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王羲之兰亭集序》3课时精品导学案附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及 特殊文言句式 3、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学习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预习导学】(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王羲之及其书法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字逸少,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 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王羲之幼年即从父辈学习书法,稍后又从 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名铄)学书。后四处游历,于是开始精研各书体势,博取众家之 长,其楷书随字本身特征而赋形,出于前师但有所创新,“潇洒纵横,何拘平正”。他的行书 更是别具风格,在前人行书基础上,将各家用笔、结字中的一些长处加以融会贯通,创出享 誉后世的行书体。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梁武帝赞其书:“字势雄 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太宗李世民对其书法更是情有独 钟。大费周折从民间得来《兰亭集序》,一再把玩,临逝前又嘱咐用其真迹为自己殉葬。在 他看来,羲之之书乃“尽善尽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太宗对羲之书法是有些偏爱 了,然其确有过人之处则是无可争议的 2.文章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c风 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 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 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 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 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 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 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3.序的体裁特点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 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 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 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4.文化常识 (1)纪年法:A干支纪年(岁在癸丑)B帝王年号(宣德间)C王公纪年(赵惠文王16年) D年号干支并用(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2)暮春(孟春、仲春、季春) (3)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
2019-2020 年高中语文《王羲之兰亭集序》3 课时精品导学案附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及 特殊文言句式。 3、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学习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预习导学】(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1. 王羲之及其书法 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字逸少,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 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王羲之幼年即从父辈学习书法,稍后又从 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名铄)学书。后四处游历,于是开始精研各书体势,博取众家之 长,其楷书随字本身特征而赋形,出于前师但有所创新,“潇洒纵横,何拘平正”。他的行书 更是别具风格,在前人行书基础上,将各家用笔、结字中的一些长处加以融会贯通,创出享 誉后世的行书体。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梁武帝赞其书:“字势雄 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太宗李世民对其书法更是情有独 钟。大费周折从民间得来《兰亭集序》,一再把玩,临逝前又嘱咐用其真迹为自己殉葬。在 他看来,羲之之书乃“尽善尽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太宗对羲之书法是有些偏爱 了,然其确有过人之处则是无可争议的。 2. 文章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 风 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三月二日,五十 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 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 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 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 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 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 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3. 序的体裁特点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 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 则如说明文, 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 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 集序》 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4.文化常识 (1)纪年法:A 干支纪年(岁在癸丑)B 帝王年号(宣德间)C 王公纪年(赵惠文王 16 年) D 年号干支并用(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2)暮春(孟春、仲春、季春) (3)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
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 孔子和子路、曾晳、冉有等一起谈论志向时,当问到曾晳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 孔子赞赏。(《论语·先进》)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 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 灾的仪式,这是一个吉祥美好的日子! 二.预习导读 预习要求 、反复朗读全文,读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揣摩作者感情,做到有感情地朗读:画出疑 难问题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利用文下注释解决字词问题,记录重要词义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字注音 岁在癸丑会稽山清流激湍放浪形骸 临文嗟悼 游目骋怀修禊事也流觞曲水 趣舍万殊 晤言一室之内 2、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式特点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我发现本文的句式特点: 3、逐段疏通文章大意,解释重点字词 全文共三段,在叙事、写景中融入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独特思考,深深地烙上了主观情感的印 记。