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运动的发展 作者:新希平 文章来源:中国现象学网 浏览:31次 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流派,并没有像其他哲学思潮那样一峰突起,然后风靡某国的哲学界, 旧是现象学的影响知十分深远、长久。它的许名基本原理和方法默默地浸透到20世纪各对 哲学思湖之中,因此出现了下列有趣的现 :除了奠基者胡塞尔之外,自从现象学问世以米 在哲学界举足轻重、成为泰斗的纯粹的现象学家,寥寥无几,但是运用现象学方法,受到现 象学启蒙或影响的大哲学家却比比皆是。另外,现象学家们以及运用现象学方法或原则的哲 学家之间,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出发点,也没有统一的研究领域和对象,所以也谈不上统一的 理论风格或者哲学倾向。他们对现象学的基本方法与原则的理解也各执己见。所以西方把现 象学称之为运动而不是流派,是再合适不过了。 第一节现象学的起源及在德国的发展 在20世纪第一年,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发表了《逻辑研究》一书。《逻辑研究》的问世,是现 象学诞生的标志。该书在当时德国哲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人著文评论此书。它对当时 学哲学的大学生影响更大。许多哲学学生特意从其他大学转学到胡塞尔执教的哥廷根大学学 习。大约从1907年开始 些最热心的学生除了听胡塞尔讲课之外,还每周举行 一次哲学 聚会,烟酒相伴,或宜读论文,或即兴谈玄,既而形成了哥廷根学派。胡塞尔本人很少跻身 于这些活动。他甚至曾戏称这个小组进行的现象学研究为“小人书现象学(Bildbuch Phaenomenologie)”。这主要是因为,哥廷根学派的成员对现象学的理解,从开始便与胡塞 尔不同。 早在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发表以前,在幕尼黑大学执教的心理学家李普(T·Lip即)周围 聚集着一批学生,形成了一个哲学小组,专门讨论李普的心理主义哲学。《逻辑研究》发表 以后,该小组的学生们开始以研究、讨论该书的内容为主要活动,并渐渐由李普心理主义的 追随者转而热中于胡塞尔的现象学,并与李普展开辩论。胡塞尔还亲自去讲过课。这样该小 组便转变成为现象学运动中的慕尼黑学派。 这两个学派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直接受到《逻辑研究》中提出的描述现象学方法的影响, 遵循胡塞尔力主的“回到事物本身去”的现象学纲领,深入到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对在本质 直观中显现的“事物本身”进行直接的研究,并努力作出无偏见的分析描述。 1913年胡塞尔创办了一个哲学杂志《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了他的第 本重要著作《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的第一卷。该年鉴成了现象学初创阶段的 理论阵地。很多现象学家参与了该年鉴的编辑工作,并在胡塞尔指导或影响下为年鉴撰写书 稿。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书也是在该年鉴上问世的。年鉴共出了十一卷,于1930 年停刊。《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一书中,胡塞尔一方面将《逻辑研究》中提出
现象学运动的发展 作者:靳希平 文章来源:中国现象学网 浏览:311 次 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流派,并没有像其他哲学思潮那样一峰突起,然后风靡某国的哲学界, 但是现象学的影响却十分深远、长久。它的许多基本原理和方法默默地浸透到 20 世纪各种 哲学思潮之中,因此出现了下列有趣的现象:除了奠基者胡塞尔之外,自从现象学问世以来, 在哲学界举足轻重、成为泰斗的纯粹的现象学家,寥寥无几,但是运用现象学方法,受到现 象学启蒙或影响的大哲学家却比比皆是。另外,现象学家们以及运用现象学方法或原则的哲 学家之间,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出发点,也没有统一的研究领域和对象,所以也谈不上统一的 理论风格或者哲学倾向。他们对现象学的基本方法与原则的理解也各执己见。所以西方把现 象学称之为运动而不是流派,是再合适不过了。 第一节现象学的起源及在德国的发展 在 20 世纪第一年,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发表了《逻辑研究》一书。《逻辑研究》的问世,是现 象学诞生的标志。该书在当时德国哲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人著文评论此书。它对当时 学哲学的大学生影响更大。许多哲学学生特意从其他大学转学到胡塞尔执教的哥廷根大学学 习。大约从 1907 年开始,一些最热心的学生除了听胡塞尔讲课之外,还每周举行一次哲学 聚会,烟酒相伴,或宣读论文,或即兴谈玄,既而形成了哥廷根学派。胡塞尔本人很少跻身 于这些活动。