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 开设对象:全院经济学各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课程类别:必修 授课时数:4×18=72(学时)(含机房教学与实习18学时) 学分:4学分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讨论、机房实验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指定教材:《计量经济学》,李子奈潘文卿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12月第三版。《计量经济学实验》,袁建文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 部分参考教材: 1、《计量经济学》,孙敬水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计量经济学精要》,[美]达莫达尔N古扎拉提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年7月第二版。 3、《计量经济学模型与经济预测》,[美]罗伯特S.平狄克一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 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9月第4版 4、《计量经济学基础》,[美]达莫达尔N古扎拉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4月第四版 5、《统计学原理》,李洁明、祁新娥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二版。 6、《统计学》,袁卫曾五一庞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 版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 开设对象:全院经济学各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课程类别:必修 授课时数:4×18=72(学时)(含机房教学与实习 18 学时) 学分:4 学分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讨论、机房实验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指定教材:《计量经济学》,李子奈 潘文卿 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12 月第三版。《计量经济学实验》,袁建文 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8 年 8 月第 一版。 部分参考教材: 1、《计量经济学》,孙敬水 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年 9 月第一版。 2、《计量经济学精要》,[美] 达莫达尔 N.古扎拉提 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年 7 月第二版。 3、《计量经济学模型与经济预测》,[美] 罗伯特 S.平狄克—丹尼尔 L.鲁宾费尔德 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年 9 月第 4 版。 4、《计量经济学基础》,[美] 达莫达尔 N.古扎拉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 4 月第四版。 5、《统计学原理》,李洁明、祁新娥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2 月第二版。 6、《统计学》,袁卫 曾五一 庞浩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9 月第二 版
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8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应作为必修课程和考试 课程列入各专业的教学计划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达到 1、了解现代经济学特征,了解经济数量分析课程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了解经济数量分析在经济学的发展和实际经济工作中的作用; 2、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并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新发展 有概念性的了解 3、能够建立并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包括使用常用的计量经济学软件: 4、具有进一步学习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模型的基础和能力 本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1、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及经济统计学。在本课程中用到的、属于先修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范围 知识,尤其是必需的教学基础知识不出现在课程内容中,由学生自己复习与学习 2、将课程定位于初级与中级之间的水平上。计量经济学按照内容深度一般分 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初级以计量经济学的数理统计学基础知识和经典的 线性单方程模型理论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中级以用矩阵描述的经典的线性单方程模 型理论与方法、经典的线性联立方程模型理论与方法,以及传统的应用模型为主要 内容;髙级以扩展的单方程模型理论与方法、非线性模型理论与方法,以及动态计 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为主要内容。考虑到在我国髙等院校本科阶段,一般只设置 个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而且学生具备数理统计学基础,所以将课程定位于初级 和中级之间的水平上。 3、理论与应用并重。计量经济学按照研究对象可以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 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计量经济学以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为主要内容,强调方法 的数学基础,侧重于模型方法的数学证明与推导;应用计量经济学则以计
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 8 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应作为必修课程和考试 课程列入各专业的教学计划。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达到: 1、了解现代经济学特征,了解经济数量分析课程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了解经济数量分析在经济学的发展和实际经济工作中的作用; 2、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并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新发展 有概念性的了解; 3、能够建立并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包括使用常用的计量经济学软件; 4、具有进一步学习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模型的基础和能力。 本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1、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及经济统计学。在本课程中用到的、属于先修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范围 知识,尤其是必需的教学基础知识不出现在课程内容中,由学生自己复习与学习。 2、将课程定位于初级与中级之间的水平上。