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古代漢語這一門課程,過去在不同的高等學校中,在不同的時 期内,有種種不同的教學内容。有的是當做歷代文選來教,有的是 當做文言語法來教,有的把它講成文字、音韻、訓詁,有的把它講成 漢語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經過1958年的教育革命,大家進一步認藏到教學必須聯繫實 際,許多高等學校都重新考慮古代漢語的教學内容,以爲它的目的 應該是培養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而要達到這一個目的,必須既有 感性知識,又有理性知識。必須把文選的閱讀與文言語法、文字、 音韻、訓詁等理論知識密切結合起來,然後我們的教學才不是片面 的,從而提高古代漢語的教學效果。至於漢語史,則應該另立一 科;漢語史是理論課,古代漢語是工具課,目的要求是不相同的。 北京大學在1959年進行了古代漢語教學的改革,把文選、常 用詞、古漢語通論三部分結合起來,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此外 還有許多高等學校都以培養閱讀古書能力作爲目的,改進了古代 漢語的教學。 北京大學1959年度的古代漢語講義祇印了上中兩册,1960年 經過了又一次改革,另印了上中下三册,都没有公開發行。講義编 窝主要由王力負責,參加工作的有林燾、唐作藩、郭錫良、曹先擢
2 古代漢語 吉常宏、趙克勤、陳紹鹏。此外,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專 業1957級同學也參加了1960年度的古代漢語中下兩册的文選部 分的编寫工作,研究生陳振寰、進修教師徐朝華也參加了上册的部 分编寫工作。 1961年5月,高等學校文科教材编選計劃會議開過後,成立 了古代漢語编寫小組,决定以北京大學古代漢語講義爲基礎並參 考各校古代漢語教材進行改高,作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科書。 编篇小組集中了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 學、蘭州大學古代漢語教學方面一部分人力,分工合作,進行编窝。 本書除由主编王力負責全盤工作外,编寫小組内部再分爲文 選組和常用詞通論組。文選組由蕭璋負責,常用詞通論組由馬漢 麟負責。具體分工如下: 文選部分執筆人: 蕭璋(北京師範大學) 劉益之(中國人民大摩) 許嘉璐(北京師範大學) 趙克勤(北京大學) 常用詞部分執筆人: 王力(北京大學) 吉常宏(北京大學) 通論部分(包括緒論及附绿)執筆人: 馬漢麟(南開大學) 郭錫良(北京大學) 祝敏徹(蘭州大學) 编窝小組的任務是艱鉅的。北京大學的講義祇是初稿,距離 公開出版的要求尚遠。這次幾個學校的同志在一起合作,除了肯 定文選、常用詞、通論三部分結合的總原則以外,一方面充分利用 了北京大學原有的成果,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加以必要的修 改和補充。文選部分更换了一些篇目,重寫了解题和說明,特别是
序 在注釋方面作了很大的變動。常用詞部分變更了一些體例和解 釋,並且隨着文選的更换而改變了詞條的次序。通論的章節和内 容也都作了很大的變動。 每一篇稿子都經過組内討論,組外傳觀並簽注意見,最後由主 编人决定。有些比較重要的問題還經過全體討論。我們自始至終 堅持了這種討論方式;我們認爲這樣做可以集思廣益,更好地貫徹 百家争鳴的精神和發揮集體主義精神,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書的質 量。 1962年1月,上册討論稿出版。在這個時候,召集了座談會, 出席者有丁聲樹、朱文叔、吕叔湘、洪誠、殷孟倫、陸宗達、張清常、 馮至、魏建功諸先生,姜亮夫先生也提出了詳細的書面意見。會議 共開了一個星期,主要是討論上册的内容,但最後也對中下册的内 容交换了意見。 上册討論稿分寄各高等學校和有關單位後,陸續收到了回信。 有些是集體的意見,有些是專家個人的意見。 從1962年1月下旬起,我們開始進行上册的修訂工作,同時 考慮到,上中下三册應該壓縮爲上下兩册,以便更適合於教學計劃 的要求。體例上也作了改動,把文選各篇的說明移作注解,或逕行 删去。我們的修訂工作除充分地吸收專家們和各校的意見,進行 必要的修改外,還趁此機會再深入發現間题,改寫了不少的地方, 上册增加了一個單元,其他單元也進行了部分的改窝。因此,直到 同年7月底,才算把上册修訂完畢。 本書全稿曾請葉聖陶先生審閱。 總起來說,這一本《古代漢語》上册已經四易其稿。我們知道 其中的缺點還是很多的;如果有若干成績的話,那是和黨的領導分
古代漢語 不開的,也是和全國專家們以及檐任古代漢語的教師同志們的鼓 嘞和幫助分不開的。我們编篇小組雖然衹有九個人,但是這一本 書的编成,則有千百人的勞動在内。我們謹在這裹向曾提寶貴意 見的事家們和同志們表示深切的謝忱。 最後,我們希望讀者特别是從事古代漢語教學工作的同志們 隨時不吝賜教,讓我們能够根據廣大群衆的意見來修訂這本書,使 它逐漸趨於完善。 王力 1962年7月
凡 例 一、本書包括三個内容:1.文選;2.常用詞;3.古漢語通論。這 三個内容不是截然分離的三個部分,而是以文選爲綱,其他两部分 跟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因此,在安排這些内容的時候,不但要 照顧縱的方面的系統性,即三者本身特别是文選的系統性,而且要 照顧横的方面的系統性,即三者之間結合上的系統性。在常用詞 和通論的縱的方面系统性顯得不够的地方,常常是爲了照顧横的 方面的系統性和文選的縱的方面的系統性,因爲三部分的密切結 合是這一部教材的特點。有必要指出,所謂三部分密切結合,也不 是强求三者處處機械地相結合。如果勉强那樣做,勢必多所遷就, 結果會破壞了三者本身特别是文選的系統性。 二、本書原分爲上下兩册,再各分一、二兩分册。每册七個單 元,每一個單元都包括文選、常用詞、通論三個部分。修訂本改爲 一、二、三、四册。 三、文選的次序安排,大致是既按時代,又按文醴,有的還照顧 到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一、二册選的基本上是先秦時代的 作品;三、四册選的是漢魏南北朝唐宋元的作品。一、二册先列《左 傳》、《戰國策》,次列《論語》、《禮記》及諸子,後列《詩經》、《楚群》。 三、四册先列散文,次列駢體文、瓣赋,後列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