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案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指书面语。 语言有口语的形式,也有书面语的形式。口语一发即逝,不能传于异时,留于异地。书面语可以借助文字等手段流 传下来。古代没有留声机、录音机之类的设备,我们对古人口语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但借助古书,我们可以知道古人 书面语的情况。所以我们说我们现在所接触的古代汉语主要是指书面语。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言,即通常所说的文言文。一是六朝以 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即通常所说的古白话。 古白话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古代汉语如何演变为现代汉语,古白话是很重要的材料。唐代的禅宗语录、变文, 宋代的理学语录(如《朱子语类》)、话本小说,元代的戏曲道白、白话碑文(元人使用八思巴文,译为汉语一般就是白 话),明清时期的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古白话也有不好懂的 地方,如白居易诗:“长忧到老都无子,何况新生又是儿”。这里的“儿”如果按照现代汉语来理解,这诗就不通了。实 际上这里的“儿”是特指女孩子。唐代妇女也自称“儿”。有些古白话如果没有深入研究,要清楚其含义还是相当困难 的。不过相对于文言文而言,古白话与现代汉语毕竞更为接近,如果有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基础,要读懂古白话还是 比较容易些。因此古白话一般不作为古代汉语这门的主要研究对象。 那么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就缩小到了古代汉语书面语中的第一个系统:文言文。文言文的范围很广,从先秦 到近代都有,现代还有一些浅近的文言文。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唐宋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而写的古文, 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代蒲松龄的《聊 斋志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也都是文言文,这些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的内容。 总之,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就是以先素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的书面语,即文言文。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第一、 为了了解古代社会。 古书是记载古代社会和古人生活的重要载体,要读懂古书就要知道古代汉语。 第二、 为了更好地使用现代汉语,提高语言修养。 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现代汉语中保留着很多古代汉语的东西。比如“此致敬礼”为什么不能写成“此 至敬礼”?比较下面的古代汉语例子就能明白: 《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孟子·万章上》:“莫之为而为者, 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可见“至”是自动词,“致”是使动词,二者有别,不可混用。 第三、 提高个人文化修养。 第四、 中文必修课。 三、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总的原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1961年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这部教材采用文选、常用词和通论相结合的编排方 式,可以使学习者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快地提高古代汉语的知识水平。其中文选和常用词主要是感性认识,通论则是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因此属于理性认识。在使用这样一部教材的时候,我们要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 者并重,将各个部分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感性认识的积累和理性认识的积累,除了理解以外,熟读背诵是重要的措施。要多花功夫,通过熟读背诵增强语感。 具体方法: 一、仔细学 掌握六个字:形、音、义、字、词、句 学语言如搞微雕,需要下细功夫。学习古代汉语必须字词句形音义逐个落实,透彻理解,绝不能囫囵吞枣,似懂非 懂。在逐个落实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古代汉语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语感越来越强,最终达到基本读懂古书的程度。 二、反复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 《古代汉语》教案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指书面语。 语言有口语的形式,也有书面语的形式。口语一发即逝,不能传于异时,留于异地。书面语可以借助文字等手段流 传下来。古代没有留声机、录音机之类的设备,我们对古人口语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但借助古书,我们可以知道古人 书面语的情况。所以我们说我们现在所接触的古代汉语主要是指书面语。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言,即通常所说的文言文。一是六朝以 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即通常所说的古白话。 古白话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古代汉语如何演变为现代汉语,古白话是很重要的材料。唐代的禅宗语录、变文, 宋代的理学语录(如《朱子语类》)、话本小说,元代的戏曲道白、白话碑文(元人使用八思巴文,译为汉语一般就是白 话),明清时期的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古白话也有不好懂的 地方,如白居易诗:“长忧到老都无子,何况新生又是儿”。这里的“儿”如果按照现代汉语来理解,这诗就不通了。实 际上这里的“儿”是特指女孩子。唐代妇女也自称“儿”。有些古白话如果没有深入研究,要清楚其含义还是相当困难 的。不过相对于文言文而言,古白话与现代汉语毕竟更为接近,如果有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基础,要读懂古白话还是 比较容易些。