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导教案 前言 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属于医学基础课。组织学主要介绍人体四种基本组织 及各系统、器官的光学显微镜下的微细结构、电子显微镜下的超微结构及这些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胚胎学是研究个体发生的科学,主要介绍人胚早期(受精 后前8周)发育及各器官、系统的发育过程,其内容包括:受精、卵裂、三胚 层的形成和分化;胎膜、胎盘的形成;双胎、多胎、联胎、胚胎龄的推算;颜 面、颈部、四肢的发生;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 眼、耳的发生以及在上述发生过程中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及其临床意义。另外, 简要介绍某些胚胎分化机理及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生殖克隆等现代胚胎学的研 究成就。本门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关于人体这两门科学的基础理论与 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与临床医 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辅导教案根据临床医学7年制全国统编教材及7年制教学大纲编写,介 绍了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范围及大致的广度和深度。教案共分27章,每章包括2 部分。“目的要求”部分指出了本章中要求掌握与了解的内容,“主要教学内容” 介绍的是课堂讲授的具体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及每章的重点和难点。该教案可 供临床医学7年制、6年制及5年制临床医学、预防、口腔、护理专业学生复 习及自学所用。 各章节理论与实验课学时数分配见下表:
1 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辅导教案 前 言 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属于医学基础课。组织学主要介绍人体四种基本组织 及各系统、器官的光学显微镜下的微细结构、电子显微镜下的超微结构及这些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胚胎学是研究个体发生的科学,主要介绍人胚早期(受精 后前 8 周)发育及各器官、系统的发育过程,其内容包括:受精、卵裂、三胚 层的形成和分化;胎膜、胎盘的形成;双胎、多胎、联胎、胚胎龄的推算;颜 面、颈部、四肢的发生;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 眼、耳的发生以及在上述发生过程中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及其临床意义。另外, 简要介绍某些胚胎分化机理及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生殖克隆等现代胚胎学的研 究成就。本门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关于人体这两门科学的基础理论与 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与临床医 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辅导教案根据临床医学 7 年制全国统编教材及 7 年制教学大纲编写,介 绍了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范围及大致的广度和深度。教案共分 27 章,每章包括 2 部分。“目的要求”部分指出了本章中要求掌握与了解的内容,“主要教学内容” 介绍的是课堂讲授的具体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及每章的重点和难点。该教案可 供临床医学 7 年制、6 年制及 5 年制临床医学、预防、口腔、护理专业学生复 习及自学所用。 各章节理论与实验课学时数分配见下表:
各章节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数分配表: 章节 名称 理论课学时数实验课学时数 第一章 组织学绪论 0.5 0.5 第二章 上皮组织 2.5 2.5 第三章 结缔组织 2.5 2.5 第四章 软骨和骨 2.5 第五章 血液、淋巴和血细胞发生 第六章 肌肉组织 第七章 神经组织 第八章 神经系统 322 第九章 循环系统 5 2 第十章 免疫系统 第十一章 皮肤 第十二章 内分泌系统 第十三章 消化管 第十四章 消化腺 第十五章 呼吸系统 222 第十六章 眼和耳 第十七章 泌尿系统 第十八章 男性生殖系统 第十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 第二十章 胚胎学绪论 0.5 第二十一章人胚发生和早期发育 第二十三章颜面、颈和四肢的发生 第二十四章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 55223 122 第二十六章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 第二十七章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2.5 第二十八章神经系统的发生 1.5 第二十九章眼和耳的发生 0.5 总计 63 51 2
