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的批判”。“批判的批判”是指B鲍威尔等人在他们创办的《文学总汇报》上宣扬的批 判哲学,或叫自我意识哲学。他们把改造社会的事业归结为批判的批判的大脑活动,认为纯 粹的思想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他们称群众为“精神的敌人”,把群众说成是“非批判的”、 是消极被动的“群氓”。 为了揭露这种有害的反动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首次合写一部著作。1844年8 月底,恩格斯返国途中在巴黎第二次会见了马克思,在恩格斯逗留巴黎的十天中,他们拟定 了全书的大纲,分好了章节,并合写了“序言”。该书书名最初是叫”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 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恩格斯在离开巴黎之前就写完了他所分担的几个章节。 马克思负担了全书的绝大部分,直到1844年11月底他才写完,同时,为了写作分担的几个 章节他利用了自己在1844年春夏所写的一部分经济哲学手稿,以及对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 级革命历史研究的心得和其它许多笔记、摘要,于是大大超过了本书预定的篇幅。在本书排 印过程中,马克思在标题上又加了“神圣家族"这几个字。本书的目录标明了哪些章节是马克 思写的,哪些章节是恩格斯写的(见本卷目录【-V页)。本书开本小,篇幅已超过20印张, 因此,根据德意志某些邦当时的规章,它没有遭到书报检查机关的预查。 ”神圣家族”是对鲍威尔兄弟及其鸠集在”文学总汇报”周围的追随者们的一种诙谐的称 呼。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本书中驳斥了鲍威尔及其它青年黑格尔派(或黑格尔左派),同时也 批判了黑格尔本人的唯心主义哲学。 著作集中地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思辨哲学,阐发了马克思恩格斯正在形成的 新世界观的一系列重要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思 想,批判了鲍威尔等人把“精神”和“群众”绝对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已经接触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一唯物史观的 基本原理。他主张从社会物质生产出发来观察历史,并指出历史的发源地不是在青年黑格尔 派所鼓吹的“自我意识”之中,而正是在被他们所蔑视的“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同 时,马克思还接近于得出自己的整个体系的基本思想,即生产离不开社会关系的思想。 作者指出:思想只有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需要,反映广大群众的利益,才能成为有助于社 会发展的力量。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制定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列宁指出:“它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 础。”(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在这千余字的文章中,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 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 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 表(1888年)。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 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 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那句有名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 变世界”就是出自这篇文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1846年)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年秋一一1846年5月共同撰写的。 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之所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形成的标志,是因为在这部 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和论述了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些基 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 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
判的批判”。“批判的批判”是指 B.鲍威尔等人在他们创办的《文学总汇报》上宣扬的批 判哲学,或叫自我意识哲学。他们把改造社会的事业归结为批判的批判的大脑活动,认为纯 粹的思想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他们称群众为“精神的敌人”,把群众说成是“非批判的”、 是消极被动的“群氓”。 为了揭露这种有害的反动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首次合写一部著作。1844 年 8 月底,恩格斯返国途中在巴黎第二次会见了马克思,在恩格斯逗留巴黎的十天中,他们拟定 了全书的大纲,分好了章节,并合写了"序言"。该书书名最初是叫"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 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恩格斯在离开巴黎之前就写完了他所分担的几个章节。 马克思负担了全书的绝大部分,直到 1844 年 11 月底他才写完,同时,为了写作分担的几个 章节他利用了自己在 1844 年春夏所写的一部分经济哲学手稿,以及对 18 世纪末法国资产阶 级革命历史研究的心得和其它许多笔记、摘要,于是大大超过了本书预定的篇幅。在本书排 印过程中,马克思在标题上又加了"神圣家族"这几个字。本书的目录标明了哪些章节是马克 思写的,哪些章节是恩格斯写的(见本卷目录Ⅰ-Ⅳ页)。本书开本小,篇幅已超过 20 印张, 因此,根据德意志某些邦当时的规章,它没有遭到书报检查机关的预查。 "神圣家族"是对鲍威尔兄弟及其鸠集在"文学总汇报"周围的追随者们的一种诙谐的称 呼。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本书中驳斥了鲍威尔及其它青年黑格尔派(或黑格尔左派),同时也 批判了黑格尔本人的唯心主义哲学。 著作集中地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思辨哲学,阐发了马克思恩格斯正在形成的 新世界观的一系列重要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思 想,批判了鲍威尔等人把“精神”和“群众”绝对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已经接触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一唯物史观的 基本原理。他主张从社会物质生产出发来观察历史,并指出历史的发源地不是在青年黑格尔 派所鼓吹的“自我意识”之中,而正是在被他们所蔑视的“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同 时,马克思还接近于得出自己的整个体系的基本思想,即生产离不开社会关系的思想。 作者指出:思想只有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需要,反映广大群众的利益,才能成为有助于社 会发展的力量。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制定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列宁指出:“它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 础。”(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 年) 《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在这千余字的文章中,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 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 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 表(1888 年)。