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复习—论述类阅读(学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十大常设误区及解题技巧 就题型而言,为三道选择题。其文本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 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涉及学科门类齐全,包括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 语言学、哲学等,可谓包罗万象;它与时代紧密相连,往往反映某一社会领域的 最新指向,有时甚至是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可谓与时俱进。尽管论述类文本在某 些术语和专业知识的阅读理解上会有些障碍,但高考对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侧重 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 获取知识,考査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的能力,而不会从专业知识理解 的角度来设置难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对考生来说,重要的信息就是指题目选项中涉及到 的。命题者在拟题时往往不是直接采用原文的语言,而是改头换面,有所转换, 考生如果能熟悉命题者在命题时常会有意设置的误区,解题时就会得心应手,获 得高分。 设题误区一:范围不清。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 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高考例题]原文: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其实质就是要求 广大受教育者以伦理道德理念去自觉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不再生资源的可 持续利用。(2010年天津卷) 选项:生态道德教育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教育人们认识和领悟人类道 德伦理观念的天然合理性,从而成为具有更髙人类品性的新人。(试题第5题C 解析:选项将“生态道德”范畴扩大为“道德” 解题技巧提示: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名词、动词前边的修饰限制词,例 如“一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等, 见到这些词,就用横线画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 设题误区二:混淆时间。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说成既成事实。 [高考例题]原文: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 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2010 年全国I卷 选项: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 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试题第5题C项) 解析:“了”字未然当已然理解。 解题技巧提示:在阅读原文时,考生应把“可能”“大概”“也许”“将 来 定会”等这些修饰限制词语作为关注点,否则就会造成时间上的混淆。 设题误区三: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 象,误导考生。 [高考例题]原文: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 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 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2010年新课标地区卷) 选项: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 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试题第2题A项)
第二轮复习---论述类阅读 (学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十大常设误区及解题技巧 就题型而言,为三道选择题。其文本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 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涉及学科门类齐全,包括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 语言学、哲学等,可谓包罗万象;它与时代紧密相连,往往反映某一社会领域的 最新指向,有时甚至是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可谓与时俱进。尽管论述类文本在某 些术语和专业知识的阅读理解上会有些障碍,但高考对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侧重 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 获取知识,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的能力,而不会从专业知识理解 的角度来设置难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对考生来说,重要的信息就是指题目选项中涉及到 的。命题者在拟题时往往不是直接采用原文的语言,而是改头换面,有所转换, 考生如果能熟悉命题者在命题时常会有意设置的误区,解题时就会得心应手,获 得高分。 设题误区一:范围不清。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 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高考例题]原文: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其实质就是要求 广大受教育者以伦理道德理念去自觉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不再生资源的可 持续利用。(2010 年天津卷) 选项:生态道德教育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教育人们认识和领悟人类道 德伦理观念的天然合理性,从而成为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试题第 5 题 C 项) 解析:选项将“生态道德”范畴扩大为“道德”。 解题技巧提示: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名词、动词前边的修饰限制词,例 如“一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等, 见到这些词,就用横线画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 设题误区二:混淆时间。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说成既成事实。 [高考例题]原文: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 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2010 年全国 I 卷) 选项: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 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试题第 5 题 C 项) 解析:“了”字未然当已然理解。 解题技巧提示:在阅读原文时,考生应把“可能”“大概”“也许” “将 来”“一定会”等这些修饰限制词语作为关注点,否则就会造成时间上的混淆。 设题误区三: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 象,误导考生。 [高考例题]原文: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 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 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2010 年新课标地区卷) 选项: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 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试题第 2 题 A 项)
解析:提取原文主干,可以发现“再快一点就是草书”的是“真书”而不是“行 书”;草书的来源是章草,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而不是“用汉隶笔法写 章草而形成的”。 解题技巧提示:阅读原文时,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画、批的方法标 出。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的主语 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设题误区四:条件错误。设题方式有两种,或是条件不充分,或是将必要条件当 成充分条件 [高考例题]原文:生物多样性与其物理环境相结合而共同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美化和稳定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07年全国Ⅱ卷) 选项:只有利用生物遗传变异特点,改造生物基因,才能为人类创造出适宜的生 存环境(试题第7题A项) 解析:选项错误地把“利用生物遗传变异特点,改造生物基因”理解成“为人类 创造出适宜生存环境”的必要前提条件。 解题技巧提示:在选项中见到诸如“只要……就……”“只有……才……”等条 件性关联词语的时候,要仔细辨析。 设题误区五: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 “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 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 [高考例题]原文: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候,社会运行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状 态加剧,社会流动范围扩大,个体价值取向增强等,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 向往和对于集体生活的需求表现得日益突出。(2010年湖南卷) 选项: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试题第 14题D项) 解析:原文中“强竞争”是原因,“对高情感的向往”是结果,但是在选项中, “强竞争”和“对高情感的向往”都成了结果。 解题技巧提示: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因果倒置。 设题误区六:遗漏信息。在保留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 中的 某个词语,实际上是“暗藏杀机” [高考例题]原文:艺术活动,不管是创造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 “我”……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2010年广东卷) 选项: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试题第 12题A项) 解析:“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错,遗漏了原文中“并不是只有‘我’”这 信息。 解题技巧提示:遗漏信息是最常见的错项设计方式,认真阅读,把握准确信息是 解题的关键所在 设题误区七:无中生有。在拼凑原文某些词语时,命题者常常有意加入自己的“私 货”,从而造成干扰