因此古白话一般不作为古代汉语这门的主要研究对象。 那么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就缩小到了古代汉语书面语中的第一个系统:文言文。文言文的范围很广,从先秦 到近代都有,现代还有一些浅近的文言文。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唐宋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而写的古文, 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代蒲松龄的《聊 斋志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也都是文言文,这些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的内容。 总之,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就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的书面语,即文言文。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第一、 为了了解古代社会。 古书是记载古代社会和古人生活的重要载体,要读懂古书就要知道古代汉语。 第二、 为了更好地使用现代汉语,提高语言修养。 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现代汉语中保留着很多古代汉语的东西。比如“此致敬礼”为什么不能写成“此 至敬礼”?比较下面的古代汉语例子就能明白: 《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孟子·万章上》:“莫之为而为者, 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可见“至”是自动词,“致”是使动词,二者有别,不可混用。 第三、 提高个人文化修养。 第四、 中文必修课。 三、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总的原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 1961 年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这部教材采用文选、常用词和通论相结合的编排方 式,可以使学习者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快地提高古代汉语的知识水平。其中文选和常用词主要是感性认识,通论则是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因此属于理性认识。在使用这样一部教材的时候,我们要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 者并重,将各个部分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感性认识的积累和理性认识的积累,除了理解以外,熟读背诵是重要的措施。要多花功夫,通过熟读背诵增强语感。 具体方法: 一、仔细学 掌握六个字:形、音、义、字、词、句 学语言如搞微雕,需要下细功夫。学习古代汉语必须字词句形音义逐个落实,透彻理解,绝不能囫囵吞枣,似懂非 懂。在逐个落实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古代汉语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语感越来越强,最终达到基本读懂古书的程度。 二、反复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根据古今不同特点有联系地学 粤语:冰箱为雪柜,冰棒为雪条,冰淇凌为雪糕,皆以冰为雪,此为其特点。学习古代汉语亦当抓住特点来学。 古代汉语的主要特点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到了现代汉语里大多数要变 成双音词。这也是特点之一。比如: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赤壁之战》)副词 女婉贞,年十九,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徐珂《冯婉贞》)名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动词 这些句子里的“习”字,在词义和语法作用上都与今天的“习”字有别。这些区别正包含了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之 间的种种差异。就它的词义来说,“习”的本义是“鸟数飞”,《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夏历六月)…温风始至, 蟋蟀居壁,鹰乃学习,腐草为虫。”这里的“学习”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习”正是用其本义,意思是“雏鹰学习 不断地飞”。“习”的这个本义,可以从它的偏旁“羽”看出来(《说文·习部》:“習,数飞也。从羽从白(按“白”当 为“自”字之误,为声符)。由“鸟数飞”到今天的“学习”,意义与用法均有不同。我们今天不能说“大家习古代汉语”, 而只能说“大家学习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还有“温习”、“习惯”、“习见”、“习用”、“习俗”、“习气”、“恶习”等由“习” 字构成的合成词,这些词来源于“习”但与古代的“习”字有所不同。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一定要有历史的眼 光,不能以今推古,也不能以古律今。我们要“习(动词)古汉语习(副词)见之习(名词)”,掌握其特点。 古代称老人为“丈人”,现代指“岳父”(古称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古称长者为丈人,妻之父亦长者,故 可泛称丈人。泰山有丈人峰,故妻父又称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长,故妻父又称岳父。岳父可对岳母,但泰山不能有泰水。) 古代称男人为丈夫,现代称“妻子的配偶”。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知识更新越快,材料越多,要靠死记硬背来掌握一门学科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学会查找资料、充分利用 工具书是做学问的最基本要求。学习古代汉语的人常常会一些难懂的字、词、成语、典故,所以更要学会查阅字典和辞 书。下面按照查检字音字义、查检词语典故、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三个方面介绍一些工具书,以便大家今后的学习。 在介绍工具书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三种方法: 1、音序排列法:音序排列法有的是按照拼音字母次序排列的,有的是按注音字母勹(bo)ㄆ(Do)口(mo)ㄈ(fo)的顺 序排列的,古书还有按平上去入四声和一百零六韵的顺序进行排列的。