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王羲之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式。 2.品味王羲之的情感变化。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式 2.品味王羲之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品味王羲之的情感变化。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走近王羲之。 师: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 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兰亭一一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 亭集序》吧 师:兰亭—一地名,在现在的浙江绍兴。(板书:兰亭) 兰亭集一一诗集名称。(板书:集) 《兰亭集序》一—文章名,是王羲之为《兰亭集》作的序。(板书:序) 1656年前,农历三月初三日,好友,亲朋,一支鼠须笔,一张蚕茧纸,几 杯顺水飘来的酒,北方汉子的风骨与才情,与水汽氤氲的江南水乡珠联璧合,于 是成就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五字”的“天下第一行书”。一一《兰亭集 序》遂成千古绝唱。 王羲之一一东晋琅琊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沂人,身高一米八几,丰神俊 朗,玉树临风。(板书:王羲之) 作为王羲之的家乡人,同学们在朗读、感受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更加心灵 相通吧?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式。 2.品味王羲之的情感变化。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式。 2.品味王羲之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品味王羲之的情感变化。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走近王羲之。 师 :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 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 亭集序》吧! 师:兰亭——地名,在现在的浙江绍兴。(板书:兰亭) 兰亭集——诗集名称。(板书:集) 《兰亭集序》——文章名, 是王羲之为《兰亭集》作的序。(板书:序) 1656 年前,农历三月初三日,好友,亲朋,一支鼠须笔,一张蚕茧纸,几 杯顺水飘来的酒,北方汉子的风骨与才情,与水汽氤氲的江南水乡珠联璧合,于 是成就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五字”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 序》遂成千古绝唱。 王羲之——东晋琅琊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沂人,身高一米八几,丰神俊 朗,玉树临风。(板书:王羲之) 作为王羲之的家乡人,同学们在朗读、感受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更加心灵 相通吧?
二.展示学习目标。(见前文) 三.朗读全文,认准字音 师: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传统方法,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读不仅可以掌握字音,还可以理解文意,把握观点。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朗读这篇课文,我先为大家朗读第一段,再请两位同学读2、 3段,最后一段大家一起来朗读,希望大家不要中断,争取接力成功。读的时候 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谁来读第二段,好,你来。谁来读第 三段,好,你来。请两位站起来,咱们时刻准备着 师:大家有没有听出读音的错误?(纠正读音和句读 生1:第一段第四行“清流激湍”的“激”读成了“j”,师:听得很仔细, 并且说明了错误的具体位置,很好 生2:最后一段第三行,“悲夫”的“夫”应读作“fu”,她读成了“fu” 生3:她还出了一个非常不该的错误,将第一段第二行“会于会稽山阴之兰 亭”的“之”字错读为“zhi” 师:这两位同学听得简直是太仔细了,让老师万分敬佩! 四.自读全文,合作解决疑难字词句 师:那么在我们粗读了一遍以后呢,大家应该对这篇文章有了一个大概的 了解,但是我想你一定也会有不懂的语句,所以我们再读,再读第二遍时,希 望大家放声的加速朗读,你读的速度越快,那么这句话证明你的意思已经理解 的非常顺利了,那么现在就请大家放声的加速朗读,把你不懂的语句,尤其这 个参照课下注释依然不懂的语句要把它圈点勾画下来,一会儿我们再共同来解 决,好,现在开始。速度越快越好,大声! 生读疏通文意
二.展示学习目标。(见前文) 三.朗读全文,认准字音。 师: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传统方法,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读不仅可以掌握字音,还可以理解文意,把握观点。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朗读这篇课文,我先为大家朗读第一段,再请两位同学读 2、 3 段,最后一段大家一起来朗读,希望大家不要中断,争取接力成功。读的时候 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谁来读第二段,好,你来。谁来读第 三段,好,你来。请两位站起来,咱们时刻准备着 师:大家有没有听出读音的错误?(纠正读音和句读) 生 1:第一段第四行“清流激湍”的“激”读成了“jí”,师:听得很仔细, 并且说明了错误的具体位置,很好! 生 2:最后一段第三行,“悲夫”的“夫”应读作“fú”,她读成了“fū”。 生 3:她还出了一个非常不该的错误,将第一段第二行“会于会稽山阴之兰 亭”的“之”字错读为“zhì”。 师:这两位同学听得简直是太仔细了,让老师万分敬佩! 四.自读全文,合作解决疑难字词句。 师:那么在我们粗读了一遍以后呢,大家应该对这篇文章有了一个大概的 了解,但是我想你一定也会有不懂的语句,所以我们再读,再读第二遍时,希 望大家放声的加速朗读,你读的速度越快,那么这句话证明你的意思已经理解 的非常顺利了,那么现在就请大家放声的加速朗读,把你不懂的语句,尤其这 个参照课下注释依然不懂的语句要把它圈点勾画下来,一会儿我们再共同来解 决,好,现在开始。速度越快越好,大声! 生读疏通文意
