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所以胸怀儒家 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岀这份远志和胸襟。明末清 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陕之 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远眺 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琴, 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飞日 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乏术, 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成,其 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一这便是儒家入世之 “登髙”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巅。(摘编自沐斋《登 高》) 4.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 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下来的 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 C.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高,也 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 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时所思 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高,虽然目的不同,但有一点 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概括了 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 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这是因 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或为了某个节日,而是为了一展胸襟,古代文人骚 客登临的诗句,自然就具有展示其胸襟,体现其怀抱的作用了。 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音,是听 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盏,在 青山之巅,远眺人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他的同 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 式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 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 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所以胸怀儒家 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明末清 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陕之 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远眺 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琴, 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飞日, 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乏术, 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成,其 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便是儒家入世之 “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巅。 (摘编自沐斋《登 高》) 4.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 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下来的 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 C.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高,也 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 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时所思 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高,虽然目的不同,但有一点 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概括了 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 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这是因 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或为了某个节日,而是为了一展胸襟,古代文人骚 客登临的诗句,自然就具有展示其胸襟,体现其怀抱的作用了。 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音,是听 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盏,在 青山之巅,远眺人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他的同 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 式 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 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 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
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 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 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 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 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 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 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 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 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 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 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 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 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 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 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 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 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 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 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 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 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 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 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 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 意而忘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 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 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 都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 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 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 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 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 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 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 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 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 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 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 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 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 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 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 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 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 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 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 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 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 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 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 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 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 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 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 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 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 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 意而忘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 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 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 都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 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 一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 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 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 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 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 像西方哲学著作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 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中国哲学家的 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暗示极为丰富,读者才能读出更多的新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之所以“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因为聪明的读者能发掘出 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 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 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 就是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 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 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说“俗”道“雅”谈文化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 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 “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 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 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 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 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无论是“积 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 向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 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说的是时间局限。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 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 我国是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且地域广阔。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 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 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 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 雅”实际上有文化整合的意味,经过整合并得到提升的文化会得到“雅正”的 评价。“雅”不仅存在于“文化整合”之中,而且体现为整合后“文化范式”的 确立。即以“雅”为“正”。相形之下,雅、俗之间就有了高下之别、庄谐之别 乃至文野之别。“俗”的意涵也就渐生“陋意”,渐趋“庸境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 像西方哲学著作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 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中国哲学家的 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暗示极为丰富,读者才能读出更多的新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之所以“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因为聪明的读者能发掘出 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 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 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 就是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 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 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说“俗”道“雅”谈文化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 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 “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 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 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 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 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无论是“积 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 向。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 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说的是时间局限。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 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 我国是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且地域广阔。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 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 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 “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 “雅”实际上有文化整合的意味,经过整合并得到提升的文化会得到“雅正”的 评价。“雅”不仅存在于“文化整合”之中,而且体现为整合后“文化范式”的 确立。即以“雅”为“正”。相形之下,雅、俗之间就有了高下之别、庄谐之别 乃至文野之别。“俗”的意涵也就渐生“陋意”,渐趋“庸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