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具有弹性。 总之,中介目标是货币政策作用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也是判断 货币政策力度和效果的重要指示变量。中介目标的选择恰当与否关系到货币政策 的调节效果以及最终政策目标的实现。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既然能否恰当地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前提条 件,那么,在每一个特定的时期中所选择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与该时期经济 运行的特定情况相符合。但是,从一般理论上来讲,在任何经济情况下,货币政 策中介目标的选取都符合可测性、可控性、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抗干扰性四个 标准。 1、可测性。即所选择的中间目标必须能够数量化,且数字资料容易获得, 短期内能够经常汇集,在政策“偏离轨道”时它能比政策目标更快地发出信号, 从而不仅使中央银行能够及时准确地收集到这方面的资料并作出判断,而且社会 有关人土也能据此作出判断。以美联储为例,货币总量2的数据在两个星期之后 能获得,利率数据则几乎立即可以得到,而另一方面,像GDP这样的政策目标变 量的数据是按季度编制并于一个月后方能公布的。此外,GDP数据没有货币总量 或利率的数据那样精确。仅从这些情况来看,应该以利率和货币总量而不是以GDP 为中介目标,这样,才能够提供较为清晰的有关美联储政策状况的信号。 2、可控性。即中央银行有控制这些中间目标的能力,能够运用政策工具对 该指标进行有效的调控,如果中央银行无法控制其中介目标,那么当中介目标的 运行脱离轨道时,中央银行便无法让它重新入轨。比如从中央银行角度看,就无 法直接控制GDP的变动,但却可以通过公开市场直接作用的利率。所以,可以以 利率和货币总量而不能以GDP为中介目标 3、相关性。即这些中间目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紧密的相关性,它们可 以是正相关的,也可以是负相关的,但相关系数超高越好。这样,一方面,可通 过指标的变化数值测知货币政策的实施状况:另一方面,可通过对指标的调控, 有利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4、抗干扰性。即作为中介目标的指标能较准确的反映政策效果,并且很少 受外来因素的干扰。从而中央银行能比较容易区分出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性效果 的作用。 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标准只是个理论原则。在 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期望某一个变量能够完全满足上述全部对货币政策指标的要 求。比如一些指标可控性强,而相关性相对较弱,另一些指标相关性强,而可控 性相对较弱,还有些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都较强,但抗干扰性。这个就需要 政府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二、主要的中介目标及其利弊 根据以上四个标准,尤其是前三个条件所确定的中介目标一般有:利率、 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等。其中,利率、货币供应量等指标,中央 银行对它的控制力较弱,而离政策目标较近,称为远期指标。超额准备金和基础 货币等指标,中央银行对它的控制力较强,但离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较远,一般 称为近期指标或操作目标。由于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本身就是货币供应量的一 部分,所以在具体的实践中,中间目标一般就在利率、货币供应量之间选择
更具有弹性。 总之,中介目标是货币政策作用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也是判断 货币政策力度和效果的重要指示变量。中介目标的选择恰当与否关系到货币政策 的调节效果以及最终政策目标的实现。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既然能否恰当地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前提条 件,那么,在每一个特定的时期中所选择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与该时期经济 运行的特定情况相符合。但是,从一般理论上来讲,在任何经济情况下,货币政 策中介目标的选取都符合可测性、可控性、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抗干扰性四个 标准。 1、可测性。即所选择的中间目标必须能够数量化,且数字资料容易获得, 短期内能够经常汇集,在政策“偏离轨道”时它能比政策目标更快地发出信号, 从而不仅使中央银行能够及时准确地收集到这方面的资料并作出判断,而且社会 有关人土也能据此作出判断。以美联储为例,货币总量M2的数据在两个星期之后 能获得,利率数据则几乎立即可以得到,而另一方面,像GDP这样的政策目标变 量的数据是按季度编制并于一个月后方能公布的。此外,GDP数据没有货币总量 或利率的数据那样精确。仅从这些情况来看,应该以利率和货币总量而不是以GDP 为中介目标,这样,才能够提供较为清晰的有关美联储政策状况的信号。 2、可控性。即中央银行有控制这些中间目标的能力,能够运用政策工具对 该指标进行有效的调控,如果中央银行无法控制其中介目标,那么当中介目标的 运行脱离轨道时,中央银行便无法让它重新入轨。比如从中央银行角度看,就无 法直接控制GDP的变动,但却可以通过公开市场直接作用的利率。所以,可以以 利率和货币总量而不能以GDP为中介目标 3、相关性。即这些中间目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紧密的相关性,它们可 以是正相关的,也可以是负相关的,但相关系数超高越好。