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主题:漂洋过海归不归 采访记录清单 【一】完成情况 沈杰文&杜淼:视频一份(记录1),文字稿一份(记录5) 刘天倪:音频两份(记录2,3),文字稿一份(记录6) 王慧凝:音频一份(记录4),文字稿两份(记录7,8) 丁盈盈:文字稿三份(记录9,10,11) 二】记录清单 (1)视频(记录1) 采访人物:周序倩,复旦大学物理系党委学生委员、学生工作委员会委员、研究生学 生工作组组长 采访目的:了解留学生(理科)回国选择情况以及原因。 (2)音频(记录2~4) 2采访人物:大三印刷专业女生,倾向于不出国 时间:0:00~1:43 3采访人物:在国外读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女生,觉得留不留在国外都可以 时间:148~2139 4.访人物:大三中文系女生,倾向于不出国 时间:21:4445 (3)文字(记录5~11) 5采访人物:高中就到澳洲留学的男生,倾向于留在国外 6采访人物:大三中文系女生(有国外读书的经历,有出国打算,但是倾向于回国 7采访人物:大三世界金融系男生,高中留学加拿大,已拿到绿卡,留在国外 8.访人物:大三软件工程系男生,在准备出国,但倾向于以后回国 9.访人物:大四建筑男生,倾向于不出国
采访主题:漂洋过海归不归 采访记录清单 【一】 完成情况 沈杰文&杜淼:视频一份(记录 1),文字稿一份(记录 5) 刘天倪:音频两份(记录 2,3),文字稿一份(记录 6) 王慧凝:音频一份(记录 4),文字稿两份(记录 7,8) 丁盈盈:文字稿三份(记录 9,10,11) 【二】 记录清单 (1) 视频(记录 1) 采访人物:周序倩,复旦大学物理系党委学生委员、学生工作委员会委员、研究生学 生工作组组长 采访目的:了解留学生(理科)回国选择情况以及原因。 (2) 音频(记录 2~4) 2.采访人物:大三印刷专业女生,倾向于不出国 时间:0:00~1:43 3.采访人物:在国外读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女生,觉得留不留在国外都可以 时间:1:48~21:39 4.采访人物:大三中文系女生,倾向于不出国 时间:21:44~45:10 (3) 文字(记录 5~11) 5.采访人物:高中就到澳洲留学的男生,倾向于留在国外 6.采访人物:大三中文系女生(有国外读书的经历),有出国打算,但是倾向于回国 7.采访人物:大三世界金融系男生,高中留学加拿大,已拿到绿卡,留在国外 8.采访人物:大三软件工程系男生,在准备出国,但倾向于以后回国 9.采访人物:大四建筑男生,倾向于不出国
10采访人物:大四信息工程女生,倾向于不出国 11.访人物:大四艺术设计女生,倾向于出国以及留在国外
10.采访人物:大四信息工程女生,倾向于不出国 11.采访人物:大四艺术设计女生,倾向于出国以及留在国外
注:斜体代表采访者,非斜体代表被采访者,内容分为视频、音频、文字三部分。 【视频】 采访记录1 采访时间:2012年12月7日星期五 来访目的:了解留学生(理科)回国选择情况以及原因。 受访人:周序倩,复旦大学物理系党委学生委员、学生工作委员会委员、研究生学生工作组 组长 采访人:沈杰文10300190010 摄像&整理:杜淼10300190002 问:周老师,您当年读书的同学出国的多吗 答:我是98级的,当年我自己的同学也有很多是出国的,也有很多回国内的,也有继续呆 在国外工作或深造的。比如和我寝室的一个女生,她是在中科院读了博士以后才出国做博士 后。还有班级里的一些同学,当然都是女生,出国以后回到了国内,我也会跟她们交流,问 她们为什么出国了以后还要回来?她们的想法是,因为特别是08年经济危机以后,国内的 形势比较好,而且最近这几年国内在科研、学术研究上的投入力度都比较大,无论在物质上 还是其他奖励。所以我的同学,她们做研究工作比较多,在国外做了一段博士后之后,还是 回到国内高校做研究工作,因为现在在国外的课题组,经费也并不一定是想象中的充足。所 以很多同学回来以后,回到国内的高校,感觉国内的好的资源、政策还是比较多的 问:现在有一种惯性思维,认为国外的科研环境要优于国内,如果单从科研角度来说,是不 是国外的科研环境,包括同事,教授,以及氛固都是处于前沿的 答:这也是取决于你看的角度。在国内可能我们平时关注更多地是国外的超一流学校,跟他 们相比我们可能确实存在差距,毕竟我们的起步还是比他们晚的,如果要在短时间内完全追 上他们的确也是非常难的。但如果只是从一般情况来看,因为你不能总跟超一流的名校去比, 那国内的一流学校的科研环境、投入并不一定比国外的二流或一般的学校差,甚至更好。