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议论文的阅读理解与欣赏 (2015河南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为什么不读经典 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 典的尴尬处境一一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 敬而远之呢? ②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 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 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 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 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 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③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 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 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和 《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 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列夫·托 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 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 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④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 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 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 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 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 ⑤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 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⑥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 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扑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 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 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 的文字之美 ⑦我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 漠然视之,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 无缘。领悟了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 (作者:彭程。有删改) 11.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 ①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关注事物的本质,在表现形式上不那么具备观赏性,使读着 对它产生隔膜。②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现代人习惯了浮光掠影的阅 读 1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①引用名盲,推出经典面临的尴尬处境,引出议论的话题。(多用设间(问句)引发思 考,引起下文。 1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19 议论文的阅读理解与欣赏 (2015•河南中考)阅读下文,完成 11~14 题。 为什么不读经典 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 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 敬而远之呢? ②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 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 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 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 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 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③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 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 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和 《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 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列夫·托 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 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 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④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 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 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 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 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 ⑤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 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⑥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 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扑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 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 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 的文字之美。 ⑦我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 漠然视之,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 无缘。领悟了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 (作者:彭程。有删改) 11.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 ①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关注事物的本质,在表现形式上不那么具备观赏性,使读者 对它产生隔膜。②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现代人习惯了浮光掠影的阅 读。 1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①引用名言,指出经典面临的尴尬处境,引出议论的话题。(多用设问(问句)引发思 考,引起下文。 1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 膚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然后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 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c 14.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⑥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来#源:中国@教*育%出版 材料一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 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 下之的粗浅的读物了 材料二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 神生活的丰富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材料一。因为材料一论述的是泛娛乐化的时代使人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阅读粗浅 读物,与第⑥段的观点相符。 (2015·威武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读书莫忘做笔记 (1)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 记本。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 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2)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顾颉刚先生一生治 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 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 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 作不朽矣。”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 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 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3)钱锺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 200多本、3.5万多页。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 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其笔记不仅数量 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 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 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4)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不能勤 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 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 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5)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 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 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 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 纪念。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 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6)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 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 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钱锺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 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 (7)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但当你将做笔 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人们的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 (8)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
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 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然后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 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14.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⑥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来#源:~中国@教*育%出版 材料一 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 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 下之的粗浅的读物了。 材料二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 神生活的丰富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材料一。因为材料一论述的是泛娱乐化的时代使人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阅读粗浅 读物,与第⑥段的观点相符。 (2015•威武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5 题 读书莫忘做笔记 汤欢 ⑴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 记本。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 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⑵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顾颉刚先生一生治 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 1914 年至 1980 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 余年积累笔 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 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 作不朽矣。”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 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 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⑶钱锺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 30 年代到 90 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 200 多本、3.5 万多页。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 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其笔记不仅数量 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 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 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⑷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不能勤 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 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 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⑸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 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 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 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 纪念。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 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⑹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 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 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钱锺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 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 ⑺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但当你将做笔 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人们的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 ⑻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
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 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9)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 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 一笔宝贵的财富。(《人民日报》2015年03月31日24版) 1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读书莫忘做笔记。”或“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 “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 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 12.从本文看,做读书笔记主要记什么?读书笔记有什么好处? 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势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 且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是知识丰高、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 13.“钱钟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 这句话在文中哪一段最合适? 放在文中第⑨段最合适。因为第⑨段讲的是温习笔记的重要性。这句话所说的正是温 习笔记之事,与第⑥段内容一致。 1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顾顿刚、钱钟书、蔡元培等人的事例,具体地 论证了读书莫忘做笔记的观点(或“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具有说 服力。 1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是一项是(B) A.学者、作家都市时必须作笔记;对于普通人,笔记可做可不做。 B.时代在进步,作笔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做电子笔记也是很好的 C.现代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书报杂志也越来越多,因此,读书做笔记也要越来越快 D.自己做的笔记自己是做清楚的,不用温习也可以前后贯通,发现新问题 (2015·广东中考)阅读《培养自己的“静能量”》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呆起来可不 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 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呆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 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 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 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 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 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 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 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 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 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 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 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呆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 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 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