这样,一方面,可通 过指标的变化数值测知货币政策的实施状况;另一方面,可通过对指标的调控, 有利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4、抗干扰性。即作为中介目标的指标能较准确的反映政策效果,并且很少 受外来因素的干扰。从而中央银行能比较容易区分出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性效果 的作用。 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标准只是个理论原则。在 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期望某一个变量能够完全满足上述全部对货币政策指标的要 求。比如一些指标可控性强,而相关性相对较弱,另一些指标相关性强,而可控 性相对较弱,还有些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都较强,但抗干扰性。这个就需要 政府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二、主要的中介目标及其利弊 根据以上四个标准,尤其是前三个条件所确定的中介目标一般有:利率、 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等。其中,利率、货币供应量等指标,中央 银行对它的控制力较弱,而离政策目标较近,称为远期指标。超额准备金和基础 货币等指标,中央银行对它的控制力较强,但离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较远,一般 称为近期指标或操作目标。由于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本身就是货币供应量的一 部分,所以在具体的实践中,中间目标一般就在利率、货币供应量之间选择
1、利率指标 作为中介目标,利率的优点是: (1)可控性强。中央银行可直接控制再贴现率,而且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或 再贴现政策,也能调节市场利率的走向: (2)可测性强。中央银行在任何时候都能观察到市场利率的水平及结构: (3)相关性强。货币当局能够通过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支出,从而调节总 供求。 但是,利率作为中介目标也有不理想之处,其抗干扰性较差,容易受心理预 期、金融市场投机活动等各种非货币政策因素的影响而降低其真实性。尤其是作 为内生经济变量和作为政策外生变量的利率变动方向一致,使当局难以准确判断 政策效果。作为内生经济变量,利率的变动是顺循环的:经济繁荣时,利率因借 贷需求增加而上升:经济停滞增长时,利率随信贷需求的减少而下降。然而作为 政策变量,利率与总需求也应沿同一方向变动:经济过热时,应提高利率:经济 疲软时,应降低利率。这就是说,利率作为内生变量和作为政策变量往往很难区 分。比如,当经济过热时,货币当局采用紧的货币政策,过了一段时间后,利率 上升,可是到底利率的上升是由于信贷需求过旺的经济因素引起的,还是政府抑 制投资欲望的政策因素引起的,当局无法作出准确判断,如果利率的上升仍然主 要信贷需求过旺引起的,而当局却认为是政策因素起到了作用,中止了政策的执 行,那么,事实上政策根本未起到抑制投资的作用,信贷仍会需求过旺,经济仍 会高速膨胀,货币政策目标根本并未实现。 2、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应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指标,这是现代货币数量学说反对凯 恩斯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指标而提出的主张。 作为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的优点是: (1)可测性强。货币供应量按其流动性差异,可分为M0(现金)、M1(现 金+活期存款)和M2(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等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它 们随时都分别反映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可以 进行测算和分析。 (2)可控性强。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货币供应量的可 控性实际上就是基础货币的可控性及货币乘数的可控性。从逻辑上讲,如果一国 的货币体制能够确保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同时货币乘数相对稳定并且中 央银行能够准确地加以预测,则中央银行就能够通过控制基础货币间接地控制住 货币供应量,此时货币供应量就具有很好的可控性。具体说来,现金可以直接由 中央银行发行并注入;通过控制基础货币,中央银行也能有效地控制M1和M2。 (3)相关性强。货币供应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影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 的平衡。 (4)抗干扰性相对较强。作为内生经济变量和作为政策外生变量的货币供 给变动方向相反,不会因为政策性因素和非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和效果发生混淆而 对货币当局发出错误信号。 作为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有诸多的优点,但是也不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综上所述,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作为政策指标都具有可控性、可控性和相关性。 但一般来讲,货币当局只能选其一作为中介目标。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同时期、 不同国家对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这两个指标的选择是不同的,从20世纪的二战末 期以来,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经历有利率、货币供应量、再到利率的变
