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版高中语文选修9《传记选读》课文全解 13、项羽本纪(节选) 一、作者筒介。 司马迁(前145—?)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 和文学家。父亲司马谈博学多识,在汉武帝前期任太史令(掌管历史和天文的官) 司马迁少年时代有机会阅读许多古代文献,“年十岁则诵古文”,又曾从经学大 师董仲舒学《春秋》,从著名学者孔安国学《尚书》,学问大有进步。他从20 岁起,南游江、淮,到过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南、湖北等地,考察过 他很注意采访古代的传说、历史,并考察山川形势与风土人情。元鼎五年(前 112),他奉命出使西南,历经今四川、云南;后来他又随汉武帝巡游、封禅,出 长城,跨九原(今内蒙古境内),抵东海。前后十余年的游历,极大地丰富了他的 历史知识和生活阅历,并深刻影响了他臧否史事、褒贬人物的思想观点,这对他 后来撰写《史记》很有帮助。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司马谈去世。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太史令。 这时,他更有条件博览古籍,搜集史料。在其父司马谈积累大量史料的基础上, 于太初元年(前104)开始修纂史书。天汉二年(前99),名将李陵在与匈奴的作战 中,因失援被俘而投降匈奴,祸及亲族,司马迁为李陵辩解,因而触怒汉武帝, 被捕入狱,并被处以“宫刑”(阉刑),蒙受奇耻大辱。他因为尚未完成史书的编 写,才没有自杀。他出狱后,任中书令(由宦官担任的掌管文书机要的官),“隐 忍苟活”,继续编撰史书。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才完成这部历史巨著。他 从整理史料,到写定成书,大约花费了十五年的时间。他的生平事迹,详见《史 记·太史公自序》及《汉书·司马迁传》。 司马迁的卒年,因没有确定的记载,所以无从查考。有学者推测,司马迁可能卒 于汉武帝末年,即公元前87年左右。 二、《史记》介绍。 《史记》原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全书由“本纪”12篇、“表”10 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五部分组成,司马迁在《太史公 自序》中指出:“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在《报任安书》中也说: “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并没有说 出这部著作的名称。西汉末年的学者桓谭在其所著的《新论》一书中曾记载说: “太史公造书成,示东方朔。太史公者,皆东方朔所加也。”(见《史记·孝武 本纪》索隐引姚察说)1当时,司马迁完成了自己的著作后,拿给东方朔看,东 方朔就在司马迁的书上题了《太史公》三字。汉代学者谈到这部书,只称《太史 公记》,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或直称《太史公》,而没有人 称它为《史记》。《汉书·艺文志》也说:“《太史公》百三十篇。”不称《史 记》。后世省却《太史公记》四字的名称,成为《史记》的简称。从唐初学者修 《隋书·经籍志》以《史记》为书名以来,《史记》这一书名沿用至今已有一千 多年 《汉书·司马迁传》指出:“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 祖述其书,遂宣布焉。”司马迁的著作“而十篇缺,有录无书”。司马迁的原书 亡失《景帝本纪》、《今上本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 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等十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9《传记选读》课文全解 13、项羽本纪(节选) 一、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 145—?)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 和文学家。父亲司马谈博学多识,在汉武帝前期任太史令(掌管历史和天文的官)。 司马迁少年时代有机会阅读许多古代文献,“年十岁则诵古文”,又曾从经学大 师董仲舒学《春秋》,从著名学者孔安国学《尚书》,学问大有进步。他从 20 岁起,南游江、淮,到过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南、湖北等地,考察过 许多著名历史人物如孔子、屈原、信陵君、刘邦等人的遗迹。在游历的过程中, 他很注意采访古代的传说、历史,并考察山川形势与风土人情。元鼎五年(前 112),他奉命出使西南,历经今四川、云南;后来他又随汉武帝巡游、封禅,出 长城,跨九原(今内蒙古境内),抵东海。前后十余年的游历,极大地丰富了他的 历史知识和生活阅历,并深刻影响了他臧否史事、褒贬人物的思想观点,这对他 后来撰写《史记》很有帮助。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 110),司马谈去世。元封三年(前 108),司马迁继任太史令。 这时,他更有条件博览古籍,搜集史料。在其父司马谈积累大量史料的基础上, 于太初元年(前 104)开始修纂史书。