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首页 第6次课,授课时间2001年12月10日,教案时间2001年8月13日 果程名称传染病学 98级专业、层次临床医学院 授课方式 66540109-81 教员 王俊学专业技术职务讲师 电话 授课题目(章、节) 伤寒及副伤寒 基本教材 参考书目|传染病学通编教材, 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通过授课及讨论,使学员初步掌握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 诊断及治疗原则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讲述为主,多媒体投影与板书相结合,重点部分反复强调。适量使用专业 英语词汇 讲授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时各列举1个病例。 授课结束时留5分钟复习测验、提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伤寒及副伤寒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难点:伤寒的发病机理及肥达反应的原理、判定及临床价值
教 案 首 页 第 6 次课, 授课时间 2001 年 12 月 10 日, 教案时间 2001 年 8 月 13 日 课程名称 传染病学 年级 98 级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院 授课方式 大 班 课 学时 2 教员 王俊学 专业技术职务 讲 师 电话 66540109-81 22 授课题目(章、节) 伤寒及副伤寒 基本教材 参考书目 传染病学通编教材, 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通过授课及讨论,使学员初步掌握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 诊断及治疗原则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讲述为主,多媒体投影与板书相结合,重点部分反复强调。适量使用专业 英语词汇 讲授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时各列举 1 个病例。 授课结束时留 5 分钟复习测验、提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伤寒及副伤寒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难点:伤寒的发病机理及肥达反应的原理、判定及临床价值
学员学习方法 以自学为主,上课多采用提问方式,结合病例分析启发加深印象。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伤寒及副伤寒 ( Typhoid F 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 概述( Introduction) 1定义( definition) 重点讲述伤 中医学中,伤寒顾名思义指为寒所伤所导致的一系列症侯寒,副伤寒在 群,包括了西医学一系列有畏寒发热症状的疾病。而我们今天发病机理及 要学习的疾病伤寒( typhoid fever)及副伤寒,发热虽然是其临床表现上 临床特点之一,但是指由伤寒杆菌( salmonella typhi,st 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系列急性能同伤寒类同 2历史( history) 述,主要要区 伤寒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现考证可能属“伤寒论”中缓别之处,重点 脉型伤寒。 强调 西医学的发展扎根于实证主义,其发展具有较好的续贯性 1659年,英国内科医生 ThomasWil首先描述具有持续发热六大主征 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少数病例可并发 肠出血和肠穿孔等临床特征的疾病,称之为 typhoid fever 1873英国内科医生 William Budd阐明了伤寒的发病本质 认识到它的传染性,基本病理变化是小肠淋巴组织的增生、坏 死,并提出一系列预防措施 病原学( Etiology) 1877年几乎同时由德国细菌学家 Karl Joseph Eberth,45,和 Robert Koch从伤寒病人粪便中分离出一种短小、有鞭毛、能运动杆8mn 困 4年德国细菌学家 Georg T.A. Gaffky年进一步证实是伤 寒的致病菌。 板书表达 美国微生物学家 cartier在患有伤寒小鼠粪便中分离出鼠伤寒 杆菌