他甚至曾戏称这个小组进行的现象学研究为“小人书现象学(Bildbuch Phaenomenologie)”。这主要是因为,哥廷根学派的成员对现象学的理解,从开始便与胡塞 尔不同。 早在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发表以前,在慕尼黑大学执教的心理学家李普(T·Lipp)周围 聚集着一批学生,形成了一个哲学小组,专门讨论李普的心理主义哲学。《逻辑研究》发表 以后,该小组的学生们开始以研究、讨论该书的内容为主要活动,并渐渐由李普心理主义的 追随者转而热中于胡塞尔的现象学,并与李普展开辩论。胡塞尔还亲自去讲过课。这样该小 组便转变成为现象学运动中的慕尼黑学派。 这两个学派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直接受到《逻辑研究》中提出的描述现象学方法的影响, 遵循胡塞尔力主的“回到事物本身去”的现象学纲领,深入到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对在本质 直观中显现的“事物本身”进行直接的研究,并努力作出无偏见的分析描述。 1913 年胡塞尔创办了一个哲学杂志《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了他的第 二本重要著作《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的第一卷。该年鉴成了现象学初创阶段的 理论阵地。很多现象学家参与了该年鉴的编辑工作,并在胡塞尔指导或影响下为年鉴撰写书 稿。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书也是在该年鉴上问世的。年鉴共出了十一卷,于 1930 年停刊。《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一书中,胡塞尔一方面将《逻辑研究》中提出
的方法系统化、完善化,同时又发展出了超验现象学理论,进而形成了现象学唯心主义系统 大纲,但这个体系并没有最终完成。他的学生们大都坚持《逻辑研究》的基本立场,很少有 接受胡塞尔后期理论的。 由于现象学运动发轫之处,就存在上述理论上的分歧,加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许多学生奔扑前线作战(其中有些死干战事。比如。为《罗辑研究》绵写概今及人名引得的 克莱门斯便死于战事,所以到目前为止,《罚辑研究》三卷单行木一直设有索引。),相寒尔 本人又受聘于弗赖堡大学 这样 ,哥廷根学派就此瓦解。慕尼黑学派一直在活动,但与胡塞 尔本人的现象学工作很少直接的联系了。 这两个学派中较重要的成员有:阿·赖纳赫(Reinach)、哈·贡拉特一马梯乌斯 (Gonrad--Martius)、马·盖格尔(M.Geiger),他们主要从事实在论的、或客观主义的描述 现象学的建设工作:另外还有阿:普凡德尔(Pfnder阿,韦茨格(W ,他们是这 时期的现象学中从事描 与 学工作的代表。舍粉(Max Scheler)和希尔德 布兰特(Dietrich Hildbrand)则是客观主义的现象学伦理学家。 胡塞尔到弗赖堡任教以后,身边又聚集了一批新的学生,其中有用现象学方法研究自然科学 和数学间题的贝克尔(Oskar Becker)、研究本体论与美学问题的波兰籍学生因加登(Roma ingarden)、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纳粹分子残杀于集中营的犹太女学生施泰恩(Edith Ste 改宗天主教后叫:Theresia Benedicta a Cruce)、创建了现象学的存在论海德格尔、以及胡塞 尔最重要的科研助手芬克(E·Fink)、兰德格里伯(Ludwig Landgrebe)。他们在现象学运 动中各有建树。与此同时,马堡大学的学生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则发展了现象 学解释学。在梅茵茨,冯克(Fuke)吸收现象学方法,建立了新的先验哲学。 1935年,有犹太血统的胡塞尔日益感到纳粹威胁。在此期间,他应朋友之邀,赴巴黎和布 拉格举行哲学演讲。在准备这些演讲的过程中,胡塞尔又一次对自己的现象学作了总结,并 准备写一部长卷专著,把他一生的现象学工作系统化起来:与此同时,他又提出了人生世界 发生论的思想,以补充过去工作的不足。这些讲演受到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哲学爱好者的热烈 欢迎。这些讲演加强了现象学在德国以外的欧美国家中己有的影响。 第二节法国现象学 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现象学在法国鲜为人知,只是在深受德语文化影响的阿尔萨斯 地区重归法国之后,通过该地区首府斯特垃堡大学基督教神学系教授赫林(Jean Hering)的 宣传,现象学才开始在法国“发迹”。赫林是胡塞尔的学生和朋友。在赫林的影响下,斯料 拉斯堡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法国现象学运动的中心。另外一些曾从学于胡塞尔、后 定居法国的外国移民,也为现象学的影响在法国的扩大做了不少工作, 如利维纳斯 (Emmanuel_Levinas)、考伊雷(Alexandre Koyre入、库夫叶(A.Kojeve)和居尔维茨(Georges Gurvitch)等。居尔维茨在1928一1930年开课介绍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的思想。 1930年来自立陶宛的莱维纳斯(Em s)发表了他的重要苦作《胡塞尔象学的 直觉理论》。这是在法国发表的第一部大部头我 象学专著。莱维纳斯后来 直是现象学运 中的重要思想家。但大多数法国哲学家首先接触的是舍勒的现象学。舍勒曾多次去法国讲学 (1924、1926、1928),他的著作也率先被译成法文在法国出版,并成为法国哲学家讨论的 对象。1929年胡塞尔在索尔邦(Sorbone)作《超验现象学导论》的讲演。这个讲演对法国
