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Ss11000504应用伦理学 3、生活背景 复旦大学的流浪动物已经成为学校中的一道风景线,无论是学生或者老师都 对它们爱护有加,更有宿管阿姨每日喂养流浪猫狗,当做自己的宠物来喂养。与 社会上流浪动物的事件相比较,复旦校园中的流浪动物的生活轻松快乐,与人的 关系也自然融洽。但毕竟校园只是一个很小的场所,而绝大多数流浪小动物都处 于一种在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夹缝中生存的现状中,既需要人类社会所提供的必须 的事物和住处,又不得不对捕杀和追逐经济利益的人加以防范,稍不注意就会引 来杀身之祸。 我们经过总结社会上众多捕杀流浪动物的新闻发现,人其实才是造成小动物 流浪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随着社会上物质生活的日渐丰富,养宠物成为很多人 的一种选择,但在选择之后,又有一部分人不能履行其作为宠物主人的权利,让 宠物仅仅成为他们想玩则玩的玩具,随意丢弃,随意放生。所以其实在新闻中捕 杀流浪动物的城市,这些流浪动物的来源其实就是城市居民本身,而没有了主人 的小动物,则只有被动的接受本不该承受的“惩罚 我们有所思考:是否人可以随意的决定小动物的命运?是否没有了主人的小 动物与有主人的“宠物”来说就一定会低一等,而被迫要接受可能是关乎生存的 灾难?是否小动物自身的存在就毫无价值,而它们的所有价值都要建立在人类社 会的喜好之上?是否社会对于流浪动物的处置就必须以一方让步作为条件,而没 有可以两全的方法?又是否复旦大学中的关爱流浪动物的模式可以成为一种人 和动物关系发展的方向,即人和动物各取所需,人和动物各不侵犯? 对此,我们决定通过问卷和访谈等力所能及的形式来找出自己的答案 二、文献综述和个人观点 1、文献综述材料 对于动物权益及其公平性的问题,实质上是关于动物是否具有道德地位和人 是否对动物具有道德义务的伦理问题。这一观点最早出现于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
PTSS110005.04 应用伦理学 3、生活背景: 复旦大学的流浪动物已经成为学校中的一道风景线,无论是学生或者老师都 对它们爱护有加,更有宿管阿姨每日喂养流浪猫狗,当做自己的宠物来喂养。与 社会上流浪动物的事件相比较,复旦校园中的流浪动物的生活轻松快乐,与人的 关系也自然融洽。但毕竟校园只是一个很小的场所,而绝大多数流浪小动物都处 于一种在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夹缝中生存的现状中,既需要人类社会所提供的必须 的事物和住处,又不得不对捕杀和追逐经济利益的人加以防范,稍不注意就会引 来杀身之祸。 我们经过总结社会上众多捕杀流浪动物的新闻发现,人其实才是造成小动物 流浪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随着社会上物质生活的日渐丰富,养宠物成为很多人 的一种选择,但在选择之后,又有一部分人不能履行其作为宠物主人的权利,让 宠物仅仅成为他们想玩则玩的玩具,随意丢弃,随意放生。所以其实在新闻中捕 杀流浪动物的城市,这些流浪动物的来源其实就是城市居民本身,而没有了主人 的小动物,则只有被动的接受本不该承受的“惩罚”。 我们有所思考:是否人可以随意的决定小动物的命运?是否没有了主人的小 动物与有主人的“宠物”来说就一定会低一等,而被迫要接受可能是关乎生存的 灾难?是否小动物自身的存在就毫无价值,而它们的所有价值都要建立在人类社 会的喜好之上?是否社会对于流浪动物的处置就必须以一方让步作为条件,而没 有可以两全的方法?又是否复旦大学中的关爱流浪动物的模式可以成为一种人 和动物关系发展的方向,即人和动物各取所需,人和动物各不侵犯? 对此,我们决定通过问卷和访谈等力所能及的形式来找出自己的答案。 二、文献综述和个人观点 1、文献综述材料 对于动物权益及其公平性的问题,实质上是关于动物是否具有道德地位和人 是否对动物具有道德义务的伦理问题。这一观点最早出现于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