尤 其是最近几年,我们物理系也引进非常多的科研人才,包括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还有 很多国外读完博士后回来的一些老师,他们也都觉得国内的发展平台是很好的。但还有另外 个我觉得他们出国回来的原因,可能是在国外的课题组中国人还不是很多,在平时的沟通 上可能还是存在不便。比如我有学生从国外回来,他会说,在国外的时候,还是会感到很孤 单,不是因为无法融入,但还是会感到很孤寂。可能在文化背景上还是存在差异,心灵无法 产生共鸣吧。有的同学还会跟我说,我不希望我的将来的孩子成为 banana(笑)。他们会 觉得回来以后的文化环境更好,更加能够融入,就像回到家一样。而且现在独生子女特别多, 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也会考虑到家人的年长。况且现在可能也不像八九十年代国内 外的差距那么大,那时候到国外会感到完全不一样的繁华,但现在,像国内的一线城市,甚 至很多同学出国以后就发觉,因为他们一直呆在上海,我一个学生出国以后,他去了一个位 于郊区的学校,他就说,“我跑到乡下去了”(笑),就会有这种感觉。包括生活的便捷程度 (不如国内),当然在乡村生活还是很便利的,不像国内的乡村,有些地方连水电都没通 但国内的繁华程度跟他们的确差距不大,甚至更好了,所以有些同学会选择回来。 问:那提到文化冲突的问题,他们回来以后会不会有些不适应? 答:我觉得这可能更多的不是冲突,而只能说是文化背景的差异 问:因为他们可能吸收到了,看到了外国的东西(文化)。 答:这个我个人觉得问题不大。以为文化是母语化的,它可能是从你出生开始,从小影响到 大,是根深蒂固的,是很难改变的,当然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出国了以后,如果他一直在国
注:斜体代表采访者,非斜体代表被采访者,内容分为视频、音频、文字三部分。 【视频】 采访记录 1 采访时间:2012 年 12 月 7 日星期五 采访目的:了解留学生(理科)回国选择情况以及原因。 受访人:周序倩,复旦大学物理系党委学生委员、学生工作委员会委员、研究生学生工作组 组长 采访人:沈杰文 10300190010 摄像&整理:杜淼 10300190002 问:周老师,您当年读书的同学出国的多吗? 答:我是 98 级的,当年我自己的同学也有很多是出国的,也有很多回国内的,也有继续呆 在国外工作或深造的。比如和我寝室的一个女生,她是在中科院读了博士以后才出国做博士 后。还有班级里的一些同学,当然都是女生,出国以后回到了国内,我也会跟她们交流,问 她们为什么出国了以后还要回来?她们的想法是,因为特别是 08 年经济危机以后,国内的 形势比较好,而且最近这几年国内在科研、学术研究上的投入力度都比较大,无论在物质上 还是其他奖励。所以我的同学,她们做研究工作比较多,在国外做了一段博士后之后,还是 回到国内高校做研究工作,因为现在在国外的课题组,经费也并不一定是想象中的充足。所 以很多同学回来以后,回到国内的高校,感觉国内的好的资源、政策还是比较多的。 问:现在有一种惯性思维,认为国外的科研环境要优于国内,如果单从科研角度来说,是不 是国外的科研环境,包括同事,教授,以及氛围都是处于前沿的。 答:这也是取决于你看的角度。在国内可能我们平时关注更多地是国外的超一流学校,跟他 们相比我们可能确实存在差距,毕竟我们的起步还是比他们晚的,如果要在短时间内完全追 上他们的确也是非常难的。但如果只是从一般情况来看,因为你不能总跟超一流的名校去比, 那国内的一流学校的科研环境、投入并不一定比国外的二流或一般的学校差,甚至更好。尤 其是最近几年,我们物理系也引进非常多的科研人才,包括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还有 很多国外读完博士后回来的一些老师,他们也都觉得国内的发展平台是很好的。但还有另外 一个我觉得他们出国回来的原因,可能是在国外的课题组中国人还不是很多,在平时的沟通 上可能还是存在不便。比如我有学生从国外回来,他会说,在国外的时候,还是会感到很孤 单,不是因为无法融入,但还是会感到很孤寂。可能在文化背景上还是存在差异,心灵无法 产生共鸣吧。有的同学还会跟我说,我不希望我的将来的孩子成为 banana..(笑)。他们会 觉得回来以后的文化环境更好,更加能够融入,就像回到家一样。而且现在独生子女特别多, 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也会考虑到家人的年长。