计量经济学按照内容深度一般分 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初级以计量经济学的数理统计学基础知识和经典的 线性单方程模型理论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中级以用矩阵描述的经典的线性单方程模 型理论与方法、经典的线性联立方程模型理论与方法,以及传统的应用模型为主要 内容;高级以扩展的单方程模型理论与方法、非线性模型理论与方法,以及动态计 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为主要内容。考虑到在我国高等院校本科阶段,一般只设置一 个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而且学生具备数理统计学基础,所以将课程定位于初级 和中级之间的水平上。 3、理论与应用并重。计量经济学按照研究对象可以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 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计量经济学以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为主要内容,强调方法 的数学基础,侧重于模型方法的数学证明与推导;应用计量经济学则以计
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应用为内容,强调应用模型的经济学和经济统计学基 础,侧重于建立与应用模型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处理。本课程将在初级与中级之间的 水平上理论与应用并重 4、在理论方法部分,重在基本原理和方法思路,尽量精简复杂的数学推导与 证明。 5、加强综合练习。通过综合练习,给学生以理论、方法与应用的综合能力, 并学会使用一种常用的计量经济学软件包。综合练习不占课内学时。 本课程建议教学时数 课内学时:54~72(每周3~4),课内/外学时比:1/2
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应用为内容,强调应用模型的经济学和经济统计学基 础,侧重于建立与应用模型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处理。本课程将在初级与中级之间的 水平上理论与应用并重。 4、在理论方法部分,重在基本原理和方法思路,尽量精简复杂的数学推导与 证明。 5、加强综合练习。通过综合练习,给学生以理论、方法与应用的综合能力, 并学会使用一种常用的计量经济学软件包。综合练习不占课内学时。 本课程建议教学时数: 课内学时:54~72(每周 3~4),课内/外学时比:1/2
编写说明 计量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经济学专业的8门核心课程之一,主要介绍用计量经济学 的模型再现经济系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计量经济学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理论和方 法的局限,在回归分析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对经济系统进行定量分析技术与方法,能 够将抽象的经济学理论关系用具体的数学模型在现在人们眼前,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经济系统 中各个变量之间的真实关系,保证分析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通过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和掌握, 有助于增强经济学的实证分析能力、拓展和深化经济学等课程的学习和理解。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模型”、 “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经济检验”、“统计检验”、“计量经济学 检验”、“结构分析”、“政策评价”、“回归分析”、“回归函数”、“回归模 型”“随机干扰项”、“最佳线性无偏估计”、“拟合优度检验”、“可决系数” “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多重共线性”、“随机解释变量问题”、“工 具变量 模型设定偏误”、“虚拟变量”、“滞后变量模型”、“变量”、“结 构式模型”、“简化式模型”、“结构参数”、“模型的识别”、“结构条件” 间接最小二乘法”、“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完全信息最大似然法”、“生产 函数”、“要素替代弹性”、“技术进步”、“需求函数”、“效用函数 消 费函数”、“虚假回归”、“平稳随机过程”、“自回归”、“单整”、“滑动平 均模型”、“协整”等基本概念以及“最小二乘法”、“拟合优度检验”、“方程 显著性检验”、“变量显著性检验”、“异方差性检测”、“序列相关性检测”、 “多重共线性的检测”、“模型识别”、“间接最小二乘法”、“两阶段最小二乘 法”、“完全信息最大似然法”等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计量经济学”的演 变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主要代表人物( R Frish、R. Klein、. Tinbergen、 Engle C.W.J. Granger)的主要理论和贡献,计量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 的参数估计、统计检验、(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多重共线性等)计量经济学检 验、模型识别、联立方程模型的参数估计、生产函数的主要内容及其方法;在熟练 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应能利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经济学的定量分析具 体问题,并初步掌握计量经济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1.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以计量经济学体系的六大部分:经典单方程回归模型、放宽基本假定的模型、单 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专门问题、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与方法、经典
编 写 说 明 计量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经济学专业的 8 门核心课程之一,主要介绍用计量经济学 的模型再现经济系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计量经济学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理论和方 法的局限,在回归分析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对经济系统进行定量分析技术与方法,能 够将抽象的经济学理论关系用具体的数学模型在现在人们眼前,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经济系统 中各个变量之间的真实关系,保证分析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通过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和掌握, 有助于增强经济学的实证分析能力、拓展和深化经济学等课程的学习和理解。