解析:提取原文主干,可以发现“再快一点就是草书”的是“真书”而不是“行 书”;草书的来源是章草,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而不是“用汉隶笔法写 章草而形成的”。 解题技巧提示:阅读原文时,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画、批的方法标 出。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的主语、 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设题误区四:条件错误。设题方式有两种,或是条件不充分,或是将必要条件当 成充分条件。 [高考例题]原文:生物多样性与其物理环境相结合而共同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美化和稳定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07 年全国Ⅱ卷) 选项:只有利用生物遗传变异特点,改造生物基因,才能为人类创造出适宜的生 存环境(试题第 7 题 A 项) 解析:选项错误地把“利用生物遗传变异特点,改造生物基因”理解成“为人类 创造出适宜生存环境”的必要前提条件。 解题技巧提示:在选项中见到诸如“只要……就……”“只有……才……”等条 件性关联词语的时候,要仔细辨析。 设题误区五: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 “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 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 [高考例题] 原文: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候,社会运行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状 态加剧,社会流动范围扩大,个体价值取向增强等,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 向往和对于集体生活的需求表现得日益突出。(2010 年湖南卷) 选项: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试题第 14 题 D 项) 解析:原文中“强竞争”是原因,“对高情感的向往”是结果,但是在选项中, “强竞争”和“对高情感的向往”都成了结果。 解题技巧提示: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因果倒置。 设题误区六:遗漏信息。在保留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 中的 某个词语,实际上是“暗藏杀机”。 [高考例题]原文:艺术活动,不管是创造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 “我”…… 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2010 年广东卷) 选项: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试题第 12 题 A 项) 解析:“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错,遗漏了原文中“并不是只有‘我’”这 一信息。 解题技巧提示:遗漏信息是最常见的错项设计方式,认真阅读,把握准确信息是 解题的关键所在。 设题误区七:无中生有。在拼凑原文某些词语时,命题者常常有意加入自己的“私 货”,从而造成干扰
[高考例题]原文:生态伦理思想要求“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 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促进人、社 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2010年天津卷) 选项: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时,回归 自然,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试题第6题B项) 解析:“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属于无中生有 解题技巧提示: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 出来,则是凭空臆造的,属于无中生有。 设题误区八:指代不明。就是指代词的指代内容模糊、不明确,甚至是指代错误。 [髙考例题]这样不仅能够随时了解战略的实际进程,也能够不断纠正战略实施 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2009年天津卷) 选项:研究居民健康状况,能够随时了解“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实际进程,不 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试题第6题B项) 解析:“这样”指代的是“它不仅建立了具体而明确的指标体系,而且具有比较 准确可信的实证数据支持,并有与之配套的完整的评价与监督指标体系”,用 “研究居民健康状况”解释“这样”不合文意 解题指导:解答此类试题,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那 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再进 行判断。 设题误区九:逻辑错误。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 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高考例题]原文: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 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2010年江西卷) 选项:竞技庆典由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试题 第6题C项) 解析:推断不合逻辑 解题技巧提示:进行推断应该根据原文而又不拘限于原文,应以原文提供的信息 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引申或推断,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 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 设题误区十:曲解原意。指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 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高考例题]原文: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 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 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2009年江西卷) 选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 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试题第2题A项) 解析:从原文可以看出,“文”是重在文化修养,而“质”是人内在的道德品质, 所以选项说“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明显曲解 了原意 解题技巧提示:阅读中我们要从整体上感知,准确寻找出原文中与选项对应的语 句,找出语句含有的意义,提取与答案相关的信息 、限时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盛唐之音