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 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 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那句有名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 变世界”就是出自这篇文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 年-1846 年)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 1845 年秋——1846 年 5 月共同撰写的。 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之所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形成的标志,是因为在这部 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和论述了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些基 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 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 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
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 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 表述。 为了分析研究之便,这里先把《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 述抄引如下: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 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 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 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 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 间的相互作用)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 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 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 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 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 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这种观点 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 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 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 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 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 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作斗争的东 西的现实基础,这种基础尽管遭到以‘自我意识’和‘唯一者'的身份出现的哲学家们的反 抗,但它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丝毫也不因此而有所削弱。各代所面临的生活条 件还决定着这样一些情况: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着的革命震荡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一切 的基础: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 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 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么,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 这种变革的思想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一点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 从上面抄引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理解,尽管在这段文字中有的用词借用了当时德国流行 的哲学术语,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则阐明得非常清楚。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 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 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来源:中国 社会科学网) 《哲学的贫困》(1847年) “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极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 是卡·马克思反对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比·约·蒲鲁东的主要作品。1846年12月底,马克思 在读了出版不久的蒲鲁东所著“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一书以后,就决定批判严 重地阻碍在工人中间传播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蒲鲁东观点,同时从科学唯物主义的立场来阐 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的许多理论和策略问题。马克思在1846年12月28日给俄国文学家 巴·瓦·安年柯夫的信中表明了许多极重要的思想,这些思想后来成为马克思为反驳蒲鲁东 而写的这部著作的基础。从恩格斯在1847年1月15日给马克思的信中可以看出,1847年1 月马克思就己经着手回答蒲鲁东。至1847年4月初,马克思的这部著作己基本完成并己付
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 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 表述。 为了分析研究之便,这里先把《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 1000 字的表 述抄引如下: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 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 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 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 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 间的相互作用)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 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 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 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 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 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这种观点 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 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 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 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 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 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作斗争的东 西的现实基础,这种基础尽管遭到以‘自我意识’和‘唯一者’的身份出现的哲学家们的反 抗,但它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丝毫也不因此而有所削弱。