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模型”、 “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经济检验”、“统计检验”、“计量经济学 检验”、“结构分析”、“政策评价”、“回归分析”、“回归函数”、“回归模 型”“随机干扰项”、“最佳线性无偏估计”、“拟合优度检验”、“可决系数”、 “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多重共线性”、“随机解释变量问题”、“工 具变量”、“模型设定偏误”、“虚拟变量”、“滞后变量模型”、“变量”、“结 构式模型”、“简化式模型”、“结构参数”、“模型的识别”、“结构条件”、 “间接最小二乘法”、“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完全信息最大似然法”、“生产 函数”、“要素替代弹性”、“技术进步”、“需求函数”、“效用函数”、“消 费函数”、“虚假回归”、“平稳随机过程”、“自回归”、“单整”、“滑动平 均模型”、“协整”等基本概念以及“最小二乘法”、“拟合优度检验”、“方程 显著性检验”、“变量显著性检验”、“异方差性检测”、“序列相关性检测”、 “多重共线性的检测”、“模型识别”、“间接最小二乘法”、“两阶段最小二乘 法”、“完全信息最大似然法”等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计量经济学”的演 变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主要代表人物(R.Frish 、R.Klein、J.Tinbergen、Engle、 C.W.J.Granger)的主要理论和贡献,计量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 的参数估计、统计检验、(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多重共线性等)计量经济学检 验、模型识别、联立方程模型的参数估计、生产函数的主要内容及其方法;在熟练 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应能利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经济学的定量分析具 体问题,并初步掌握计量经济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1.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以计量经济学体系的六大部分:经典单方程回归模型、放宽基本假定的模型、单 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专门问题、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与方法、经典
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和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模型为主线,注重前后内容之间的 逻辑性,章与章之间内容相关性。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计量经济学作为一个具有统 性的和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介绍给学生 2.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最新进展 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是发展中的理论,处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教 学过程中,不仅要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还应该应用“计量经济学”的 知识,对一些经济学问题给予理论上的深入,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计量经济学理论与 方法的综合性,并将计量经济学发展的一些前沿理论融入教学中,增进课程学习的 思想性和前瞻性 3.将案例教学有机融入教学过程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较强的综合课程,案例教学能够有 效增进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效检验学生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材每章都附有思考题、习题等,以此作为检验学生学习状况,同时还可增加 其它习题,让学生结合经济学理论对数据分析的结果做出合理解释,并提出创新性 的建议,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5.介绍并帮助学生学会使用一种统计软件 计量经济学发展到今天,离开计算机的辅助,要想做出有影响的成果是不可想 象的。因此,帮助学生掌握一种统计软件,既是目的的要求也是过程的需要 本课程建议学时数为:72学时 由于计量经济学理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需要具有统计学、数学、经济 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相关知识,建立在经济行为理论、统计指标、数理统计的基 础之上,因此,《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学专业中最为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 应该先期开设的课程有:微积分、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西方经 济学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这样不仅保证了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学习的系统性, 同时也保证其课程学习的连续性
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和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模型为主线,注重前后内容之间的 逻辑性,章与章之间内容相关性。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计量经济学作为一个具有统一 性的和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介绍给学生。 2.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最新进展 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是发展中的理论,处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教 学过程中,不仅要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还应该应用“计量经济学”的 知识,对一些经济学问题给予理论上的深入,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计量经济学理论与 方法的综合性, 并将计量经济学发展的一些前沿理论融入教学中,增进课程学习的 思想性和前瞻性。 3.将案例教学有机融入教学过程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较强的综合课程,案例教学能够有 效增进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效检验学生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材每章都附有思考题、习题等,以此作为检验学生学习状况,同时还可增加 其它习题,让学生结合经济学理论对数据分析的结果做出合理解释,并提出创新性 的建议,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5.介绍并帮助学生学会使用一种统计软件 计量经济学发展到今天,离开计算机的辅助,要想做出有影响的成果是不可想 象的。因此,帮助学生掌握一种统计软件,既是目的的要求也是过程的需要。 本课程建议学时数为:72 学时 由于计量经济学理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需要具有统计学、数学、经济 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相关知识,建立在经济行为理论、统计指标、数理统计的基 础之上,因此,《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学专业中最为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 应该先期开设的课程有:微积分、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西方经 济学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这样不仅保证了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学习的系统性, 同时也保证其课程学习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