天汉二年(前 99),名将李陵在与匈奴的作战 中,因失援被俘而投降匈奴,祸及亲族,司马迁为李陵辩解,因而触怒汉武帝, 被捕入狱,并被处以“宫刑”(阉刑),蒙受奇耻大辱。他因为尚未完成史书的编 写,才没有自杀。他出狱后,任中书令(由宦官担任的掌管文书机要的官),“隐 忍苟活”,继续编撰史书。大约在征和二年(前 91),才完成这部历史巨著。他 从整理史料,到写定成书,大约花费了十五年的时间。他的生平事迹,详见《史 记·太史公自序》及《汉书·司马迁传》。 司马迁的卒年,因没有确定的记载,所以无从查考。有学者推测,司马迁可能卒 于汉武帝末年,即公元前 87 年左右。 二、《史记》介绍。 《史记》原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全书由“本纪”12 篇、“表”10 篇、“书”8 篇、世家”30 篇、“列传”70 篇五部分组成,司马迁在《太史公 自序》中指出:“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在《报任安书》中也说: “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并没有说 出这部著作的名称。西汉末年的学者桓谭在其所著的《新论》一书中曾记载说: “太史公造书成,示东方朔。太史公者,皆东方朔所加也。”(见《史记·孝武 本纪》索隐引姚察说)l 当时,司马迁完成了自己的著作后,拿给东方朔看,东 方朔就在司马迁的书上题了《太史公》三字。汉代学者谈到这部书,只称《太史 公记》,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或直称《太史公》,而没有人 称它为《史记》。《汉书·艺文志》也说:“《太史公》百三十篇。”不称《史 记》。后世省却《太史公记》四字的名称,成为《史记》的简称。从唐初学者修 《隋书·经籍志》以《史记》为书名以来,《史记》这一书名沿用至今已有一千 多年。 《汉书·司马迁传》指出:“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 祖述其书,遂宣布焉。”司马迁的著作“而十篇缺,有录无书”。司马迁的原书 亡失《景帝本纪》、《今上本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 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等十
篇,后来由西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作多篇。凡是褚少孙所补之作,都 冠以:“褚先生曰”以作区别 后人为《史记》作注释的主要有南朝宋代裴驷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 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史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通史,它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 之间的大约三千年的历史。这部历史名著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 生活的概貌,保存了不少有关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的知识以及远古时代的历史传 说和神话。《史记》成功地运用了纪传体的形式,通过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人物 的活动,揭示了悠久的历史社会内容。《史记》善于概括历史事件,所写的事件 富有戏剧性;他善于描写人物,语言生动活泼,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它寓论断于 叙事之中,叙事又往往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所以鲁迅先生曾称《史记》为“史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项羽本纪》介绍。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名篇,它以项羽一生的战斗经历为中心,展现了秦 末陈胜、吴广之后的农民起义以及楚汉战争的历史进程和结局,生动地塑造了项 羽这个悲剧英雄的形象,既肯定了项羽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秦王朝的巨大功绩, 又揭露了他缺乏政治远见,刚愎自用,不任贤才,屠城杀降等过失 课文节选了《项羽本纪》中几个章节,包括“少怀壮志”、“叱咤风云”、“垓 下悲歌”等内容。 四、课文分析。 《少怀壮志》叙述项羽胸怀大志,可分为两层。 从“项籍者,下相人也”到“皆已惮籍矣”为第一层。这一层的意思是:叙述项 羽的家世、才力和抱负。青年时代的项羽任武好勇,并已具有反秦意识。 从“秦二世元年七月”到“徇下县”为第二层。这一层的意思是:叙述项梁、项 籍响应陈涉起义,杀掉会稽郡守而举事的经过 【补充注释】 ①[字羽] 古人有名有字,男子的字是在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是男子在社会上的正 式用名。项羽,名籍,字羽 ②[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项燕就是被秦国将领王翦所杀戮的那个人。