的方法系统化、完善化,同时又发展出了超验现象学理论,进而形成了现象学唯心主义系统 大纲,但这个体系并没有最终完成。他的学生们大都坚持《逻辑研究》的基本立场,很少有 接受胡塞尔后期理论的。 由于现象学运动发轫之处,就存在上述理论上的分歧,加之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许多学生奔赴前线作战(其中有些死于战事。比如,为《逻辑研究》编写概念及人名引得的 克莱门斯便死于战事,所以到目前为止,《逻辑研究》三卷单行本一直没有索引。),胡塞尔 本人又受聘于弗赖堡大学。这样,哥廷根学派就此瓦解。慕尼黑学派一直在活动,但与胡塞 尔本人的现象学工作很少直接的联系了。 这两个学派中较重要的成员有:阿·赖纳赫(Reinach)、哈·贡 拉特-马梯乌斯 (Gonrad-Martius)、马·盖格尔(M.Geiger),他们主要从事实在论的、或客观主义的描述 现象学的建设工作;另外还有阿·普凡德尔(Pfaender)、阿·韦茨格(Witzger),他们是这 一时期的现象学中从事描写心理学工作的代表。舍勒(Max Scheler)和希尔德布兰特(Dietrich Hildbrand)则是客观主义的现象学伦理学家。 胡塞尔到弗赖堡任教以后,身边又聚集了一批新的学生,其中有用现象学方法研究自然科学 和数学问题的贝克尔(Oskar Becker)、研究本体论与美学问题的波兰籍学生因加登(Roman Ingarden)、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纳粹分子残杀于集中营的犹太女学生施泰恩(Edith Stein, 改宗天主教后叫:Theresia Benedicta a Cruce)、创建了现象学的存在论海德格尔、以及胡塞 尔最重要的科研助手芬克(E·Fink)、兰德格里伯(Ludwig Landgrebe)。他们在现象学运 动中各有建树。与此同时,马堡大学的学生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则发展了现象 学解释学。在梅茵茨,冯克(Funke)吸收现象学方法,建立了新的先验哲学。 1935 年,有犹太血统的胡塞尔日益感到纳粹威胁。在此期间,他应朋友之邀,赴巴黎和布 拉格举行哲学演讲。在准备这些演讲的过程中,胡塞尔又一次对自己的现象学作了总结,并 准备写一部长卷专著,把他一生的现象学工作系统化起来;与此同时,他又提出了人生世界 发生论的思想,以补充过去工作的不足。这些讲演受到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哲学爱好者的热烈 欢迎。这些讲演加强了现象学在德国以外的欧美国家中已有的影响。 第二节法国现象学 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现象学在法国鲜为人知,只是在深受德语文化影响的阿尔萨斯 地区重归法国之后,通过该地区首府斯特垃堡大学基督教神学系教授赫林(Jean Hering)的 宣传,现象学才开始在法国“发迹”。赫林是胡塞尔的学生和朋友。在赫林的影响下,斯特 拉斯堡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法国现象学运动的中心。另外一些曾从学于胡塞尔、后 定居法国的外国移民,也为现象学的影响在法国的扩大做了不少工作,如利维纳斯 (Emmanuel_Levinas)、考伊雷(Alexandre Koyre)、库夫叶(A. Kojeve)和居尔维茨(Georges Gurvitch)等。居尔维茨在 1928-1930 年开课介绍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的思想。 1930 年来自立陶宛的莱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发表了他的重要著作《胡塞尔现象学的 直觉理论》。这是在法国发表的第一部大部头现象学专著。莱维纳斯后来一直是现象学运动 中的重要思想家。但大多数法国哲学家首先接触的是舍勒的现象学。舍勒曾多次去法国讲学 (1924、1926、1928),他的著作也率先被译成法文在法国出版,并成为法国哲学家讨论的 对象。1929 年胡塞尔在索尔邦(Sorbone)作《超验现象学导论》的讲演。这个讲演对法国
