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 一、中枢神经系统组成 format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中脑 脑桥 脑干 中枢神经 延静 小脑 脊髓 二、脊髓 spinal cord (一)脊髓的位置 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接续延髓,下端终于第一腰椎体下缘。全长约42~45cm,横径为 0.8-1.3cm (二)脊髓外形 1,呈前后稍扁圆柱形 2西个影大 颈膨大(cervical enlargement)位于C,T,节段(约平对第5.6颈推高度) 腰骶膨大umbosacral enlargement)位于L,~S,节段(约平对第12胸椎) 3.6条纵沟 首正中裂 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两条) 脊神经前根根丝附着部位 后外侧沟(两条) 一脊神经后根根丝附若部位 后中间沟一位于后正中沟与后外侧沟之间,较浅,仅见于颈、胸髓 4.脊髓圆锥(conus medullaris)一末端变细部分 5.终丝(m terminale) 一连于脊髓圆锥末端的细丝,长约20m,无神经组织,附于尾骨背面。 6.31个节段 脊髓节段(spinal segment):即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根丝附着的范围,31对脊神经对应31个脊髓节 段,其中, 颈髓8节(C,~C) 胸髓12节(T,~T) 腰髓5节L,~L,) 骶随5节(S,~S) 尾随1节(C)
中枢神经系统277 (三)脊髓节段与椎骨关系 脊髓节段 椎骨 上颈髓节(C,~C) 与同序数颈椎相对应 下颈髓节(C,一C,)和上胸随节(T1~T4) 比同序数椎骨高一个推体高府 中胸髓节T.~T) 比同序数椎骨高两个推体高商 下胸髓节工,-T,) 比同序数推骨高三个椎体高度 度髓节化,一L,) 平对第10~12陶椎高度 骶、尾葡节 平对第1腰椎高度 (四)脊髓内部结构 一)构成概况 中央管(central canal 位于中央,上通第四脑室,下终于脊髓圆锥为官端。 灰质(gray matter) 一围绕中央管,呈“H”形灰质柱,由神经元胞体及树突构成 前角(anteror hom)(柱column) 后角(posterior horn)(柱) 区分 中间带((intermediate zone) L侧角(lateral hom)(仅见于T,一L,节段) 灰质连合 ∫灰质前连合(anterior gray commissure) 灰质后连合(posterior gray commissure) 白质(white matter)一在灰质外面,主要由纵行排列的纤维束构成。 前索(anteror funiculus):位于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 区分{外侧索(lateral funiculus)):位于前、后外侧沟之间 后索posterior funiculus):位于后正中沟与后外侧沟之间 白质前连合(anterior white commissure):位于灰质前连合前方 )灰质 1,灰质的核团 后角(住)一由中间神经元构成,接受脊神经后根的传人纤维。 ①边缘核(marginal nucleus) ②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 ③后角固有核(mucleus proprius))一接受后根传入的细纤维,发出纤维主要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组 成脊髓丘脑束上行,传导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 ④胸核(背核)(nucleus thoracicus))一仅见于C,-L脊髓节段。接受后根内侧部纤维的侧支,其轴突大 部分进人同侧白质组成脊髓小脑后束上行,与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有关。 中间带 一由中间神经元构成 ①中间带内侧核一占脊髓全长,接受后根传入的内脏感觉纤维。 ②中间带外侧核intermediolateral nucleus)一在T,一L,节段向外突出形成侧角。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 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发出纤维经脊神经前根,脊神经、白交通支至交感干,在S,~S,节段,该处有骶副 交感核,是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
278人体解剖学图谱及纲 前角(柱)一主要由运动神经元构成,支配骨骼肌运动。前角在脊髓两个膨大处特别发达。 O前角内侧核(medial nucleus of anterior horn)一支配躯干固有肌运动。 ②前角外侧核(ateraueusofne om)一支配四肢肌运动。 2灰质的板层结构: 板层I (amina I):又称边缘层或Waldeyer层:薄,界限不清,内有粗细不等的纤维穿过,称海绵带。 内含大、中、小神经元,此层在腰膨大处最清楚。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 板层ⅡlaminaⅡ):由大量密集的小神经元组成,不含有髓纤维,呈胶状质样,该层与分析、加工脊 髓的感觉信息,特别是痛觉信息有关。 板层Ⅲ(amina):神经元胞体略大,形态多样,细胞密度较小。含有髓纤维 板层V(lamina IV):厚,细胞排列硫松,形态、大小不一。 。板层】一Ⅳ接受躯体浅感觉的初级传人入纤维,为外感受区。发出纤维到节段内和节段间,参与许多复 杂的多突触反射通路,并构成上行纤维束。 板层(lamina V):分内、外两部分(除胸髓)。外侧部占13,细胞大,形成网状结构(网状核):内侧 部占23。 板层VI(lamina):在颈、腰藏膨大处最发达。