各代所面临的生活条 件还决定着这样一些情况: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着的革命震荡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一切 的基础: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 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 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么,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 这种变革的思想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一点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 从上面抄引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理解,尽管在这段文字中有的用词借用了当时德国流行 的哲学术语,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则阐明得非常清楚。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 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 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来源:中国 社会科学网) 《哲学的贫困》(1847 年) “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极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 是卡·马克思反对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比·约·蒲鲁东的主要作品。1846 年 12 月底,马克思 在读了出版不久的蒲鲁东所著“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一书以后,就决定批判严 重地阻碍在工人中间传播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蒲鲁东观点,同时从科学唯物主义的立场来阐 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的许多理论和策略问题。马克思在 1846 年 12 月 28 日给俄国文学家 巴·瓦·安年柯夫的信中表明了许多极重要的思想,这些思想后来成为马克思为反驳蒲鲁东 而写的这部著作的基础。从恩格斯在 1847 年 1 月 15 日给马克思的信中可以看出,1847 年 1 月马克思就已经着手回答蒲鲁东。至 1847 年 4 月初,马克思的这部著作已基本完成并已付
印(见本卷第42页)。1847年6月15日,马克思为该书写了一篇简短的序言。 马克思的这部著作于1847年7月初在布鲁塞尔和巴黎出版。该书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再 版。该书德文版第一版于1885年出版,译文曾经恩格斯校订,他专门为德文版写了一篇序 言并加了许多注释。恩格斯在校订德文版过程中,参考了马克思在1876年1月1日送给娜 塔丽雅·吴亭娜(第一国际俄国支部委员尼·伊·吴亭的妻子)的一本1847年法文版上的 修正。1886年俄国马克思主义小组“劳动解放社”出版了维·查苏利奇翻译的“哲学的贫 困”俄文版第一版。该书的德文版第二版于1892年出版。恩格斯写了一篇简短的序言,纠 正原文中某些不准确的地方(见本卷注48)。恩格斯逝世以后,马克思的女儿劳拉·拉法 格整理的法文版第二版于1896年出版,该版也根据马克思送给娜·吴亭娜的一本上的修正 作了更正。(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共产党宣言》(1848年) 《宣言》写作于1847年年底,发表于1848年2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 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起草的,是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正经历着一场空前的社会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逐步巩固, 以蒸汽动力革命为基础的工业化迅猛发展,工厂林立,机器轰鸣,火车行驶,轮船远航… 这一切令人目不暇接的新景象,标志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到来。然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给人 类带来巨大灾难。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频频发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 突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艰难困苦。资产阶级为了开辟世界市场,到处建立殖民 地,甚至用血与火开路,使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社会矛盾,成为时代的课题。空想社会主义由此兴盛起来,其代表 人物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猛烈抨击,对未来社会 的图景进行了勾画,但这些美好的理想由于脱离现实,找不到实现的道路和社会力量。新兴 的工人阶级也不断发起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19世纪30一50年代,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 人起义、英国工人发动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些斗争由于缺乏科学理 论的指导,都相继失败。时代呼唤科学理论,《宣言》就是适应这一时代呼唤的产物。马克 思和恩格斯都出生于有教养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但他们很早就树立了为全人类幸福而 奋斗的信念,并在参加国际工人运动的斗争中逐步确立无产阶级立场,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 和思想家。1846年2月,他们在比利时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6月, 在他们的帮助下,国际性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召开代表大会,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同年年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了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受大会委托起草了一个详尽的理 论和实践纲领,这就是《共产党宣言》。 《宣言》分正文和序言两个部分。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阐述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 阶级的历史地位,深刻阐明了关于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一般原理,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 历史使命,科学证明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第二 章主要阐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既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必要性,又阐明了共产党的 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驳斥了资产阶级攻击共产党人的种种责难,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 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第三章主要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包括封建的社会主 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主义、空 想社会主义等。