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未酬的苦闷之情。大自然的节候推移、眼前江山破碎和渴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大业所 构成的矛盾使作者忧心如焚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9分)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ε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酒杯秋吸露:运用典故,“河东项曼斯好道学仙, 委家亡去,三年而返。曰:去时有数仙人,将我上天,离月数里而止。居月之旁,其寒凄 怆。口饥欲食,辄饮我流霞一杯。每饮一杯,数月不饥。”。形容一个人秋来饮美酒的惬意。 ③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钟鼎ˆ山林”运用比喻修辞,分别喻指奢侈豪华的生活、隐居乡野的生活,这句诗指出 富贵、隐逸的生活都是梦幻。 B.“人间宠辱休惊”一句,劝导族弟辛祐之面对人间得失荣辱,无需心惊,体现了淡泊旷达 的人生态度。 C.下片前两句回忆了往昔与族弟辛祐之小窗风雨、对床夜话的手足情谊,情真意切,清丽 洒脱。 D.作者在下片运用虚写、设问、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离别时对族弟辛祐之的深厚情意 解析:选AA项,“钟鼎”山林”运用的是借代修辞 16.这首送别词结尾写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极具辛词特色,请简要赏析。(6分) 解析:赏析诗词一般从诗词本身的修辞手法入手,进而理解词人在诗词中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注意题干中提示的“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写景,其中使用了设问和比喻。这些景色属于虚写,词人想象族弟一路上看到的美景,既可 消解旅途的孤独寂寞,也包含着词人对族弟前程美好的祝愿 参考答案:本词结尾写景,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 水的清澈明净,体现出景色细腻、柔美的特点:虽是送别词,但不做悲戚忧伤之态,而是想 送别后,族弟一路有秀美山水相伴,来消解旅途的孤寂,写得洒脱、豁达。 题组五欧阳修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9分) 玉楼春① 欧阳修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芳菲次第还相续, 不奈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歌黛蹙。 [注]①这首词作于词人被贬离京,任职颍州(今安徽阜阳)期间。②尊:通“樽”。 17.下列对这首词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写冬去春来的物候变化,天空中漠漠的冬云不觉间已变成了簇簇的春云,对云彩 形态的细致描写,体现了词人对春的信息的关切和感知的细腻敏锐。 B.第二句紧承首句所见之景,转而写心中所感:看到冬春景象的变化,词人渐觉年华似水
壮志未酬的苦闷之情。大自然的节候推移、眼前江山破碎和渴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大业所 构成的矛盾使作者忧心如焚。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9 分)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②,诗句夜裁冰③。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 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酒杯秋吸露:运用典故,“河东项曼斯好道学仙, 委家亡去,三年而返。曰:‘去时有数仙人,将我上天,离月数里而止。居月之旁,其寒凄 怆。口饥欲食,辄饮我流霞一杯。每饮一杯,数月不饥。’”。形容一个人秋来饮美酒的惬意。 ③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钟鼎”“山林”运用比喻修辞,分别喻指奢侈豪华的生活、隐居乡野的生活,这句诗指出 富贵、隐逸的生活都是梦幻。 B.“人间宠辱休惊”一句,劝导族弟辛祐之面对人间得失荣辱,无需心惊,体现了淡泊旷达 的人生态度。 C.下片前两句回忆了往昔与族弟辛祐之小窗风雨、对床夜话的手足情谊,情真意切,清丽 洒脱。 D.作者在下片运用虚写、设问、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离别时对族弟辛祐之的深厚情意。 解析:选 A A 项,“钟鼎”“山林”运用的是借代修辞。 16.这首送别词结尾写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极具辛词特色,请简要赏析。(6 分) 答: 解析:赏析诗词一般从诗词本身的修辞手法入手,进而理解词人在诗词中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注意题干中提示的“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写景,其中使用了设问和比喻。这些景色属于虚写,词人想象族弟一路上看到的美景,既可 消解旅途的孤独寂寞,也包含着词人对族弟前程美好的祝愿。 参考答案:本词结尾写景,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 水的清澈明净,体现出景色细腻、柔美的特点;虽是送别词,但不做悲戚忧伤之态,而是想 送别后,族弟一路有秀美山水相伴,来消解旅途的孤寂,写得洒脱、豁达。 题组五 欧阳修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9 分) 玉 楼 春① 欧阳修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还相续, 不奈情多无处足。尊②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歌黛蹙。 [注] ①这首词作于词人被贬离京,任职颍州(今安徽阜阳)期间。②尊:通“樽”。 17.下列对这首词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第一句写冬去春来的物候变化,天空中漠漠的冬云不觉间已变成了簇簇的春云,对云彩 形态的细致描写,体现了词人对春的信息的关切和感知的细腻敏锐。 B.第二句紧承首句所见之景,转而写心中所感:看到冬春景象的变化,词人渐觉年华似水