PTSs11000504应用伦理学 他认为,动物法是自然法的一部分,因为后者包括了“大自然传授给所有动物的 生存法则:这种法则确实不为人类所独有,而属于所有的动物”。而自基督教出 现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大自然(包括动物)没有任何权利,非自然的存在物 只是为了人类的存在而服务的,亚里士多德即持此种观点。而此后基督教又从宗 教的角度强化了这一观点。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 只有人是有灵魂的,《圣经·创世纪》宣称,在上帝所创造的所有存在物中,他 最喜欢人类;他希望人类“生育繁殖,充满大地,治理大地,管理海中的鱼、天 空的飞鸟、各种在地上爬行的生物”。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则明 确宣称:“不完美者为着完美者而存在,本属于万物的秩序……像植物等仅具有 生命的事物,均是为着动物而存在,一切动物又均是为了人而存在。”在近代 康德是理性优越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只有人才是理智世界的成员,因为只有人 拥有理性,他才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动物不是理性存在物,人们对待非理性存 在物的任何一种行为都不会直接影响理智世界的实现,因而把它们仅仅当做工具 来使用是恰当的。英国著名思想家洛克认为动物是能够感受痛苦的,毫无必要地 伤害它们在道德上是错误的。英国的杰罗米·边沁是近代西方第一个自觉而又明 确地把道德关怀运用到动物身上去的功利主义伦理学家。指出,一个行为的正确 或错误取决于它所带来的快乐或痛苦的多少;动物能够感受苦乐;因此在判断人 的行为的对错时,必须把动物的苦乐也考虑进去。19世纪的亨利·塞尔特为: 如果人类拥有生存权和自由权,那么动物也拥有。二者的权利都来自天赋权利 就动物而言来自动物法5 2、一种看法:对人类中心论的反思 学会反思 (文:四郎拉措)正如早期西方基督教关于动物是人的工具,一种人是目的 说演化至对于任何动物的生命是平等的观念的演化。为什么不能阻止东吴被杀戮 4纳什,大自然的权利[M.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17. 5林红梅试论西方动物保护伦理的发展轨迹学术交流,2005(2)
PTSS110005.04 应用伦理学 他认为,动物法是自然法的一部分,因为后者包括了“大自然传授给所有动物的 生存法则;这种法则确实不为人类所独有,而属于所有的动物4”。而自基督教出 现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大自然(包括动物)没有任何权利,非自然的存在物 只是为了人类的存在而服务的,亚里士多德即持此种观点。而此后基督教又从宗 教的角度强化了这一观点。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 只有人是有灵魂的,《圣经·创世纪》宣称,在上帝所创造的所有存在物中,他 最喜欢人类;他希望人类“生育繁殖,充满大地,治理大地,管理海中的鱼、天 空的飞鸟、各种在地上爬行的生物”。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则明 确宣称:“不完美者为着完美者而存在,本属于万物的秩序……像植物等仅具有 生命的事物,均是为着动物而存在,一切动物又均是为了人而存在。”在近代, 康德是理性优越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只有人才是理智世界的成员,因为只有人 拥有理性,他才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动物不是理性存在物,人们对待非理性存 在物的任何一种行为都不会直接影响理智世界的实现,因而把它们仅仅当做工具 来使用是恰当的。英国著名思想家洛克认为动物是能够感受痛苦的,毫无必要地 伤害它们在道德上是错误的。英国的杰罗米·边沁是近代西方第一个自觉而又明 确地把道德关怀运用到动物身上去的功利主义伦理学家。指出,一个行为的正确 或错误取决于它所带来的快乐或痛苦的多少;动物能够感受苦乐;因此在判断人 的行为的对错时,必须把动物的苦乐也考虑进去。19 世纪的亨利·塞尔特为: 如果人类拥有生存权和自由权,那么动物也拥有。二者的权利都来自天赋权利; 就动物而言来自动物法5。 2、一种看法:对人类中心论的反思 学会反思 (文:四郎拉措)正如早期西方基督教关于动物是人的工具,一种人是目的 说演化至对于任何动物的生命是平等的观念的演化。为什么不能阻止东吴被杀戮, 4 纳什.大自然的权利[M].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17. 5 林红梅.试论西方动物保护伦理的发展轨迹.学术交流,2005(2)