[高考例题]原文:生态伦理思想要求“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 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促进人、社 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2010 年天津卷) 选项: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时,回归 自然,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试题第 6 题 B 项) 解析:“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属于无中生有。 解题技巧提示: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 出来,则是凭空臆造的,属于无中生有。 设题误区八:指代不明。就是指代词的指代内容模糊、不明确,甚至是指代错误。 [高考例题] 这样不仅能够随时了解战略的实际进程,也能够不断纠正战略实施 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2009 年天津卷) 选项:研究居民健康状况,能够随时了解“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实际进程,不 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试题第 6 题 B 项) 解析:“这样”指代的是“它不仅建立了具体而明确的指标体系,而且具有比较 准确可信的实证数据支持,并有与之配套的完整的评价与监督指标体系”,用 “研究居民健康状况”解释“这样”不合文意。 解题指导:解答此类试题,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那 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再进 行判断。 设题误区九:逻辑错误。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 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高考例题]原文: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 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2010 年江西卷) 选项:竞技庆典由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试题 第 6 题 C 项) 解析:推断不合逻辑。 解题技巧提示:进行推断应该根据原文而又不拘限于原文,应以原文提供的信息 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引申或推断,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 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 设题误区十:曲解原意。指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 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高考例题]原文: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 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 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2009 年江西卷) 选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 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试题第 2 题 A 项) 解析:从原文可以看出,“文”是重在文化修养,而“质”是人内在的道德品质, 所以选项说“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明显曲解 了原意。 解题技巧提示:阅读中我们要从整体上感知,准确寻找出原文中与选项对应的语 句,找出语句含有的意义,提取与答案相关的信息。 二、限时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盛唐之音
在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并且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 再现的高峰,它们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唐 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体现出 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 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 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乃至将“兰亭”带入墓穴。王 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做进一步的探索研 究。但“兰亭”在初唐如此名高和风行,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即“兰 亭”摹本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 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和多种“兰亭”墓本,的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 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风流敏丽,与刘、张的诗歌气质风神恰好 致,鲜明地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提出书法要“达其 情性,行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意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 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就像陈子 昂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理论的提 出,也预示着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 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 动,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不只是狂草,这也是当时这个 书法的时代风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 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 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 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当时传入的异国音乐,如龟兹乐、天竺乐等,与 传统的“雅乐”“古乐”融合,出现了许多新创造。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 这些音乐歌舞都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世俗性的欢快心声。正是这种音 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们的美的魂灵,所以统称为盛唐 之音。 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是绝句和七古乐府,因为它们能入乐,为大家所传唱。 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法亦然。盛唐草书那如走龙蛇、刚圆遒劲的笔 墨线条,那奇险万状、连绵不断的结体布局,那变化无常、不可遏制的情态气势, 不正是这纸上的舞蹈吗?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 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也把中国书法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阶 段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4.下列对文中“盛唐之音”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盛唐时传入我国的异国音乐与传统的音乐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音乐歌舞。 B.成为盛唐艺术美的灵魂的、渗透在各艺术部类中的具有鲜明音乐性的表现力 量 C.集中体现盛唐精神的、以绝句为代表的诗歌和以草书为代表的书法等艺术形 式 D.盛唐时在各个领域所表现出的具有音乐性和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时代风貌。 5.下列有关唐代书法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在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并且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 再现的高峰,它们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唐 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体现出 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 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 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乃至将“兰亭”带入墓穴。王 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做进一步的探索研 究。但“兰亭”在初唐如此名高和风行,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即“兰 亭”摹本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 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和多种“兰亭”摹本,的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 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风流敏丽,与刘、张的诗歌气质风神恰好一 致,鲜明地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提出书法要“达其 情性,行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意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 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就像陈子 昂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理论的提 出,也预示着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 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 动,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不只是狂草,这也是当时这个 书法的时代风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 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 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 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当时传入的异国音乐,如龟兹乐、天竺乐等,与 传统的“雅乐”“古乐”融合,出现了许多新创造。