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艺术创作的形与神 刘海涛 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文论史上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一对审美范畴 它已成为汉民族写意文艺的科学总结,成为指导民族的艺术家们从事创作的一面美学旗帜。 ②什么是艺术的形和神?在艺术创作中如何通过形似来达到神似?有研究者指出 形似应当指表现事物的外形或现象的真实。”“神似是要指形象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对于艺术形象的客观性本质来说,表现事物的现象真实是形似,本质真实是神似。但是我们 应该进一步概括进艺术形象的主观本质,即艺术家主观的神艺术家独特的主观情感和 思想。艺术形象的神似,正是在艺术家主体意识的土壤上孕育成熟的。 ③宋代画论家邓椿说:“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邓樁是说,山水花 乌等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人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是人的神,动人的 意趣和活泼的生命力是动植物的神,由季节、气候的变化带来的不同的特征和那令人神往的 境界则是山水的神。马克思的《1844年哲学经济手稿》在论述客观事物如何成为人的本质 力量的对象时曾指出:“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 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马克思强调的是主体的个性心理结构对形成客体的决定性作用 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只有当客观事物的某—个性特征被艺术家的主观情感所浸染,被艺术家 的主观思想所烛照,即客观事物的神与艺术家主观的神发生了同构对应关系,客观事物才能 被艺术家“"同化”,而成为艺术的描写对象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艺术创作的形与神 刘海涛 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文论史上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一对审美范畴, 它已成为汉民族写意文艺的科学总结,成为指导民族的艺术家们从事创作的一面美学旗帜。 ②什么是艺术的形和神?在艺术创作中如何通过形似来达到神似?有研究者指出: “形似应当指表现事物的外形或现象的真实。”“神似是要指形象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对于艺术形象的客观性本质来说,表现事物的现象真实是形似,本质真实是神似。但是我们 应该进一步概括进艺术形象的主观本质,即艺术家主观的神——艺术家独特的主观情感和 思想。艺术形象的神似,正是在艺术家主体意识的土壤上孕育成熟的。 ③宋代画论家邓椿说:“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邓椿是说,山水花 鸟等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人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是人的神,动人的 意趣和活泼的生命力是动植物的神,由季节、气候的变化带来的不同的特征和那令人神往的 境界则是山水的神。马克思的《1844 年哲学经济手稿》在论述客观事物如何成为人的本质 力量的对象时曾指出:“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 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马克思强调的是主体的个性心理结构对形成客体的决定性作用, 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只有当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性特征被艺术家的主观情感所浸染,被艺术家 的主观思想所烛照,即客观事物的神与艺术家主观的神发生了同构对应关系,客观事物才能 被艺术家“同化”,而成为艺术的描写对象
④艺术形象的神离不开艺术家的主体意识,它只能产生于客观事物的神和艺术家的 神的统一之中。这个道理,在古代理论家的思想中,也有过比较深入、细致的论述 ⑤最早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顾恺之就曾讲:“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是说,要画出人物、山水、狗马的神 必须通过迁想,才能妙得。这个迁想妙得,就是要把画家的主观的思想通过艺术想象,而移 入人物、山水、狗马之中,使这些描写对象浸染了作家的主观情趣,这样才能揭示艺术对象 的神。顾恺之同时又讲到作画要“神仪在心,而手称其目”,这个“神仪”就是指人物通过 外表而体现出来的精神特点,而“神仪”的产生是必须“在心”,这就是人物的精神必须进 入艺术家的“心”,必须通过艺术家主观情感的酝酿,把艺术家对人物个性特点的理解和评 价,渗透进人物形象,这样才能“手称其目”,把心中酝酿成熟的人物形象特征通过艺术手 段完美地描画出来 ⑥作画离不开艺术家的主观情趣和思想,写诗同样也离不开艺术家主观的情感和理 想。王昌龄说:“为诗在神之于心。处心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上,然后用思,了然境象 故得形似。”作诗也要突出神似,诗人主观的“心″和客观事物的“境”相交融,才能真正 把握住描写对象的神,这才能得到诗人梦寐以求的诗之极—一“入神 ⑦无论是顾恺之的“迂想妙得”“神仪在心”,还是王昌龄的“神之于心”“处心 于境,视境于心”,涉及的都是艺术家主观和客观相统-·的问题,都是一个“心物相融″而 产生艺术形象的神似的问题。这些论述虽然还显得简略、含糊,对于艺术家的“心”究竟怎 样同化描写对象还未深入展开阐述,但这些闪光的艺术思想,照亮的正是艺术的真正道路。 (选自《主体研究与文体批评》,新疆大学出版社,有删改)
④艺术形象的神离不开艺术家的主体意识,它只能产生于客观事物的神和艺术家的 神的统一之中。这个道理,在古代理论家的思想中,也有过比较深入、细致的论述。 ⑤最早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顾恺之就曾讲:“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是说,要画出人物、山水、狗马的神, 必须通过迁想,才能妙得。这个迁想妙得,就是要把画家的主观的思想通过艺术想象,而移 入人物、山水、狗马之中,使这些描写对象浸染了作家的主观情趣,这样才能揭示艺术对象 的神。顾恺之同时又讲到作画要“神仪在心,而手称其目”,这个“神仪”就是指人物通过 外表而体现出来的精神特点,而“神仪”的产生是必须“在心”,这就是人物的精神必须进 入艺术家的“心”,必须通过艺术家主观情感的酝酿,把艺术家对人物个性特点的理解和评 价,渗透进人物形象,这样才能“手称其目”,把心中酝酿成熟的人物形象特征通过艺术手 段完美地描画出来。 ⑥作画离不开艺术家的主观情趣和思想,写诗同样也离不开艺术家主观的情感和理 想。王昌龄说:“为诗在神之于心。处心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上,然后用思,了然境象, 故得形似。”作诗也要突出神似,诗人主观的“心”和客观事物的“境”相交融,才能真正 把握住描写对象的神,这才能得到诗人梦寐以求的诗之极——“入神”。 ⑦无论是顾恺之的“迁想妙得”“神仪在心”,还是王昌龄的“神之于心”“处心 于境,视境于心”,涉及的都是艺术家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问题,都是一个“心物相融”而 产生艺术形象的神似的问题。这些论述虽然还显得简略、含糊,对于艺术家的“心”究竟怎 样同化描写对象还未深入展开阐述,但这些闪光的艺术思想,照亮的正是艺术的真正道路。 (选自《主体研究与文体批评》,新疆大学出版社,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