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 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⑼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 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 一笔宝贵的财富。(《人民日报》2015 年 03 月 31 日 24 版) 1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读书莫忘做笔记。”或“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 “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 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 12.从本文看,做读书笔记主要记什么?读书笔记有什么好处? 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势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 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是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 13.“钱钟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 这句话在文中哪一段最合适? 放在文中第⑥段最合适。因为第⑥段讲的是温习笔记的重要性。这句话所说的正是温 习笔记之事,与第⑥段内容一致。 1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顾颉刚、钱钟书、蔡元培等人的事例,具体地 论证了读书莫忘做笔记的观点(或“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具有说 服力。 1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是一项是( B ) A.学者、作家都市时必须作笔记;对于普通人,笔记可做可不做。 B.时代在进步,作笔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做电子笔记也是很好的。 C.现代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书报杂志也越来越多,因此,读书做笔记也要越来越快。 D.自己做的笔记自己是做清楚的,不用温习也可以前后贯通,发现新问题。 (2015•广东中考)阅读《培养自己的“静能量”》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呆起来可不 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 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呆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 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 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 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 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 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 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 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 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 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 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 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 余年造林 5 万多亩。来访的记 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呆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 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 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
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 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 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 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 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 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 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髙深。 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本文有删改) 1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文章开头由几个年轻人静心做茶的事例引出话题,然后逐层论证,最后提出中心论 点:“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 B.第②段中说有些年轻人认为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因而忙于追寻成功的 “终南捷径”。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心静不下来。 C.文章末尾“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 “静能量”对于朝气蓬勃的青年人的积极意义。 D.作者善于运用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说理,事例典型,说理充分,特别是引用 名人名言,既让读者信服,又增添了文采。 13.下面不能证明第④段中“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 会更大”这个观点的一项是(C) A.“板凳要坐十年冷”,“十年磨一剑”,克服浮躁,保持安静,终能有所收获。 B.达摩面壁,静坐九年,影嵌入壁,终悟得大道,开少林寺一脉,传之千年而不衰 C.李时珍翻山越岭,遍尝百草,历时27年,终于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D.“定能生智,静能生慧”。沉下心来做一件事,心无杂念、持久专注,定会赢得喝彩 14.第⑤段中“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含义是什么?联系全文,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静 能量” 含义一个人想追求安静,受外界许多因素的影响,不是想安静就能安静的。谂径:(1) 要学会追求安静:(2)要学会享受安静;(3)要心无旁骛,处处历练 (2015·汕尾中考)实用类文本阅读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 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②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 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 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③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士 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桩。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 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 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 求得长生不老,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 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
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 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 “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 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 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 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 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 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 本文有删改) 1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文章开头由几个年轻人静心做茶的事例引出话题,然后逐层论证,最后提出中心论 点:“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 B.第②段中说有些年轻人认为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因而忙于追寻成功的 “终南捷径”。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心静不下来。 C.文章末尾“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 “静能量”对于朝气蓬勃的青年人的积极意义。 D.作者善于运用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说理,事例典型,说理充分,特别是引用 名人名言,既让读者信服,又增添了文采。 13.下面不能证明第④段中“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 会更大”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C ) A.“板凳要坐十年冷”,“十年磨一剑”,克服浮躁,保持安静,终能有所收获。 B.达摩面壁,静坐九年,影嵌入壁,终悟得大道,开少林寺一脉,传之千年而不衰。 C.李时珍翻山越岭,遍尝百草,历时 27 年,终于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D.“定能生智,静能生慧”。沉下心来做一件事,心无杂念、持久专注,定会赢得喝彩。 14.第⑤段中“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含义是什么?联系全文,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静 能量”? 含义:一个人想追求安静,受外界许多因素的影响,不是想安静就能安静的。途径:(1) 要学会追求安静:(2)要学会享受安静;(3)要心无旁骛,处处历练。 (2015•汕尾中考)实用类文本阅读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 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②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 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 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③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士 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桩。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 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 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 求得长生不老,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 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
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④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 好的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 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 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头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 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⑤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 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 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 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 生多是完满的呢? ⑥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 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 万马挤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 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进士举人,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 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⑦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 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 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 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 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⑧不完满的人生并不限于中国人,外国的名人也是如此。… ⑨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 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 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有改动)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段意思的一项是(C) A.标题“不完满才是人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B.作者列举了从皇帝、大臣到平头百姓、知识分子这些人相同或不同的不如意的事情, 意在表明世界上人生不如意没有例外。 C.汉武帝、唐太宗的人生不完满是指没有找到灵丹妙药让自己长生不老、长生不死 除此之外都是完满的 D.作者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13.“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下面的论据,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A) A.封建社会的皇帝老爷在杀人灭族、王位继承、宫廷斗争中,其不如意的程度远远超 过百姓 B.伴君如伴虎,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有不测,立刻自尽 C.平头老百姓人生不如意的事举不胜举:早市被小贩“宰”、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包、 踩或被踩对骂甚至对打、买到假冒伪劣商品…… D.知识分子,更是在考试这件事情上备尝人生不如意的滋味 14.认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一点会带来哪些好处?面对“不完满的人生”我们应该 如何对持? 对已,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对社会,有利于安定团结。 (2015·十堰中考)阅读《快乐是一种能力》,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快乐,但结果 大相径异。为什么?因为快乐是一种能力 ②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 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靠学习、靠思考、靠实践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 提高。这种能力不论是形成过程还是外在表现,都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主要体现在对人 要有宽容心、对事要有辩证脑、对信仰要有钢铁志上
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④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 好的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 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 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头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 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⑤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 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 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 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 生多是完满的呢? ⑥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 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 万马挤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 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进士举人,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 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⑦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 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 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 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 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⑧不完满的人生并不限于中国人,外国的名人也是如此。…… ⑨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 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 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有改动)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段意思的一项是( C ) A.标题“不完满才是人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B.作者列举了从皇帝、大臣到平头百姓、知识分子这些人相同或不同的不如意的事情, 意在表明世界上人生不如意没有例外。 C.汉武帝、唐太宗的人生不完满是指没有找到灵丹妙药让自己长生不老、长生不死, 除此之外都是完满的。 D.作者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13.“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下面的论据,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 ) A.封建社会的皇帝老爷在杀人灭族、王位继承、宫廷斗争中,其不如意的程度远远超 过百姓。 B.伴君如伴虎,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有不测,立刻自尽。 C.平头老百姓人生不如意的事举不胜举:早市被小贩“宰”、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包、 踩或被踩对骂甚至对打、买到假冒伪劣商品…… D.知识分子,更是在考试这件事情上备尝人生不如意的滋味。 14.认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一点会带来哪些好处?面对“不完满的人生”我们应该 如何对持? 对已,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对社会,有利于安定团结。 (2015•十堰中考)阅读《快乐是一种能力》,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快乐,但结果 大相径异。为什么?因为快乐是一种能力。 ②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 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靠学习、靠思考、靠实践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 提高。这种能力不论是形成过程还是外在表现,都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主要体现在对人 要有宽容心、对事要有辩证脑、对信仰要有钢铁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