第四章主要阐述共产党对其他党派的策略,阐明了共产党人要立足于现实, 积极参加和支持当时的革命斗争,包括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革命,但不能忘记无产阶级的革 命原则和最终目标。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宣言》写过七篇序言,分别是:1872年德文版序言、1882年俄文 版序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1892年波兰文版序 言和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其中,前两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后五篇由恩格斯撰写
印(见本卷第 42 页)。1847 年 6 月 15 日,马克思为该书写了一篇简短的序言。 马克思的这部著作于 1847 年 7 月初在布鲁塞尔和巴黎出版。该书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再 版。该书德文版第一版于 1885 年出版,译文曾经恩格斯校订,他专门为德文版写了一篇序 言并加了许多注释。恩格斯在校订德文版过程中,参考了马克思在 1876 年 1 月 1 日送给娜 塔丽雅·吴亭娜(第一国际俄国支部委员尼·伊·吴亭的妻子)的一本 1847 年法文版上的 修正。1886 年俄国马克思主义小组“劳动解放社”出版了维·查苏利奇翻译的“哲学的贫 困”俄文版第一版。该书的德文版第二版于 1892 年出版。恩格斯写了一篇简短的序言,纠 正原文中某些不准确的地方(见本卷注 48)。恩格斯逝世以后,马克思的女儿劳拉·拉法 格整理的法文版第二版于 1896 年出版,该版也根据马克思送给娜·吴亭娜的一本上的修正 作了更正。(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共产党宣言》(1848 年) 《宣言》写作于 1847 年年底,发表于 1848 年 2 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 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起草的,是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9 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正经历着一场空前的社会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逐步巩固, 以蒸汽动力革命为基础的工业化迅猛发展,工厂林立,机器轰鸣,火车行驶,轮船远航…… 这一切令人目不暇接的新景象,标志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到来。然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给人 类带来巨大灾难。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频频发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 突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艰难困苦。资产阶级为了开辟世界市场,到处建立殖民 地,甚至用血与火开路,使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社会矛盾,成为时代的课题。空想社会主义由此兴盛起来,其代表 人物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猛烈抨击,对未来社会 的图景进行了勾画,但这些美好的理想由于脱离现实,找不到实现的道路和社会力量。新兴 的工人阶级也不断发起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19 世纪 30—50 年代,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 人起义、英国工人发动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些斗争由于缺乏科学理 论的指导,都相继失败。时代呼唤科学理论,《宣言》就是适应这一时代呼唤的产物。马克 思和恩格斯都出生于有教养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但他们很早就树立了为全人类幸福而 奋斗的信念,并在参加国际工人运动的斗争中逐步确立无产阶级立场,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 和思想家。1846 年 2 月,他们在比利时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 年 6 月, 在他们的帮助下,国际性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召开代表大会,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同年年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了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受大会委托起草了一个详尽的理 论和实践纲领,这就是《共产党宣言》。 《宣言》分正文和序言两个部分。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阐述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 阶级的历史地位,深刻阐明了关于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一般原理,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 历史使命,科学证明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第二 章主要阐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既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必要性,又阐明了共产党的 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驳斥了资产阶级攻击共产党人的种种责难,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 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第三章主要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包括封建的社会主 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主义、空 想社会主义等。第四章主要阐述共产党对其他党派的策略,阐明了共产党人要立足于现实, 积极参加和支持当时的革命斗争,包括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革命,但不能忘记无产阶级的革 命原则和最终目标。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宣言》写过七篇序言,分别是:1872 年德文版序言、1882 年俄文 版序言、1883 年德文版序言、1888 年英文版序言、1890 年德文版序言、1892 年波兰文版序 言和 1893 年意大利文版序言。其中,前两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后五篇由恩格斯撰写