即, 副词,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强肯定,相当于“就是”。项燕,战国 时楚国末年的将军。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秦国大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攻楚, 大败楚军,虏走楚王负刍。楚将项燕立昌平君为王,在淮南反秦。第二年,王翦 率军攻破楚军,昌平君死,项燕自杀。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③[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氏世代担任楚国的将军,受封于项邑,所以姓项。姓项氏,项燕的祖先姓什么 已失考,因为“封于项”,就用邑名为氏。“姓”与“氏”本有区别,战国后期 逐渐合一,所以称为“姓项氏” ④[项籍少时,学书不成] 项籍少年时,学习文字,没有学成。少时,少年时。学书,学习文字,即认字写 字。书,指文字
篇,后来由西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作多篇。凡是褚少孙所补之作,都 冠以:“褚先生曰”以作区别。 后人为《史记》作注释的主要有南朝宋代裴驷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 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史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通史,它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 之间的大约三千年的历史。这部历史名著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 生活的概貌,保存了不少有关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的知识以及远古时代的历史传 说和神话。《史记》成功地运用了纪传体的形式,通过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人物 的活动,揭示了悠久的历史社会内容。《史记》善于概括历史事件,所写的事件 富有戏剧性;他善于描写人物,语言生动活泼,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它寓论断于 叙事之中,叙事又往往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所以鲁迅先生曾称《史记》为“史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项羽本纪》介绍。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名篇,它以项羽一生的战斗经历为中心,展现了秦 末陈胜、吴广之后的农民起义以及楚汉战争的历史进程和结局,生动地塑造了项 羽这个悲剧英雄的形象,既肯定了项羽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秦王朝的巨大功绩, 又揭露了他缺乏政治远见,刚愎自用,不任贤才,屠城杀降等过失。 课文节选了《项羽本纪》中几个章节,包括“少怀壮志”、“叱咤风云”、“垓 下悲歌”等内容。 四、课文分析。 《少怀壮志》叙述项羽胸怀大志,可分为两层。 从“项籍者,下相人也”到“皆已惮籍矣”为第一层。这一层的意思是:叙述项 羽的家世、才力和抱负。青年时代的项羽任武好勇,并已具有反秦意识。 从“秦二世元年七月”到“徇下县”为第二层。这一层的意思是:叙述项梁、项 籍响应陈涉起义,杀掉会稽郡守而举事的经过。 【补充注释】 ①[字羽] 古人有名有字,男子的字是在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是男子在社会上的正 式用名。项羽,名籍,字羽。 ②[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项燕就是被秦国将领王翦所杀戮的那个人。即, 副词,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强肯定,相当于“就是”。项燕,战国 时楚国末年的将军。秦始皇二十三年(前 224),秦国大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攻楚, 大败楚军,虏走楚王负刍。楚将项燕立昌平君为王,在淮南反秦。第二年,王翦 率军攻破楚军,昌平君死,项燕自杀。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③[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氏世代担任楚国的将军,受封于项邑,所以姓项。姓项氏,项燕的祖先姓什么, 已失考,因为“封于项”,就用邑名为氏。“姓”与“氏”本有区别,战国后期 逐渐合一,所以称为“姓项氏”。 ④[项籍少时,学书不成] 项籍少年时,学习文字,没有学成。少时,少年时。学书,学习文字,即认字写 字。书,指文字