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即部首排列法,参见教材68页。 3、四角号码排列法,参见教材68页。 口诀:横一垂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具体查法可参阅《现代汉语词典》正文之前的“四角号码查字法”。 这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可参阅教材68-69页。 下面介绍一些具体的工具书。 一、查检字音字义,可查以下九部工具书:1.《康熙字典》2.《中华大字典》3.《新华字典》4.《现代汉语词典》 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6.《说文解字》7.《经籍籑诂》8.《汉语大字典》9.《中华字海》 1.《康熙字典》 这部书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 (47035,据《汉语大字典》湖北收字组统计,全书计收47043,说见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版的标点整理本《康熙 字典》),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字典,一般字典上查不到的字,都可在这里查到。阅读古书可以充分利用《康熙字典》 的这一优点。 《康熙字典》用的是部首排列法,分成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 集又分上中下三卷。正集前有总目,列有214个部首名称。总目中某部首在某集与正集中某部首在某集是一致的。比如 总目中有部首“一”(mi),在寅集,如果我们要查“寤”字,便可在正集的寅集中查到“一”部,再按笔画去查,可 在十一画中查到此字。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总目来确定某个部首所在的集子。为了快速查找某部在某集,过去有一首 口诀有助于记忆: 一二子中寻,三画在丑寅,四在卯辰已,五午六未申,七酉八九戌,其余亥部存。(教材69页与此不同,可任选 一种记忆) 《康熙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每字之下先列反切,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一般引古书为证。例见教材70页。 《康熙字典》编于众手,其中难免有许多缺点和错误。在使用《康熙字典》时,我们还要利用王引之的《字典考 2
2 三、根据古今不同特点有联系地学 粤语:冰箱为雪柜,冰棒为雪条,冰淇凌为雪糕,皆以冰为雪,此为其特点。学习古代汉语亦当抓住特点来学。 古代汉语的主要特点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到了现代汉语里大多数要变 成双音词。这也是特点之一。比如: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赤壁之战》)副词 女婉贞,年十九,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徐珂《冯婉贞》)名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动词 这些句子里的“习”字,在词义和语法作用上都与今天的“习”字有别。这些区别正包含了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之 间的种种差异。就它的词义来说,“习”的本义是“鸟数飞”,《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夏历六月)……温风始至, 蟋蟀居壁,鹰乃学习,腐草为虫。”这里的“学习”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习”正是用其本义,意思是“雏鹰学习 不断地飞”。“习”的这个本义,可以从它的偏旁“羽”看出来〔《说文·习部》:“習,数飞也。从羽从白(按“白”当 为“自”字之误,为声符)。由“鸟数飞”到今天的“学习”,意义与用法均有不同。我们今天不能说“大家习古代汉语”, 而只能说“大家学习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还有“温习”、“习惯”、“习见”、“习用”、“习俗”、“习气”、“恶习”等由“习” 字构成的合成词,这些词来源于“习”但与古代的“习”字有所不同。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一定要有历史的眼 光,不能以今推古,也不能以古律今。我们要“习(动词)古汉语习(副词)见之习(名词)”,掌握其特点。 古代称老人为“丈人”,现代指“岳父”(古称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古称长者为丈人,妻之父亦长者,故 可泛称丈人。泰山有丈人峰,故妻父又称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长,故妻父又称岳父。岳父可对岳母,但泰山不能有泰水。) 古代称男人为丈夫,现代称“妻子的配偶”。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知识更新越快,材料越多,要靠死记硬背来掌握一门学科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学会查找资料、充分利用 工具书是做学问的最基本要求。学习古代汉语的人常常会一些难懂的字、词、成语、典故,所以更要学会查阅字典和辞 书。下面按照查检字音字义、查检词语典故、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三个方面介绍一些工具书,以便大家今后的学习。 在介绍工具书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三种方法: 1、音序排列法:音序排列法有的是按照拼音字母次序排列的,有的是按注音字母ㄅ(bo)ㄆ(po)ㄇ(mo)ㄈ(fo)的顺 序排列的,古书还有按平上去入四声和一百零六韵的顺序进行排列的。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即部首排列法,参见教材 68 页。 3、四角号码排列法,参见教材 68 页。 口诀:横一垂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具体查法可参阅《现代汉语词典》正文之前的“四角号码查字法”。 这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可参阅教材 68-69 页。 下面介绍一些具体的工具书。 一、查检字音字义,可查以下九部工具书:1.《康熙字典》2.《中华大字典》3.《新华字典》4.《现代汉语词典》 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6.《说文解字》7.《经籍籑诂》8.《汉语大字典》9.《中华字海》 1.