况且现在可能也不像八九十年代国内 外的差距那么大,那时候到国外会感到完全不一样的繁华,但现在,像国内的一线城市,甚 至很多同学出国以后就发觉,因为他们一直呆在上海,我一个学生出国以后,他去了一个位 于郊区的学校,他就说,“我跑到乡下去了”(笑),就会有这种感觉。包括生活的便捷程度 (不如国内),当然在乡村生活还是很便利的,不像国内的乡村,有些地方连水电都没通, 但国内的繁华程度跟他们的确差距不大,甚至更好了,所以有些同学会选择回来。 问:那提到文化冲突的问题,他们回来以后会不会有些不适应? 答:我觉得这可能更多的不是冲突,而只能说是文化背景的差异。 问:因为他们可能吸收到了,看到了外国的东西(文化)。 答:这个我个人觉得问题不大。以为文化是母语化的,它可能是从你出生开始,从小影响到 大,是根深蒂固的,是很难改变的,当然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出国了以后,如果他一直在国
外,或者比较小的年龄出去,可能会受到一部分的影响,但回来以后也没有遇到过太多的问 题 问:他们会不会觉得国内的人际关系比较复亲。 答:好像没有。以为可能上海是一个相对比较开放的城市,跟国外比较接轨,所以回到上海 不会有太多不适。最多可能觉得空气不太好,这个我自己都会有感觉,比如出国回来后就会 感觉灰尘比较多。但这可能也是国家或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就像以前伦 敦“雾都”,也是因为空气污染的关系,但相信慢慢会(有所改善)。就像以前我们的苏州河 那么黑、那么臭,也可以治理得比较清,将来肯定是需要去治理的,但付出的代价会比较大。 问:我们还想了解一下留学生的婚姻问题,因为留学生的数量(相对)还是很少的,所以很 多在国外都会单身,甚至回国以后还是单身。您周国有这样的同学吗? 答:我周围的同学都是结好婚一起出去的(笑),然后我的学生很多都是男女朋友一起出去 甚至申请一个学校的,也有去国外找到另一半的,因为现在在国外留学生也是很多的,还有 异地恋一段时间在回来团聚的,单身的当然也有,但因为我的样本比较年轻啦(AA),我就 不知道大龄单身的比例 问:他们会不会更加注重相同的经历,这样就不会有更多冲突。 答:那也不一定,因为我们也有同学找了海外的华裔,当然并不多。主要还是相似经历的, 因为就像在我们的传统观念,结婚是要生活一辈子的,价值观需要一致,如果不一致的话, 即使结婚了,也很难和谐长久。但价值观也有很多的文化影响,所以文化背景还是很重要的。 问:还有一个关于救育的问题,因为我们国家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当年有个人大出去的那鲁 大学学生,他给那鲁大学捐献了八百多万美金,但并没有给人大捐钱,他认为耶鲁大学是他 人生中求重要的一部分。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很多人抨击他说,在义多教育阶段就不 能忘本。 答:这件事我听说了,我个人是这么觉得的,我认为就这件事本身来说,这是他个人的选择 他愿意把他赚到的钱,他的合法所得,捐到哪个学校是他自己的选择,他感觉哪个学校对他 影响最大,也是他自己的选择。我觉得,我们国内的学校也没有必要妄自菲薄,如果学生真 的只想捐给国外的学校,而且他还在国外工作,那只是他自己的选择,这无可厚非。但作为 我本人来说,如果是我的话,我不会那样去做,如果我有那样的绵薄之力,无论是我们的小 学还是中学,我都想做出我的贡献。因为我觉得无论是哪个学校,都会对我的人生有很大的 影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嘛。但对于他来说,毕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价值观与想 法,对他的行为我们可以诟病,但不能污蔑 问:如果一个同学在国内国外都有发展的机会,那他会有什么倾向呢 答:我认为这跟他当时的情况与想法很有关系,我认为这样的选择不仅在于客观因素的比较, 可能还在于个人主观情感的选择。比如有两份工作在国内跟国外,他比较的可能不仅在薪酬、 稳定性等方面,也会考虑到一些其他的因素。我觉得在做选择的时候跟他当时个人的情境也 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觉的这需要个案分析了,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但说实话,我很佩 服老一辈的科学家,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方向,现在的年轻人也很缺少他们的精神。