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卷(100分) 、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巉岩(chan)收敛(lian) 炫耀(xuan)锲而不舍(qie) B.脚踝(guo)繁衍(yan) 缄默(jian)长吁短叹(xu) C.笔砚(yan)镶嵌(qian) 锃亮(zeng)怒不可遏(e) D.稽首(q1) 悲怆 拮据(jie) 鲜为人知(xia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屏障颤巍巍恪尽职守默然回首 B.斑斓戈壁滩鞠躬尽悴 泻千里 C.嬉闹里程碑茁壮成长深恶痛疾 D.狼籍文绉绉怡然自得雾霾重重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地点燃了,挂在 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B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 C.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D.于是,人们一半是戏違,一半是尊敬,就给了送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是否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B.克里于今天早上抵达北京,对中国开始为期两天的访问,这也是他任期内第六次访 问中国 C.“最美大学生”在车祸瞬间一把推开同学,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D.市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内江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 产业的重点、保障措施、思路以及目标等 5、下列句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老王》的作者杨绛,她的散文集是《杨绛散文》。钱钟书是她的丈夫,其小说代 表作是《子夜》 B.古文以“说”为篇名的,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看 法,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如韩愈的《马说》、周敦颐的《爱莲说》等。 C.《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和《我的叔叔于勒》都是法国作家、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 的作品,《羊脂球》《项链》是他的代表作 D.鲁迅原名周树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散 文诗集《野草》。课文《雪》就选自《野草》。 二、文言文阅读及诗文积累(20分)
1 A 卷(100 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巉.岩(chán) 收敛(liǎn) 炫.耀(xuàn) 锲.而不舍(qiè) B.脚踝.(ɡuǒ) 繁衍.(yǎn) 缄.默(jiān) 长吁.短叹(xū) C.笔砚.(yàn) 镶嵌.(qiàn) 锃.亮(zèng) 怒不可遏.(è) D.稽.首(qǐ) 悲怆.(chuàng) 拮.据(jié) 鲜.为人知(xià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屏障 颤巍巍 恪尽职守 默然回首 B.斑斓 戈壁滩 鞠躬尽悴 一泻千里 C.嬉闹 里程碑 茁壮成长 深恶痛疾 D.狼籍 文绉绉 怡然自得 雾霾重重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地点燃了,挂在 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B.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 C.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D.于是,人们一半是戏谑,一半是尊敬,就给了送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是否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B.克里于今天早上抵达北京,对中国开始为期两天的访问,这也是他任期内第六次访 问中国。 C.“最美大学生”在车祸瞬间一把推开同学,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D.市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内江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 产业的重点、保障措施、思路以及目标等 5、下列句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老王》的作者杨绛,她的散文集是《杨绛散文》。钱钟书是她的丈夫,其小说代 表作是《子夜》 。 B.古文以“说”为篇名的,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看 法,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如韩愈的《马说》、周敦颐的《爱莲说》等。 C.《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和《我的叔叔于勒》都是法国作家、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 的作品,《羊脂球》《项链》是他的代表作。 D.鲁迅原名周树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散 文诗集《野草》。课文《雪》就选自《野草》。 二 、文言文阅读及诗文积累(20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6—9题。(12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缘溪行(沿着 B.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C.处处志之(记住) D.无论魏晋(不要说)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欲穷其林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 C.不足为外人道也 好为《梁父吟》 D.乃不知有汉 陈涉乃立为王 8、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按照武陵捕鱼者无意发现桃林,意外撞入桃源被告知不得外传,再到外人复寻无 果而终的顺序行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引人入胜。 B.该文语言凝练优美,很多语句己凝固为成语而沿用至今。如“落英缤纷”“芳草鲜 美”“林尽水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黄发垂髫”等。 C.该文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人人劳作、人人平等、生活安定、民风古朴的桃花源,表 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D桃花源里的美好生活令人无限向往,但作者却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其亦 真亦幻,隐喻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的