《康熙字典》 这部书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 1716 年),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 (47035,据《汉语大字典》湖北收字组统计,全书计收 47043,说见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2 年版的标点整理本《康熙 字典》),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字典,一般字典上查不到的字,都可在这里查到。阅读古书可以充分利用《康熙字典》 的这一优点。 《康熙字典》用的是部首排列法,分成 214 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 集又分上中下三卷。正集前有总目,列有 214 个部首名称。总目中某部首在某集与正集中某部首在某集是一致的。比如 总目中有部首“宀”(mián),在寅集,如果我们要查“寤”字,便可在正集的寅集中查到“宀”部,再按笔画去查,可 在十一画中查到此字。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总目来确定某个部首所在的集子。为了快速查找某部在某集,过去有一首 口诀有助于记忆: 一二子中寻,三画在丑寅,四在卯辰巳,五午六未申,七酉八九戌,其余亥部存。(教材 69 页与此不同,可任选 一种记忆) 《康熙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每字之下先列反切,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一般引古书为证。例见教材 70 页。 《康熙字典》编于众手,其中难免有许多缺点和错误。在使用《康熙字典》时,我们还要利用王引之的《字典考
证》,它纠正了《康熙字典》的引书错误达2588条。现此书多附在今本《康熙字典》之后(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 版的标点整理本《康熙字典》是以道光年间的《康熙字典》为底本,此本己用王引之《字典考证》进行了校改)。此外, 王力先生于1981年作《康熙字典音读订误》,纠正了它在音读方面的错误达五千九百多条。 2.《中华大字典》 此书较少人使用,不多介绍。参见教材70-71页。 3.《新华字典》 这本字典是供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使用的,是目前流行最广的字典。收字八千五百个左右,释义用现代汉语,注音也 准确,收有一定数量的古书常用字和词汇,对学习古代汉语有帮助。 4,《现代汉语词典》 这是一部记录普通话词汇的中型词典,1978年出第一版,1996年出修订本,词目增加到六万多条。这本字典释义 精确,体现了目前汉语研究的水平。收有一些古字古义,有助于学习古代汉语。 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本书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后附难字表,收难字二千六百多个。其特点是:重视释义的概 括性和各义之间的内部联系,义项一般按词义引申远近的顺序排列,即先列本义(或基本意义),然后依次列出引申义、 假借义,对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还有辨析,有些难懂的例句也有注解或串讲。这本字典比较适合初学者。1993年出版了 修订本,对原书引例作了较大修改,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书证范围过于狭窄的毛病。 6,《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所著,收字9353,另收重文1163。此书重在解释汉字的本形本义,是中国文字学的经典 著作。详下。 7.《经籍籑诂》 《经籍籑诂》是清代阮元主编的。这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用韵母排列法,依平水韵106 韵编次,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这对我们阅读唐以前的古书很有帮助。但此书以韵排列, 查检不便。近年影印本多附有笔画索引。 8.《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字典》由徐中舒、李格非、赵振铎等主编,共收列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比《康熙字典》多近万字。1986 年出版,1990年出齐。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八卷,每卷前列有该卷的检字表,第八卷列有全书的《笔画检字表》。有缩 印本。 《汉语大字典》注重历史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在字形方面,收列能够反映汉字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 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在字音方面,标注了中古的反切和上古的韵部。在字义方面,则是常用义和生僻义 并收,但过于求细。 9.《中华字海》 《中华字海》由冷玉龙、韦一心等编撰,1994年由中华书局和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共收字八万五千多,比《康 熙字典》多近一倍,比《汉语大字典》多近三万,可以说是世界上收字最多的字典。本字典除了收列常用汉字外,还大 量收列了各种俗字和难字,如敦煌俗字、佛经难字等。 二、查检词语典故 这方面最常用的工具书有《词源》、《辞海》、《汉语大词典》。 《词源》和《辞海》两部书的编辑体例大体相同,都用部首排列法。1958年两书同时开始修订,并作了分工:《辞 海》偏重在百科方面,仍旧是综合性的辞书,包括成语、典故、人名、地名以及各门学科的名词术语等:《词源》则以 收词语为主,兼收百科,着重考察词语的起源,是阅读古籍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者的参考书。也就是说,《辞海》 重在广搜,《词源》重在溯源。 《汉语大词典》是与《汉语大字典》相对的一部大型语文工具书,由罗竹风主编,全书共十二卷,五千余万字,收 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收词空前丰富,传世古籍中的复音词语基本上都能在这部大字典中找到。单字按部首排列,附有 《音序检字表》和《笔画检字表》。有缩印本,共三本,售价六百元。 三、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 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的工具书有《经传释词》、《词诠》和《诗词曲语辞汇释》等。 《经传释词》是清代王引之(王念孙之子)所著,全书共解释虚词160个,按古声母排列,比较特别。此书对于虚 词的特殊用法,引证丰富,结论正确。但对于虚词的通常用法,谈得较少。 《词诠》是近人杨树达所著,此书眉目清楚,系统性强,既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也包括虚词的特殊用法,比较通