1、利率指标 作为中介目标,利率的优点是: (1)可控性强。中央银行可直接控制再贴现率,而且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或 再贴现政策,也能调节市场利率的走向; (2)可测性强。中央银行在任何时候都能观察到市场利率的水平及结构; (3)相关性强。货币当局能够通过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支出,从而调节总 供求。 但是,利率作为中介目标也有不理想之处,其抗干扰性较差,容易受心理预 期、金融市场投机活动等各种非货币政策因素的影响而降低其真实性。尤其是作 为内生经济变量和作为政策外生变量的利率变动方向一致,使当局难以准确判断 政策效果。作为内生经济变量,利率的变动是顺循环的:经济繁荣时,利率因借 贷需求增加而上升;经济停滞增长时,利率随信贷需求的减少而下降。然而作为 政策变量,利率与总需求也应沿同一方向变动:经济过热时,应提高利率;经济 疲软时,应降低利率。这就是说,利率作为内生变量和作为政策变量往往很难区 分。比如,当经济过热时,货币当局采用紧的货币政策,过了一段时间后,利率 上升,可是到底利率的上升是由于信贷需求过旺的经济因素引起的,还是政府抑 制投资欲望的政策因素引起的,当局无法作出准确判断,如果利率的上升仍然主 要信贷需求过旺引起的,而当局却认为是政策因素起到了作用,中止了政策的执 行,那么,事实上政策根本未起到抑制投资的作用,信贷仍会需求过旺,经济仍 会高速膨胀,货币政策目标根本并未实现。 2、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应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指标,这是现代货币数量学说反对凯 恩斯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指标而提出的主张。 作为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的优点是: (1)可测性强。货币供应量按其流动性差异,可分为 M0(现金)、Ml(现 金+活期存款)和 M2(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等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它 们随时都分别反映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可以 进行测算和分析。 (2)可控性强。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货币供应量的可 控性实际上就是基础货币的可控性及货币乘数的可控性。从逻辑上讲,如果一国 的货币体制能够确保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同时货币乘数相对稳定并且中 央银行能够准确地加以预测,则中央银行就能够通过控制基础货币间接地控制住 货币供应量,此时货币供应量就具有很好的可控性。具体说来,现金可以直接由 中央银行发行并注入;通过控制基础货币,中央银行也能有效地控制 Ml 和 M2。 (3)相关性强。货币供应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影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 的平衡。 (4)抗干扰性相对较强。作为内生经济变量和作为政策外生变量的货币供 给变动方向相反,不会因为政策性因素和非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和效果发生混淆而 对货币当局发出错误信号。 作为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有诸多的优点,但是也不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综上所述,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作为政策指标都具有可控性、可控性和相关性。 但一般来讲,货币当局只能选其一作为中介目标。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同时期、 不同国家对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这两个指标的选择是不同的,从 20 世纪的二战末 期以来,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经历有利率、货币供应量、再到利率的变
化过程,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货币政策指导思想、操作和绩效评价的变化。二战 结束到60年代末,由于战后重建和经济恢复的需要,凯恩斯主义盛行,货币资 产观点得到广泛的认同,与此相关的利率成为货币政策操作的中介目标。70年 代开始的西方经济普遍的滞胀现象,打破凯恩斯主义的神话,市场自由主义思潮 重新占据上风,尤其是通货膨胀使得货币主义成为货币政策的主导思想,货币供 应量的控制和稳定增长,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布雷 顿森林体系的崩溃,金融创新、管制放松的交互推动,货币供应量日益成为模糊 的、难以控制的指标,难以清晰地界定M1、M2、M3不同层次货币的内涵,与 实际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也变得不稳定和难以捉摸。在此背景下,多数发达市场 经济国家重新采纳利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 专栏11-2 二战后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比较 国别 50-60年代 70-80年代 90年代以后 先以M1,后改以 放弃以货币供应 美国 以利率为主 M2为主 量为中介指标,在 英镑M3,并参考 货币政策实施上 英国 以利率为主 DCE①,后改为以 监测更多的变量, M0为主 但主要是以利率、 先以信用总额为 先以M1,后以一 汇率等价格型变 主,后改为以信用 系列“信息变量” 量为主 加拿大 条件为主 为主(主要是M2 和M2+CD 商业银行的自由 先以中央银行货 德国 流动准备 币量CBM为主, 后改为M3 日本 民间的贷款增加 M2+CD