⑤[学剑 指学习击剑等武艺。 ⑥[剑,一人敌,不足学] 剑术,一个人就可抵挡,不值得学习。 ⑦[兵法] 治军作战的法则,即军事学 ⑧[略知其意] 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 ⑨[彼可取而代也] 他(秦始皇)的地位是可以夺过来由自己去替代的 ①[才气] 指才能、勇气。 D[惮] 畏惧。 D[秦二世元年]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秦始皇少子胡亥。在位三年 3[亡在泽中] 逃亡在荒野沼泽之中。 040[居外待] 在外面等着。 5[门下] 指郡府的属吏、侍从、护卫等人。 6[谕以所为起大事 把要起义反秦的道理宣告给他们。谕,告诉,使知道。所为,代词“所”和介词 “为”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做某事的缘由或目的。起大事,举大事,指起义。 《叱咤风云》叙述项王在“楚汉相争”中的英勇善战,可分为三层 从“楚、汉久相持未决”到“汉王伤,走入成皋”为第一层。这一层的意思是: 项王吓退汉军中“善骑射者楼烦”,并“伏弩射中汉王”,使汉王受伤,逃入成 皋 从“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到“闻之皆争下项王”为第二层。这一层的意思 是:项王率军东击陈留、外黄,赦免“外黄当坑者”,使“东至睢阳,闻之皆争 下项王” 从“汉果数挑楚军战”到“尽走险阻”为第三层。这一层的意思是:楚将曹咎违 背项王调度,引发汉楚汜水之战,汉军大败楚军。项王引兵而还。 【补充注释】 ①[楼烦] 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善骑射。此文中指汉军中的楼烦战士。 ②[被甲] 穿上盔甲。被,通“披” ③[灌婴(?一前176)],汉代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人,年轻时以贩丝为业,后随 刘邦转战各地,平定天下,以功封侯 ④[彭越(?一前196)],汉代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人。前207年一度率千余人 追随刘邦,后又拥兵数万驻守在巨野(今山东巨野南)而无所归属,至前205年夏
⑤[学剑] 指学习击剑等武艺。 ⑥[剑,一人敌,不足学] 剑术,一个人就可抵挡,不值得学习。 ⑦[兵法] 治军作战的法则,即军事学。 ⑧[略知其意] 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 ⑨[彼可取而代也] 他(秦始皇)的地位是可以夺过来由自己去替代的。 ⑩[才气] 指才能、勇气。 ⑾[惮] 畏惧。 ⑿[秦二世元年] 公元前 209 年。秦二世,秦始皇少子胡亥。在位三年。 ⒀[亡在泽中] 逃亡在荒野沼泽之中。 ⒁[居外待] 在外面等着。 ⒂[门下] 指郡府的属吏、侍从、护卫等人。 ⒃[谕以所为起大事] 把要起义反秦的道理宣告给他们。谕,告诉,使知道。所为,代词“所”和介词 “为”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做某事的缘由或目的。起大事,举大事,指起义。 《叱咤风云》叙述项王在“楚汉相争”中的英勇善战,可分为三层。 从“楚、汉久相持未决”到“汉王伤,走入成皋”为第一层。这一层的意思是: 项王吓退汉军中“善骑射者楼烦”,并“伏弩射中汉王”,使汉王受伤,逃入成 皋。 从“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到“闻之皆争下项王”为第二层。这一层的意思 是:项王率军东击陈留、外黄,赦免“外黄当坑者”,使“东至睢阳,闻之皆争 下项王”。 从“汉果数挑楚军战”到“尽走险阻”为第三层。这一层的意思是:楚将曹咎违 背项王调度,引发汉楚汜水之战,汉军大败楚军。项王引兵而还。 【补充注释】 ①[楼烦] 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善骑射。此文中指汉军中的楼烦战士。 ②[被甲] 穿上盔甲。被,通“披”。 ③[灌婴(?一前 176)],汉代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人,年轻时以贩丝为业,后随 刘邦转战各地,平定天下,以功封侯。 ④[彭越(?一前 196)],汉代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人。前 207 年一度率千余人 追随刘邦,后又拥兵数万驻守在巨野(今山东巨野南)而无所归属,至前 205 年夏
配合刘邦击楚,得魏地十余城,被封为魏王豹的相国。前202年与刘邦合兵击溃 项羽,被封为梁王。前196年因谋反被吕后所杀 ⑤[外黄令舍人儿] 外黄县令门客的儿子。 ⑥[汜水]河名。在今河南荥阳附近。 《垓下悲歌》叙述项王兵败自刎的悲壮结局。可分为两层。 从“项王军壁垓下”到“如大王言”为第一层。这一层的意思是:描写了“楚汉 相争”中的最后一战一一垓下之战的情景,刻画了失败英雄项羽的愤激和悲哀及 他面临覆灭时的奋勇。 从“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到“乃自刎而死”为第二层。这一层的意思是:描 写项羽兵败后独骑逃至乌江边。他放弃渡江机会,悲壮自杀 【补充注释】 ①[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汉军及诸侯的军队把项王军队包围了好几层。重,层。当时,有占据齐地的韩信, 占有魏地的彭越,占守寿春的汉将刘贾,背楚降汉的将领黥布、周殷一齐前来垓 下合围项王。 ②[四面皆楚歌] 汉兵及诸侯兵聚集垓下时,刘邦为涣散项羽军心,采纳张良的计策,故意派人夜 间在营地四周唱起楚地的歌谣。 ③[有美人名虞] 有位美人名叫“虞”。一说“虞”是姓。 ④[气盖世] 气概浩大,世上无人可及。 ⑤[上马骑] 上了马,跨坐在鞍上。骑,单乘称为“骑”。