文章情感脉络清晰可循,以“乐”起笔,以“乐”生“痛”,以“悲”作结,极尽波澜 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第一段:描述了 表现了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茂林修竹 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极视听之娱 第二段:抒情、议论为主,引出了 重大问题,抒发了 俯仰一世 取诸怀抱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第三段:在上文基础上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关于 的哲理思辨,明确了作者深远的立意 若合一契 临文嗟悼 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 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 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谈论志向时,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 孔子赞赏。(《论语·先进》)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 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 3 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 灾的仪式,这是一个吉祥美好的日子! 二.预习导读 预习要求: 1、反复朗读全文,读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揣摩作者感情,做到有感情地朗读;画出疑 难问题;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利用文下注释解决字词问题,记录重要词义。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字注音 岁在癸.丑 会稽..山 清流激湍.. 放浪形骸. 临文嗟悼.. 游目骋.怀 修禊.事也 流觞曲..水 趣.舍万殊 晤.言一室之内 2、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式特点。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我发现本文的句式特点: 3、逐段疏通文章大意,解释重点字词。 全文共三段,在叙事、写景中融入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独特思考,深深地烙上了主观情感的印 记。文章情感脉络清晰可循,以“乐”起笔,以“乐”生“痛”,以“悲”作结,极尽波澜 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第一段:描述了 ,表现了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茂林修.竹 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极.视听之娱 第二段:抒情、议论为主,引出了 重大问题,抒发了 俯仰..一世 取诸怀抱..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第三段:在上文基础上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关于 的哲理思辨,明确了作者深远的立意。 若.合一契 临.文嗟悼 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 4、积累成语 情随事迁 崇山峻岭 游目骋怀 老之将至 【拓展阅读】儒道交融的生命理想一—《兰亭集序》赏析 世人皆知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又因史上众多的真迹传说故 事,这篇行书真像蛟龙般飘渺,恍如天上之物了。然而除了在书法艺术领域里享有的神圣地 位,《兰亭集序》的内容思想也为古今书评家们所赞赏推崇,字里行间流露的哲学思考深沉 而洒脱,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悲喜交加,在悲凉的感慨中却有力地表达出对生命的执着眷恋, 实为魏晋文学史、思想史上的精彩篇章 序文交代了宴集的时间地点事由,紧接着描绘周围的自然风光。王羲之的笔下,会稽山 充满了生机:温暖的暮舂,崇山峻岭如披着嫩録丝绸的美人,茂林修竹,春意黯然。近看眼 前的流水,清澈明亮,在脚下欢快地流着。这一切生命如此活泼昂然,人在其中,一觞一咏 仿佛也融入了会稽山。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作者的影响: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都是与人平等的生命,自然与人和谐同在。 作者由身边的景色联想到作为万物存在之所的宇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 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此时作者已不是着眼于具体景物的表现了,而是主动地去亲近自然, 表现自然。神思徜徉于浩淼的宇宙中,侵染在绚丽多彩的自然生命里,作者的个体思考已然 在和天宇对话,当中所产生的惊异、快乐、陶醉使得作者仿佛感受到了此时此刻的珍贵,感 受到生命的神奇与重量 作者在这里以哲学家的视角直指生命的本质,探究生命存在的境遇。由生到死原来是不 可避免的自然规律,生命如何绚丽都逃不过死的悲剧终极处境。那么,是不是就应该如老庄 所言,消极无为,是不是应当信奉谶纬宿命?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把短寿和长命等量齐观? 王羲之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虽然生命总会走到终点,但有的人活着碌碌无为,甚至有害 于人:有的人活着却轰轰烈烈,随心所欲,这样的生命也许只是广袤的宇宙中无限渺小的一 颗尘沙,但依然有它的价值存在。正如臧克家诗中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 死了,他还活着。王羲之以文章为例,前人的生命已逝,但他们留下的文章往往使我们“临 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能引起后人的共鸣,能跨越时空找到知音,这就是写文章的前人 生命价值的所在一一死去了的人在尘世并非已毫无痕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生命既是有限 的又是无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人还活着的时间里,去创造生命的价值:在无限的死去的 时间里,生命的价值将通过后人彰显。这种入世的哲学分明带着儒家学说的影响:摈弃虚 无,不让生命轻易流逝。然而这种入世与儒家的入世是有很大区别的:儒家以天下为己任, 多少带着功名和集体的羁绊,而《兰亭集序》的入世却是以生命意识的觉醒为依托,强调个 体的存在价值。 此时再回头去看,作者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和对宇宙的放怀思考实际上是在展现自己的人 生理想,他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与朋友亲切地交谈,摆脱尘世琐事的侵扰,亲近 自然,在自然中放飞精神,追逐心灵的自由,尽情享受生命。 《兰亭集序》正如王羲之的行书般,接纳道家的自然和谐,却不流于虚无飘渺,不像草 书般洋洋洒洒漫无边际:追逐儒家的入世哲学,却使个体从中解放出来,多了可贵的自由, 不至于严谨木讷如楷书。飘逸与力度的完美结合,正是王羲之的生命理想,《兰亭集序》的 精髓 第二课时
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 4、积累成语 情随事迁 崇山峻岭 游目骋怀 老之将至 【拓展阅读】儒道交融的生命理想——《兰亭集序》赏析 世人皆知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又因史上众多的真迹传说故 事,这篇行书真像蛟龙般飘渺,恍如天上之物了。然而除了在书法艺术领域里享有的神圣地 位,《兰亭集序》的内容思想也为古今书评家们所赞赏推崇,字里行间流露的哲学思考深沉 而洒脱,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悲喜交加,在悲凉的感慨中却有力地表达出对生命的执着眷恋, 实为魏晋文学史、思想史上的精彩篇章。 序文交代了宴集的时间地点事由,紧接着描绘周围的自然风光。王羲之的笔下,会稽山 充满了生机:温暖的暮春,崇山峻岭如披着嫩绿丝绸的美人,茂林修竹,春意黯然。近看眼 前的流水,清澈明亮,在脚下欢快地流着。这一切生命如此活泼昂然,人在其中,一觞一咏, 仿佛也融入了会稽山。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作者的影响: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都是与人平等的生命,自然与人和谐同在。 作者由身边的景色联想到作为万物存在之所 的宇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 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此时作者已不是着眼于具体景物的表现了,而是主动地去亲近自然, 表现自然。