化过程,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货币政策指导思想、操作和绩效评价的变化。二战 结束到 60 年代末,由于战后重建和经济恢复的需要,凯恩斯主义盛行,货币资 产观点得到广泛的认同,与此相关的利率成为货币政策操作的中介目标。70 年 代开始的西方经济普遍的滞胀现象,打破凯恩斯主义的神话,市场自由主义思潮 重新占据上风,尤其是通货膨胀使得货币主义成为货币政策的主导思想,货币供 应量的控制和稳定增长,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布雷 顿森林体系的崩溃,金融创新、管制放松的交互推动,货币供应量日益成为模糊 的、难以控制的指标,难以清晰地界定 M1、M2、M3 不同层次货币的内涵,与 实际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也变得不稳定和难以捉摸。在此背景下,多数发达市场 经济国家重新采纳利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 专栏 11-2 二战后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比较 国别 50-60 年代 70-80 年代 90 年代以后 美国 以利率为主 先以 M1,后改以 M2 为主 放弃以货币供应 量为中介指标,在 货币政策实施上 监测更多的变量, 但主要是以利率、 汇率等价格型变 量为主 英国 以利率为主 英镑 M3,并参考 DCE①,后改为以 M0 为主 加拿大 先以信用总额为 主,后改为以信用 条件为主 先以 M1,后以一 系列“信息变量” 为主(主要是 M2 和 M2+CD 德国 商业银行的自由 流动准备 先以中央银行货 币量 CBM 为主, 后改为 M3 日本 民间的贷款增加 M2+CD
额 意大利 以利率为主 国内信用总额 注O:DCE未国内信用扩张指标 资料来源:《中央银行学》,赵何敏,1998年10月第1版 上面分析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知道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要 通过某些工具,作用于利率或货币供给量来实现的。我们下面来分析这些货币政 策工具。 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为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必须借助一些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货币 政策工具就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调控手段。 经济学家一般把货币政策工具划分为三类: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那些传 统的、经常运用的、能对整体经济运行发生影响的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指那些只起到加强或改进货币政策对特殊领域作用的工具: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包括通过运用行政手段实施货币政策的一些货币政策工具,以及依靠中央银行与 商业银行之间的种种联系渠道进行道义劝导等方式实现政策意图的一些货币政 策工具。下面我们将这三类货币政策工具逐一加以介绍。 一、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也称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 (reserve requirement policy)、再贴现率政策(discount policy)和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s),俗称“三大法宝”。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作用机理: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等债务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强制性 地要求商业银行按此准备率上缴存款准备金:并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比率以增加 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促使信用扩张或收缩,从而达到调节货供应量的目 的。 假定在某一时期,商业银行所吸收的存款总额为100亿元,在法定存款准 备率为10%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向中央银行交纳10亿元的法定存款准备金。 如果这时中央银行开始贯彻执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由10% 降低到9%,这时商业银行就可少向中央银行交存法定存款准备金1亿元,同时, 超额储备就增加了1亿元。从而,商业银行可放贷的资金就会增加,信用规模就 会扩大,货币供应量就会增加。相反,如果此时中央银行贯彻执行紧缩性的货币 政策,将法定存款推备率由10%提高到11%,这时,商业银行就必须多向中央 银行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1亿元,从而也就减少了1亿元的超额淮备金,造成准 备金不足,为了弥补准备金的不足,各商业银行就需要减少放贷与投资,收回一 部分过去的贷款,或出售手中持有的其他资产,结果使信贷资金的供给减少,货 币供应量减少,中央银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的目标得以实现