3 证》,它纠正了《康熙字典》的引书错误达 2588 条。现此书多附在今本《康熙字典》之后(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2 年 版的标点整理本《康熙字典》是以道光年间的《康熙字典》为底本,此本已用王引之《字典考证》进行了校改)。此外, 王力先生于 1981 年作《康熙字典音读订误》,纠正了它在音读方面的错误达五千九百多条。 2.《中华大字典》 此书较少人使用,不多介绍。参见教材 70-71 页。 3.《新华字典》 这本字典是供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使用的,是目前流行最广的字典。收字八千五百个左右,释义用现代汉语,注音也 准确,收有一定数量的古书常用字和词汇,对学习古代汉语有帮助。 4.《现代汉语词典》 这是一部记录普通话词汇的中型词典,1978 年出第一版,1996 年出修订本,词目增加到六万多条。这本字典释义 精确,体现了目前汉语研究的水平。收有一些古字古义,有助于学习古代汉语。 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本书 1979 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后附难字表,收难字二千六百多个。其特点是:重视释义的概 括性和各义之间的内部联系,义项一般按词义引申远近的顺序排列,即先列本义(或基本意义),然后依次列出引申义、 假借义,对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还有辨析,有些难懂的例句也有注解或串讲。这本字典比较适合初学者。1993 年出版了 修订本,对原书引例作了较大修改,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书证范围过于狭窄的毛病。 6.《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所著,收字 9353,另收重文 1163。此书重在解释汉字的本形本义,是中国文字学的经典 著作。详下。 7.《经籍籑诂》 《经籍籑诂》是清代阮元主编的。这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用韵母排列法,依平水韵 106 韵编次,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这对我们阅读唐以前的古书很有帮助。但此书以韵排列, 查检不便。近年影印本多附有笔画索引。 8.《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字典》由徐中舒、李格非、赵振铎等主编,共收列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比《康熙字典》多近万字。1986 年出版,1990 年出齐。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八卷,每卷前列有该卷的检字表,第八卷列有全书的《笔画检字表》。有缩 印本。 《汉语大字典》注重历史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在字形方面,收列能够反映汉字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 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在字音方面,标注了中古的反切和上古的韵部。在字义方面,则是常用义和生僻义 并收,但过于求细。 9.《中华字海》 《中华字海》由冷玉龙、韦一心等编撰,1994 年由中华书局和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共收字八万五千多,比《康 熙字典》多近一倍,比《汉语大字典》多近三万,可以说是世界上收字最多的字典。本字典除了收列常用汉字外,还大 量收列了各种俗字和难字,如敦煌俗字、佛经难字等。 二、查检词语典故 这方面最常用的工具书有《词源》、《辞海》、《汉语大词典》。 《词源》和《辞海》两部书的编辑体例大体相同,都用部首排列法。1958 年两书同时开始修订,并作了分工:《辞 海》偏重在百科方面,仍旧是综合性的辞书,包括成语、典故、人名、地名以及各门学科的名词术语等;《词源》则以 收词语为主,兼收百科,着重考察词语的起源,是阅读古籍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者的参考书。也就是说,《辞海》 重在广搜,《词源》重在溯源。 《汉语大词典》是与《汉语大字典》相对的一部大型语文工具书,由罗竹风主编,全书共十二卷,五千余万字,收 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收词空前丰富,传世古籍中的复音词语基本上都能在这部大字典中找到。单字按部首排列,附有 《音序检字表》和《笔画检字表》。有缩印本,共三本,售价六百元。 三、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 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的工具书有《经传释词》、《词诠》和《诗词曲语辞汇释》等。 《经传释词》是清代王引之(王念孙之子)所著,全书共解释虚词 160 个,按古声母排列,比较特别。此书对于虚 词的特殊用法,引证丰富,结论正确。但对于虚词的通常用法,谈得较少。 《词诠》是近人杨树达所著,此书眉目清楚,系统性强,既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也包括虚词的特殊用法,比较通
俗易懂,便于初学。用注音字母排列,另有部首目录可利用。 《诗词曲语辞汇释》是近人张相所著,是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全书共释单字、词语五百多项,所释 皆唐宋元明间流行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引证先诗后词再曲,对阅读和研究诗词曲颇有帮助。 此外,虚词的用法还可查清人刘淇的《助字辨略》和何乐士等编著的《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助字辨略》收虚词476 个,依四声排列,收词范围下逮唐宋,诗词经史并存,但也显得繁杂。《古代汉语虚词通释》收古汉语虚词630多个(包 括异体字、通假字),还收了复音虚词和固定词组660多条,是目前国内收词较多的古汉语虚词词典。该书对每一虚词 均从词类、用法、意义几个方面加以解释,并举出丰富的书证。此书质量较高,足资参考。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字典,在注音方面有种种不同的情况。“五四”以后常用的是注音字母,更早的字 典则用直音和反切。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反切。 反切是一种延续了近两千年的注音法,这种方法比直音和叶音都要科学。反切原来只称“反”(旧时讳言“反”,故 又写作“翻”)或“切”,后来才合称“反切”。“反”或“切”的意思是取两字相翻或相切,即两字拼切成一音之意。反 切的相切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合成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即m十áo=má0。但是由于古今语音 的变化,有些反切并不是这么简单。