2 各章节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数分配表: 章 节 名 称 理论课学时数 实验课学时数 第一章 组织学绪论 0.5 0.5 第二章 上皮组织 2.5 2.5 第三章 结缔组织 2.5 2.5 第四章 软骨和骨 2.5 2 第五章 血液、淋巴和血细胞发生 3 2.5 第六章 肌肉组织 2.5 2 第七章 神经组织 3 2 第八章 神经系统 2 2 第九章 循环系统 2.5 2.5 第十章 免疫系统 3 3 第十一章 皮肤 1 1 第十二章 内分泌系统 2.5 2 第十三章 消化管 3 2 第十四章 消化腺 3 2 第十五章 呼吸系统 2 2 第十六章 眼和耳 2 2 第十七章 泌尿系统 2 2 第十八章 男性生殖系统 2 2 第十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 3 3 第二十章 胚胎学绪论 0.5 第二十一章 人胚发生和早期发育 6.5 3 第二十三章 颜面、颈和四肢的发生 1.5 1 第二十四章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 2 2 第二十六章 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 2 2 第二十七章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3 2.5 第二十八章 神经系统的发生 1.5 1 第二十九章 眼和耳的发生 1.5 0.5 总 计 63 51
第1章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其在医学课程中的地位 ●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常用研究技术,作为学习以后各章的基础。 ●了解结构的立体形态与其不同断面间的关系。 主要教学内容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组织学是研 究人体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的一门科学,内容包括细胞、基本组织、器 官组织。 ●研究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常用技术 组织切片标本制作的基本原理。 苏木精-伊红染色(简称H-E染色):苏木精为碱性染料,能将细胞核染 成蓝色,这种结构称嗜碱性:伊红为酸性染料,可将细胞质染成淡红色,这 种结构称嗜酸性,与两染料的亲和力都不强的结构称中性 有些组织结构可直接使硝酸银还原而显色,称亲银性,有些结构需加入 还原剂后才能显色,称嗜银性。有些组织成分用甲苯胺蓝等碱性染料染色后 不显蓝色而呈紫红色,这种现象称异染性 超薄切片制作的基本原理。分析透射电镜图象时电子密度高与电子密度 低的含义:被重金属盐染色的部位,荧光屏上图像暗,称为电子密度高;反 之,称为电子密度低 组织化学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核酸分子杂交、放射自显影等技术的基 本原理。组织培养方法概要。PAS阳性的含义 ●观察组织切片时,结构的立体形态与其不同断面形态的关系。 ●镜下常用长度单位:镜下观察常用的计量单位为微米(μm)、纳米(nm), 1微米=1000纳米(nm)。 (武玉玲) 第2章上皮组织 目的要求 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 掌握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 ●掌握微绒毛和纤毛的光镜、电镜结构特点和功能, 掌握上皮细胞侧面的连接结构、基膜的位置、光镜、电镜结构和功能。 了解腺上皮和腺的概念,内分泌腺、外分泌腺的发生及结构特点,外分
3 第 1 章 绪论 一. 目的要求 ● 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其在医学课程中的地位。 ● 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常用研究技术,作为学习以后各章的基础。 ● 了解结构的立体形态与其不同断面间的关系。 二.主要教学内容 ●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组织学是研 究人体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的一门科学,内容包括细胞、基本组织、器 官组织。 ● 研究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常用技术: 组织切片标本制作的基本原理。 苏木精-伊红染色(简称 H-E 染色):苏木精为碱性染料,能将细胞核染 成蓝色,这种结构称嗜碱性;伊红为酸性染料,可将细胞质染成淡红色,这 种结构称嗜酸性,与两染料的亲和力都不强的结构称中性。 有些组织结构可直接使硝酸银还原而显色,称亲银性,有些结构需加入 还原剂后才能显色,称嗜银性。有些组织成分用甲苯胺蓝等碱性染料染色后 不显蓝色而呈紫红色,这种现象称异染性。 超薄切片制作的基本原理。分析透射电镜图象时电子密度高与电子密度 低的含义:被重金属盐染色的部位,荧光屏上图像暗,称为电子密度高;反 之,称为电子密度低。 组织化学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核酸分子杂交、放射自显影等技术的基 本原理。组织培养方法概要。PAS 阳性的含义。 ● 观察组织切片时,结构的立体形态与其不同断面形态的关系。 ● 镜下常用长度单位:镜下观察常用的计量单位为微米(µm)、纳米(nm), 1 微米=1000 纳米(nm)。 (武玉玲) 第 2 章 上皮组织 一. 目的要求 ● 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 ● 掌握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 ● 掌握微绒毛和纤毛的光镜、电镜结构特点和功能, ● 掌握上皮细胞侧面的连接结构、基膜的位置、光镜、电镜结构和功能。 ● 了解腺上皮和腺的概念,内分泌腺、外分泌腺的发生及结构特点,外分
