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气管食管解剖生理提纲耳鼻咽喉科学2001年9月第五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耳的解剖 颞骨 在颅两侧,颅底和侧壁一部分, 参与组成颅中窝,颅后窝分为五部 鳞部乳突部岩部鼓部茎突. 外耳道骨部中耳内耳内耳道在颞骨内 外耳 ①耳廓:在头部两侧,向外突 标志.软骨特点痛.渗畸冻 ②外耳道:长度.皮肤特点.疖痛. 软骨部(外1/3).骨部(内2/3) 中耳 鼓室鼓窦乳突咽鼓管. 1.鼓室:分上、中、下鼓室.有六壁 ①外壁:鼓膜(形态大小厚度标志) ②内壁(内耳外壁):鼓岬前庭窗蜗窗 面N管凸水平段外半规管凸 ③前壁:咽鼓管鼓口等.颈内A管壁. ④后壁(乳突壁):内侧-面N管垂直段 上-鼓窦入口外半规管凸下-锥隆起 ⑤上壁:鼓室盖-2m→颅中窝岩鳞裂 ⑥下壁:→颈静脉球. 翁盛贤
耳鼻咽喉气管食管解剖生理提纲 耳鼻咽喉科学 2001 年 9 月第五版 田勇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翁盛贤 1 耳的解剖 一.颞骨 在颅两侧,颅底和侧壁一部分, 参与组成颅中窝,颅后窝.分为五部: 鳞部 乳突部 岩部 鼓部 茎突. 外耳道骨部,中耳,内耳,内耳道在颞骨内. 二.外耳 ①耳廓:在头部两侧,向外突. • 标志.软骨特点.痛.渗.畸.冻. ②外耳道:长度.皮肤特点.疖.痛. 软骨部(外 1/3).骨部(内 2/3). 三.中耳 鼓室 鼓窦 乳突 咽鼓管. 1.鼓室:分上、中、下鼓室. 有六壁. ①外壁:鼓膜(形态 大小 厚度 标志). ②内壁(内耳外壁):鼓岬 前庭窗 蜗窗 面 N 管凸水平段 外半规管凸. ③前壁:咽鼓管鼓口等.颈内 A 管壁. ④后壁(乳突壁):内侧-面 N 管垂直段. 上-鼓窦入口,外半规管凸,下-锥隆起 ⑤上壁:鼓室盖-2mm→颅中窝.岩鳞裂. ⑥下壁:→颈静脉球
耳鼻咽喉气管食管解剖生理提纲耳鼻咽喉科学2001年9月第五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鼓室「三个听骨:锤骨砧骨镫骨. 内容物二条肌肉:鼓膜张肌镫骨 一条神经:鼓索神经 2.鼓窦:乳突中最大气房.通上鼓室 3.乳突:气化过程始于鼓窦26岁完成. ①气化型②板障型③硬化型④混合型 4.咽鼓管:鼓室和鼻咽部的通道. □长35mm鼓口比咽口高2025mm ①骨部(外1/3):开放状态 ②软骨部(内2/3):闭合状态. ③峡部:内径12m 小儿特点:短,平,宽 中耳炎与咽鼓管. 四.内耳 骨迷路膜迷路內外淋巴. 骨迷路:由骨密质构成 前庭(中部):最膨大.前庭窗 (容纳椭圆囊和球囊) 骨半规管(后部):外前后三管相垂直 耳蜗(前部):似蜗牛壳.鼓岬蜗窗. 翁盛贤
耳鼻咽喉气管食管解剖生理提纲 耳鼻咽喉科学 2001 年 9 月第五版 田勇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翁盛贤 2 鼓室 三个听骨:锤骨 砧骨 镫骨. 内容物 • 二条肌肉:鼓膜张肌 镫骨 肌. • 一条神经:鼓索神经. 2.鼓窦:乳突中最大气房.通上鼓室. 3.乳突:气化过程始于鼓窦,2~6 岁完成. ①气化型②板障型③硬化型④混合型 4.咽鼓管:鼓室和鼻咽部的通道. •长 35mm.鼓口比咽口高 20~25mm. ①骨 部(外 1/3):开放状态. ②软骨部(内 2/3):闭合状态. ③峡 部:内径 1~2mm. 小儿特点:短,平,宽. 中耳炎与咽鼓管. 四.内耳 骨迷路 膜迷路 内外淋巴. 1.骨迷路:由骨密质构成. 前庭(中部):最膨大.前庭窗. (容纳椭圆囊和球囊) 骨半规管(后部):外前后三管相垂直. 耳蜗(前部):似蜗牛壳.鼓岬 蜗窗
耳鼻咽喉气管食管解剖生理提纲耳鼻咽喉科学2001年9月第五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膜迷路:由膜管和膜囊组成.相连通 口口椭园囊:椭园囊斑(位觉斑)前 庭 球囊:球囊斑(位觉斑)感受器 膜半规管:壶腹嵴 上壁-前庭膜 膜蜗管:{外壁-螺旋韧带. 下壁基底膜:螺旋器→听觉 ( Corti器)感受器 3.耳蜗内部结构:三个管腔. 上:前庭阶.起自前庭 中:中阶(膜蜗管).含內淋巴液. 下:鼓阶.起自蜗窗. 前庭阶与鼓阶在蜗孔相通,含外淋巴液 4.血管:迷路A,来自基底或小脑前下A 五.蜗N传导径路 Cort i器→耳蜗N→ 六.前庭N中枢联系 前庭器→前庭N→小脑·前庭N核 (脊N眼N植物N小脑大脑颞叶) 广泛的神经联系和反射 翁盛贤