比如“东,德红切”,反切下字的声调与被切字的声调并不相同。这样的现象就是 语音演变造成的。就这个例子来说,“德红切”的音为什么是dōg,其实跟反切上字的清浊有关系:反切上字为清音者 (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被切字念阴平:反切上字为浊音者,被切字念阳平(即发音时声带颤动)。“德”是清音,所 以“德红切”为dong,如果是“徒红切”,则被切音是tong,因为“徒”是浊音。 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汉语是汉语发展的两个阶段,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 汉语相同的地方:同时更要看到古今汉语的发展变化,看到古今汉语相异的一面。语言的各个方面,如语法、语音和词 汇,无时不在变化之中。比较而言,词汇的变化最快。词汇的变化除了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以外,还表现为词义的 不断演变。词义的演变在各种语言中都很常见,比如英语中的deer,现在指的是鹿,而在十六世纪莎士比亚剧本《李尔 王》中却指动物,意义范围比较宽泛。Marshal现在当“元帅”讲,而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它的意思却是“马夫”, 现在此义己废弃不用。Nic的意思是好、妙,口语中常常使用,而它的原始意义却是“无知”、“愚蠢”,也是现在废弃 不用的意义。原来到了十八世纪,nic的含义变得复杂起来,有了“愚蠢地对小事进行挑剔”、“吹毛求疵”等意思,这 个意义逐渐转变为“精确”、“细致”等,并带上赞许的色彩,慢慢地就变成现在的意义了。汉语词义的演变,情况也大 致相同。因此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我们要有历史的观点,注意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不能以古推今,也不能以今律 古。 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这类词一般都是基本词汇,是词汇中的重要的核心部分,如“人”、“手”、“牛”、“马”、“山”、“水”、“日”、“月” 等,正是这类词保证了古今语言的稳定性和继承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既不作为重点,也不是难点。 二、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如“该”在上古和中古都只当“完备”讲,中古以后才有“应当”的意思。比如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 些。”王逸注:“该,亦备也。”这个意义的“该”,也写作“赅”,如成语“言简意赅”中的“赅”,即是“完备”的意思。 又如“抢”,现在读上声,当“抢劫”讲,而古代读平声,当“突过”或“撞击”讲。如《庄子·逍遥游》:“我决 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己。”此“抢”即“突过”之意。《战国策·魏策四》“以头抢地尔”,此“抢” 即“撞”的意思。成语“呼天抢地”之“抢”,亦即此意。 以上所举的这类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字词,其实并不多见。由于其数量不多,而且古今差异悬殊,令人印象深刻, 所以只要勤查字典,掌握起来并不困难。所以这一点可以说是重点,但不是难点。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这类是最常见的现象。这类词的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各种不同之处。在 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这是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时要重点掌握的。例如《左 传·成公二年》“以劝事君者”中的“劝”,如果理解为“规劝”,似乎也说得过去。但是“劝”的这种意义,是汉魏以 后才有的,因此不能用于解释《左传》文章的意思。实际上《左传》中的这个“劝”的意思是“鼓励”、“勉励”,与《荀 子·劝学》中的“劝”的意义是一样的。像这类的“微殊”,如果不注意,就很容易误解古书。这一点是我们学习的重 点和难点所在。下面我们着重举例分析这类的词语。 首先从词义范围的角度来看,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
4 俗易懂,便于初学。用注音字母排列,另有部首目录可利用。 《诗词曲语辞汇释》是近人张相所著,是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全书共释单字、词语五百多项,所释 皆唐宋元明间流行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引证先诗后词再曲,对阅读和研究诗词曲颇有帮助。 此外,虚词的用法还可查清人刘淇的《助字辨略》和何乐士等编著的《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助字辨略》收虚词 476 个,依四声排列,收词范围下逮唐宋,诗词经史并存,但也显得繁杂。《古代汉语虚词通释》收古汉语虚词 630 多个(包 括异体字、通假字),还收了复音虚词和固定词组 660 多条,是目前国内收词较多的古汉语虚词词典。该书对每一虚词 均从词类、用法、意义几个方面加以解释,并举出丰富的书证。此书质量较高,足资参考。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字典,在注音方面有种种不同的情况。“五四”以后常用的是注音字母,更早的字 典则用直音和反切。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反切。 反切是一种延续了近两千年的注音法,这种方法比直音和叶音都要科学。反切原来只称“反”(旧时讳言“反”,故 又写作“翻”)或“切”,后来才合称“反切”。“反”或“切”的意思是取两字相翻或相切,即两字拼切成一音之意。反 切的相切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合成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即 m+áo=máo。但是由于古今语音 的变化,有些反切并不是这么简单。比如“东,德红切”,反切下字的声调与被切字的声调并不相同。这样的现象就是 语音演变造成的。就这个例子来说,“德红切”的音为什么是 dōng,其实跟反切上字的清浊有关系:反切上字为清音者 (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被切字念阴平;反切上字为浊音者,被切字念阳平(即发音时声带颤动)。“德”是清音,所 以“德红切”为 dōng,如果是“徒红切”,则被切音是 tóng,因为“徒”是浊音。 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汉语是汉语发展的两个阶段,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 汉语相同的地方;同时更要看到古今汉语的发展变化,看到古今汉语相异的一面。