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水平(国家有各类继续教育)宣传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使领导 重视、群众参与,共同做好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工作。 六、21世纪职业医学发展趋势 21世纪是我国经济大发展的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工 艺、新材料的应用,将会带来许多新的职业卫生问题,这就要求职业卫生工作者 不断探索和解决新问题。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带来的新问题 机械化的生产和先进的流水作业,如组织不当,会给劳动者造成精神高度紧 张或由于单调乏味的操作造成心理障碍而产生各种疾病。采用新的化学物质或新 的工艺流程,由于操作和使用人员不了解或不认识其危害,很可能对健康产生不 良影响。 2职业医学与环境医学的融合 21世纪职业医学将面临第二次飞跃,即冲破厂内、厂外界限,逐步实现职业 医学与环境医学相互渗透与融合。第一次飞跃是从个体到群体,即从诊断治疗疾 病到识别、评价、控制有害因素即到预防疾病。事实上环境中的空气水和土壤 的污染,大气臭氧的耗竭、酸雨、热带雨林的破坏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都 与无序和落后的生产方式紧密相关。环境与生产是不可分割的,职业医学工作者 需具有完整的环境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这是国际发展趋势。学位点经2000年 调整为“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一些国外杂志早已更名: 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Med icine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Med icine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3产业结构改变和就业状态变化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 农村乡镇企业的大量发展农民大量转为从业人员,由于他们缺乏正统培训
管理水平(国家有各类继续教育)。宣传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使领导 重视、群众参与,共同做好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工作。 六、21 世纪职业医学发展趋势 21 世纪是我国经济大发展的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工 艺、新材料的应用,将会带来许多新的职业卫生问题,这就要求职业卫生工作者 不断探索和解决新问题。 1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带来的新问题 机械化的生产和先进的流水作业,如组织不当,会给劳动者造成精神高度紧 张或由于单调乏味的操作造成心理障碍而产生各种疾病。采用新的化学物质或新 的工艺流程,由于操作和使用人员不了解或不认识其危害,很可能对健康产生不 良影响。 2 职业医学与环境医学的融合 21 世纪职业医学将面临第二次飞跃,即冲破厂内、厂外界限,逐步实现职业 医学与环境医学相互渗透与融合。第一次飞跃是从个体到群体,即从诊断治疗疾 病到识别、评价、控制有害因素即到预防疾病。事实上环境中的空气、水和土壤 的污染,大气臭氧的耗竭、酸雨、热带雨林的破坏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都 与无序和落后的生产方式紧密相关。环境与生产是不可分割的,职业医学工作者 需具有完整的环境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这是国际发展趋势。学位点经 2000 年 调整为“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一些国外杂志早已更名: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Medicine →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Medicine →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3 产业结构改变和就业状态变化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 农村乡镇企业的大量发展农民大量转为从业人员,由于他们缺乏正统培训