师:好,声音越来越弱。证明大家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了,下面我们就 起来解决大家参照课下注释也不懂的语句, 生1:“丝竹管弦之盛”课下注释解释的是“演奏音乐的热闹”,我觉得看 作定语后置句更好,译为“热闹的音乐”不是更好吗? 师:敢于否定课本,很好。你先看看这个句子是否符合定语后置的形式? 生1:符合。《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不就是这种形式吗? 师:“丝竹管弦”使用了什么修辞? 生1:借代,用部分来代整体。 师:那到底是代指音乐还是乐器? 生1:代乐器 师:那么,“盛”还是作本义“多”讲更合理,这个句子就译为“很多乐器 可以看作定语后置句。课下注释中的解释分析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丝竹管弦” 不是按借代处理的,而是看作了词类活用…… 这个学生反应很快:是名词用作动词,“用丝竹管弦演奏音乐”! 师:你太聪明了!大家还有问题吗? 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翻译 有些拿不准 师哦?课下不是有注释吗? 生可是不全嘛。 师谁来试试呢? 生我来试试。抬头观看宇宙的大,低头察看地上万物的繁多,借以纵展眼 力,开畅胸怀,足够极尽视听的乐趣。 师你们对这位同学的翻译还满意吗? 生好像还是不够通顺。 师是啊,有时直接照搬课下注释,准确是准确了,通顺优美就可能不足。 我来改改:抬头观望宇宙的广大无穷,低头细察地上万物的繁多,借以纵展眼 力,开畅胸怀,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娱。 师还有难点吗? 生老师,“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和“所以兴怀”的“所以”意思 样吗? 师你认为呢? 生我觉得不一样,可说不太清
师:好,声音越来越弱。证明大家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了,下面我们就 一起来解决大家参照课下注释也不懂的语句, 生 1:“丝竹管弦之盛”课下注释解释的是“演奏音乐的热闹”,我觉得看 作定语后置句更好,译为“热闹的音乐”不是更好吗? 师:敢于否定课本,很好。你先看看这个句子是否符合定语后置的形式? 生 1:符合。《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不就是这种形式吗? 师:“丝竹管弦”使用了什么修辞? 生 1:借代,用部分来代整体。 师:那到底是代指音乐还是乐器? 生 1:代乐器。 师:那么,“盛”还是作本义“多”讲更合理,这个句子就译为“很多乐器”, 可以看作定语后置句。课下注释中的解释分析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丝竹管弦” 不是按借代处理的,而是看作了词类活用…… 这个学生反应很快:是名词用作动词,“用丝竹管弦演奏音乐”! 师:你太聪明了!大家还有问题吗? 生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翻译 有些拿不准。 师 哦?课下不是有注释吗? 生 可是不全嘛。 师 谁来试试呢? 生 我来试试。抬头观看宇宙的大,低头察看地上万物的繁多,借以纵展眼 力,开畅胸怀,足够极尽视听的乐趣。 师 你们对这位同学的翻译还满意吗? 生 好像还是不够通顺。 师 是啊,有时直接照搬课下注释,准确是准确了,通顺优美就可能不足。 我来改改:抬头观望宇宙的广大无穷,低头细察地上万物的繁多,借以纵展眼 力,开畅胸怀,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娱。 师 还有难点吗? 生 老师,“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和“所以兴怀”的“所以”意思一 样吗? 师 你认为呢? 生 我觉得不一样,可说不太清
师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很好,这两处的“所以”正是它在文言文中常见 的两种用法:“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表示凭借的手段,所以,课下注释把 它翻译成“借以”或者是“用来。的”“所以兴怀”的“所以”表示原因 翻译成“……的原因”,这句话就翻译成“所以兴叹抒怀的原因”。掌握一些常 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并加以积累,也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生老师,“俯仰一世”的“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还有“其 致一也”的“一”,意思一样吗? 师好,又有一词多义啦。谁来帮助他? 生我觉得“俯仰一世”的“一”是指我们常用的数字一;“固知一死生为 虚诞”的“一”是指把……看做一样;“其致一也”的“一”指一样。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准确。还有其他疑问吗? 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觞一咏:喝一杯酒,名词活用作动词。 所以游目骋怀:使……放纵,使动用法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副词用作动词;视听,视觉、听觉,动词 用作名词。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以……为一样,数词意动用法;齐,以… 为相同,形容词意动用法。 (4)掌握下列特殊句式 修禊事也判断句,“也”为标志。 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句,即“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悟言(于)一室之内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即“(于)一室之内悟言”。 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句,即“当其于所遇欣”。 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句,即“亦将于斯文有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句。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句。 生齐:没有了! 师:没有了,看来,文章的大意,大家都弄明白了。下面呢,我们就进一步 的走进文本本身来体会这篇文章究竟表达了什么感情,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找出每段中明确表示作者感情的词语。 五.反复吟咏,品味作者情感 生:第一部分“乐”,文章里有“信可乐也”;第二部分“痛”,原文写道 “岂不痛哉”;第三部分则是“悲”,文章里有“悲夫”。 师:下面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乐王羲之之所乐,痛… 学生一起接嘴:痛王羲之之所痛,悲王羲之之所悲! 师:请大家有感情诵读课文,分段赏析