一说,“骑”字疑为衍文。《汉书。 项籍传》作“羽遂上马 ⑥[直夜] 趁着夜色。一说,直夜,中夜,半夜。(见李慈铭《史记札记》 ⑦[快战] 痛快地打一仗。一本作“决战” ⑧[骑皆伏曰] 骑兵们都佩服地说。伏,通“服”,佩服。 ⑨[亭长] 《汉书》颜师古注:“亭长者,主亭之吏也。亭,谓停留行旅宿食之馆。”秦汉 时制度,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是当时乡官 ①[江东] 指今长江下游南岸的江苏、安徽地区,与古代的“江西”相对。这是项羽起兵的 地方。 D[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不在心里感到惭愧吗?纵,让步连词,即使。独,副 词,难道,与“纵”呼应,表反问。 2[以赐公] 把它送给您。以,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它,指马)
配合刘邦击楚,得魏地十余城,被封为魏王豹的相国。前 202 年与刘邦合兵击溃 项羽,被封为梁王。前 196 年因谋反被吕后所杀。 ⑤[外黄令舍人儿] 外黄县令门客的儿子。 ⑥[汜水]河名。在今河南荥阳附近。 《垓下悲歌》叙述项王兵败自刎的悲壮结局。可分为两层。 从“项王军壁垓下”到“如大王言”为第一层。这一层的意思是:描写了“楚汉 相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的情景,刻画了失败英雄项羽的愤激和悲哀及 他面临覆灭时的奋勇。 从“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到“乃自刎而死”为第二层。这一层的意思是:描 写项羽兵败后独骑逃至乌江边。他放弃渡江机会,悲壮自杀。 【补充注释】 ①[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汉军及诸侯的军队把项王军队包围了好几层。重,层。当时,有占据齐地的韩信, 占有魏地的彭越,占守寿春的汉将刘贾,背楚降汉的将领黥布、周殷一齐前来垓 下合围项王。 ②[四面皆楚歌] 汉兵及诸侯兵聚集垓下时,刘邦为涣散项羽军心,采纳张良的计策,故意派人夜 间在营地四周唱起楚地的歌谣。 ③[有美人名虞] 有位美人名叫“虞”。一说“虞”是姓。 ④[气盖世] 气概浩大,世上无人可及。 ⑤[上马骑] 上了马,跨坐在鞍上。骑,单乘称为“骑”。一说,“骑”字疑为衍文。《汉书。 项籍传》作“羽遂上马”。 ⑥[直夜] 趁着夜色。一说,直夜,中夜,半夜。(见李慈铭《史记札记》) ⑦[快战] 痛快地打一仗。一本作“决战”。 ⑧[骑皆伏曰] 骑兵们都佩服地说。伏,通“服”,佩服。 ⑨[亭长] 《汉书》颜师古注:“亭长者,主亭之吏也。亭,谓停留行旅宿食之馆。”秦汉 时制度,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是当时乡官。 ⑩[江东] 指今长江下游南岸的江苏、安徽地区,与古代的“江西”相对。这是项羽起兵的 地方。 ⑾[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不在心里感到惭愧吗?纵,让步连词,即使。独,副 词,难道,与“纵”呼应,表反问。 ⑿[以赐公] 把它送给您。以,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它,指马)
3[骑司马] 骑兵将领中的官名 040[面之] 面向项羽。一说是背向项羽,不敢正视。面,通“俪”(midn)。《汉书‘项籍传》: “马童面之。”注:“(颜)师古曰:面,谓背之不面向也。” 五、精华鉴赏 ①选材精当。《项羽本纪》是《史记》中人物传记的杰作。作者司马迁以宏大的 篇幅,细心的构思,描绘了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的个性。项羽起兵八年, 身经七十余战,头绪繁多。司马迁却能从众多纷乱的历史事件中,选取最能体现 项羽个性的材料,来反映英雄的本色。就课文所选的三段内容而言,《少怀壮志》 选取项羽少年时学书、学剑、学兵法的态度及见到秦始皇时的言论等材料,以突 出表现项羽的胸怀大志;《叱咤风云》选取项羽与汉军、汉王交战的材料,以体 现项羽的英勇善战;《垓下悲歌》选取项王慷慨悲歌,为部下“快战”,最后自 刎乌江的材料,典型地表现了项羽的个人英雄主义本色。 ②对比鲜明。以汉军将士之惊恐以衬托项羽之英雄形象。在《叱咤风云》一段中, 汉军有“善骑射者楼烦”,遇上项王“被甲持戟挑战”时,“项王嗔目叱之,楼 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人壁,不敢复出”;在《垓下悲歌》一段中,项 王面对汉军的重重围困,无所畏惧,“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汉军 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嗅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两 者对照分明,有助于塑造项羽的形象。 ③语言生动,富有个性。项羽少年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面对 叔父项梁的恼怒,项羽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 万人敌!”这几句话充分反映了项羽的性格。在看见秦始皇出游事,项羽脱口而 出:“彼可取而代也!”这可看出项羽的胸怀大志。项王在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之前,三次说到“天之亡我”,这表明他至死尚未认识到自己悲剧原因之所在 六、参考译文。 