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 这些音乐歌舞都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世俗性的欢快心声。正是这种音 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们的美的魂灵,所以统称为盛唐 之音。 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是绝句和七古乐府,因为它们能入乐,为大家所传唱。 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法亦然。盛唐草书那如走龙蛇、刚圆遒劲的笔 墨线条,那奇险万状、连绵不断的结体布局,那变化无常、不可遏制的情态气势, 不正是这纸上的舞蹈吗?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 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也把中国书法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阶 段。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4.下列对文中“盛唐之音”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盛唐时传入我国的异国音乐与传统的音乐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音乐歌舞。 B.成为盛唐艺术美的灵魂的、渗透在各艺术部类中的具有鲜明音乐性的表现力 量。 C.集中体现盛唐精神的、以绝句为代表的诗歌和以草书为代表的书法等艺术形 式。 D.盛唐时在各个领域所表现出的具有音乐性和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时代风貌。 5.下列有关唐代书法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唐代书法与诗歌同为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同时也达到了历史的最髙峰, 它们具有同样的审美气质,共同体现出了这个时代的风貌。 B.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比如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初唐书法的风度体貌便 摆脱了齐梁等前朝的束缚,呈现出一种崭新的姿态 C.初唐书法的气质与当时的诗歌恰好一致,轻盈华美,婀娜多姿,到了盛唐 书法风貌便如同李白的诗,痛快淋漓,一派飞动。 D.盛唐草书达到了当时书法中浪漫主义的高峰,它的笔墨线条、结构布局和情 态气势正是盛唐舞蹈的精髓在纸上的形象表现 解析原文说“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 同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这 是以诗歌作比,并不是说书法也“摆脱了齐梁等前朝的束缚”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在初唐风行一时,深受人们喜爱,是这一时期 书法美的典型,也可以说它是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 B.孙过庭强调抒情达意是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之提到与诗歌并行、 与自然同美的高度,这一认识预示着盛唐书法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C.盛唐诗歌和书法已经不再是对物质存在的客观“再现”“模拟”,而是更在 乎内心世界的主观“表现”“抒情”,乃至创造。 D.盛唐是一个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尤其是绝句、草书和音乐、舞蹈,都达到 了一个新的高度,合成了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古崇尚登 髙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 四季的终始一一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 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 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 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谓胸襟,就 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是今人最缺 失的东西。 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 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胸中块 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 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 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 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 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 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这两种维度 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比道家修炼 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说“巍巍乎 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逸气的不同 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家没有这份 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A.唐代书法与诗歌同为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同时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它们具有同样的审美气质,共同体现出了这个时代的风貌。 B.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比如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初唐书法的风度体貌便 摆脱了齐梁等前朝的束缚,呈现出一种崭新的姿态。 C.初唐书法的气质与当时的诗歌恰好一致,轻盈华美,婀娜多姿,到了盛唐, 书法风貌便如同李白的诗,痛快淋漓,一派飞动。 D.盛唐草书达到了当时书法中浪漫主义的高峰,它的笔墨线条、结构布局和情 态气势正是盛唐舞蹈的精髓在纸上的形象表现。 解析 原文说“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 同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这 是以诗歌作比,并不是说书法也“摆脱了齐梁等前朝的束缚”。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在初唐风行一时,深受人们喜爱,是这一时期 书法美的典型,也可以说它是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 B.孙过庭强调抒情达意是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之提到与诗歌并行、 与自然同美的高度,这一认识预示着盛唐书法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C.盛唐诗歌和书法已经不再是对物质存在的客观“再现”“模拟”,而是更在 乎内心世界的主观“表现”“抒情”,乃至创造。 D.盛唐是一个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尤其是绝句、草书和音乐、舞蹈,都达到 了一个新的高度,合成了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古崇尚登 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 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 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 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 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谓胸襟,就 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是今人最缺 失的东西。 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 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胸中块 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 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一 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 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 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 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这两种维度 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比道家修炼 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说“巍巍乎 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逸气的不同 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家没有这份 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