语言的各个方面,如语法、语音和词 汇,无时不在变化之中。比较而言,词汇的变化最快。词汇的变化除了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以外,还表现为词义的 不断演变。词义的演变在各种语言中都很常见,比如英语中的 deer,现在指的是鹿,而在十六世纪莎士比亚剧本《李尔 王》中却指动物,意义范围比较宽泛。Marshal 现在当“元帅”讲,而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它的意思却是“马夫”, 现在此义已废弃不用。Nice 的意思是好、妙,口语中常常使用,而它的原始意义却是“无知”、“愚蠢”,也是现在废弃 不用的意义。原来到了十八世纪,nice 的含义变得复杂起来,有了“愚蠢地对小事进行挑剔”、“吹毛求疵”等意思,这 个意义逐渐转变为“精确”、“细致”等,并带上赞许的色彩,慢慢地就变成现在的意义了。汉语词义的演变,情况也大 致相同。因此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我们要有历史的观点,注意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不能以古推今,也不能以今律 古。 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这类词一般都是基本词汇,是词汇中的重要的核心部分,如“人”、“手”、“牛”、“马”、“山”、“水”、“日”、“月” 等,正是这类词保证了古今语言的稳定性和继承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既不作为重点,也不是难点。 二、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如“该”在上古和中古都只当“完备”讲,中古以后才有“应当”的意思。比如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 些。”王逸注:“该,亦备也。”这个意义的“该”,也写作“赅”,如成语“言简意赅”中的“赅”,即是“完备”的意思。 又如“抢”,现在读上声,当“抢劫”讲,而古代读平声,当“突过”或“撞击”讲。如《庄子·逍遥游》:“我决 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此“抢”即“突过”之意。《战国策·魏策四》“以头抢地尔”,此“抢” 即“撞”的意思。成语“呼天抢地”之“抢”,亦即此意。 以上所举的这类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字词,其实并不多见。由于其数量不多,而且古今差异悬殊,令人印象深刻, 所以只要勤查字典,掌握起来并不困难。所以这一点可以说是重点,但不是难点。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这类是最常见的现象。这类词的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各种不同之处。在 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这是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时要重点掌握的。例如《左 传·成公二年》“以劝事君者”中的“劝”,如果理解为“规劝”,似乎也说得过去。但是“劝”的这种意义,是汉魏以 后才有的,因此不能用于解释《左传》文章的意思。实际上《左传》中的这个“劝”的意思是“鼓励”、“勉励”,与《荀 子·劝学》中的“劝”的意义是一样的。像这类的“微殊”,如果不注意,就很容易误解古书。这一点是我们学习的重 点和难点所在。下面我们着重举例分析这类的词语。 首先从词义范围的角度来看,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词义范围扩大,如: 江:古代指长江,现在指一般的江河。如古代“江东”即指长江以东。 河:古代指黄河,现在指一般的江河。如古代“河北”即指黄河以北。 以上所举之字,都属于词义范围的扩大。扩大是指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大多是由个别变为一般, 由具体变为抽象,由专名变通名。 第二,词义范围的缩小,如: 宫:古指房屋,《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后专称帝王的住房或寺庙,现在还指某些公共 建筑,如少年宫、文化宫等。 瓦:《说文》:“土器已烧之总名。”古代纺锤也叫“瓦”,《诗·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后遂称生女 子为“弄瓦(与“弄璋”相对)之喜”。《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后指盖房顶用的建筑材料。 … 以上所举之字,都有词义范围的缩小。缩小是指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括在古义当中,多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 具体,由通名变专名。 第三,词义范围的转移,如: 暂:猝也。突然、一下子。指行动的迅速。《左传》:“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史记·李将军列传》: “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后来转指时间短暂,不久,又指暂时的(与将来相对)。 汤:热水。如赴汤蹈火。闽方言说洗热水澡尚称“洗汤”,即保留了古义。后转指菜汤、米汤等。 以上所举之字,可以看成是词义范围的转移。范围的转移是指词义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而新旧意义之间又有 某种联系。 以上三点之中,范围的扩大和缩小还比较好理解。范围的转移比较难把握。我们这样处理:古今词义如果是范围 的变化,那么不属于扩大和缩小者,都可看作转移。 其次,我们还要注意,古今词义除了范围的变化,还有感情色彩的不同。如: 爪牙:古指得力助手,是褒义。《国语·越王句践栖会稽》:“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韩愈《与凤 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今指帮凶走狗,为贬义。 复辟:恢复君位。《明史·王骥传》:“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现为贬义词。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不同,还可分为几种情况。有的是由褒义词变为贬义词,有的是由贬义 词变为褒义词,有的是古今词义的轻重变化,由重变轻或由轻变重。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加以注意的。 总而言之,词义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判断词义的异同要有历史的观点,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 以古推今。