少怀壮志 项籍是下相人,表字叫羽。刚开始起义时,才二十四岁。他的小叔父叫项梁,项 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项燕就是被秦国将领王翦所杀戮的那个人。项氏 世代担任楚国的将领,受封于项邑,所以姓项氏。 项籍少年的时候,先学习文字,还没有学成,就丢弃不学了;又去学习击剑等武 艺,又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文字足以记载姓名就行了;剑术, 个人就可抵挡,不值得学—一我要学习成千上万人方能抵挡的本领!”于是项 梁就给项籍传授治军作战的兵法知识。项籍非常髙兴,但他只大致了解兵法的意 思,又不肯完成学业。 秦始皇巡游会稽郡,渡过浙江。项梁与项籍一起观看。项籍说:“那个人的地位 我可取而代之!”项梁急忙用手掩盖项籍的口,说:“不要胡说,(否则)就要灭 族了!”项梁因此认为项籍不同凡俗。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气能够两手举起大 的铜鼎,才能、勇气超出常人,即使是吴地中部一带的子弟,都已畏惧项籍了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人在大泽乡起义。那年九月,会稽郡的郡守对项梁说: “江西一带都已经造反了,这也是天意灭亡秦朝的时候,我听说先动手就可以控 制别人,后动手就会被别人所控制。我想起兵,让您和桓楚共同统率。”这时桓
⒀[骑司马] 骑兵将领中的官名。 ⒁[面之] 面向项羽。一说是背向项羽,不敢正视。面,通“俪”(miǎn)。《汉书‘项籍传》: “马童面之。”注:“(颜)师古曰:面,谓背之不面向也。” 五、精华鉴赏。 ①选材精当。《项羽本纪》是《史记》中人物传记的杰作。作者司马迁以宏大的 篇幅,细心的构思,描绘了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的个性。项羽起兵八年, 身经七十余战,头绪繁多。司马迁却能从众多纷乱的历史事件中,选取最能体现 项羽个性的材料,来反映英雄的本色。就课文所选的三段内容而言,《少怀壮志》 选取项羽少年时学书、学剑、学兵法的态度及见到秦始皇时的言论等材料,以突 出表现项羽的胸怀大志;《叱咤风云》选取项羽与汉军、汉王交战的材料,以体 现项羽的英勇善战;《垓下悲歌》选取项王慷慨悲歌,为部下“快战”,最后自 刎乌江的材料,典型地表现了项羽的个人英雄主义本色。 ②对比鲜明。以汉军将士之惊恐以衬托项羽之英雄形象。在《叱咤风云》一段中, 汉军有“善骑射者楼烦”,遇上项王“被甲持戟挑战”时,“项王嗔目叱之,楼 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人壁,不敢复出”;在《垓下悲歌》一段中,项 王面对汉军的重重围困,无所畏惧,“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汉军 “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嗅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两 者对照分明,有助于塑造项羽的形象。 ③语言生动,富有个性。项羽少年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面对 叔父项梁的恼怒,项羽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 万人敌!”这几句话充分反映了项羽的性格。在看见秦始皇出游事,项羽脱口而 出:“彼可取而代也!”这可看出项羽的胸怀大志。项王在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之前,三次说到“天之亡我”,这表明他至死尚未认识到自己悲剧原因之所在。 六、参考译文。 少怀壮志 项籍是下相人,表字叫羽。刚开始起义时,才二十四岁。他的小叔父叫项梁,项 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项燕就是被秦国将领王翦所杀戮的那个人。项氏 世代担任楚国的将领,受封于项邑,所以姓项氏。 项籍少年的时候,先学习文字,还没有学成,就丢弃不学了;又去学习击剑等武 艺,又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文字足以记载姓名就行了;剑术, 一个人就可抵挡,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成千上万人方能抵挡的本领!”于是项 梁就给项籍传授治军作战的兵法知识。项籍非常高兴,但他只大致了解兵法的意 思,又不肯完成学业。 秦始皇巡游会稽郡,渡过浙江。项梁与项籍一起观看。项籍说:“那个人的地位 我可取而代之!”项梁急忙用手掩盖项籍的口,说:“不要胡说,(否则)就要灭 族了!”项梁因此认为项籍不同凡俗。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气能够两手举起大 的铜鼎,才能、勇气超出常人,即使是吴地中部一带的子弟,都已畏惧项籍了。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人在大泽乡起义。那年九月,会稽郡的郡守对项梁说: “江西一带都已经造反了,这也是天意灭亡秦朝的时候,我听说先动手就可以控 制别人,后动手就会被别人所控制。我想起兵,让您和桓楚共同统率。”这时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