自我保健能力差,使得某些已经绝迹多年的重度职业病又重出现,如广东某县 乡办厂用土法炼砷,42名工人中13人死亡,其中死于肺癌者7人,死于肝硬化 4人。98年12月新闻联播报道,四川都江堰市石英砂厂一接尘者仅从业6个月 就患矽肺导致死亡。2002年4月,焦点访谈报道了,河南10几名打工者在河北 辛集某个体箱包厂工作,连续发现数人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引起卫生部及有关部 门的高度重视 4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IO,“危害转嫁”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如广东省“三资企业”90年代以来,频频发生有机溶剂急性中毒事故。有的是 因接触了早在发达国家严禁限制使用的正己烷所致的死亡和中毒 第二节职业生理和心理学 [基本要求] 1.掌握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 2.掌握作业时氧消耗动态 3.掌握体力劳动时机体的调节与适应。 4.了解脑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5.了解作业类型与劳动负荷评价,作业时心理变化与作业能力 [学时分配]4h [学习要点] 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 人类的劳动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生产活动过程,当社会发展到高 级阶段,脑力与体力劳动可能达到理想的分配比例,但现阶段仍有所偏重。由于 骨酪肌约占体重的40%,故以其活动为主的体力劳动消耗的能量较大。在一般营 养条件下,一个人每天摄人约20000K的能量,除基础代谢(约8000K)及业余
自我保健能力差,使得某些已经绝迹多年的重度职业病又重出现,如广东某县一 乡办厂用土法炼砷,42 名工人中 13 人死亡,其中死于肺癌者 7 人,死于肝硬化 4 人。98 年 12 月新闻联播报道,四川都江堰市石英砂厂一接尘者仅从业 6 个月 就患矽肺导致死亡。2002 年 4 月,焦点访谈报道了,河南 10 几名打工者在河北 辛集某个体箱包厂工作,连续发现数人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引起卫生部及有关部 门的高度重视。 4 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 WTO,“危害转嫁”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如广东省“三资企业”90 年代以来,频频发生有机溶剂急性中毒事故。有的是 因接触了早在发达国家严禁限制使用的正己烷所致的死亡和中毒。 第二节 职业生理和心理学 [基本要求] 1.掌握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 2.掌握作业时氧消耗动态。 3.掌握体力劳动时机体的调节与适应。 4.了解脑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5.了解作业类型与劳动负荷评价,作业时心理变化与作业能力。 [学时分配] 4 h [学习要点] 一、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 人类的劳动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生产活动过程,当社会发展到高 级阶段,脑力与体力劳动可能达到理想的分配比例,但现阶段仍有所偏重。由于 骨酪肌约占体重的40%,故以其活动为主的体力劳动消耗的能量较大。在一般营 养条件下,一个人每天摄人约20000KJ的能量,除基础代谢 (约8000KJ)及业余
活动等所需能量外,供劳动消耗的能量约为10000K (一)肌肉活动时的能量来源 1.ATP—C系列(三磷酸腺甘一磷酸肌酸) 供给肌肉收缩与松弛活动的能量,首先是由肌细胞中的三磷酸腺甘(ATP迅 速分解提供的(式2-1),并由磷酸肌酸(CP)及时分解补充能量 ATP +H20 ADP Pi +29.3K/mol CP +ADP- Cr AtP 注:ADP为二磷酸腺甘,Pi为磷酸根,Cr为肌酸。 肌肉中CP的浓度约为ATP的5倍,但其贮量甚微,只能供肌肉活动几秒至1 分钟之用。故需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分解来提供再合成ATP的能量。正常情况 一般不动用蛋白质。 2.需氧系列 中等强度肌肉活动,AτP以中速分解,糖和脂肪通过氧化磷酸化过程提供能 量来合成ATP,在开始阶段利用的糖类较多,但随着活动时间的延长,利用脂肪 的比例增大,脂肪即成为主要的能源。该过程需要氧的参与才能进行,故称需氧 系列 此时,一摩尔葡萄糖或脂肪能相应地形成38或130分孑ATP,能使活动经济 持久地进行。一升氧在呼吸链氧化葡萄糖可产生6.5毫摩尔ATP,而氧化脂肪则 产生5.6毫摩尔ATP,故糖类作为肌肉活动的能源比脂肪更经济。但人体内糖类 的贮存远比脂肪少。 3.乳酸系列 大强度活动时,ATP分解非常迅速,需氧系列受到供氧能力的限制,形成ATP 的速度不能满足肌肉活动的需要。此时,需靠无氧糖酵解产生乳酸的方式来提供 能量,称乳酸系列。 1摩尔葡萄糖只能形成2分孑ATP,但速度较需氧系列快32倍,故能迅速提 供较多的ATP供肌肉活动之用。其缺点是需动用大量的葡萄糖,产生的乳酸有致 疲劳作用,故不经济,也不能持久。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及其特点见教材(表