PTSs11000504应用伦理学 其一,因为人需要生存,基本的生存条件是需要人来满足的。其二,不管是动物 还是植物,任何一种所谓非理性生命存在的形式,都被人类这一理性的动物主宰, 确实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是以其自身具有的优越条件,不断适应生存。然 而当人类发出征服自然的渴望后,是否会真的做到呢?在这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的 整体中,怎样才能达到人类的和谐呢? 我认为,应该从边缘化的角度来看待动物生命伦理问题。当我们作为人这一 主体的时候,不免带有倾向于描绘所谓理性人具有的自然界特殊权威的色彩;当 我们发现动物被虐待的时候,更多的归咎于罪犯本身的精神状况与心理分析;当 我们呼吁关爱动物的时候,却常常忽略了行为本身。尽管有许多爱心人士、志愿 者,相关媒体关注当今社会中动物的生存现状,但对于动物所面临难得危机,却 除了指责评论和较相妥协之下的尽力解救之外,似乎更多的是不知所措。 相关领域对动物伦理的讨论,似乎还是遵从人性的发展。认为如果动物满足 人的需要,那么以满足条件的形式对待动物是合理的。可是,我想指出,在讨论 动物伦理的时候,更多人还是没有离开对于人的自身利益的考虑 下面以狗为代表来理解动物,不难发现狗是带有情感的,尽管目前认为狗是 没有思维能力,但是谁也无可否认的是,狗是有知觉得,它会享受阳光、食物, 即使没有确切的物质概念。它会哭号、疼痛,即使不能以言语表达。不得不承认, 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大部分人是以食肉来生存,虽然其中有部分的素食主义人 群,就这一点而言,还是会被指出,植物也是有生命的,那和动物有什么区别, 那就涉及更多的探讨关于生命形态的问题。到底什么是生命?生命有分层吗?但 是,就起本质而言,生命本身无贵贱的,这并不是出于阶级的思维模式,而是对 生命的一种肯定与尊重。那么人作为一个生命体,作为理性和道德等七情六欲的 化身为什么对于动物伦理问题,除了基本的同理心之外,就不能真正努力实现将 自身与生态达到一定程度的和谐呢 是的,也许你会说,大家都致力于建设和谐生态文明,但是请允许我反问, 持续地满足人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尽管无法直接解释对动物生命的责任承担归谁, 是否应有或没有,但是就生态而言,造成的伤害,导致的不平衡,最终人类会自 食其果。难道对于自然母亲的感恩,或是“赡养”,就是通过破坏的行为回报的 吗?先不追究饮食,但是对在没有基本安全和保护状态下的“流浪狗”,受到了
PTSS110005.04 应用伦理学 其一,因为人需要生存,基本的生存条件是需要人来满足的。其二,不管是动物 还是植物,任何一种所谓非理性生命存在的形式,都被人类这一理性的动物主宰。 确实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是以其自身具有的优越条件,不断适应生存。然 而当人类发出征服自然的渴望后,是否会真的做到呢?在这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的 整体中,怎样才能达到人类的和谐呢? 我认为,应该从边缘化的角度来看待动物生命伦理问题。当我们作为人这一 主体的时候,不免带有倾向于描绘所谓理性人具有的自然界特殊权威的色彩;当 我们发现动物被虐待的时候,更多的归咎于罪犯本身的精神状况与心理分析;当 我们呼吁关爱动物的时候,却常常忽略了行为本身。尽管有许多爱心人士、志愿 者,相关媒体关注当今社会中动物的生存现状,但对于动物所面临难得危机,却 除了指责评论和较相妥协之下的尽力解救之外,似乎更多的是不知所措。 相关领域对动物伦理的讨论,似乎还是遵从人性的发展。认为如果动物满足 人的需要,那么以满足条件的形式对待动物是合理的。可是,我想指出,在讨论 动物伦理的时候,更多人还是没有离开对于人的自身利益的考虑。 下面以狗为代表来理解动物,不难发现狗是带有情感的,尽管目前认为狗是 没有思维能力,但是谁也无可否认的是,狗是有知觉得,它会享受阳光、食物, 即使没有确切的物质概念。它会哭号、疼痛,即使不能以言语表达。不得不承认, 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大部分人是以食肉来生存,虽然其中有部分的素食主义人 群,就这一点而言,还是会被指出,植物也是有生命的,那和动物有什么区别, 那就涉及更多的探讨关于生命形态的问题。到底什么是生命?生命有分层吗?但 是,就起本质而言,生命本身无贵贱的,这并不是出于阶级的思维模式,而是对 生命的一种肯定与尊重。那么人作为一个生命体,作为理性和道德等七情六欲的 化身为什么对于动物伦理问题,除了基本的同理心之外,就不能真正努力实现将 自身与生态达到一定程度的和谐呢? 是的,也许你会说,大家都致力于建设和谐生态文明,但是请允许我反问, 持续地满足人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尽管无法直接解释对动物生命的责任承担归谁, 是否应有或没有,但是就生态而言,造成的伤害,导致的不平衡,最终人类会自 食其果。难道对于自然母亲的感恩,或是“赡养”,就是通过破坏的行为回报的 吗?先不追究饮食,但是对在没有基本安全和保护状态下的“流浪狗”,受到了