学员学习方法 以自学为主,上课多采用提问方式,结合病例分析启发加深印象。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伤寒及副伤寒 (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 概述(Introduction) 1.定义(definition) 中医学中,伤寒顾名思义指为寒所伤所导致的一系列症侯 群,包括了西医学一系列有畏寒发热症状的疾病。而我们今天 要学习的疾病----伤寒(typhoid fever)及副伤寒,发热虽然是其 临床特点之一,但是指由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s typhi) 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系列急性肠道传染病。 2.历史(history) 伤寒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现考证可能属“伤寒论”中缓 脉型伤寒。 西医学的发展扎根于实证主义,其发展具有较好的续贯性。 1659 年,英国内科医生 Thomas Willis 首先描述具有持续发热、 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少数病例可并发 肠出血和肠穿孔等临床特征的疾病,称之为 typhoid fever。 1873 英国内科医生 William Budd 阐明了伤寒的发病本质, 认识到它的传染性,基本病理变化是小肠淋巴组织的增生、坏 死,并提出一系列预防措施。 病原学(Etiology) 1877 年几乎同时由德国细菌学家 Karl Joseph Eberth, 45, 和 Robert Koch 从伤寒病人粪便中分离出一种短小、有鞭毛、能运动杆 菌,1884 年德国细菌学家 Georg T. A. Gaffky 年进一步证实是伤 寒的致病菌。 美国微生物学家 cartnern 在患有伤寒小鼠粪便中分离出鼠伤寒 杆菌。 3min 重点讲述伤 寒,副伤寒在 发病机理及 临床表现上 同伤寒类同, 不再专门讲 述,主要要区 别之处,重点 强调 六大主征 8min 板书表达
1885年美国病理学家及兽医 Daniel e. Salmon d.在美国猪霍乱流 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杆菌,由于他的贡献大,1913学术界规定将所有 可运动的、有鞭毛、相似生物学结构和血清型反应肠杆菌 ( enterobacteria),命名为沙门菌。沙门菌属是革兰氏阴性的短 杆菌,按照O抗原(菌体抗原)的成分可分50个群,按照H抗原(鞭 毛抗原)成分进行血清学分型,目前有2000以上血清型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对人类致病的有6个群及其代表菌属。可通过食物污染导致对 人类和热血动物发生胃肠炎、肠热症、败血症等。 胃肠炎:甲型副伤寒杆菌——副伤寒丙(其他沙门菌) 肠热症:伤寒杆菌、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一一伤寒 副伤寒甲、乙、丙 败血症:副伤寒杆菌C(脓毒血症,迁徙性脓肿) (肺炎型:鼠伤寒沙门菌等) 1形态学( morphologic characteristics) 沙门菌示意 伤寒杆菌属沙门氏菌D群,革兰氏阴性的短杆菌。长2-3微米,图 宽06微米,菌体周围有鞭毛,无夹膜,能运动在普通培养基上容易(投影) 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上更容易生长(了解) 电镜照片 2抗原构造( antigenic characteristics) (投影) 菌体抗原“O”,H抗原对辅助诊断有意义,含有ⅵ抗原的菌株在体 内有抗吞噬和抗溶菌作用,ⅵ抗原抗体检测有助于伤寒慢性带菌者 进行调査,对之可进行噬菌体分型,用于了解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3生存能力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很强,耐低温,在水面中可存活1-3 周,在粪便中可存活1-2月,在牛奶、肉类、蛋类中可生存数月,对 阳光、热、干燥、及酸敏感,阳光直射数小时死亡,60度水中10余 分钟或煮沸可灭菌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10min 1传染源虑着和带菌着是本病的传染源,病菌随粪便排出体外,也 可经小便排出体外,患者自潜伏期末就可以从粪便中排菌,在病程 3-4周时传染性最强,仍有半数病人在进入恢复期2周内排菌,持续 排菌3个月以上,我们称之为慢性带菌者,2-5%的病人成为慢性带 菌者,( typhoid marry举例说明)馒性带菌者是伤寒散发流行的重要 传染源 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病菌从大小便中排出后,可以经过污染的手 餐具、饮料、食物、苍蝇及蟑螂传播。日常生活接触可引起散发流
