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 【解析】C项,据第三段“若真鄙儒也”之前的内容“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 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 和叔孙通笑着说:“你等真是……的儒生”及下一段众儒生被征召的情况来看,叔孙通此处 断不会认为他们“品德低下”,应当译为“见识浅陋”。课文《曹刿论战》有“肉食者鄙”, 《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句子 【思路分析】文言文实词的推断,基本方法就是代入原文,据上下文的文意进行排除或 筛选,至于据结构、语法等进行分析,还不如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难度不要大),积 累一定的文言文,形成语感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①及项梁之薛 ②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C.①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 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D.①度吾所能行为之 ②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解析】A项均为介词“趁机”。B项:到(动词)/的(助词)。C项:按照(介词)/在 (介词)。D项:所字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或不译/被(介词),被动句固定句式“为 所 【思路分析】所考查的虚词均出自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文虚词。对照句出自教材或选文。 对于前者可以此句中该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前一句子,看看讲的通还是讲不通。对于后者 则需要先找到句子在原文的所在,看整个句子乃至一段的意思而定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 得到了信任和富贵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 起旗帜 D.以尊卑次起上寿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考点】考查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解析】C项:“车骑”翻译成“战车骑兵”错 【思路分析】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査翻译,难度不大,但考生一定要据上下文仔细辨别其 翻译中的细微之处。据文章第二、三段可知,这是叔孙通为汉帝制定礼仪以使君臣的尊卑有 序。朝堂上当然不会像作战那样排兵布阵了。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①汉王败而西,因竞从汉 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⑤
【考点】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 【解析】C 项,据第三段“若真鄙儒也”之前的内容“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 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 和叔孙通笑着说:“你等真是……的儒生”及下一段众儒生被征召的情况来看,叔孙通此处 断不会认为他们“品德低下”,应当译为“见识浅陋”。课文《曹刿论战》有“肉食者鄙”, 《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句子。 【思路分析】文言文实词的推断,基本方法就是代入原文,据上下文的文意进行排除或 筛选,至于据结构、语法等进行分析,还不如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难度不要大),积 累一定的文言文,形成语感。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 ①及项梁之薛 ②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C. ①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 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D. ①度吾所能行为之 ②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解析】A 项均为介词“趁机”。B 项:到(动词)/的(助词)。C 项:按照(介词)/在 (介词)。D 项:所字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或不译/被(介词),被动句固定句式“为…… 所” 【思路分析】所考查的虚词均出自大纲规定的 18 个文言文虚词。对照句出自教材或选文。 对于前者可以此句中该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前一句子,看看讲的通还是讲不通。对于后者, 则需要先找到句子在原文的所在,看整个句子乃至一段的意思而定。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 得到了信任和富贵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 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 起旗帜 D.以尊卑次起上寿 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 【答案和解析】 【答案】C 【考点】考查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解析】C 项:“车骑”翻译成“战车骑兵”错 【思路分析】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翻译,难度不大,但考生一定要据上下文仔细辨别其 翻译中的细微之处。据文章第二、三段可知,这是叔孙通为汉帝制定礼仪以使君臣的尊卑有 序。朝堂上当然不会像作战那样排兵布阵了。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 【解析】②写的是高帝的做法,据此可排除A、C两项:⑤写的是叔孙通帮助恢复古礼后 的效果,不能说明其“识时务,有眼光”,据此可排除D项。 【思路分析】考生一定要有原文意识,找到备选项在原文的所在,据上下文读懂大意 再据题干进行筛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初即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解析】据第二段可知,是高帝“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后,群臣才没有了尊卑 礼法 【思路分析】考生对于需要读懂几个句子或是一段乃至全篇才能回答的这类概括题,比 较犯难。其实,只要牢牢把握一点,就是找到信息源,进行比较、归纳、概括,也就迎刃而 解了。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5分)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 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答案和解析】(5分)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 【考点】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思路分析】文言文的断句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与翻译相关的题型,其难度低于翻译, 但读不懂文句,断句也是很困难的。考生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 如据实词“补不足”、“人”、“损”,据虚词“之”、“是以”等可辅助判断。 (天津卷)三、(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急于其臣,使臣 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 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 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 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 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 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 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
【答案和解析】 【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 【解析】②写的是高帝的做法,据此可排除 A、C 两项;⑤写的是叔孙通帮助恢复古礼后 的效果,不能说明其“识时务,有眼光”,据此可排除 D 项。 【思路分析】考生一定要有原文意识,找到备选项在原文的所在,据上下文读懂大意, 再据题干进行筛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初即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答案和解析】 【答案】D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解析】据第二段可知,是高帝“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后,群臣才没有了尊卑 礼法。 【思路分析】考生对于需要读懂几个句子或是一段乃至全篇才能回答的这类概括题,比 较犯难。其实,只要牢牢把握一点,就是找到信息源,进行比较、归纳、概括,也就迎刃而 解了。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5 分)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之 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答案和解析】 (5 分)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 处。 【考点】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思路分析】文言文的断句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与翻译相关的题型,其难度低于翻译, 但读不懂文句,断句也是很困难的。考生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 如据实词“补不足”、“人”、“损”,据虚词“之”、“是以”等可辅助判断。 (天津卷)三、(1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急于其臣,使臣 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 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 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 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 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 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且施 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