分内、外侧两部,内侧部密集中、小型细胞;外侧为 大的三角、星形细胞 ●板层V ~Ⅵ接受后根本体感觉性初级传入纤维,以及来自皮质和皮质下中枢的下行纤维,与调节运动 有密切关系。 板层I(amina VI四:占据中间带的大部。 板层Camina VI):由大小不等的中间神经元构成,在前角底部或前角内侧部。接受邻近板层的纤维 终末和 一些下行纤维束, 影响两侧的运动神经元 板层X(lamina IX): 位于前角腹侧,排列复杂的核柱,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组成。其中有 0和Y两种运动神经元。大型的-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骨骼肌纤维,引起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小型的?运 动神经元支配梭内骨骼肌纤维,其作用与肌张力调节有关。中间神经元为中、小型,其中的小型Renshaw 细胞,对α神经元起反馈抑制作用 板层K(lamina X) 中央管周围,包括灰质前、后连合 3.脊髓灰质板层与核团的对应关系 板层 对应的核团或部位 对应的灰质区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头 后角固有核 〉后角 网状核 后角颈 包含部分胸核 后角基底部 包含胸核、。中间内侧核、中间外侧核. 中间带 前角底部在颈、腰彭大处,只占前角内侧部 .前角 前角内核和前角外侧核 X 中央灰质 .灰质前、后连合 三)白质 1.上行传导束(感觉传导束)
中枢神经系统279 表10-1髓内要上行传导束 名称 位 纤维来源 止部位 功能 薄 后索,胸5节以 来自同侧第5胸节以下脊神经 延髓薄束核 传导同侧下半身 (fasciculus gracilis) 下占据后素全 细胞的中枢突(粗纤维),其周围 的意识性本体感 部,胸4节以 突分布于下华身的肌牌。美 觉和精细触觉 占据内部 节和皮肤感受器 束 后索,仅见于胸 来自同侧第4胸节以上脊神经节 延髓禊束核 传导同侧上半身 (fasciculus cuneatus) 4节段以上的后 细胞的中枢突(粗纤维),其周围 的意识性本体感 索外侧部 突分布于上半身的肌、健、关节 觉和精细触觉 和皮肤感受碧 髓小脑后束 外侧索周边的 主要来自同侧板层Ⅶ的背核 经小脑下脚 传导(下半身)非 (posterior 后都(仅见于 终于小前(自 意识性本体感觉 spinocerebellar tract) 以上脊随节段 叶)皮质 与肢体个别肌的 精细运动和姿势 协调有关 脊髓小脑前束 位于脊随小脑 起自腰能膨大节段板层V一 经小脑上脚 传导(下半身)非 (anterior 后束的前方 的外侧部。大部分经白前连合交 终于小脑(前 意识性本体感觉 spinocerebellar tract) 又至对侧上行,小部分同创上行 叶)皮质 与整个肢体运动 和姿势有关 青髓丘脑侧束 外侧索的前半 脊髓灰质板层1和V~。经 丘脑腹后外 传导对侧痛、温觉 (lateral 部 质前连合交又至对侧外侧索上行 侧核 spinothalamic tract) 成为脊桥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前索,前根纤维 纤维来源同“侧東”,经白质前连 丘脑腹后外 传导对侧相的 (anterio 的内侧 合交又至对侧上行,在喷干下部 侧核 和压觉(包括痒觉) spinothalamic tract) 加入内侧丘系 2.下行传导束(运动传导束 表10-2脊随内几种里要下行传导束 名称 位置 纤维来源 终止部位 功能 皮质背髓侧束 外侧索后部 起自大脑皮质运动区,下行 直接或间接终止于 主要控制四肢骨 (ateral 至延髓大部分(75%一90%)纤 司侧脊髓灰质前角 酪肌随意运动 维交又至对侧而成(行于此束 前外侧的不交叉纤维称Bm 束) 皮质善酷前束 的索最内侧 起自大脑皮质运动区,为 多数纤维经白质前 主要控制妪干肌 (仅见于脊髓 一25%的不交又纤维 连合交又,终于对侧 的随意运动 中胸部以上 前角:少数纤维始 不交叉而终止于周 前角 红核脊髓束 外侧索,皮质起自中红核,纤维交叉至 止于灰质板层V 诚节屈肌张力,易 ospinal tract) 脊髓侧束前方对侧而成 化屈机的运动
280人体解制学图谱及纲罗 续春 名称 位置 纤维来源 终止部位 功能 前庭脊髓束 前索外侧部 延前庭神经外侧核 止于灰质板层四和 兴奋纸干知肢体 (vestibulospinal tract) 部分板层四 的伸肌,调节身休 平衡 网状脊醢束 白质前和 城桥和延骑的网状结构 止于灰质板层阳,Ⅲ参与对躯干和肢 ospinal tract 外侧索前内 球近端肌肉运动 侧部 的控制 顶盖脊随束 前索 中脑上丘,纤维交叉至对侧 止于上须精灰质板 通过使头颈旋转、 西成 层T,Ⅲ 眼外肌及臂部的 运动,完成视听 反射活动 内侧纵束 前索,前正中主要来自网状结构和前庭神 止于灰质板层T、四 协调眼球运动和 裂底的两侧 经核 头,颈部的运动 fasci 三、脑干 brain stem (一)组成 r延髓(medulla oblongata) 脑干 脑桥(Dons) 中脑(midbrain) (二)脑干外形 背侧面 相连敏神经 延髓前正中裂,锥体交叉,锥体,橄榄 构成菱形窝的下半部,后正中 以,,(后外侧沟 沟、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 Ⅻ(前外包沟) 脑下脚(绳状体) 脑桥基底都,基底沟,小脑中脚(桥臂 构成菱形窝的上半部,小脑上 V(桥壁) 脚(结合管), 上髓帆 中脑大脑脚底,脚间窝 上丘,上丘臂、下丘、下丘臂 Ⅲ(脚间窝) V(下丘下方) ●菱形窝(chomboid fossa) 1.位置:脑桥与延髓上部的背面,为第四脑室底 2.边界:上外侧界一小脑上脚 下外侧界一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 外侧角 一外侧隐窝 3.形态结构:髓纹一横行纤维,脑干背侧延髓与脑桥的分界线 正中沟一正中,纵贯窝底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