比如钱学 森,放弃了国外那么好的生活条件,回到祖国。(而且)当时的生活条件那么恶劣,还有许 多其他的科学家,包括我们的谢希德教授,老校长,都义无反顾地回来。如果光是比较物质 条件,那真的相差太多了,他们就秉承了一种贡献国家的精神。如果在国外,他们或许就是 个一般的研究者,科学家,但是如果回到国内,他们的贡献是祖国、人们更需要的。所以 我很建议同学们去支教,去看看那些贫困地区。因为现在我们的许多学生,包括我自己,都 是从生活条件比较好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们没有看到过贫困、缺乏,而没有经历过缺乏 的状态你就不知道什么是满足。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做选择就会更加注意物质方面。我觉得老 辈的科学家他们就有一种信仰,不止是爱国,还有一种热情在里面
外,或者比较小的年龄出去,可能会受到一部分的影响,但回来以后也没有遇到过太多的问 题。 问:他们会不会觉得国内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 答:好像没有。以为可能上海是一个相对比较开放的城市,跟国外比较接轨,所以回到上海 不会有太多不适。最多可能觉得空气不太好,这个我自己都会有感觉,比如出国回来后就会 感觉灰尘比较多。但这可能也是国家或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就像以前伦 敦“雾都”,也是因为空气污染的关系,但相信慢慢会(有所改善)。就像以前我们的苏州河, 那么黑、那么臭,也可以治理得比较清,将来肯定是需要去治理的,但付出的代价会比较大。 问:我们还想了解一下留学生的婚姻问题,因为留学生的数量(相对)还是很少的,所以很 多在国外都会单身,甚至回国以后还是单身。您周围有这样的同学吗? 答:我周围的同学都是结好婚一起出去的(笑),然后我的学生很多都是男女朋友一起出去, 甚至申请一个学校的,也有去国外找到另一半的,因为现在在国外留学生也是很多的,还有 异地恋一段时间在回来团聚的,单身的当然也有,但因为我的样本比较年轻啦(^^),我就 不知道大龄单身的比例。 问:他们会不会更加注重相同的经历,这样就不会有更多冲突。 答:那也不一定,因为我们也有同学找了海外的华裔,当然并不多。主要还是相似经历的, 因为就像在我们的传统观念,结婚是要生活一辈子的,价值观需要一致,如果不一致的话, 即使结婚了,也很难和谐长久。但价值观也有很多的文化影响,所以文化背景还是很重要的。 问:还有一个关于教育的问题,因为我们国家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当年有个人大出去的耶鲁 大学学生,他给耶鲁大学捐献了八百多万美金,但并没有给人大捐钱,他认为耶鲁大学是他 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很多人抨击他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就不 能忘本。 答:这件事我听说了,我个人是这么觉得的,我认为就这件事本身来说,这是他个人的选择, 他愿意把他赚到的钱,他的合法所得,捐到哪个学校是他自己的选择,他感觉哪个学校对他 影响最大,也是他自己的选择。我觉得,我们国内的学校也没有必要妄自菲薄,如果学生真 的只想捐给国外的学校,而且他还在国外工作,那只是他自己的选择,这无可厚非。但作为 我本人来说,如果是我的话,我不会那样去做,如果我有那样的绵薄之力,无论是我们的小 学还是中学,我都想做出我的贡献。因为我觉得无论是哪个学校,都会对我的人生有很大的 影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嘛。但对于他来说,毕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价值观与想 法,对他的行为我们可以诟病,但不能污蔑。 问:如果一个同学在国内国外都有发展的机会,那他会有什么倾向呢。 答:我认为这跟他当时的情况与想法很有关系,我认为这样的选择不仅在于客观因素的比较, 可能还在于个人主观情感的选择。比如有两份工作在国内跟国外,他比较的可能不仅在薪酬、 稳定性等方面,也会考虑到一些其他的因素。我觉得在做选择的时候跟他当时个人的情境也 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觉的这需要个案分析了,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但说实话,我很佩 服老一辈的科学家,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方向,现在的年轻人也很缺少他们的精神。