1885 年美国病理学家及兽医 Daniel E. Salmon d.在美国猪霍乱流 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杆菌,由于他的贡献大,1913 学术界规定将所有 可 运 动的 、 有鞭 毛 、相 似生 物 学结 构 和血 清型 反 应肠 杆 菌 ( enterobacteria ),命名为沙门菌。沙门菌属是革兰氏阴性的短 杆菌,按照 O 抗原(菌体抗原)的成分可分 50 个群,按照 H 抗原(鞭 毛抗原)成分进行血清学分型,目前有 2000 以上血清型。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对人类致病的有 6 个群及其代表菌属。可通过食物污染导致对 人类和热血动物发生胃肠炎、肠热症、败血症等。 胃肠炎:甲型副伤寒杆菌---副伤寒丙(其他沙门菌) 肠热症:伤寒杆菌、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伤寒、 副伤寒甲、乙、丙 败血症:副伤寒杆菌 C(脓毒血症,迁徙性脓肿) (肺炎型:鼠伤寒沙门菌等) 1.形态学(morphologic characteristics) 伤寒杆菌属沙门氏菌 D 群,革兰氏阴性的短杆菌。长 2-3 微米, 宽 0.6 微米,菌体周围有鞭毛,无夹膜,能运动在普通培养基上容易 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上更容易生长(了解) 2.抗原构造(antigenic characteristics) 菌体抗原“O”,H 抗原对辅助诊断有意义,含有 Vi 抗原的菌株在体 内有抗吞噬和抗溶菌作用,Vi 抗原抗体检测有助于伤寒慢性带菌者 进行调查,对之可进行噬菌体分型,用于了解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3.生存能力: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很强,耐低温,在水面中可存活 1-3 周,在粪便中可存活 1-2 月,在牛奶、肉类、蛋类中可生存数月,对 阳光、热、干燥、及酸敏感,阳光直射数小时死亡,60 度水中 10 余 分钟或煮沸可灭菌。 流行病学(Epidemioligy) 1.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病菌随粪便排出体外,也 可经小便排出体外,患者自潜伏期末就可以从粪便中排菌,在病程 3-4 周时传染性最强,仍有半数病人在进入恢复期 2 周内排菌,持续 排菌 3 个月以上,我们称之为慢性带菌者,2-5%的病人成为慢性带 菌者,(typhoid marry 举例说明)慢性带菌者是伤寒散发流行的重要 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病菌从大小便中排出后,可以经过污染的手、 餐具、饮料、食物、苍蝇及蟑螂传播。日常生活接触可引起散发流 沙门菌示意 图 (投影) 电镜照片 (投影) 10min
行,桑发流行往往是水源受污染的结果 3易感人群儿童及青壮年发病较多,老年人少见。病后可获得持久 的免疫力,2%的病人可再次得病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4.流行特征地区:温带和热带居多。季节:夏秋季,卫生条件差的 温带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发病。 发病机理及病理生理 10min 临床表现是本节课重点,但是要熟悉掌握临床表现,需要对发 病机理有透彻的了解。因此两者同时讲述。重点之处强调 伤寒杆菌随饮食入胃,大部分被胃酸杀灭,残存的细菌进入小 肠,肠道内呈碱性,其中有胆汁和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菌的生存 繁殖。细菌在小肠上段侵入粘膜上皮细胞,或侵入粘膜下层被巨噬 细胞吞噬,在细胞内繁殖,并经淋巴管入小肠肠壁的集合淋巴结 孤立淋巴结、及肠系膜淋巴结等处继续繁殖,并导致肠道淋巴组织T 细胞致敏,淋巴组织增生。后经门静脉或胸导管入血,24-72小时形 成初次菌血症,此阶段患者不出现症状,如果机体免疫力较强 将细菌杀灭而不发病 如果机体免疫力差,细菌随血流进入全身各脏器,如肝脏、脾 脏、胆囊、骨髓、及淋巴组织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继续大量繁殖 在胆囊内细菌繁殖比较旺盛,第2、3病周,大量细菌经胆汁排入肠 道,致敏的肠道淋巴组织发生剧烈的IV型变态反应,淋巴组织发生 坏死,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肠壁溃疡 在次期菌血症以前的时期我们称之为伤寒潜伏期。