当然古、今并非绝对,它们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秦汉为古,唐宋就是今:唐宋为古,明清就是今。只有在 这样的古今概念中,我们才能真正掌握词义的变化。比如“仅”字,上古时指的是不过、只是,如《史记·乐毅列传》: “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唐宋时读去声,指的是多,有将近、几乎的意思。杜甫诗《泊岳阳城下》:“江国踰千里, 山城仅百层。”韩愈《张中丞传后序》:“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现在又恢复到了其最早的用法,表示少。 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也有一定数量的复音词,如丈夫、君子、百姓、陛下等,但数量不多),现代汉 语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需要了解单音词和复音词的关系。 古代汉语复音词很多是同义连用的,因此还要注意复音词和同义词的关系。 单音词、复音词和单纯词、合成词的关系: 单音词和复音词是根据音节进行分类的。单纯词和合成词是根据词素多少进行分类的。合成词一定是复音词,如 社稷、园圃:复音词不一定是合成词,如犹豫、徘徊。单音词一定是单纯词,如人、牛、马、羊:单纯词不一定是单音 词,如犹豫、披靡、窈窕。 词是语言中有意义的造句单位,词素是语言中有意义的构词单位,两者都是语言中的意义单位。字是记录语言的 符号,是书写单位。一个字记录的有时是一个词,有时是一个词素,有时既不是词,也不是词素,而只是一个音节。如 “他喜欢弹琵琶”一句里,“他”字记录的是一个词,“喜”字记录的是一个词素,“琵”字既非词,也非词素。此句代 表四个词,五个词素:“他”和“弹”是每个字代表一个词:“喜欢”是两个字代表一个词,两个词素:“琵琶”是两个 字代表一个词,一个词素
5 第一,词义范围扩大,如: 江:古代指长江,现在指一般的江河。如古代“江东”即指长江以东。 河:古代指黄河,现在指一般的江河。如古代“河北”即指黄河以北。 …… 以上所举之字,都属于词义范围的扩大。扩大是指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大多是由个别变为一般, 由具体变为抽象,由专名变通名。 第二,词义范围的缩小,如: 宫:古指房屋,《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后专称帝王的住房或寺庙,现在还指某些公共 建筑,如少年宫、文化宫等。 瓦:《说文》:“土器已烧之总名。”古代纺锤也叫“瓦”,《诗·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后遂称生女 子为“弄瓦(与“弄璋”相对)之喜”。《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后指盖房顶用的建筑材料。 …… 以上所举之字,都有词义范围的缩小。缩小是指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括在古义当中,多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 具体,由通名变专名。 第三,词义范围的转移,如: 暂:猝也。突然、一下子。指行动的迅速。《左传》:“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史记·李将军列传》: “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后来转指时间短暂,不久,又指暂时的(与将来相对)。 汤:热水。如赴汤蹈火。闽方言说洗热水澡尚称“洗汤”,即保留了古义。后转指菜汤、米汤等。 …… 以上所举之字,可以看成是词义范围的转移。范围的转移是指词义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而新旧意义之间又有 某种联系。 以上三点之中,范围的扩大和缩小还比较好理解。范围的转移比较难把握。我们这样处理:古今词义如果是范围 的变化,那么不属于扩大和缩小者,都可看作转移。 其次,我们还要注意,古今词义除了范围的变化,还有感情色彩的不同。如: 爪牙:古指得力助手,是褒义。《国语·越王句践栖会稽》:“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韩愈《与凤 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今指帮凶走狗,为贬义。 复辟:恢复君位。《明史·王骥传》:“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现为贬义词。 ……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不同,还可分为几种情况。有的是由褒义词变为贬义词,有的是由贬义 词变为褒义词,有的是古今词义的轻重变化,由重变轻或由轻变重。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加以注意的。 总而言之,词义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判断词义的异同要有历史的观点,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 以古推今。当然古、今并非绝对,它们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秦汉为古,唐宋就是今;唐宋为古,明清就是今。只有在 这样的古今概念中,我们才能真正掌握词义的变化。比如“仅”字,上古时指的是不过、只是,如《史记·乐毅列传》: “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唐宋时读去声,指的是多,有将近、几乎的意思。杜甫诗《泊岳阳城下》:“江国踰千里, 山城仅百层。”韩愈《张中丞传后序》:“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现在又恢复到了其最早的用法,表示少。 通论(三)单音词 复音词 同义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也有一定数量的复音词,如丈夫、君子、百姓、陛下等,但数量不多),现代汉 语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需要了解单音词和复音词的关系。 古代汉语复音词很多是同义连用的,因此还要注意复音词和同义词的关系。 单音词、复音词和单纯词、合成词的关系: 单音词和复音词是根据音节进行分类的。单纯词和合成词是根据词素多少进行分类的。合成词一定是复音词,如 社稷、园圃;复音词不一定是合成词,如犹豫、徘徊。单音词一定是单纯词,如人、牛、马、羊;单纯词不一定是单音 词,如犹豫、披靡、窈窕。 词是语言中有意义的造句单位,词素是语言中有意义的构词单位,两者都是语言中的意义单位。字是记录语言的 符号,是书写单位。一个字记录的有时是一个词,有时是一个词素,有时既不是词,也不是词素,而只是一个音节。如 “他喜欢弹琵琶”一句里,“他”字记录的是一个词,“喜”字记录的是一个词素,“琵”字既非词,也非词素。此句代 表四个词,五个词素:“他”和“弹”是每个字代表一个词;“喜欢”是两个字代表一个词,两个词素;“琵琶”是两个 字代表一个词,一个词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