活动等所需能量外,供劳动消耗的能量约为10000KJ。 (一)肌肉活动时的能量来源 1.ATP—CP系列( 三磷酸腺甘— 磷酸肌酸) 供给肌肉收缩与松弛活动的能量,首先是由肌细胞中的三磷酸腺甘(ATP)迅 速分解提供的(式2-1),并由磷酸肌酸 (CP)及时分解补充能量。 ATP +H2O ADP + Pi +29.3KJ/mol CP +ADP Cr + ATP 注:ADP为二磷酸腺甘,Pi为磷酸根,Cr为肌酸。 肌肉中CP的浓度约为ATP的5倍,但其贮量甚微,只能供肌肉活动几秒至1 分钟之用。故需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分解来提供再合成ATP的能量。正常情况, 一般不动用蛋白质。 2.需氧系列 中等强度肌肉活动,ATP以中速分解,糖和脂肪通过氧化磷酸化过程提供能 量来合成ATP,在开始阶段利用的糖类较多,但随着活动时间的延长,利用脂肪 的比例增大,脂肪即成为主要的能源。该过程需要氧的参与才能进行,故称需氧 系列。 此时,一摩尔葡萄糖或脂肪能相应地形成38或130分子ATP,能使活动经济 持久地进行。一升氧在呼吸链氧化葡萄糖可产生6.5毫摩尔ATP,而氧化脂肪则 产生5.6毫摩尔ATP,故糖类作为肌肉活动的能源比脂肪更经济。但人体内糖类 的贮存远比脂肪少。 3.乳酸系列 大强度活动时,ATP分解非常迅速,需氧系列受到供氧能力的限制,形成ATP 的速度不能满足肌肉活动的需要。此时,需靠无氧糖酵解产生乳酸的方式来提供 能量,称乳酸系列。 1摩尔葡萄糖只能形成2分子ATP,但速度较需氧系列快32倍,故能迅速提 供较多的ATP供肌肉活动之用。其缺点是需动用大量的葡萄糖,产生的乳酸有致 疲劳作用,故不经济,也不能持久。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及其特点见教材(表 2 .1)
(二)作业时氧消耗的动态 氧需( oxygen demand):劳动min所需要的氧量 氧上限( maximum oxygen uptake):血液在Imin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 氧债( oxygen debt):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 劳动时人体所需要的氧量取决于劳动强度,强度愈大,需氧量也愈多。氧需 能否得到满足主要取决于循环系统的功能,其次为呼吸器官的功能。成年人的氧 上限一般不超过孔L,有锻炼者可超过4L。在作业开始2—3min内,呼吸和循环 系统的活动尚不能满足氧需;肌肉活动所需的能量是在缺氧条件下产生的。其后 当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活动逐渐加强氧的供应得到满足即进人稳定状态下工作, 这样作业一般能维持较长的时间。若劳动强度较大,氧需超过氧上限,机体处于 供氧不足的状态下工作,肌肉内的贮能物质(主要指糖原)迅速消耗,作业就不 能持久。作业停止后的一段时间内,机体需要继续消耗较安静时为多的氧以偿清 氧债:非乳酸氧债即恢复ATP.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筹所需的氧可在2-3min內得 到补偿;而乳酸氧债则需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完全补偿。有时部分氧债也可在作业 的稳定状态期间得到补偿。恢复期一般需数至十余分钟,也可长达h以上,如 教材图2-1际示 (三)作业的能消耗量与劳动强度分级 作业时的能消耗量是全身各器官系统活动能消耗量的总和。由于最紧张的脑 力劳动的能消耗量不会超过基础代谢的10%而肌肉活动的能消耗量却可达基础 代谢的10—25倍,故传统上用能消耗量或心率来划分劳动强度 (intensity of Work),它只适用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作业,一般分为三级(中等强度作业、大 强度作业、极大强度作业)。 我国已颁布“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GB3869-83)。它是根据对262个 工种工人的劳动工时、能量代谢和疲劳感等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査分析后,提 出按劳动强度指数来划分体力劳动强度见教材(表2—3),其计算方法见实习部 分第二章。 测定劳动时的能消耗量,一般用来划分和鉴定体力劳动的强度等级,以便制
(二)作业时氧消耗的动态 氧需 (oxygen demand):劳动lmin所需要的氧量。 氧上限 (maximum oxygen uptake) :血液在lmin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 氧债 (oxygen debt): 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 劳动时人体所需要的氧量取决于劳动强度,强度愈大,需氧量也愈多。氧需 能否得到满足主要取决于循环系统的功能,其次为呼吸器官的功能。成年人的氧 上限一般不超过3L,有锻炼者可超过4L。在作业开始2一3min内,呼吸和循环 系统的活动尚不能满足氧需;肌肉活动所需的能量是在缺氧条件下产生的。其后, 当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活动逐渐加强,氧的供应得到满足,即进人稳定状态下工作, 这样作业一般能维持较长的时间。若劳动强度较大,氧需超过氧上限,机体处于 供氧不足的状态下工作,肌肉内的贮能物质 (主要指糖原)迅速消耗,作业就不 能持久。作业停止后的一段时间内,机体需要继续消耗较安静时为多的氧以偿清 氧债: 非乳酸氧债即恢复ATP.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筹所需的氧可在2一3min内得 到补偿; 而乳酸氧债则需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完全补偿。有时部分氧债也可在作业 的稳定状态期间得到补偿。恢复期一般需数至十余分钟,也可长达lh以上 ,如 教材图2—1所示。 (三)作业的能消耗量与劳动强度分级 作业时的能消耗量是全身各器官系统活动能消耗量的总和。由于最紧张的脑 力劳动的能消耗量不会超过基础代谢的10%,而肌肉活动的能消耗量却可达基础 代谢的10——25倍,故传统上用能消耗量或心率来划分劳动强度 (intensity of work),它只适用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作业,一般分为三级(中等强度作业、 大 强度作业、极大强度作业)。 我国已颁布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GB3869-83)。它是根据对262个 工种工人的劳动工时、能量代谢和疲劳感等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分析后,提 出按劳动强度指数来划分体力劳动强度见教材(表2—3),其计算方法见实习部 分第二章。 测定劳动时的能消耗量,一般用来划分和鉴定体力劳动的强度等级,以便制