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 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 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 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 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 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 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 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 君乃不杀,遂生東缚而柙[xi,木笼]以予齐。(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 奔鲁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比:并列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乃用之,可乎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其为君亦犹是也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彼知其将反于齐 赵尝五战于秦 D.君何不杀而授之其 卒廷见相加,毕礼而归之 10.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④夷吾事君吾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候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 纳谏 四、(19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来缚而柙以予齐。 【答案和解析】(12分,每小题3分) 8.A 9.D 10.A llC 12.(8分) (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
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 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 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 [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 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 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 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 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 君乃不杀,遂生東缚而柙 [xiá,木笼]以予齐。(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 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 奔鲁。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比:并列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乃用之,可乎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其为君亦犹是也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彼知其将反于齐 赵尝五战于秦 D.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 卒廷见相加,毕礼而归之 10.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吾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③⑥ D. ②④⑤ 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候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 纳谏。 四、(19 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来缚而柙以予齐。 【答案和解析】 (12 分,每小题 3 分) 8.A 9.D 10.A 11.C 12.(8 分) (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
交给齐国 (上海卷)(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7分) 沈周 ①沈周,字启南,长洲人。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 拟之顾仲瑛。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 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 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 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 ②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 图书鼎彝充牣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 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 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③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 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沈先生无恙乎?” 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 “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 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 终,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注】①牣:满。②铨曹:吏部官员。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漫应曰()(2)宽备言其状() 18.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父没,或劝之仕B卒供役而还 C.故患有所不辟也 D万钟则下辩礼义而受之 1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周以母故 ②而告以成功 B①饭之而去 ②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①评者谓为明世第一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①人其姓名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0.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汉语(6分) (1)里人疾周者,人其姓名,遂被摄 (2)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21.第③段详写了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 22.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2分) 【答案和解析】17.(2分)(1)随便(2)详细(各1分)18.(2分)B1.(2分)C 20.(6分)(1)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 (去画壁)。(得分点:定语后置、疾、摄)(2)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 两次,主动承担过失。(得分点:比、谒、引) 21.(2分)从侧面衬托沈周影响之大和为人宽厚(一点1分) 22.(2分)沈周厌入官场,素爱山林,欲行孝道。(一点1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2分) 南方号桂海,秦取百粤,号曰桂林。桂之所产,古以名地。今桂产於钦、宾二州,於宾 者,行商陆运致之北方:於钦者,舶商海运致之东方。蜀亦有桂,天其以为西方所资欤?桂