3-35天,平 均10-14天。在潜伏期末,细菌再次侵入血流,形成次期菌血症,病 人开始出现症状,进入 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20mi 刃期:缓慢起病,体温阶梯上升,可有全身不适,酸痛,乏力,5-7 天体温达到39-40度。如为预防接种者或小儿,可有不典型轻型伤寒 出现极期症状。1-2周痊愈 极期:2、3病周出现了典型伤寒临床表现。 1.持续高热,10-14天,稽留热,39-40℃左右,少数有 弛张热。原因:内毒素血症;菌体同抗体结合,激活补体 引起炎症反应: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释放内源性致 热源 相对缓脉和重脉:多数可见相对缓脉,少数见重脉,正常人体,体 温升高1度,脉搏每分钟加快15-20次,(附以体温表单),例如患者
行,暴发流行往往是水源受污染的结果。 3.易感人群 儿童及青壮年发病较多,老年人少见。病后可获得持久 的免疫力,2%的病人可再次得病。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4.流行特征 地区:温带和热带居多。季节:夏秋季,卫生条件差的 温带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发病。 发病机理及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是本节课重点,但是要熟悉掌握临床表现,需要对发 病机理有透彻的了解。因此两者同时讲述。重点之处强调。 伤寒杆菌随饮食入胃,大部分被胃酸杀灭,残存的细菌进入小 肠,肠道内呈碱性,其中有胆汁和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菌的生存、 繁殖。细菌在小肠上段侵入粘膜上皮细胞,或侵入粘膜下层被巨噬 细胞吞噬,在细胞内繁殖,并经淋巴管入小肠肠壁的集合淋巴结、 孤立淋巴结、及肠系膜淋巴结等处继续繁殖,并导致肠道淋巴组织 T 细胞致敏,淋巴组织增生。后经门静脉或胸导管入血,24-72 小时形 成初次菌血症,此阶段患者不出现症状,如果机体免疫力较强,可 将细菌杀灭而不发病。 如果机体免疫力差,细菌随血流进入全身各脏器,如肝脏、脾 脏、胆囊、骨髓、及淋巴组织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继续大量繁殖。 在胆囊内细菌繁殖比较旺盛,第 2、3 病周,大量细菌经胆汁排入肠 道,致敏的肠道淋巴组织发生剧烈的IV型变态反应,淋巴组织发生 坏死,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肠壁溃疡。 在次期菌血症以前的时期我们称之为伤寒潜伏期。3-35 天,平 均 10-14 天。在潜伏期末,细菌再次侵入血流,形成次期菌血症,病 人开始出现症状,进入…….. 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sfestations) 初期:缓慢起病,体温阶梯上升,可有全身不适,酸痛,乏力,5-7 天体温达到 39-40 度。如为预防接种者或小儿,可有不典型轻型伤寒。 很少出现极期症状。1-2 周痊愈。 极期:2、3 病周出现了典型伤寒临床表现。 1. 持续高热,10-14 天,稽留热,39-40℃左右,少数有 弛张热。原因:内毒素血症;菌体同抗体结合,激活补体 引起炎症反应;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释放内源性致 热源; 相对缓脉和重脉:多数可见相对缓脉,少数见重脉,正常人体,体 温升高 1 度,脉搏每分钟加快 15-20 次,(附以体温表单),例如患者 10min 20min
体温40度,脉搏仅仅90-100次,称为相对缓脉,内毒素导致副交感 神经所致。触疹挠动脉,每一脉搏感觉有两次搏动,称为重脉,由 内毒素作用于末梢血管导致扩张所致。 3.内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表情淡漠、重听、反应迟钝、精神 错乱、昏迷,有时出现脑膜刺激症。(举例)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2.玫瑰疹内毒素作用于末梢血管,引起血管内皮细胞通 透性增加,在6-10病日,在躯干部位,胸部、背部、腹 部出现2-4mm直径的淡红色充血性皮疹,压之可退色, 数目不超过10个,原因不明。一般在3-5天自行消退。(幻 灯) 肝脾肿大,第一病周末,肋缘下可触及肿大的肝脾,1-2cm之内。质 地软,有轻微压痛。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所致,伤寒小结形 成。灶性坏死,单核吞噬细胞増生,肝细胞浊肿,脂肪变性。