2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 6—9 题。(12 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缘.溪行(沿着) B.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C.处处志.之(记住) D.无论..魏晋(不要说)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 欲穷其.林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 C. 不足为.外人道也 好为.《梁父吟》 D. 乃.不知有汉 陈涉乃.立为王 8、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按照武陵捕鱼者无意发现桃林,意外撞入桃源被告知不得外传,再到外人复寻无 果而终的顺序行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引人入胜。 B. 该文语言凝练优美,很多语句已凝固为成语而沿用至今。如“落英缤纷”“芳草鲜 美”“林尽水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黄发垂髫”等。 C.该文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人人劳作、人人平等、生活安定、民风古朴的桃花源,表 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D.桃花源里的美好生活令人无限向往,但作者却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其亦 真亦幻,隐喻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的
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二)、古诗文积累(8分) 10、用课文原句填空。 (1)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2)) ,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洲西涧》)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4)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莫道不消魂 。(李清照《醉花阴》) (6)同窗三年的同学分别在即,我们可以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来表达美好祝愿。 、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第11-14题。 ①这里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它至多不过有一百来级。这座高塔是 中空的。如果一个人一旦达到它的顶端,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但是任何人都很难从那 样的高度摔下来。这是每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他达到注定的某一级,预先他并不知道是哪 级,阶梯就从他的脚下消失,好像它是陷阱的盖板,而他也就消失了。只是他并不知道那是 第二十级或是第六十三级,或是另外的哪一级:他所确实知道的是,阶梯中的某一级肯定会 从他的脚下消失 ②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土,从塔上的 嘹望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赏心悦目。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 目光依恋流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 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 这时也许应该走得更快一些,或者一次连续登上几级,然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③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因为他还没有摔下去。当他走完十 级登上一个新的平台后,对他的祝贺也就更热烈些。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地攀登下去, 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这个攀登的人一般是深受感动,但忘记了留在他身后的很少 有值得自满的东西,并且忘记了什么样的灾难正隐藏在前面 ④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 个地方。 l1、作者把人生比作攀高塔,你认为这个比喻是否恰当?为什么?(3分) 12、文中画线句子中“粉身碎骨”是何意?整句话表达了怎样的言外之意?(4分) 13、第②段通过对比,描写人人类攀登时的两种心理感受,分别是哪两种?(4分)
3 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 分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二)、古诗文积累(8 分) 10、用课文原句填空。 (1)商女不知亡国恨, 。( 杜牧《泊秦淮》) (2)) ,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洲西涧》) (3)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4)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莫道不消魂, ,_______ _________。 ( 李清照《醉花阴》) (6)同窗三年的同学分别在即,我们可以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美好祝愿。 三、现代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第 11-14 题。 ①这里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它至多不过有一百来级。这座高塔是 中空的。如果一个人一旦达到它的顶端,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但是任何人都很难从那 样的高度摔下来。这是每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他达到注定的某一级,预先他并不知道是哪一 级,阶梯就从他的脚下消失,好像它是陷阱的盖板,而他也就消失了。只是他并不知道那是 第二十级或是第六十三级,或是另外的哪一级;他所确实知道的是,阶梯中的某一级肯定会 从他的脚下消失。 ②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土,从塔上的 嘹望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赏心悦目。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 目光依恋流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 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 这时也许应该走得更快一些,或者一次连续登上几级,然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③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因为他还没有摔下去。当他走完十 级登上一个新的平台后,对他的祝贺也就更热烈些。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地攀登下去, 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这个攀登的人一般是深受感动,但忘记了留在他身后的很少 有值得自满的东西,并且忘记了什么样的灾难正隐藏在前面。 ④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 个地方。 11、作者把人生比作攀高塔,你认为这个比喻是否恰当?为什么?(3 分) 12、文中画线句子中“粉身碎骨”是何意?整句话表达了怎样的言外之意?(4 分) 13、第②段通过对比,描写人人类攀登时的两种心理感受,分别是哪两种?(4 分)