现象学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影响,真正激起了人们对胡塞尔本人的现象学方法和原则的兴趣 马塞尔和梅罗一庞蒂和莱维纳斯都听了胡塞尔的演讲。1931年莱维纳斯同普弗艾夫尔 合作将胡塞尔的后期著作《笛卡尔的沉思)译成法文发表(德文手稿1950 年才发表于《胡塞尔全集》第一卷中)。在此前后有很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特别是完形心 理学的代表)在胡塞尔现象学影响下进行研究工作,发表了不少重要著作。这些著作对法国 现象学运动的主要代表人如萨特、梅罗一庞蒂和菜维纳斯思想的形成,对法国存在主义哲学 的诞生,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通过他们的工作,在法国哲学界造成了现象学的小气候 但 段的适 国现象学 主要是介绍和评论 现象学家的研究成果。他们独创性的研究 尚不多见。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萨特开创性的工作开始之前。 起初法特是通讨苹维纳斯的现象学著作了解到胡塞尔和海旗格尔的析学成黄的。1933一34 年间蓝特作为奖学金生在柏林学习,他专心研究了胡塞尔、金勘和海德格尔等人的重要著作 其中胡塞尔的思想使他十分兴 ,他认为,他找到了一种全新的哲学立场 在这期间 篇关于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文章。1936年便运用现象学方法对自我及想象进行了研究 写出了《论自我》和《想象》(L1 magination1936)。1939年又出版了《情绪理论大纲》(Esquiss d'une theorie des emotions),1940年发表了《想像的东西现象学想像心理学》(L'Imaginaire Psychologie phenomenologigue de"imagination)→书。在这一系列著作当中,萨特基本上 的描述心理学研究,为他的存在主义思想的提出作 这些著作尽 不再是简 单的介绍和评论 部没能超 塞尔的研究风 格的 围,也就是还算不上独具风格的法国现象学作品。与此同时,萨特发表了他的著名文学作品 《区吐》(1 a naus心,1938)。这一作品中己经明显地表达了他后期哲学著作中占主导地位 的存在主义思想。这里所涉及的课题己经超出了胡塞尔充满学究气质的认识论现象学的研究 领域,把视野投入了抽象认识论所无力驾驭的人生世界:描述了面对事物的赤裸裸的实情, 揭示出的人生自由的 根性与 无用性。1943年发表了他的第 部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XL etre et le neant)。这部著作中萨特把现象学方法用于解决他自己提出的独特的哲学问题,因 此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法国式的现象学的诞生。1946年发表了著名文章《存在主义与人道 主义》(L'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并引出海德格尔的公开信:《关于人道主义的 一封信》。1960他出版《辩证理性批判》(Critique de la raison dialectique)第一部分,成为 现象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1971年又出版了《玩偶之家)与福娄拜》(L1 diot de la famille Gustave Flaubert de 1821-1857) 梅罗一庞蒂是法国的另一位现象学大师,他是通时居尔准茨(Gurvitch)、菜维纳斯和居尔 威池(Gurwitsch)等一系列早期现象学学者的著作结识了现象学。而且,他通过与居尔威 池(Gurwitsch)等完形心理学家的个人接触,更清楚地了解到现象学与完形心理学或整个 心理学研究的 杀。为 步深入了解现象学 他曾赴比利时卢议大学的胡塞尔档案馆 研究胡塞尔未发表的工作手稿。他在那里研读了《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 书的第二花 和《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未发表部分。梅罗一庞蒂的现象学工作更接近胡塞尔的 学院研究风格。他不满足于运用现象学的某些原则和方法分析具体事物:他更乐于专门致力 于现象学木身的发展工作。1938年完成、1942年发表了他的《行为结构》(,La Structure du 一书。1945年出版了《知觉现象学》(Phenomenologiede la perceptio). 二次大战以后,法国的现象学一直在发表中。此间积极从事现象学工作的主要代表是莱维纳 斯和利科(Ricoeur)。莱难纳斯(Emmanuel levinas)是最早将胡塞尔的思想介绍给法国哲学
现象学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影响,真正激起了人们对胡塞尔本人的现象学方法和原则的兴趣。 马塞尔和梅罗-庞蒂和莱维纳斯都听了胡塞尔的演讲。1931 年莱维纳斯同普弗艾夫尔 (G·Pfeiffer)合作将胡塞尔的后期著作《笛卡尔的沉思》译成法文发表(德文手稿 1950 年才发表于《胡塞尔全集》第一卷中)。在此前后有很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特别是完形心 理学的代表)在胡塞尔现象学影响下进行研究工作,发表了不少重要著作。这些著作对法国 现象学运动的主要代表人如萨特、梅罗-庞蒂和莱维纳斯思想的形成,对法国存在主义哲学 的诞生,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通过他们的工作,在法国哲学界造成了现象学的小气候。 但是这个阶段的法国现象学主要是介绍和评论德国现象学家的研究成果。