比如钱学 森,放弃了国外那么好的生活条件,回到祖国。(而且)当时的生活条件那么恶劣,还有许 多其他的科学家,包括我们的谢希德教授,老校长,都义无反顾地回来。如果光是比较物质 条件,那真的相差太多了,他们就秉承了一种贡献国家的精神。如果在国外,他们或许就是 一个一般的研究者,科学家,但是如果回到国内,他们的贡献是祖国、人们更需要的。所以 我很建议同学们去支教,去看看那些贫困地区。因为现在我们的许多学生,包括我自己,都 是从生活条件比较好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们没有看到过贫困、缺乏,而没有经历过缺乏 的状态你就不知道什么是满足。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做选择就会更加注意物质方面。我觉得老 一辈的科学家他们就有一种信仰,不止是爱国,还有一种热情在里面
【音频】 by刘天倪(23)&王慧凝(4)文字整理:丁盈盈 采访记录2(时间:0:00-1:43) A:那我们现在开始采访。 好 A:首先介绍下被采访者,这是我的初中同学,请问您几几年生的呢? B:91年。 A:现在在念木学吗?大几? B:是的,大三了 A:念的是什么专业? B:印刷工程 A:喜欢这个专业呀? B:不讨厌吧,但是要学化学很讨厌。 A:好的,那么你有没有过出国成者去港澳台地区留学的经历? B:没有 A:那么你现在有没有出国留学的计划或者愿望? B:暂时没有 A:为什么不想出国 B:觉得自己还没有那个能耐去出国,各个方面的能力还不够,经济能力也不够,而且自己 好像也吃不了苦, A:那么如果现在有一个机会让你出国,而且经济上的考底比较宽裕,你会选择出国呀? B:会吧,如果只是短时间的话,应该还可以。 A:这个短时间指的是多久? B:一到两年吧 为什么觉得超出这个时间就太长了? B:感觉自己还是喜欢呆在比较熟悉的地方吧 A:那么你觉得就算呆在自已不熟悉的地方会有一些问题,但是有条件还是想出国的原因是 什么呢? B:一方面是自己学的这个专业的确是外国要比国内强,想出去看一看,另一方面可能还是 想见识一下各方面的东西吧。 A:那你有具体想要留学的国家呀? B:本专业比较好的主要就是日本,美国,德国,意大利,差不多就是这些地方,最有可能 去的还是日本吧 A:那照你之前的说法就是如果出去留学了也一定会回来的? B:嗯是的 A:那主要是因为什么? B:刚才其实说过了,主要是我觉得自己在国外呆多少年都不会适应,还是呆在自己熟悉的 地方比较好。 A:这个适应主要是指什么?是生活环境、丈化环境还是家庭的亲啊,个感情啊,或者 是社会体制什么的?
【音频】 by 刘天倪(2,3)& 王慧凝(4) 文字整理:丁盈盈 采访记录 2 (时间:0:00~1:43) A:那我们现在开始采访。 B:好。 A:首先介绍下被采访者,这是我的初中同学,请问您几几年生的呢? B:91 年。 A:现在在念大学吗?大几? B:是的,大三了 A:念的是什么专业? B:印刷工程。 A:喜欢这个专业吗? B:不讨厌吧,但是要学化学很讨厌。 A:好的,那么你有没有过出国或者去港澳台地区留学的经历? B:没有。 A:那么你现在有没有出国留学的计划或者愿望? B:暂时没有 A:为什么不想出国? B:觉得自己还没有那个能耐去出国,各个方面的能力还不够,经济能力也不够,而且自己 好像也吃不了苦, A:那么如果现在有一个机会让你出国,而且经济上的考虑比较宽裕,你会选择出国吗? B:会吧,如果只是短时间的话,应该还可以。 A:这个短时间指的是多久? B:一到两年吧 A:为什么觉得超出这个时间就太长了? B:感觉自己还是喜欢呆在比较熟悉的地方吧 A:那么你觉得就算呆在自己不熟悉的地方会有一些问题,但是有条件还是想出国的原因是 什么呢? B:一方面是自己学的这个专业的确是外国要比国内强,想出去看一看,另一方面可能还是 想见识一下各方面的东西吧。 A:那你有具体想要留学的国家吗? B:本专业比较好的主要就是日本,美国,德国,意大利,差不多就是这些地方,最有可能 去的还是日本吧 A:那照你之前的说法就是如果出去留学了也一定会回来的? B:嗯是的 A:那主要是因为什么? B:刚才其实说过了,主要是我觉得自己在国外呆多少年都不会适应,还是呆在自己熟悉的 地方比较好。 A:这个适应主要是指什么?是生活环境、文化环境还是家庭的亲人啊,个人感情啊,或者 是社会体制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