师 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很好,这两处的“所以”正是它在文言文中常见 的两种用法:“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表示凭借的手段,所以,课下注释把 它翻译成“借以”或者是“用来。。。。。。。的”“所以兴怀”的“所以”表示原因, 翻译成“……的原因”,这句话就翻译成“所以兴叹抒怀的原因”。掌握一些常 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并加以积累,也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生 老师,“俯仰一世”的“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还有“其 致一也”的“一”,意思一样吗? 师 好,又有一词多义啦。谁来帮助他? 生 我觉得“俯仰一世”的“一”是指我们常用的数字一;“固知一死生为 虚诞”的“一”是指把……看做一样;“其致一也”的“一”指一样。 师 : 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准确。还有其他疑问吗? 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一觞一咏:喝一杯酒,名词活用作动词。 所以游目骋怀:使……放纵,使动用法。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副词用作动词;视听,视觉、听觉,动词 用作名词。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以……为一样,数词意动用法;齐,以…… 为相同,形容词意动用法。 (4)掌握下列特殊句式: 修禊事也判断句,“也”为标志。 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句,即“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悟言(于)一室之内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即“(于)一室之内悟言”。 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句,即“当其于所遇欣”。 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句,即“亦将于斯文有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句。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句。 生齐:没有了! 师: 没有了, 看来,文章的大意,大家都弄明白了。下面呢,我们就进一步 的走进文本本身来体会这篇文章究竟表达了什么感情,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找出每段中明确表示作者感情的词语。 五.反复吟咏,品味作者情感 生 : 第一部分“乐”,文章里有“信可乐也”;第二部分“痛”,原文写道 “岂不痛哉”;第三部分则是“悲”,文章里有“悲夫”。 师:下面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乐王羲之之所乐,痛…… 学生一起接嘴:痛王羲之之所痛,悲王羲之之所悲! 师:请大家有感情诵读课文,分段赏析
读第一段,品乐,思考:兰亭集会有哪些可乐的因素? 读第二段,品痛,思考:①到底为何而痛?②由乐转痛是不是太突 兀了? 读第三段,品悲,思考:作者因何而悲?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幻灯片展示以上问题) 五分钟后,师:现在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到小组了解情况。 1.品乐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品味。先品味乐(板书“乐”),有哪些可乐的因素? 生1:景色优美,“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师板书:景色优美。)喝酒作诗叙幽情,“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 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师:这位同学回答问题很有章法,先总结,再说明在文中的依据,非常好! 能不能把“喝酒作诗叙幽情”也概括为四个字呢? 生2:觞咏怡情 师:很好,也可选用文中的词,觞咏畅叙。还有可乐的事吗? 教师板书:觞咏怡情 生2: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气宜人之乐。还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 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游目骋怀之乐。“群贤毕至,少长 咸集”也应是一乐吧?概括为贤士集会之乐。 (师板书:天气宜人、游目骋怀、贤士集会) 生3:我们组和他们不一样。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对滕王阁宴会的评价是: 四美具,二难并。“四美”是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是指贤 主、嘉宾。兰亭集会也是一样不缺 师惊喜万分,连忙板书: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贤主、嘉宾。 师:太了不起了!理解得太到位了!知识太丰富了!兰亭集会和滕王阁盛 筵一样,也是一场无与伦比的完美盛筵!我一起来体验一下兰亭集会的完美吧
读第一段,品乐,思考:兰亭集会有哪些可乐的因素? 读第二段,品痛,思考:①到底为何而痛?②由乐转痛是不是太突 兀了? 读第三段,品悲,思考:作者因何而悲?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幻灯片展示以上问题) 五分钟后,师:现在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到小组了解情况。 1.品乐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品味。先品味乐(板书“乐”),有哪些可乐的因素? 生 1:景色优美,“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师板书:景色优美。)喝酒作诗叙幽情,“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 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师:这位同学回答问题很有章法,先总结,再说明在文中的依据,非常好! 能不能把“喝酒作诗叙幽情”也概括为四个字呢? 生 2:觞咏怡情 师:很好,也可选用文中的词,觞咏畅叙。还有可乐的事吗? 教师板书:觞咏怡情 生 2: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气宜人之乐。还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 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游目骋怀之乐。“群贤毕至,少长 咸集”也应是一乐吧?概括为贤士集会之乐。 (师板书:天气宜人、游目骋怀、贤士集会) 生 3:我们组和他们不一样。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对滕王阁宴会的评价是: 四美具,二难并。“四美”是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是指贤 主、嘉宾。兰亭集会也是一样不缺。 师惊喜万分,连忙板书: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贤主、嘉宾。 师:太了不起了!理解得太到位了!知识太丰富了!兰亭集会和滕王阁盛 筵一样,也是一场无与伦比的完美盛筵!我一起来体验一下兰亭集会的完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