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春秋战国:革新时代的文化 (2)弩是一种简单的机械攻远武器。 《荀子.议兵 篇》说,魏国武卒有“十二宕之弩 (3)符鉥 是新事物。符是传达命令的信物。,也是权利的 凭证。合隼就是真,要如命执行。信陵君窃符救 赵,兵符一半在魏王官中,二半在将军晋鄙羊中 信陵君将上一半符窃来命令晋鄙交出军权。 (4)鉥即印章,古鉥印皆以铜铸
(2)弩是一种简单的机械 攻远武器。《荀子.议兵 篇》说,魏国武卒 有“十二石之弩” (3)符鉥 是新事物。符是传达命令的信物。也是权利的 凭证。合隼就是真,要如命执行。信陵君窃符救 赵,兵符一半在魏王宫中,一半在将军晋鄙手中, 信陵君将上一半符窃来命令晋鄙交出军权。 (4)鉥即 印章 ,古鉥印皆以铜铸
第三章 春秋战国:革新时代的文化 二、物质文化基础形成初见端倪 3.农业与水利的文明进化 ()铁制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文明的巨大进步。孔子弟子司 马牛,字子耕,冉耕字伯年。当时人思想上牛与耕已经联 系在一起了。 (2)施肥:己懂得以草木灰、人畜粪肥田 (3) 灌溉与水利井田制中,“井”字为中间一点, 象征 一口公用的井。《易井卦》:“改邑不改井。 春秋战 国时期出现了辘轳,是灌溉的进步。 三家分晋后,魏文侯用西门豹为邺令,引漳水灌邺。李冰 父子治理岷江,在引灌县岷江、嘉陵江交汇处建筑都江堰, 使蜀中成为了天府之国,无泛滥之患。李冰父子被老百姓 奉为“灌口二郎
二、物质文化基础形成初见端倪 3.农业与水利的文明进化 (1)铁制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文明的巨大进步。孔子弟子司 马牛,字子耕,冉耕字伯牛。当时人思想上牛与耕已经联 系在一起了。 (2)施肥:已懂得以草木灰、人畜粪肥田 (3)灌溉与水利 井田制中, “井”字为中间一点,象征 一口公用的井。《易.井卦》: “改邑不改井。 ”春秋战 国时期出现了辘轳,是灌溉的进步。 三家分晋后,魏文侯用西门豹为邺令,引漳水灌邺。李冰 父子治理岷江,在引灌县岷江、嘉陵江交汇处建筑都江堰, 使蜀中成为了天府之国,无泛滥之患。李冰父子被老百姓 奉为“灌口二郎”
第三章春秋战国:革新时代的文化 二、物质文化基础形成初见端倪 4.工艺成就 漆器 (1)漆及漆器的成就记载:①最早出现于夏代的《尚书.禹 贡》:“济河惟兖州..…厥贡漆丝 ②”春秋时有“漆室 女”③《史记滑稽列传》说秦二世欲漆其城,优旃曰: “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④大量的漆器出现在春秋战 国时代。楚国以漆器闻名。⑤著名的漆器有:漆盾(军事 武器)、漆盘、漆盒、漆棺。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的大 量漆器尤为精美。 其余工艺,有纺织品,“管仲相齐,奖掖女工”,齐国号称 衣履冠带甲天下。 木器有雕花术机、木盾
二、物质文化基础形成初见端倪 4.工艺成就——漆器 (1)漆及漆器的成就记载:①最早出现于夏代的《尚书.禹 贡》: “济河惟兖州……厥贡漆丝 ②”春秋时有“漆室 女”③《史记.滑稽列传》说秦二世欲漆其城,优旃曰: “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 ”④大量的漆器出现在春秋战 国时代。楚国以漆器闻名。⑤著名的漆器有:漆盾(军事 武器)、漆盘、漆盒、漆棺。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的大 量漆器尤为精美。 其余工艺,有纺织品, “管仲相齐,奖掖女工” ,齐国号称 衣履冠带甲天下。 木器有雕花木机、木盾
第三章春秋战国:革新时代的文化 二、物质文化基础形成初见端倪 5.科学技术的发展 (1)天文与历法: ①岁星纪年法 春秋战国时期,岁星(木星)的运行规律来纪年 当时把黄道附近由西向东分为十二度,名为十二星次名 为星纪、云枵.…寿星、大火、析木。岁星走到哪一星次, 就是古书上常说的“岁在口口”,如《左传.襄公二十八 年》有“岁在星纪”,《国语晋语》有“岁在大火”等, 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岁星纪年法
二、物质文化基础形成初见端倪 5.科学技术的发展 (1)天文与历法: ①岁星纪年法 春秋战国时期,岁星(木星)的运行规律来纪年 当时把黄道附近由西向东分为十二度,名为十二星次名 为星纪、云枵……寿星、大火、析木。岁星走到哪一星次, 就是古书上常说的“岁在□□” ,如《左传.襄公二十八 年》有“岁在星纪” ,《国语.晋语》有“岁在大火”等, 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岁星纪年法
第三章春秋战国:革新时代的文化 ②太岁纪年法: 岁阴一把黄道附近由东向西分为十二等分叫十二辰(子、 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其顺 序与十二星次正好相反。《尔雅》二十辰为岁阴。岁阳一 一西汉时,人们取与十天干(甲乙丙丁)相对应的名 称,称为岁阳。岁阴与岁阳依次相配(排列、组合),组 成六十个年名,由此类推,周而复始,称为太岁纪年法。 ③二十四节气: 战国时期,24节气已臻完善,其顺序已与今日完全一致
②太岁纪年法: 岁阴——把黄道附近由东向西分为十二等分叫十二辰(子、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顺 序与十二星次正好相反。《尔雅》二十辰为岁阴。岁阳— —西汉时,人们取与十天干(甲乙丙丁……)相对应的名 称,称为岁阳。岁阴与岁阳依次相配(排列、组合),组 成六十个年名,由此类推,周而复始,称为太岁纪年法。 ③二十四节气: 战国时期,24节气已臻完善,其顺序已与今日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