他们独创性的研究 尚不多见。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萨特开创性的工作开始之前。 起初萨特是通过莱维纳斯的现象学著作了解到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哲学成就的。1933-34 年间萨特作为奖学金生在柏林学习。他专心研究了胡塞尔、舍勒和海德格尔等人的重要著作。 其中胡塞尔的思想使他十分兴奋,他认为,他找到了一种全新的哲学立场。在这期间,他写 了一篇关于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文章。1936 年便运用现象学方法对自我及想象进行了研究, 写出了《论自我》和《想象》(L'Imagination 1936)。1939 年又出版了《情绪理论大纲》(Esquisse d'une théorie des émotions ),1940 年发表了《想像的东西·现象学想像心理学》(L'Imaginaire: Psychologie phénoménologique de l'imagination)一书。在这一系列著作当中,萨特基本上遵 循着胡塞尔的研究路线,进行着现象学的描述心理学研究,为他的存在主义思想的提出作了 充分的准备。这些著作尽管不再是简单的介绍和评论,但都没能超出胡塞尔的研究风格的范 围,也就是还算不上独具风格的法国现象学作品。与此同时,萨特发表了他的著名文学作品 《呕吐》(La Nausée, 1938)。这一作品中已经明显地表达了他后期哲学著作中占主导地位 的存在主义思想。这里所涉及的课题已经超出了胡塞尔充满学究气质的认识论现象学的研究 领域,把视野投入了抽象认识论所无力驾驭的人生世界:描述了面对事物的赤裸裸的实情, 揭示出的人生自由的无根性与无用性。1943 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 L' être et le néant )。这部著作中萨特把现象学方法用于解决他自己提出的独特的哲学问题,因 此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法国式的现象学的诞生。1946 年发表了著名文章《存在主义与人道 主义》(L'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 ),并引出海德格尔的公开信:《关于人道主义的 一封信》。1960 他出版《辩证理性批判》(Critique de la raison dialectique )第一部分,成为 现象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1971 年又出版了《〈玩偶之家〉与福娄拜》( L'Idiot de la famille; Gustave Flaubert de 1821–1857 ), 梅罗-庞蒂是法国的另一位现象学大师,他是通过居尔维茨(Gurvitch)、莱维纳斯和居尔 威池(Gurwitsch)等一系列早期现象学学者的著作结识了现象学。而且,他通过与居尔威 池(Gurwitsch)等完形心理学家的个人接触,更清楚地了解到现象学与完形心理学或整个 心理学研究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现象学,他曾赴比利时卢汶大学的胡塞尔档案馆去 研究胡塞尔未发表的工作手稿。他在那里研读了《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一书的第二卷 和《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未发表部分。梅罗-庞蒂的现象学工作更接近胡塞尔的 学院研究风格。他不满足于运用现象学的某些原则和方法分析具体事物;他更乐于专门致力 于现象学本身的发展工作。1938 年完成、1942 年发表了他的《行为结构》(, La Structure du comportement )一书。1945 年出版了《知觉现象学》(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这 两本书都是法国现象学的代表作。 二次大战以后,法国的现象学一直在发表中。此间积极从事现象学工作的主要代表是莱维纳 斯和利科(Ricoeur)。莱维纳斯(Emmanuel Lévinas)是最早将胡塞尔的思想介绍给法国哲学
界的早期现象学家之一。但他最有影响的独立的现象学研究完成于60年代,其代表作《整 体与无限》发表于1961年。另外一本重要文集《存在之外或本质之外》(Au山 etre ou audela de lessence) 发表于1974年, 其中包括了他1963-1972年间的一系列重要论文。 保罗·利科(Paul Ricoeur)是当今法国最重要的现象学家。利科属于第二代法国现象学家。 他比上述三位重要现象学代表年轻不到10岁一一基特生于1905年,瓶罗一庞蒂生于1906 年,菜维纳所生于1908年,利科生于1913年一一他是在一次大战中被俘,一直被监梦到 1945年。在监禁中他 开始从事译胡尔的代表作《纯粹现象学和现象 哲学》第一卷的 在他的法译本中附有对胡塞尔的的思想的评论、注释和 “得翔实的导论 1950年发 表了《意愿和不自主》(Le Volontaire et l'involontaire)一书,开始了他的意志现象学的研究。 