PTSs11000504应用伦理学 严重伤害,带有某些发泄情绪杀害动物因素的行为也在发生,难道这不是应该阻 止的吗?在种种现象的背后,需要一双双无形手的帮助,就是政府应要求相关教 育部门加强动物伦理的生态教育,并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来维护无故被伤害的 动物。医疗单位对有虐待动物倾向的人群的精神心理的治疗更应重视。 在这个物质横飞的时代,有的人选择将精神情感表达在,自己养的宠物身上。 而物欲横流对精神的冲击力是不可估量的,很多人的精神心灵开始枯竭,离不开 一切以物质衡量的衡量的自欺欺人看法,就不免会引发后续的,肤浅短视所造成 的问题,总将动物“餐桌化”,物质化,过分理性的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 所谓以情感人为主,“理性”人增多的趋势下,我呼吁,人是具有灵性的,因而 应是感性和理性的共同体。似乎信仰在有关不能伤害动物,和禁止食肉(或部分) 的戒律,对动物生命伦理给出了直接的答案。科学为主体的时代,在不断探索未 知的旅途中,人类可以借鉴文明,古训,并得到关于人类真善美的指引。那么人 类在发挥聪明才智的同时,加之去以同理心和实际行动来证明,让更多的人意识 并做到,尽可能小化对动物的伤害,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可以相互融合。 、流浪动物引发的伦理思考 (一)我国流浪动物现状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大陆,宠物狗和宠物猫是财富和时尚的一种象征, 只北京犬或西施犬动辄开价上万元,一只名种猫也价格不菲。随着宠物热的兴 起,一些血统不纯的北京犬和西施犬大量进入普通百姓的家庭。限养法规只针对 养狗的市民,对宠物狗的源头一一狗市和狗的繁育却没有限制。很多人并没有把 宠物当作家庭的一员,社会也没有为它们准备好应该准备的一切。在各个大城市, 每天都有数十只至上百只小动物被遗弃、受残害。2006年6月,北京的流浪猫 狗已达到40万只,广州约有100万只流浪猫,流浪动物已成为中国城市的一个 社会问题°。在老旧居民区的幽暗弄堂、在商品房小区的灌木丛,在午夜的公园 里、马路边,在垃圾场,游荡着流浪猫狗的孤独身影。它们的温饱没有保障,时 6城市流浪动物的命运探讨http:/site.douban.com/168749/widget/notes/9198545/ote/27468937/
PTSS110005.04 应用伦理学 严重伤害,带有某些发泄情绪杀害动物因素的行为也在发生,难道这不是应该阻 止的吗?在种种现象的背后,需要一双双无形手的帮助,就是政府应要求相关教 育部门加强动物伦理的生态教育,并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来维护无故被伤害的 动物。医疗单位对有虐待动物倾向的人群的精神心理的治疗更应重视。 在这个物质横飞的时代,有的人选择将精神情感表达在,自己养的宠物身上。 而物欲横流对精神的冲击力是不可估量的,很多人的精神心灵开始枯竭,离不开 一切以物质衡量的衡量的自欺欺人看法,就不免会引发后续的,肤浅短视所造成 的问题,总将动物“餐桌化”,物质化,过分理性的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 所谓以情感人为主,“理性”人增多的趋势下,我呼吁,人是具有灵性的,因而 应是感性和理性的共同体。似乎信仰在有关不能伤害动物,和禁止食肉(或部分) 的戒律,对动物生命伦理给出了直接的答案。科学为主体的时代,在不断探索未 知的旅途中,人类可以借鉴文明,古训,并得到关于人类真善美的指引。那么人 类在发挥聪明才智的同时,加之去以同理心和实际行动来证明,让更多的人意识 并做到,尽可能小化对动物的伤害,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可以相互融合。 三、流浪动物引发的伦理思考 (一)我国流浪动物现状 上世纪 90 年代初的中国大陆,宠物狗和宠物猫是财富和时尚的一种象征, 一只北京犬或西施犬动辄开价上万元,一只名种猫也价格不菲。随着宠物热的兴 起,一些血统不纯的北京犬和西施犬大量进入普通百姓的家庭。限养法规只针对 养狗的市民,对宠物狗的源头——狗市和狗的繁育却没有限制。很多人并没有把 宠物当作家庭的一员,社会也没有为它们准备好应该准备的一切。在各个大城市, 每天都有数十只至上百只小动物被遗弃、受残害。2006 年 6 月,北京的流浪猫 狗已达到 40 万只,广州约有 100 万只流浪猫,流浪动物已成为中国城市的一个 社会问题6。在老旧居民区的幽暗弄堂、在商品房小区的灌木丛,在午夜的公园 里、马路边,在垃圾场,游荡着流浪猫狗的孤独身影。它们的温饱没有保障,时 6 城市流浪动物的命运探讨 http://site.douban.com/168749/widget/notes/9198545/note/227468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