泌腺的结构和分类,腺细胞的类型 主要教学内容 ●上皮组织的特点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大都覆盖在身体表面或 体内管腔囊的内表面;细胞有极性;无血管,神经末梢多。 ●上皮组织的分类根据结构和功能分为三类,即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 觉上皮。 被覆上皮的分类根据构成上皮的细胞层数,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 皮。在单层上皮中,又可根据细胞的形态分为单层扁平、单层立方、单层柱状 和假复层纤毛柱状四种;在复层上皮中,又可根据其表层细胞的形态分为复层 扁平、复层柱状和变移三种。 单层扁平上皮薄而表面光滑,表面观呈多边形,边缘呈锯齿状,核扁 圆,位于细胞中央。铺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覆 盖在胸腹腔、心包腔及某些器官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单层立方上皮表面观细胞呈多边形,垂直切面观呈立方形;核圆,位 于细胞中央。分布于肾小管等处 ●单层柱状上皮表面观细胞呈多边形,垂直切面观呈柱状;核椭圆、位 居细胞基底部。分布于胃、肠、子宫、输卵管的内表面等部位。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形态不同、大小不一的细胞紧密排列而成,以 纤毛柱状细胞最多,杂以杯状、梭形、锥状细胞。并非所有细胞的顶端都达上 皮的游离面,细胞核也不在同一个平面上,但所有细胞的基底面部座落在基膜 上,故显微镜下很像复层,实则单层。主要分布在呼吸道的内表面。 复层扁平上皮是最厚的一类上皮,其表层细胞呈扁平形,其基底部与 结缔组织的界面呈波浪形。有些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很厚,表层细胞角化,称 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如皮肤的表皮;有些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较薄,表层细 胞不角化,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如口腔和食管的表面上皮。这类上皮的 主要功能是保护和修复。 变称上皮又称移行上皮,多分布在泌尿道的内表面,细胞的层数和形 状可随其所在器官的机能状态不同而变化。如膀胱在空虚时细胞层数变多,表 层细胞变大,呈椭圆形,游离端增厚而成壳层;充盈时细胞层数变少,表层细 胞变扁。 ●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在上皮细胞的游离面、侧面和基底面上有若干具 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特殊结构,如游离面7上的微绒毛、纤毛和细胞胞衣,侧面 上的紧密连接、中间连接、缝隙连接和桥粒,基底面上的基膜、质膜内褶和半
4 泌腺的结构和分类,腺细胞的类型。 二.主要教学内容 ⚫ 上皮组织的特点 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大都覆盖在身体表面或 体内管腔囊的内表面;细胞有极性;无血管,神经末梢多。 ⚫ 上皮组织的分类 根据结构和功能分为三类,即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 觉上皮。 ⚫ 被覆上皮的分类 根据构成上皮的细胞层数,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 皮。在单层上皮中,又可根据细胞的形态分为单层扁平、单层立方、单层柱状 和假复层纤毛柱状四种;在复层上皮中,又可根据其表层细胞的形态分为复层 扁平、复层柱状和变移三种。 ⚫ 单层扁平上皮 薄而表面光滑,表面观呈多边形,边缘呈锯齿状,核扁 圆,位于细胞中央。铺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覆 盖在胸腹腔、心包腔及某些器官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 单层立方上皮 表面观细胞呈多边形,垂直切面观呈立方形;核圆,位 于细胞中央。分布于肾小管等处。 ⚫ 单层柱状上皮 表面观细胞呈多边形,垂直切面观呈柱状;核椭圆、位 居细胞基底部。分布于胃、肠、子宫、输卵管的内表面等部位。 ⚫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由形态不同、大小不一的细胞紧密排列而成,以 纤毛柱状细胞最多,杂以杯状、梭形、锥状细胞。并非所有细胞的顶端都达上 皮的游离面,细胞核也不在同一个平面上,但所有细胞的基底面部座落在基膜 上,故显微镜下很像复层,实则单层。主要分布在呼吸道的内表面。 ⚫ 复层扁平上皮 是最厚的一类上皮,其表层细胞呈扁平形,其基底部与 结缔组织的界面呈波浪形。有些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很厚,表层细胞角化,称 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如皮肤的表皮;有些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较薄,表层细 胞不角化,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如口腔和食管的表面上皮。这类上皮的 主要功能是保护和修复。 ⚫ 变称上皮 又称移行上皮,多分布在泌尿道的内表面,细胞的层数和形 状可随其所在器官的机能状态不同而变化。如膀胱在空虚时细胞层数变多,表 层细胞变大,呈椭圆形,游离端增厚而成壳层;充盈时细胞层数变少,表层细 胞变扁。 ⚫ 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在上皮细胞的游离面、侧面和基底面上有若干具 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特殊结构,如游离面 7 上的微绒毛、纤毛和细胞胞衣,侧面 上的紧密连接、中间连接、缝隙连接和桥粒,基底面上的基膜、质膜内褶和半