1965年发表了《解释》,1969年发表了《解释的冲突》(Le Conflit des interpretations:essais dhermeneutique),象征了他的解释学现象学的建立。法国现象学从存在主义现象学发展到 解释学现象学阶段。1983-1985年出版了《时间与记述》(Temps et recit)共三卷 当前法国的现象学运动是世界上最活跃的一支。他们的工作既有严格的文本研究,如H Birault,.G.Granel,.F.Dastur,D.Frank,M.Haar,E.Taminiaux(法语比利时),M.Richir(法语比 利时)等,也有独立的现象学工作,如R.Brague,J.F.Coutine,DJanicaud,J.-L.Marion. E Marineau】-Fati等人的用现象学对形而上学再思考,利科等用现象学方法对政治哲学 和政治学问的研究。此外很有独具特色的Michel Herry的《本质及其表现)(1962年),《 体哲学与躯体现象学》(1965年),《物质现象学》(1990年):近年现象学的宗教研究在法国 越来越多,如Dominique Janicaud,.J-L.Marion。人们甚至有“法国现象学的神学回归”的说 法。 第三节美国现象学 北美哲学家与现象学的接触并不晚,但由于北美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传统十分强大, 所以它的量影响一直十分有限,现象学运动发展较慢。只是在近20年现象学才渐渐博得广大 哲学爱好者的吉陕 早在1902年就有美国学生在胡塞尔门下学习现象学。但真正将现象学介绍到北美的是法伯 (Marvin Farber)和卡尔思斯(Dorion Cairns).法伯于1923-1924年,凯恩斯于1924-1926 年和1931一1932年就学于胡塞尔。他们回到美国后,法伯于1928年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作 为方法和哲学原则的现象学》:凯恩斯于1934年发表了博士论文《在发展中的胡塞尔哲学》 这两本书是当时美国哲学爱好者了解现象学仅有的英文专著。 在这期间.1931年出版了由 W·R·Boyce Gibson翻译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英文本。胡塞尔亲自为英 文本写了后记。,尽管如此,法伯等人当时人微言轻,30年代在美国现象学仍然鲜为人知。 1931年在美国留学的沈有鼎没有听说过胡塞尔的工作也未能接触到胡塞尔的研究成果呢, 以至他当时写的一篇论文地重复了胡塞尔1900年《逻辑研究》的部分工作。「11 真正把现象学带给美国人的是 二战期间的流亡美国的胡塞尔的学生们。纳粹统治德国并侵占 欧洲大多数国家之后,许多现象学者从欧洲大陆流亡北美,其中包括来自法国的阿·居尔维 奇(Aron Gurwitsch),来自奥地利的舒茨(Alfred Schutz)海·库恩(Helmut Kuhn),舒 (Alfred Schuetz),以及海德格尔的学生和情人阿伦特(Hannah Arendt),马克思的后裔
界的早期现象学家之一。但他最有影响的独立的现象学研究完成于 60 年代,其代表作《整 体与无限》发表于 1961 年。另外一本重要文集《存在之外或本质之外》(Autrement qu etre ou audela de lessence),发表于 1974 年,其中包括了他 1963-1972 年间的一系列重要论文。 保罗·利科(Paul Ricoeur)是当今法国最重要的现象学家。利科属于第二代法国现象学家。 他比上述三位重要现象学代表年轻不到 10 岁――萨特生于 1905 年,梅罗-庞蒂生于 1906 年,莱维纳斯生于 1908 年,利科生于 1913 年――他是在二次大战中被俘,一直被监禁到 1945 年。在监禁中他开始从事翻译胡塞尔的代表作《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第一卷的 工作。在他的法译本中附有对胡塞尔的的思想的评论、注释和一篇翔实的导论。1950 年发 表了《意愿和不自主》(Le Volontaire et l'involontaire )一书,开始了他的意志现象学的研究。 1965 年发表了《解释》,1969 年发表了《解释的冲突》( Le Conflit des interprétations: essais d'herméneutique),象征了他的解释学现象学的建立。法国现象学从存在主义现象学发展到 解释学现象学阶段。1983-1985 年出版了《时间与记述》(Temps et récit)共三卷。 当前法国的现象学运动是世界上最活跃的一支。他们的工作既有严格的文本研究,如 H. Birault, G. Granel,F.Dastur, D.Frank, M. Haar, E. Taminiaux(法语比利时),M.Richir(法语比 利时)等,也有独立的现象学工作, 如 R.Brague, J.F.Coutine, D.Janicaud, J.-L. Marion, E.Marineau ,J.-F. Mattei 等人的用现象学对形而上学再思考,利科等用现象学方法对政治哲学 和政治学问题的研究。此外很有独具特色的 Michel Herry 的《本质及其表现》(1962 年),《躯 体哲学与躯体现象学》(1965 年),《物质现象学》(1990 年);近年现象学的宗教研究在法国 越来越多,如 Dominique Janicaud, J.-L.Marion。人们甚至有“法国现象学的神学回归”的说 法。 