定合理的劳动制度和膳食供给。 、体力劳动时机体的调节与适应 在劳动过程中,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来实现能量供应和各器官系统之 间的协调以适应生产劳动的需要。劳动时机体的调节相适应性可产生如下变动。 (一)神经系统 劳动时的每一有目的的动作,既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大 脑皮层内形成的意志活动主观能动性;又取决于从机体内外感受器所传人的 多种神经冲动,在大脑皮层内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一时性共济联系,以调节各器 官系统适应作业活动的需要,来维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当长期在同劳动环境 中从事某一作业活动时,通过复合条件反射逐渐形成该项作业的动力定型 ( dynamic stereotype),使从事该作业时各器官系统相互配合得更为协调、反应 更迅速、能耗较节省,作业更轻松。建立动力定型应依照循序渐进、注意节律性 和反复的生理规律。动力定型虽是可变的,但要破坏已建立起来的定型,特别是 要用新的操作活动来代替己建立的动力定型时,对皮层细胞是一种很大的负担, 若转变过急,有可能导致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 (二)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在作业开始前后发生的适应性变动表现在心率、血压和血液再分 配 1.心率。在作业开始前1min常稍增加,作业开始30~405内迅速增加,经 4~5min达到与劳动强度相应的稳定水平。作业时心输岀量增加,缺乏体育锻炼 的人主要靠心跳频率的增加;经常锻炼者则主要靠毎搏输岀量的増加。有的毎搏 输量可达150~200m,每分输出量可达35L。 作业停止后,心率可在几秒至15秒后迅速减少,然后再缓慢恢复至原水平。 2.血压。作业时收缩压即上升,劳动强度大的作业能使血压上升800~ 1067kPa(60~8 MmhG)。舒张压不变或稍上升,致使脉压变大。当脉压逐渐 增大或维持不变时,体力劳动可继续有效地进行;但若持续进行紧张劳动,脉压 可因收缩压下降和(或)舒张压上升而下降;当脉压小于其最大值的一半时,则表示 疲劳和糖原贮备接近耗竭。作业停止后血压迅速下降,一般能在5min内恢复正
定合理的劳动制度和膳食供给。 二、体力劳动时机体的调节与适应 在劳动过程中,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来实现能量供应和各器官系统之 间的协调,以适应生产劳动的需要。劳动时机体的调节相适应性可产生如下变动。 (一)神经系统 劳动时的每一有目的的动作,既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大 脑皮层内形成的意志活动 主观能动性; 又取决于从机体内外感受器所传人的 多种神经冲动,在大脑皮层内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一时性共济联系,以调节各器 官系统适应作业活动的需要,来维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当长期在同一劳动环境 中从事某一作业活动时,通过复合条件反射逐渐形成该项作业的动力定型 (dynamic stereotype),使从事该作业时各器官系统相互配合得更为协调、反应 更迅速、能耗较节省,作业更轻松。建立动力定型应依照循序渐进、注意节律性 和反复的生理规律。动力定型虽是可变的,但要破坏已建立起来的定型,特别是 要用新的操作活动来代替己建立的动力定型时,对皮层细胞是一种很大的负担, 若转变过急,有可能导致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 (二)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在作业开始前后发生的适应性变动表现在心率、血压和血液再分 配。 1.心率。在作业开始前1min常稍增加,作业开始30~405内迅速增加,经 4~5min达到与劳动强度相应的稳定水平。作业时心输出量增加,缺乏体育锻炼 的人主要靠心跳频率的增加;经常锻炼者则主要靠每搏输出量的增加。有的每搏 输量可达150~200ml,每分输出量可达35L。 作业停止后,心率可在几秒至15秒后迅速减少,然后再缓慢恢复至原水平。 2.血压。作业时收缩压即上升,劳动强度大的作业能使血压上升8.00~ 10.67kPa(60~8OmmHg)。舒张压不变或稍上升,致使脉压变大。当脉压逐渐 增大或维持不变时,体力劳动可继续有效地进行;但若持续进行紧张劳动,脉压 可因收缩压下降和(或)舒张压上升而下降;当脉压小于其最大值的一半时,则表示 疲劳和糖原贮备接近耗竭。作业停止后血压迅速下降,一般能在5min内恢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