额 意大利 以利率为主 国内信用总额 注①:DCE 未国内信用扩张指标 资料来源:《中央银行学》,赵何敏,1998 年 10 月第 1 版 上面分析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知道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要 通过某些工具,作用于利率或货币供给量来实现的。我们下面来分析这些货币政 策工具。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为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必须借助一些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货币 政策工具就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调控手段。 经济学家一般把货币政策工具划分为三类: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那些传 统的、经常运用的、能对整体经济运行发生影响的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指那些只起到加强或改进货币政策对特殊领域作用的工具;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包括通过运用行政手段实施货币政策的一些货币政策工具,以及依靠中央银行与 商业银行之间的种种联系渠道进行道义劝导等方式实现政策意图的一些货币政 策工具。下面我们将这三类货币政策工具逐一加以介绍。 一、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也称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 (reserve requirement policy)、再贴现率政策(discount policy)和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s),俗称“三大法宝”。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作用机理: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等债务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强制性 地要求商业银行按此准备率上缴存款准备金;并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比率以增加 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促使信用扩张或收缩,从而达到调节货供应量的目 的。 假定在某一时期,商业银行所吸收的存款总额为 100 亿元,在法定存款准 备率为 l0%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向中央银行交纳 10 亿元的法定存款淮备金。 如果这时中央银行开始贯彻执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由 10% 降低到 9%,这时商业银行就可少向中央银行交存法定存款准备金 1 亿元,同时, 超额储备就增加了 1 亿元。从而,商业银行可放贷的资金就会增加,信用规模就 会扩大,货币供应量就会增加。相反,如果此时中央银行贯彻执行紧缩性的货币 政策,将法定存款推备率由 10%提高到 11%,这时,商业银行就必须多向中央 银行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 1 亿元,从而也就减少了 1 亿元的超额淮备金,造成准 备金不足,为了弥补准备金的不足,各商业银行就需要减少放贷与投资,收回一 部分过去的贷款,或出售手中持有的其他资产,结果使信贷资金的供给减少,货 币供应量减少,中央银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的目标得以实现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一种强有力的政策工具,具有较强的控制信贷规模和货 币供应量的能力,而且中央银行操作这一工具极其简便。但是,许多国家的中央 银行在使用这一工具时都非常慎重。因为这种强有力的特点使其利弊共存,优点 主要体现在可公平地影响所有银行,并对货币供应量有强有力的影响,效果十分 明显,且收效极为迅速。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威力巨大,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微小变化会造成货 币供给的巨大波动,虽然效果明显,但容易造成经济的经常波动,因此不适于作 为日常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例如法定准备金率从13%下调至8%,则由K=1/r, 可知乘数从7.7(1/13%),增大到12.5(1/8%)若基础货币都为1000亿,不 考虑其他因素,则由M=m×B,可知,货币供给量从7700亿(1000×7.7)增加 到12500亿(1000×12.5)。法定准备率只是从13%变动到8%,货币供给就增 加了4800亿,可见法定存款准备金威力极大。由于法定准备率有这一特点,所 以,它常常被称为“猛烈而不常用的武器”,各国在运用这工具时均持慎重态度, 只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中央银行以此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2)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存款机构日常业务统计报表中的一个重要指标,频 繁地调整势必会扰乱存款机构正常的财务计划和管理,同时也破坏了准备金需求 的稳定性相可测性,不利于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相对短期利率的控制。正是 由于这些原因,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辅助操作手段 存在着,它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可预测的准备金需求量。 (3)如果中央银行经常提高存款准备金,会使许多银行感到难于迅速调整 准备金以符合提高的法定限额。因为银行一般只保留少量超额推备金,即使法定 准备金略有变动,也会使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大量减少或准备金达不到法定比率的 要求,这时,银行将被迫重新调整其投资项目。