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文言翻译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4、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7、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 不安。 8、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9、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 10、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九、文言翻译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4、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7、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 不安。 8、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9、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 10、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十、文言背诵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 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4、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十一、成语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 起萧墙
十、文言背诵 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 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4、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十一、成语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祸 起萧墙
寡人之于国也 一、字音(红色字) 弃甲曳兵数罟洿池鸡豚狗彘之畜庠序孝悌饿 莩 文学常识 (一)、《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著的对话体(语录体)文集, 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 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 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 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 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篇目有: (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 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 (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寡人之于国也 一、字音(红色字) 弃甲曳兵 数罟 洿池 鸡豚狗彘之畜 庠序 孝悌 饿 莩 二、文学常识 (一)、《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著的对话体(语录体)文集, 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 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 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 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 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篇目有: (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 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 (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二)、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 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 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南 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 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 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 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在孟子小 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3次搬家。后人称之 为孟母三迁。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 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 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 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归而 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 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
(二)、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 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 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南 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 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 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 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在孟子小 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3次搬家。后人称之 为孟母三迁。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 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 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 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归而 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 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
通假字(红色字,本字和意义)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四、词类活用(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填然鼓之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然而不王者 五、古今异义(红色字,古义) 河内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六、文言实词(红色字,意义)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 弃甲曳兵而走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三、通假字(红色字,本字和意义)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四、词类活用(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填然鼓之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然而不王者 五、古今异义(红色字,古义) 河内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六、文言实词(红色字,意义)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 弃甲曳兵而走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