耳鼻咽喉气管食管解剖生理提纲 耳鼻咽喉科学 2001 年 9 月第五版 田勇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翁盛贤 3 2.膜迷路:由膜管和膜囊组成.相连通. •• 椭 园 囊:椭园囊斑(位觉斑) 前 庭 球 囊:球囊斑(位觉斑) 感受器 膜半规管:壶腹嵴 上壁-前庭膜. 膜蜗管: 外壁-螺旋韧带. 下壁-基底膜:螺旋器听觉 (Corti 器) 感受器 3.耳蜗内部结构: 三个管腔. 上:前庭阶.起自前庭. 中:中阶(膜蜗管).含内淋巴液. 下:鼓 阶.起自蜗窗. 前庭阶与鼓阶在蜗孔相通,含外淋巴液 4.血管:迷路 A,来自基底或小脑前下 A. 五.蜗 N 传导径路 Corti 器→耳蜗 N→ 六.前庭 N 中枢联系 前庭器→前庭 N→小脑·前庭 N 核 (脊 N 眼 N 植物 N 小脑大脑颞叶). 广泛的神经联系和反射
耳鼻咽喉气管食管解剖生理提纲耳鼻咽喉科学2001年9月第五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耳的生理功能 听觉生理 1.声音传导①空气传导②骨传导 2.外耳功能:收集声波(对3800Hz增压) 3.中耳功能:主要是增强声压,弥补声波 从空气传入内耳淋巴时的能量损失 口口声能由空气→水,反射损失99.9% □声波-内耳淋巴声阻抗→能量↓ 30dB (1)鼓膜:增强声压17倍(有效振动 面积5m2镫骨底板面积3.2mm) (2)听骨链:杠杆作用增强声压1.3倍 (锤骨柄:砧骨长突=1.3:1) 中耳增压作用:17×1.3=22(倍)=27dB. (3鼓室肌:>85dB收缩→保护耳蜗. (4)咽鼓管①维持中耳内外压力平衡. 口囗□■囗囗口□口②引流③防声④ 防逆行感染 翁盛贤
耳鼻咽喉气管食管解剖生理提纲 耳鼻咽喉科学 2001 年 9 月第五版 田勇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翁盛贤 4 耳的生理功能 一.听觉生理 1.声音传导①空气传导.②骨传导. 2.外耳功能:收集声波(对 3800Hz 增压) 3.中耳功能:主要是增强声压,弥补声波 • 从空气传入内耳淋巴时的能量损失. •••声能由空气→水,反射损失 99.9%. •声波-内耳淋巴声阻抗→能量↓ 30dB. ⑴鼓 膜:增强声压 17 倍 (有效振动 面积 55mm2 镫骨底板面积 3.2mm2 ). ⑵听骨链:杠杆作用增强声压 1.3 倍 (锤骨柄:砧骨长突=1.3:1). 中耳增压作用:17×1.3=22(倍)=27dB. ⑶鼓室肌:>85dB 收缩→保护耳蜗. ⑷咽鼓管①维持中耳内外压力平衡. ••••••••• ②引流③防声④ 防逆行感染
耳鼻咽喉气管食管解剖生理提纲耳鼻咽喉科学2001年9月第五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4.耳蜗功能:传音和感音 ①传音:淋巴液→基底膜 ②感音: Cort i器(基底膜与盖膜的剪切 运动刺激纤毛→毛细胞兴奋一 机械能变电能→神经冲动) 二.前庭功能 维持体位平衡前庭最重要 1.半规管壶腹嵴:感受正负角加速度 2.球囊斑和椭园囊斑:感受直线加速度. 鼻的解剖 □鼻由外鼻鼻腔鼻窦构成.与周围关 系 外鼻 在面部中央,向前突.气道门户 1.标志 2.皮肤特点.痤疮酒渣鼻鼻疖 3.支「骨部:鼻骨上窄厚下宽薄 架{梨状孔 软骨部:鼻外侧,大翼,鼻中隔. 4.静脉回流特点:面部V无瓣膜(双向) ①主向+内眦→面前V→面总v颈内V 翁盛贤
耳鼻咽喉气管食管解剖生理提纲 耳鼻咽喉科学 2001 年 9 月第五版 田勇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翁盛贤 5 4.耳蜗功能:传音和感音. ①传音:淋巴液→基底膜. ②感音:Corti 器(基底膜与盖膜的剪切 运动刺激纤毛→毛细胞兴奋— 机械能变电能→神经冲动). 二.前庭功能 维持体位平衡前庭最重要. 1.半规管壶腹嵴:感受正负角加速度. 2.球囊斑和椭园囊斑:感受直线加速度. 鼻的解剖 •鼻由外鼻 鼻腔 鼻窦构成.与周围关 系. 一.外鼻 在面部中央,向前突.气道门户. 1.标志. 2.皮肤特点.痤疮 酒渣鼻 鼻疖. 3.支 骨部:鼻骨上窄厚下宽薄. 架 梨状孔. 软骨部:鼻外侧,大翼,鼻中隔. 4.静脉回流特点:面部 V 无瓣膜(双向). ①主向→内眦 V→面前 V→面总 V→颈内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