例如,贷款用尽了的银行必须在 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大量抛售有价证券,这可能造成银行大量亏本,使许多银行处 于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 (4)带有很强的宣示效应,它的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都会产生 显著的影响,不宜轻易采用。 (5)存款准备金对各类银行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 策实现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专栏11-3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建立与消失 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保证银行的清偿力,使银行能及时 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的要求。它产生于19世纪的中期。1842年,美国路易斯安 那州银行法中首先创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规定银行必须将其存款和银行券的1 /3作为准备金。此后,美国许多州也相继建立存款推备金制度。1913年联邦 储备体系成立后,于1914年即制定了对各种存款和各类银行的不同档次的准备 金率。以后在许多国家,存款准备金制度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而得以推广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一种强有力的政策工具,具有较强的控制信贷规模和货 币供应量的能力,而且中央银行操作这一工具极其简便。但是,许多国家的中央 银行在使用这一工具时都非常慎重。因为这种强有力的特点使其利弊共存,优点 主要体现在可公平地影响所有银行,并对货币供应量有强有力的影响,效果十分 明显,且收效极为迅速。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威力巨大,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微小变化会造成货 币供给的巨大波动,虽然效果明显,但容易造成经济的经常波动,因此不适于作 为日常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例如法定准备金率从 13%下调至 8%,则由 K=1/r, 可知乘数从 7.7(1/13%),增大到 12.5(1/8%)若基础货币都为 1000 亿,不 考虑其他因素,则由 M=m×B,可知,货币供给量从 7700 亿(1000×7.7)增加 到 12500 亿(1000×12.5)。法定准备率只是从 13%变动到 8%,货币供给就增 加了 4800 亿,可见法定存款准备金威力极大。由于法定准备率有这一特点,所 以,它常常被称为“猛烈而不常用的武器”,各国在运用这工具时均持慎重态度, 只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中央银行以此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2)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存款机构日常业务统计报表中的一个重要指标,频 繁地调整势必会扰乱存款机构正常的财务计划和管理,同时也破坏了准备金需求 的稳定性相可测性,不利于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相对短期利率的控制。正是 由于这些原因,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辅助操作手段 存在着,它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可预测的准备金需求量。 (3)如果中央银行经常提高存款准备金,会使许多银行感到难于迅速调整 准备金以符合提高的法定限额。因为银行一般只保留少量超额推备金,即使法定 准备金略有变动,也会使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大量减少或准备金达不到法定比率的 要求,这时,银行将被迫重新调整其投资项目。例如,贷款用尽了的银行必须在 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大量抛售有价证券,这可能造成银行大量亏本,使许多银行处 于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 (4)带有很强的宣示效应,它的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都会产生 显著的影响,不宜轻易采用。 (5)存款准备金对各类银行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 策实现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专栏 11-3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建立与消失 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保证银行的清偿力,使银行能及时 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的要求。它产生于 19 世纪的中期。1842 年,美国路易斯安 那州银行法中首先创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规定银行必须将其存款和银行券的 1 /3 作为准备金。此后,美国许多州也相继建立存款推备金制度。1913 年联邦 储备体系成立后,于 1914 年即制定了对各种存款和各类银行的不同档次的准备 金率。以后在许多国家,存款准备金制度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而得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