第三节美国现象学 北美哲学家与现象学的接触并不晚,但由于北美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传统十分强大, 所以它的影响一直十分有限,现象学运动发展较慢。只是在近 20 年现象学才渐渐博得广大 哲学爱好者的青睐。 早在 1902 年就有美国学生在胡塞尔门下学习现象学。但真正将现象学介绍到北美的是法伯 (Marvin Farber)和卡尔恩斯(Dorion Cairns)。法伯于 1923-1924 年,凯恩斯于 1924-1926 年和 1931-1932 年就学于胡塞尔。他们回到美国后,法伯于 1928 年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作 为方法和哲学原则的现象学》;凯恩斯于 1934 年发表了博士论文《在发展中的胡塞尔哲学》。 这两本书是当时美国哲学爱好者了解现象学仅有的英文专著。在这期间,1931 年出版了由 W·R·Boyce Gibson 翻译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英文本。胡塞尔亲自为英 文本写了后记。,尽管如此,法伯等人当时人微言轻,30 年代在美国现象学仍然鲜为人知。 1931 年在美国留学的沈有鼎没有听说过胡塞尔的工作也未能接触到胡塞尔的研究成果呢, 以至他当时写的一篇论文地重复了胡塞尔 1900 年《逻辑研究》的部分工作。[1] 真正把现象学带给美国人的是二战期间的流亡美国的胡塞尔的学生们。纳粹统治德国并侵占 欧洲大多数国家之后,许多现象学者从欧洲大陆流亡北美,其中包括来自法国的阿·居尔维 奇(Aron Gurwitsch),来自奥地利的舒茨(Alfred Schutz)海·库恩(Helmut Kuhn),舒茨 ( Alfred Schuetz) ,以及海德格尔的学生和情人阿伦特( Hannah Arendt),马克思的后裔
威尔纳马克思(Werner Marx)等等。他们在法伯的领导下于1939年12月在美国纽约社 会研究新学院召开了国际现象学协会成立会议。参加成立会议的人数很有限,十一位美国学 者,六位欧洲流亡学者, 三位欧洲学者缺席。胡塞尔的妇人马尔文·施泰恩施耐德(Malrine Steinschneider)被邀请为名誉会员。会议选举法伯为协会主席,卡尔恩斯为协会副主席,并 成立了协会理事会。理事会由两位美国学者,五位流亡学者和三位欧洲学者组成,其中包括 施皮格尔贝尔格(Spiegelberg)、舒茨(Schutz)、芬克(Fink)和兰德格里伯(Landgrebe) 法伯和舒茨还分别写信给欧洲的现象学者,同他们建立联系。协会在法伯领导下筹备出版协 会刊物。最初计划刊物用英、法、德三种文字出版 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未能实 。194 年哲学季刊《哲学与现象学研究》问世。该刊物是要继续胡塞尔主编的《哲学与现象学年鉴》 的事业,以“进一步理解、发展和运用现象学的研究”[2]为己任。杂志和协会明确指出, 现象学不是一个流派,而是要努力在哲学中贯彻现象学的描述原则,并把当代世界的问题作 为这种描写的基础。组织召开学术会议、在各国建立分支机构、出板刊物,这些就是协会工 作的基本任务 ,至此现象学有了自己的组织得相对良好的国际机构。 (或1941)或194 年美国哲学协会东部分会召开了专门讨论现象学的学术会议。这是现象学运动中的第 规模的学术会议。法伯执教的巴法罗大学成了美国第一个现象学的科研基地,其后纽约新社 会研究学院的研究生考夫曼(Felix Kaufmann、舒茨和居尔维奇等流亡学者的主持下也渐渐 变成了现象学研究中心。1943年法伯出版了他的另一本代表作《现象学基础》。尽管如此 二战结束之前以及以后的10年内,现象学的影响仍然十分有限。 1967年Janes M.Edie在为《现象学在美国》一书写的导论中说,“我们现在有充分的理由相 信,展望20世纪美国哲学的未来或者读她的历史时,60年代将被认为是现象学运动终于在 我们的哲学土壤中扎根、并成为一只积极的赋有创造性力量的时期。”[3]1953年在哈佛大学 执教的杯尔德(Iohn Wild)发表了《存在主义的排战》 一书。该书吸收了胡塞尔晚期提用 的生活世界发生论的思想和梅 人体总体存在的现象学思想,对胡塞尔后期思想 存在主义现象学在美国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为它莫定了基础。在怀尔德思想 的影响下,1962年成立了“现象学哲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协会”。该协会每年定期在美国中西 部地区或东部地区开会,每年强调一个研究重点,出版研究丛书,翻译出版了大量德文和法 文现象学原著的英文本。七十年代之后,现象学在美国似有方兴未艾之势。有现象学者执割 的大学几乎遍布美国和加拿大各州:西北大学、 石深细 的州立大学、Tulane大学。 位理公 会大学 ,华盛顿州立天主教大学、Duquesne大学 圣母大学、Loyola大学 保 罗大学、波士顿大学、渥太华大学、滑铁卢大学等。以发展现象学为宗旨的杂志也很多,其 中除了法伯的《哲学和现象学研究》之外最重要的还有《人与世界》、《现象学与存在哲学研 究》(1963年创刊)、《现象学研究》和《Tos》。《Tos》是一本研究社会科学中的马克思 主义与现象学的左派杂志,主编是皮考尼(Paul Pico na) 北美每年举行的以现象学为题的学术会议也十分多。还有各种学习小组,难以计数。1969 年世界各地的现象学者云集加拿大的安大路州的滑铁卢大学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现象学大会。 1971年出版了《现象学研究年鉴》。1977年还成立了高级现象学研究与学习世界学院,它是 由麻省的图米尼斯卡(Anna.Tr esa Tymieniecka)领导的。该团体经常举行研究讨论班、发 表系列文献、出版丛书Anal 举行国际性现象学大会 就国内看到的材料 国际性大会已召开了十几次,丛书第一卷1971问世,2002已出到第76卷 在美国现象学运动的影响下,英国现象学也开始有所发展。1967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英国 现象学协会。1970年《英国现象学协会杂志》创刊,但其影响仍很有限