无声无息地流逝,不禁生发出人生虚度不堪回首的感慨 C.第五、六句以高度概括之笔写春天的万千姹紫嫣红相继开放,面对这仿佛永不谢幕的美 景,词人的心也被永不满足、永不尽兴的激情陶醉着、激荡着。 D.第七句中的“尊”即酒樽,表明词人曾为有酒无花而千思万想期盼春天快快到来;第八句 则表达了要好好享受眼前春光,不为春的短暂而感伤的心愿。 解析:选B第二句表达的感触是,一年中芳华美好的春景在眼前呈现,最值得你放眼欣赏。 18.词的三、四句是怎样写景和抒情的?请具体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三、四两句主要用对举(对偶)手法写景,“北枝梅蕊”和“南浦波纹”,北与南 高与低、红(白)与绿的对举,不仅是语言形式的对偶,更暗示出整个天地间皆是蓬勃绚烂的 春色。(若答“拟人¨比喻”’分析合理,酌情给分)②这两句融情于景、景中含情,那“犯寒开 的梅花,“如酒绿”的波纹,充溢天地的生机,触目皆是的春色,正是作者虽遭贬谪依然坚韧 豪放的个性和赏玩美景时的畅快心情的体现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送杨君之任永康 欧阳修 剑峰云栈未尝行,图画曾看已可惊 险若登天悬鸟道,下临无地泻江声。 折腰莫以微官耻,为政须通异俗情 况子多才兼美行,荐章期即达承明。 [注]承明: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此处代指皇帝。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题目内涵颇丰,“送”点明事件,“永康”为杨君所往之地。“任”暗示其身份 首联表明杨君不曾到过永康,看到去永康道路的图画就吃惊,暗示其有畏难之意。 C.“折腰ˆ暗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然该句是劝慰杨君不要学陶渊明 D.“为政”句嘱咐杨君要深入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因地制宜,多为当地百姓造福 解析:选BB项,首联下句的意思是,曾经看到图画,已然为之震惊。写的是去永康的道 路难行,突出杨君此次赴任路途艰险,反衬其精神可敬。 20.请赏析颔联的妙处。(6分) 解析:注意从遣词造句、艺术手法和情感等角度分析。通过诗句中的“悬”泻”写出栈道悬在 空中令人发抖和听江水声令人心惊肉跳的感觉:通过“登天”无地”可以看出夸张的手法;“鸟 道”江声”可见是“视听结合”的手法 参考答案:①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道路的高峻。②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道路高险 比如“登天”无地”。③用词生动。“悬”字写出栈道悬在空中令人发抖,“泻”字写出听到江水 声令人心惊肉跳的感觉
无声无息地流逝,不禁生发出人生虚度不堪回首的感慨。 C.第五、六句以高度概括之笔写春天的万千姹紫嫣红相继开放,面对这仿佛永不谢幕的美 景,词人的心也被永不满足、永不尽兴的激情陶醉着、激荡着。 D.第七句中的“尊”即酒樽,表明词人曾为有酒无花而千思万想期盼春天快快到来;第八句 则表达了要好好享受眼前春光,不为春的短暂而感伤的心愿。 解析:选 B 第二句表达的感触是,一年中芳华美好的春景在眼前呈现,最值得你放眼欣赏。 18.词的三、四句是怎样写景和抒情的?请具体分析。(6 分) 答: 参考答案:①三、四两句主要用对举(对偶)手法写景,“北枝梅蕊”和“南浦波纹”,北与南、 高与低、红(白)与绿的对举,不仅是语言形式的对偶,更暗示出整个天地间皆是蓬勃绚烂的 春色。(若答“拟人”“比喻”,分析合理,酌情给分)②这两句融情于景、景中含情,那“犯寒开” 的梅花,“如酒绿”的波纹,充溢天地的生机,触目皆是的春色,正是作者虽遭贬谪依然坚韧 豪放的个性和赏玩美景时的畅快心情的体现。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9 分) 送杨君之任永康 欧阳修 剑峰云栈未尝行,图画曾看已可惊。 险若登天悬鸟道,下临无地泻江声。 折腰莫以微官耻,为政须通异俗情。 况子多才兼美行,荐章期即达承明[注]。 [注] 承明: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此处代指皇帝。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题目内涵颇丰,“送”点明事件,“永康”为杨君所往之地。“任”暗示其身份。 B.首联表明杨君不曾到过永康,看到去永康道路的图画就吃惊,暗示其有畏难之意。 C.“折腰”暗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然该句是劝慰杨君不要学陶渊明。 D.“为政”句嘱咐杨君要深入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因地制宜,多为当地百姓造福。 解析:选 B B 项,首联下句的意思是,曾经看到图画,已然为之震惊。写的是去永康的道 路难行,突出杨君此次赴任路途艰险,反衬其精神可敬。 20.请赏析颔联的妙处。(6 分) 答: 解析:注意从遣词造句、艺术手法和情感等角度分析。通过诗句中的“悬”“泻”写出栈道悬在 空中令人发抖和听江水声令人心惊肉跳的感觉;通过“登天”“无地”可以看出夸张的手法;“鸟 道”“江声”可见是“视听结合”的手法。 参考答案:①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道路的高峻。②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道路高险, 比如“登天”“无地”。③用词生动。“悬”字写出栈道悬在空中令人发抖,“泻”字写出听到江水 声令人心惊肉跳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