14、读罢此文,你对人生有何感悟,请依照画线句再写两个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 (4分) 人生百态,多姿多彩。有的人生如美酒,滴滴醉人:有的人生如甜歌,拍拍优美 四、作文(50分) 15、阅读下面材料,以“距离”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在我们成长中,有同学说:“父母太老套,和我有距离。”“老师太刻板,和 我有距离。”“同学太自私,和我有距离。”“快乐太遥远,和我有距离”……们 可以制造距离,也可以拉近距离,关键在于我们是否阳光的心态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3、不使用不规范 的语言文字;4、不得抄袭、套作;5、不得透露自己姓名、学校、区县等真 实信息。 B卷(60分) 阅读理解(48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6-17题。(7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 ,描写的景物有 (至少写三种)(4分) 7“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段落,完成第18-20题。(10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14、读罢此文,你对人生有何感悟,请依照画线句再写两个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 (4 分) 人生百态,多姿多彩。有的人生如美酒,滴滴醉人;有的人生如甜歌,拍拍优美;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 (50 分) 15、阅读下面材料,以“距离”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在我们成长中,有同学说:“父母太老套,和我有距离。”“老师太刻板,和 我有距离。”“同学太自私,和我有距离。”“快乐太遥远,和我有距离”……我们 可以制造距离,也可以拉近距离,关键在于我们是否阳光的心态。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 600 字;3、不使用不规范 的语言文字;4、不得抄袭、套作;5、不得透露自己姓名、学校、区县等真 实信息。 B 卷(60 分) 一、阅读理解(48 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 16-17 题。(7 分)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 ________,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写三种)(4 分) 17“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段落,完成第 18-20 题。(10 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注:①輮(rou):烤②有you:又、再③槁(goo)暴(p):太阳晒④跛(qi)抬 起脚后跟站着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学不可以已 ②冰,水为之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 ④而致千里 19、翻译下面句子。(4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0、《劝学》这两段文字的中心是 (用原文回答)(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21-23题。(13分) 研究提示森林对局地气候影响 森林在气候变化中扮演重要作用,除了通过碳循环影响全球气候以外,还可通过生物物 理机制对局地气侯产生显著影响。森林对局地气候的影响与林业和农业管理密切相关,但受 到研究手段的制约,对其仍缺少足够的认识。以往对该问题的硏究主要利用全球气候模式的 模拟实验,或者基于定点观测的资料分析,然而气候模式空间分辨率较粗,站点观测在全球 范围内数量十分有限。 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李琰、教授李双成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学者合作,利用全球高 分辨卫星遥感资料,克服了传统方法在空间分辨率和覆盖范围上的制约,精确地量化了全球 不同位置上森林对温度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森林(除北方高纬以外)在白天具有降温作用,在夜晩具有增温 作用(除热带外)。因此,低纬度的热带森林具有最强的降温作用,而北方高纬森林具有增 温作用。位于二者之间的温带森林,其白天的降温效应被夜间增温效应所抵消,具有中等程 度降温作用 森林的降温或增温作用受到地表反照率(太阳辐射被地表反射的比例)和蒸散发(地表 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控制。森林相比周围其它植被类型反照率低,吸收更多太阳辐射,带来 增温效应。另一方面森林将土壤水分以水汽形式蒸发到大气中,带来降温效应。这两种具有 相反效果的生物物理机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森林在特定地理位置、特定时间对温度的调节作
5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注:①輮(róu):烤 ○2 有 yòu :又、再○3 槁(gǎo)暴(pù):太阳晒 ④跂(qì)抬 起脚后跟站着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 分) ①学不可以已. ( ) ○2 冰,水为.之 ( ) ○3 吾尝.终日而思矣 ( ) ④而致.千里 ( ) 19、翻译下面句子。(4 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0、《劝学》这两段文字的中心是 (用原文回答)(2 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3 题。(13 分) 研究提示森林对局地气候影响 森林在气候变化中扮演重要作用,除了通过碳循环影响全球气候以外,还可通过生物物 理机制对局地气候产生显著影响。森林对局地气候的影响与林业和农业管理密切相关,但受 到研究手段的制约,对其仍缺少足够的认识。以往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利用全球气候模式的 模拟实验,或者基于定点观测的资料分析,然而气候模式空间分辨率较粗,站点观测在全球 范围内数量十分有限。 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李琰、教授李双成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学者合作,利用全球高 分辨卫星遥感资料,克服了传统方法在空间分辨率和覆盖范围上的制约,精确地量化了全球 不同位置上森林对温度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森林(除北方高纬以外)在白天具有降温作用,在夜晚具有增温 作用(除热带外)。因此,低纬度的热带森林具有最强的降温作用,而北方高纬森林具有增 温作用。位于二者之间的温带森林,其白天的降温效应被夜间增温效应所抵消,具有中等程 度降温作用。 森林的降温或增温作用受到地表反照率(太阳辐射被地表反射的比例)和蒸散发(地表 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控制。森林相比周围其它植被类型反照率低,吸收更多太阳辐射,带来 增温效应。另一方面森林将土壤水分以水汽形式蒸发到大气中,带来降温效应。这两种具有 相反效果的生物物理机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森林在特定地理位置、特定时间对温度的调节作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