汇管 区炎细胞浸润。(幻灯) 6其他:肠道粘膜的溃疡病变可导致腹痛、腹泻。电解质紊乱、中毒 性肠麻痹可导致便秘、腹胀、右下腹压痛等。 白细胞减少,少于5000/d,嗜酸细胞减少或消失,贫血常见,乃单 核吞噬细胞增生而其它造血细胞系受抑制结果。 缀解期:第四病周,体温呈弛张热,逐渐下降,病情开始好转,患 者消瘦虚弱,同时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恢复期:此后随着人体抵抗力的增强,在4、5病周,细菌被消灭, 或长期隐藏在体内,特别是胆囊,成为慢性带菌者。体温正常,症 状逐渐消失,组织逐步修复。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 不典型伤寒 1.轻型免疫接种有部分免疫力者及儿童。1-2周可愈 顿挫型儿童及有部分免疫力成人 3迁延型血吸虫病或伴有其他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不全的病人,病程 可迁延数月。症状轻。发热持久,但其他症状轻 4逍遥型病情轻微,可坚持工作,但常突发肠出血及肠穿孔。 5爆发型急剧高热,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中毒症状重,谵妄、昏 迷,中毒性心肌炎、循环衰竭、血压下降休克。见于感染严重及免 疫力极差的病人。 儿童伤寒特点:常发生轻型和顿挫型,呕吐腹泻多见,肝脾肿大突 出,并发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较多。婴儿伤寒起病急,重症多 高热、惊厥、腹账、腹泻、呕吐,白细胞计数降低不明显。 老年人伤寒特点:体温多不高,临床表现不典型,神经系心血管系 统中毒症状重,易并发支气管炎和心功能不全,恢复慢,病死率高 再燃和复发部分患者进入恢复期前,体温尚未降至正常时,又重新
体温 40 度,脉搏仅仅 90-100 次,称为相对缓脉,内毒素导致副交感 神经所致。触疹挠动脉,每一脉搏感觉有两次搏动,称为重脉,由 内毒素作用于末梢血管导致扩张所致。 3.内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表情淡漠、重听、反应迟钝、精神 错乱、昏迷,有时出现脑膜刺激症。(举例)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2. 玫瑰疹 内毒素作用于末梢血管,引起血管内皮细胞通 透性增加,在 6-10 病日,在躯干部位,胸部、背部、腹 部出现 2-4mm 直径的淡红色充血性皮疹,压之可退色, 数目不超过 10 个,原因不明。一般在 3-5 天自行消退。(幻 灯) 肝脾肿大,第一病周末,肋缘下可触及肿大的肝脾,1-2cm 之内。质 地软,有轻微压痛。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所致,伤寒小结形 成。灶性坏死,单核吞噬细胞增生,肝细胞浊肿,脂肪变性。汇管 区炎细胞浸润。(幻灯) 6.其他:肠道粘膜的溃疡病变可导致腹痛、腹泻。电解质紊乱、中毒 性肠麻痹可导致便秘、腹胀、右下腹压痛等。 白细胞减少,少于 5000/dl,嗜酸细胞减少或消失,贫血常见,乃单 核吞噬细胞增生而其它造血细胞系受抑制结果。 缓解期:第四病周,体温呈弛张热,逐渐下降,病情开始好转,患 者消瘦虚弱,同时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恢复期:此后随着人体抵抗力的增强,在 4、5 病周,细菌被消灭, 或长期隐藏在体内,特别是胆囊,成为慢性带菌者。体温正常,症 状逐渐消失,组织逐步修复。1 个月左右完全恢复。 不典型伤寒: 1.轻型 免疫接种有部分免疫力者及儿童。1-2 周可愈 2.顿挫型 儿童及有部分免疫力成人。 3.迁延型 血吸虫病或伴有其他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不全的病人,病程 可迁延数月。症状轻。发热持久,但其他症状轻。 4.逍遥型 病情轻微,可坚持工作,但常突发肠出血及肠穿孔。 5.爆发型 急剧高热,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中毒症状重,谵妄、昏 迷,中毒性心肌炎、循环衰竭、血压下降休克。见于感染严重及免 疫力极差的病人。 儿童伤寒特点:常发生轻型和顿挫型,呕吐腹泻多见,肝脾肿大突 出,并发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较多。婴儿伤寒起病急,重症多, 高热、惊厥、腹账、腹泻、呕吐,白细胞计数降低不明显。 老年人伤寒特点:体温多不高,临床表现不典型,神经系心血管系 统中毒症状重,易并发支气管炎和心功能不全,恢复慢,病死率高。 再燃和复发 部分患者进入恢复期前,体温尚未降至正常时,又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