后己,不贪图计较个人的私利。郭原平很孝顺,他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侍养父 母。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他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 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 饭就算了。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 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 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连觉都没躺下睡过一次。郭原平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 多少钱,他总是栽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
卖者买者彼此总要互相推让。郭原平总想使买的人稍稍减价,等价钱低廉然后才收钱。郭原 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湿,他便绕着宅基挖了条水沟疏通淤水。他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 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有一次,郭原平偶尔起来撞见了,偷笋的人奔逃掉进了水沟。郭原平 认为自己不能广施善行,而使偷者摔跤,于是在种竹笋地方的水沟上搭一座小桥,使偷者行 走方便,又采了些竹笋放在篱笆外面。偷笋人感到很惭愧,从此再也没有人去他家偷笋。郭 原平以种瓜为业。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 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郭原平说:“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 灌溉稻田的水,用来通行运瓜的船呢?”于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钱塘卖货。每次行船来钱塘 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 旁人的帮助。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 这样已成了习惯。因为郭原平的德行令人钦佩,所以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郭原平 没有接受。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于是便把自己 的米馈赠给郭原平和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郭原平坚决的一再推让,誓死不受。有人问他说 “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郭原 平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 承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贫穷衰老而馈赠,而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贫困,并非只 是我一个罢了。”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接受。 (北京卷)二、本大题共五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 (1)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 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竞从汉。 (2)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 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 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3)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 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 也,不知时变 (4)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 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 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 “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 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 (5)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 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 者②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 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 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 ①肄:学习、练习 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答案和解析】【答案】C
卖者买者彼此总要互相推让。郭原平总想使买的人稍稍减价,等价钱低廉然后才收钱。郭原 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湿,他便绕着宅基挖了条水沟疏通淤水。他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 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有一次,郭原平偶尔起来撞见了,偷笋的人奔逃掉进了水沟。郭原平 认为自己不能广施善行,而使偷者摔跤,于是在种竹笋地方的水沟上搭一座小桥,使偷者行 走方便,又采了些竹笋放在篱笆外面。偷笋人感到很惭愧,从此再也没有人去他家偷笋。郭 原平以种瓜为业。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 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郭原平说:“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 灌溉稻田的水,用来通行运瓜的船呢?”于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钱塘卖货。每次行船来钱塘, 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 旁人的帮助。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 这样已成了习惯。因为郭原平的德行令人钦佩,所以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郭原平 没有接受。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于是便把自己 的米馈赠给郭原平和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郭原平坚决的一再推让,誓死不受。有人问他说: “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郭原 平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 承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贫穷衰老而馈赠,而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贫困,并非只 是我一个罢了。”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接受。 (北京卷)二、本大题共五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1)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 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2)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 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 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3)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 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 也,不知时变。” (4)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 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 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 “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 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 (5)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 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 者②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 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 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 ①肄:学习、练习 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答案和解析】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