交给齐国。 (上海卷)(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2 题。(17 分) 沈周 ①沈周,字启南,长洲人。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 拟之顾仲瑛。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 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 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 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 一。 ②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 图书鼎彝充牣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 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 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③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 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沈先生无恙乎?” 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 “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 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 终,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注】①牣:满。②铨曹:吏部官员。 ⒘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⑴漫应曰( ) ⑵宽备言其状( ) ⒙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2 分) A.父没,或劝之仕 B.卒供役而还 C.故患有所不辟也 D.万钟则下辩礼义而受之 ⒚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项是(2 分) A.①周以母故 ②而告以成功 B.①饭之而去 ②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①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①人其姓名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0.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汉语(6 分) (1) 里人疾周者,人其姓名,遂被摄。 (2) 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21. 第③段详写了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2 分) 22.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2 分) 【答案和解析】 ⒘ (2 分) (1)随便(2)详细(各 1 分)⒙ (2 分)B⒚ (2 分)C 20.(6 分)(1) 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 (去画壁)。(得分点:定语后置、疾、摄)(2) 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 两次,主动承担过失。(得分点:比、谒、引) 21. (2 分)从侧面衬托沈周影响之大和为人宽厚(一点 1 分) 22. (2 分)沈周厌入官场,素爱山林,欲行孝道。(一点 1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3-27 题。(12 分) 南方号桂海,秦取百粤,号曰桂林。桂之所产,古以名地。今桂产於钦、宾二州,於宾 者,行商陆运致之北方;於钦者,舶商海运致之东方。蜀亦有桂,天其以为西方所资欤?桂
之用於药,尚矣,枝能发散,肉能补益,二用不同。桂性酷烈,易以发生,古圣人其知之矣 桂枝者,发达之气也,质薄而味稍轻,故伤寒汤饮,必用桂枝发散,救里最良。肉桂者,温 厚之气也,质厚而味沉芳,故补益圆散,多用肉桂。今医家谓桂年深则皮愈薄,必以薄桂为 良,是大不然,桂木年深愈厚耳,未见其薄也。以医家薄桂之谬,考於古方桂枝肉桂之分, 斯大异矣。又有桂心者,峻补药所用也。始剥厚桂,以利竹楼曲,刮取贴木多液之处,状如 絰带,味最沉烈,於补益尤有功。桂开花如海棠,色淡而葩小,结子如小橡子,取未放之蘂 乾之,是为桂花,宛类茱萸,药物之所缓,而食品之所须也。种桂五年乃可剥,春二月、秋 八月,木液所剥之时也。桂叶比木樨叶稍大,背有直脉三道,如古圭制然,因知古人制字为 不苟云。 23.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取未放之蕊干之()(2)固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24.与“桂之所产,古以名地”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因是桂的产地,自古以来就有名了 B.因是桂的产地,古时就把桂作地名。 C.桂出产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地名。 D.桂出产的地方,古时候就是个名胜。 25.画浪线部分介绍桂叶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2分) 26.联系全文,概括壮的功用。(不超过12字)(2分) 27.以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4分) 【答案和解析】23.(2分)(1)使……干燥(2)草率(各1分)24.(2分)B 25.(2分)先作比较说明桂叶的大小,再用数字介绍叶脉的数量,准确清晰地说明了桂叶 的形状(对一点即得1分) 26.(2分)桂能入药,又可食用。(各1分) 27.(4分)这两句用近似对称的句式强调了桂枝肉桂的特性及药用价值的不同,又用“必” 和“多”等词语从程度上准确地说明了二者药用上的差异,既有文学性又有科学性。(一点 2分) (重庆卷)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於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 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 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 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 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 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 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 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 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 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诚。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 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梄於林,犹恐其不高,复巢於木末;鱼藏於水,犹恐其不深,复穴於窟下。 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 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
之用於药,尚矣,枝能发散,肉能补益,二用不同。桂性酷烈,易以发生,古圣人其知之矣。 桂枝者,发达之气也,质薄而味稍轻,故伤寒汤饮,必用桂枝发散,救里最良。肉桂者,温 厚之气也,质厚而味沉芳,故补益圆散,多用肉桂。今医家谓桂年深则皮愈薄,必以薄桂为 良,是大不然,桂木年深愈厚耳,未见其薄也。以医家薄桂之谬,考於古方桂枝肉桂之分, 斯大异矣。又有桂心者,峻补药所用也。始剥厚桂,以利竹棬曲,刮取贴木多液之处,状如 絰带,味最沉烈,於补益尤有功。桂开花如海棠,色淡而葩小,结子如小橡子,取未放之蘂 乾之,是为桂花,宛类茱萸,药物之所缓,而食品之所须也。种桂五年乃可剥,春二月、秋 八月,木液所剥之时也。桂叶比木樨叶稍大,背有直脉三道,如古圭制然,因知古人制字为 不苟云。 23.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取未放之蕊干之 ( ) (2)固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 ) 24.与“桂之所产,古以名地”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2 分) A.因是桂的产地,自古以来就有名了。 B.因是桂的产地,古时就把桂作地名。 C.桂出产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地名。 D.桂出产的地方,古时候就是个名胜。 25.画浪线部分介绍桂叶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26.联系全文,概括壮的功用。(不超过 12 字)(2 分) 27.以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4 分) 【答案和解析】23. (2 分)(1)使……干燥 (2)草率(各 1 分)24. (2 分)B 25. (2 分)先作比较说明桂叶的大小,再用数字介绍叶脉的数量,准确清晰地说明了桂叶 的形状(对一点即得 1 分) 26.(2 分)桂能入药,又可食用。(各 1 分) 27.(4 分)这两句用近似对称的句式强调了桂枝、肉桂的特性及药用价值的不同,又用“必” 和“多”等词语从程度上准确地说明了二者药用上的差异,既有文学性又有科学性。(一点 2 分) (重庆卷)三、(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文,完成 8——10 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於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 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 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 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 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 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 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 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 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 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 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於林,犹恐其不高,复巢於木末;鱼藏於水,犹恐其不深,复穴於窟下。 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 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