威尔纳 马克思( Werner Marx)等等。他们在法伯的领导下于 1939 年 12 月在美国纽约社 会研究新学院召开了国际现象学协会成立会议。参加成立会议的人数很有限,十一位美国学 者,六位欧洲流亡学者,三位欧洲学者缺席。胡塞尔的妇人马尔文·施泰恩施耐德(Malrine Steinschneider)被邀请为名誉会员。会议选举法伯为协会主席,卡尔恩斯为协会副主席,并 成立了协会理事会。理事会由两位美国学者,五位流亡学者和三位欧洲学者组成,其中包括 施皮格尔贝尔格(Spiegelberg)、舒茨(Schutz)、芬克(Fink)和兰德格里伯(Landgrebe)。 法伯和舒茨还分别写信给欧洲的现象学者,同他们建立联系。协会在法伯领导下筹备出版协 会刊物。最初计划刊物用英、法、德三种文字出版,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未能实现。1940 年哲学季刊《哲学与现象学研究》问世。该刊物是要继续胡塞尔主编的《哲学与现象学年鉴》 的事业,以“进一步理解、发展和运用现象学的研究”[2]为己任。杂志和协会明确指出, 现象学不是一个流派,而是要努力在哲学中贯彻现象学的描述原则,并把当代世界的问题作 为这种描写的基础。组织召开学术会议、在各国建立分支机构、出版刊物,这些就是协会工 作的基本任务。至此现象学有了自己的组织得相对良好的国际机构。1940(或 1941)或 1941 年美国哲学协会东部分会召开了专门讨论现象学的学术会议。这是现象学运动中的第一次大 规模的学术会议。法伯执教的巴法罗大学成了美国第一个现象学的科研基地,其后纽约新社 会研究学院的研究生考夫曼(Felix Kaufmann)、舒茨和居尔维奇等流亡学者的主持下也渐渐 变成了现象学研究中心。1943 年法伯出版了他的另一本代表作《现象学基础》。尽管如此, 二战结束之前以及以后的 10 年内,现象学的影响仍然十分有限。 1967 年 Janes M. Edie 在为《现象学在美国》一书写的导论中说,“我们现在有充分的理由相 信,展望 20 世纪美国哲学的未来或者读她的历史时,60 年代将被认为是现象学运动终于在 我们的哲学土壤中扎根、并成为一只积极的赋有创造性力量的时期。”[3]1953 年在哈佛大学 执教的怀尔德(John Wild)发表了《存在主义的挑战》一书。该书吸收了胡塞尔晚期提出 的生活世界发生论的思想和梅罗-庞蒂的人体总体存在的现象学思想,对胡塞尔后期思想及 存在主义现象学在美国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为它奠定了基础。在怀尔德思想 的影响下,1962 年成立了“现象学哲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协会”。该协会每年定期在美国中西 部地区或东部地区开会,每年强调一个研究重点,出版研究丛书,翻译出版了大量德文和法 文现象学原著的英文本。七十年代之后,现象学在美国似有方兴未艾之势。有现象学者执教 的大学几乎遍布美国和加拿大各州:西北大学、石溪纽约州立大学、Tulane 大学。南位理公 会大学,耶鲁大学、华盛顿州立天主教大学、Duquesne 大学、圣母大学、Loyola 大学、保 罗大学、波士顿大学、渥太华大学、滑铁卢大学等。以发展现象学为宗旨的杂志也很多,其 中除了法伯的《哲学和现象学研究》之外最重要的还有《人与世界》、《现象学与存在哲学研 究》(1963 年创刊)、《现象学研究》和《Telos》。《Telos》是一本研究社会科学中的马克思 主义与现象学的左派杂志,主编是皮考尼(Paul Picone)。 北美每年举行的以现象学为题的学术会议也十分多。还有各种学习小组,难以计数。1969 年世界各地的现象学者云集加拿大的安大略州的滑铁卢大学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现象学大会。 1971 年出版了《现象学研究年鉴》。1977 年还成立了高级现象学研究与学习世界学院,它是 由麻省的图米尼斯卡(Anna-Teresa Tymieniecka)领导的。该团体经常举行研究讨论班、发 表系列文献、出版丛书 Analecta Husserliana,举行国际性现象学大会。就国内看到的材料, 国际性大会已召开了十几次,丛书第一卷 1971 问世,2002 已出到第 76 卷。 在美国现象学运动的影响下,英国现象学也开始有所发展。1967 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英国 现象学协会。1970 年《英国现象学协会杂志》创刊,但其影响仍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