桥粒。 ●微绒毛是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一些绒毛 状突起,直径约100nm。电镜下可见,微绒毛的表面包绕一层细胞膜,内有胞 质,胞质内有若干纵行微丝,微丝的远端游离于微绒毛顶部,近端连于终末网。 微丝内含肌动蛋白,终末网的微丝内含肌球蛋白,两者相互作用,致使微绒毛 伸长或缩短。微绒毛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扩大了细胞的表面面积。 ●细胞衣位于细胞膜的表面,游离面最明显,由细胞膜内糖蛋白和糖脂 分子上的寡糖链构成,在细胞识别、粘着、支持、保护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纤毛是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指状突起,长 约5~10μm,直径300~500nm。电镜观察可见:纤毛表面有细胞膜包绕,内有 细胞质,胞质内有2×9+2形式规则排列的微管,根部连于基体,基体的结构与 中心粒相似。由于微管的存在,纤毛可单向摆动,从而将粘附于上皮表面的分 泌物及有害物排放出去。 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常见于单层柱状、单层立方和单层扁平上皮 多呈斑点状或带状。单层柱状上皮中的紧密连接位于相邻细胞间隙的顶端,呈 箍状环绕细胞项端,该处相邻细胞膜呈间断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未融 合处有10~l5nm的间隙存在。紧密连接除其具细胞间连接作用外,尚有闭锁作 用,以防止外物通过细胞间隙进入组织内和组织液溢出组织之外 中间连接又称粘着小带,多位于单层柱状上皮紧密连接的下方,呈带 状环绕上皮细胞,此处相邻细胞间有15~20nm宽的间隙,间隙内充满细丝状物 质横向连接相邻细胞膜。细胞膜的胞质面上有若干致密物质和细丝,细丝构成 终末网。中间连接除具粘着和连接相邻细胞外,还有保持细胞形态的作用。 ●桥粒又称粘着斑,呈斑块状,大小不一。此处相邻细胞间有20~30nm 的间隙,间隙内有若干横行的丝状物质连于相邻细胞膜,丝状物在间隙中线处 交织而形成一条纵向的中间线。此处细胞膜的胞质面上,胞质浓缩而成附着板, 胞质内有若干张力细丝横行达附着板并呈衬状折回胞质,有微丝将这些张力细 丝袢固定于细胞膜上,还有些细丝从附着板穿越细胞膜止于细胞间隙中间线的 细丝网。桥粒有很强的机械性连接作用,是一种很强的细胞连接。 ●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呈斑块状。此处相邻细胞的间隙仅2~3nm: 相邻细胞膜上有穿越细胞膜并相互对应的、由蛋白分子构成的6个亚单位围成 的、直径为7~9nm、管腔为2nm的微小管,相邻细胞膜上相对应的微小管相互 连通,成为贯通两相邻细胞膜的小管。作为化学信息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 此小管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小管的电阻低,可很好地传递信息。可见
5 桥粒。 ⚫ 微绒毛 是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一些绒毛 状突起,直径约 100nm。电镜下可见,微绒毛的表面包绕一层细胞膜,内有胞 质,胞质内有若干纵行微丝,微丝的远端游离于微绒毛顶部,近端连于终末网。 微丝内含肌动蛋白,终末网的微丝内含肌球蛋白,两者相互作用,致使微绒毛 伸长或缩短。微绒毛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扩大了细胞的表面面积。 ⚫ 细胞衣 位于细胞膜的表面,游离面最明显,由细胞膜内糖蛋白和糖脂 分子上的寡糖链构成,在细胞识别、粘着、支持、保护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 纤毛 是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指状突起,长 约 5~10μm,直径 300~500nm。电镜观察可见:纤毛表面有细胞膜包绕,内有 细胞质,胞质内有 2×9+2 形式规则排列的微管,根部连于基体,基体的结构与 中心粒相似。由于微管的存在,纤毛可单向摆动,从而将粘附于上皮表面的分 泌物及有害物排放出去。 ⚫ 紧密连接 又称闭锁小带,常见于单层柱状、单层立方和单层扁平上皮, 多呈斑点状或带状。单层柱状上皮中的紧密连接位于相邻细胞间隙的顶端,呈 箍状环绕细胞项端,该处相邻细胞膜呈间断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未融 合处有 10~15nm 的间隙存在。紧密连接除其具细胞间连接作用外,尚有闭锁作 用,以防止外物通过细胞间隙进入组织内和组织液溢出组织之外。 ⚫ 中间连接 又称粘着小带,多位于单层柱状上皮紧密连接的下方,呈带 状环绕上皮细胞,此处相邻细胞间有 15~20nm 宽的间隙,间隙内充满细丝状物 质横向连接相邻细胞膜。细胞膜的胞质面上有若干致密物质和细丝,细丝构成 终末网。中间连接除具粘着和连接相邻细胞外,还有保持细胞形态的作用。 ⚫ 桥粒 又称粘着斑,呈斑块状,大小不一。此处相邻细胞间有 20~30nm 的间隙,间隙内有若干横行的丝状物质连于相邻细胞膜,丝状物在间隙中线处 交织而形成一条纵向的中间线。此处细胞膜的胞质面上,胞质浓缩而成附着板, 胞质内有若干张力细丝横行达附着板并呈衬状折回胞质,有微丝将这些张力细 丝袢固定于细胞膜上,还有些细丝从附着板穿越细胞膜止于细胞间隙中间线的 细丝网。桥粒有很强的机械性连接作用,是一种很强的细胞连接。 ⚫ 缝隙连接 又称通讯连接,呈斑块状。此处相邻细胞的间隙仅 2~3nm, 相邻细胞膜上有穿越细胞膜并相互对应的、由蛋白分子构成的 6 个亚单位围成 的、直径为 7~9nm、管腔为 2nm 的微小管,相邻细胞膜上相对应的微小管相互 连通,成为贯通两相邻细胞膜的小管。作为化学信息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 此小管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小管的电阻低,可很好地传递信息。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