神思徜徉于浩淼的宇宙中,侵染在绚丽多彩的自然生命里,作者的个体思考已然 在和天宇对话,当中所产生的惊异、快乐、陶醉使得作者仿佛感受到了此时此刻的珍贵,感 受到生命的神奇与重量。 作者在这里以哲学家的视角直指生命的本质,探究生命 存在的境遇。由生到死原来是不 可避免的自然规律,生命如何绚丽都逃不过死的悲剧终极处境。那么,是不是就应该如老庄 所言,消极无为,是不是应当信奉谶纬宿命?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把短寿和长命等量齐观? 王羲之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虽然生命总会走到终点,但有的人活着碌碌无为,甚至有害 于人;有的人活着却轰轰烈烈,随心所欲,这样的生命也许只是广袤的宇宙中无限渺小的一 颗尘沙,但依然有它的价值存在。正如臧克家诗中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 死了,他还活着。王羲之以文章为例,前人的生命已逝,但他们留下的文章往往使我们“临 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能引起后人的共鸣,能跨越时空找到知音,这就是写文章的前人 生命价值的所在——死去了的人在尘世并非已毫无痕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生命既是有限 的又是无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人还活着的时间里,去创造生命的价值;在无限的死去的 时间里,生命的价值将通过后人彰显。这种入世的哲学分明带着儒家学说的 影响:摈弃虚 无,不让生命轻易流逝。然而这种入世与儒家的入世是有很大区别的:儒家以天下为己任, 多少带着功名和集体的羁绊,而《兰亭集序》的入世却是以生命意识的觉醒为依托,强调个 体的存在价值。 此时再回头去看,作者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和对宇宙的放怀思考实际上是在展现自己的人 生理想,他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与朋友亲切地交谈,摆脱尘世琐事的侵扰,亲近 自然,在自然中放飞精神,追逐心灵的自由,尽情享受生命。 《兰亭集序》正如王羲之的行书般,接纳道家的自然和谐,却不流于虚无飘渺,不像草 书般洋洋洒洒漫无边际;追逐儒家的入世哲学,却使个体从中解放出来,多了可贵的自由, 不至于严谨木讷如楷书。飘逸与力度的完美结合,正是王羲之的生命理想,《兰亭集序》的 精髓。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1)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基调,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1.朗读第一自然段,摘录写景句,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 快乐的心境 明确 2、第一自然段,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 明确 3、课文第一段紧扣“乐”字行文,作者为何而“乐”? 明确 4、作者在第二段抒发了哪些感慨?感慨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汉朝崩溃后,儒家思想统治瓦解,政治社会陷入混乱。大局的不平稳加深了人们对生 命得不到保障得恐慌,而晋代名士尤甚。他们感到时光飘忽,人生短促,生,乐莫大焉:死, 哀莫大焉。于是,即使沉醉诗酒、潇洒淡然,及时明了“修短随长,终期于尽”,也无法摆 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同时,作者仕途的坎坷、知音的难觅也加深了这种体验的深切 体会。即原因在于“死生亦大矣”。 5、第三自然段,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参考: 补充提示: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作者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 情真意切。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 6、第三自然段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学习任务:(1)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基调,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1.朗读第一自然段,摘录写景句,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 快乐的心境。 明确: 2、第一自然段,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 明确: 3、课文第一段紧扣“乐”字行文,作者为何而“乐”? 明确: 4、作者在第二段抒发了哪些感慨?感慨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汉朝崩溃后,儒家思想统治瓦解,政治社会陷入混乱。大局的不平稳加深了人们对生 命得不到保障得恐慌,而晋代名士尤甚。他们感到时光飘忽,人生短促,生,乐莫大焉;死, 哀莫大焉。于是,即使沉醉诗酒、潇洒淡然,及时明了“修短随长,终期于尽”,也无法摆 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同时,作者仕途的坎坷、知音的难觅也加深了这种体验的深切 体会。即原因在于“死生亦大矣”。 5、第三自然段,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参考: 。 补充提示: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作者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 情真意切。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 6、 第三自然段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 第三课时 基础巩固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引以为流觞曲水(以 2)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3)信可乐也(信 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5)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 6)虽趋舍万殊(虽, 7)及其所之既倦(所, 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以 2、通假字 ①趣舍万殊( ②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3、古今异义词 ①列坐其次( ②是日也(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4、词类活用 ①极视听之娱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④映带左右( 5、一词多义 1)之 ①所之既倦( ②以之兴怀( ③夫人之相与( ④极视听之娱(
思想感情?“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 第三课时 一、基础巩固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引以.为流觞曲水(以, ) 2)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 3)信.可乐也(信, ) 4)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5)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 ;“诸” ) 6) 虽.趋舍万殊(虽, ) 7) 及其所之..既倦(所, ;之, ) 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以 ) 2、通假字 ①趣舍万殊( ) ②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 3、古今异义词 ○1 列坐其次.( ) ○2 是.日也( ) ○3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 4、词类活用 ① 极.视听之娱( ) ②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 ③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④ 映带.左右( ) 5、一词多义 1)之 ①所之.既倦( ) ②以之.兴怀( ) ③夫人之.相与( ) ④极视听之.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