这些序言除了阐发《宣言》的意义,也从不同角度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宣言》的思想。(来 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法兰西内战》(1871年) 《法兰西内战》是马克思在巴黎公社失败后的第三天向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会议宣读的一 个由马克思起草的“致协会欧洲和美国全体会员”的《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宣言》。《法 兰西内战》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界普遍认为,在马克思的众多名篇中, 《法兰西内战》的影响力可能仅次于《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爆发。这是无产阶级第一次摧毁旧国家机器,建立自己的新型 国家政权的伟大尝试。5月28日,巴黎公社最后的147名社员于拉雪兹神甫公墓东北角的 墙下全部被反动军队屠杀,巴黎公社宣告失败。随后,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报纸开始疯狂攻击、 诋毁巴黎公社。5月30日,马克思就在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会议上宣读了《法兰西内战》。 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全面阐述了巴黎公社的丰功伟绩,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揭 露和痛斥了梯也尔反动政府官员们的丑恶嘴脸以及镇压公社的罪恶行径。《法兰西内战》全 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叙述普法战争所引起的法国政局的变化,马克思主要揭露了资产阶级反 动政府投降卖国、挑起内战的罪恶活动,指出他们必然要发动内战的深刻阶级根源和思想根 源。第二部分,主要记述了梯也尔反动政府发动内战和3月18日巴黎工人阶级武装起义的 经过。马克思歌颂了巴黎无产阶级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巴黎无产阶级的 污蔑,分析总结了巴黎工人阶级在保卫新生政权斗争中的经验教训。第三部分,通过具体分 析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产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马克思提出了一条“永存”的革命原则, 即“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无产阶级必 须用革命的暴力,摧毁和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还对巴黎公社政权 建设的经验作了全面的总结,包括巴黎公社的体制和组织原则,巴黎公社的社会、经济和文 化措施,巴黎公社的性质和历史任务等。第四部分,通过揭露梯也尔反动政府玩弄反革命两 手策略,勾结普鲁士血腥镇压巴黎公社的罪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本质进行了深 刻揭示,并对巴黎无产阶级保卫巴黎公社的英勇悲壮的斗争进行了满腔热情的歌颂,阐明了 巴黎公社的伟大历史意义。(来源:求是网) 《资本论》(1865年、1885年、1894年) 《资本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辉煌巨著,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高峰。当时,随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所固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无产阶级 反对资产 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与复杂化。为了斗争的需要,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开始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他广泛阅读和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深入研读了一千五百 本以上的著作,做了大量的摘录和笔记,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他的理论。1867 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汉堡正式出版,其余各卷在他1883年逝世以后由恩格斯整 理出版。 《资本论》分三卷。第一卷从商品入手,着重研究了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作为 阶级关系的资本的本质,重点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卷共分三篇,研究的就是资本的流 通过程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进一步揭示资本的本质及其内在的深刻的矛盾。第三卷即最后 一卷探讨的主要论题是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分配的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和发展,揭露了它的内在本质和矛盾, 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其基础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根据这一 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科学地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 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资本论》以深沉犀利的笔触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普遍规律,对
这些序言除了阐发《宣言》的意义,也从不同角度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宣言》的思想。(来 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法兰西内战》(1871 年) 《法兰西内战》是马克思在巴黎公社失败后的第三天向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会议宣读的一 个由马克思起草的“致协会欧洲和美国全体会员”的《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宣言》。《法 兰西内战》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界普遍认为,在马克思的众多名篇中, 《法兰西内战》的影响力可能仅次于《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 1871 年,巴黎公社革命爆发。这是无产阶级第一次摧毁旧国家机器,建立自己的新型 国家政权的伟大尝试。5 月 28 日,巴黎公社最后的 147 名社员于拉雪兹神甫公墓东北角的 墙下全部被反动军队屠杀,巴黎公社宣告失败。随后,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报纸开始疯狂攻击、 诋毁巴黎公社。5 月 30 日,马克思就在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会议上宣读了《法兰西内战》。 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全面阐述了巴黎公社的丰功伟绩,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揭 露和痛斥了梯也尔反动政府官员们的丑恶嘴脸以及镇压公社的罪恶行径。《法兰西内战》全 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叙述普法战争所引起的法国政局的变化,马克思主要揭露了资产阶级反 动政府投降卖国、挑起内战的罪恶活动,指出他们必然要发动内战的深刻阶级根源和思想根 源。第二部分,主要记述了梯也尔反动政府发动内战和 3 月 18 日巴黎工人阶级武装起义的 经过。马克思歌颂了巴黎无产阶级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巴黎无产阶级的 污蔑,分析总结了巴黎工人阶级在保卫新生政权斗争中的经验教训。第三部分,通过具体分 析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产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马克思提出了一条“永存”的革命原则, 即“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无产阶级必 须用革命的暴力,摧毁和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还对巴黎公社政权 建设的经验作了全面的总结,包括巴黎公社的体制和组织原则,巴黎公社的社会、经济和文 化措施,巴黎公社的性质和历史任务等。第四部分,通过揭露梯也尔反动政府玩弄反革命两 手策略,勾结普鲁士血腥镇压巴黎公社的罪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本质进行了深 刻揭示,并对巴黎无产阶级保卫巴黎公社的英勇悲壮的斗争进行了满腔热情的歌颂,阐明了 巴黎公社的伟大历史意义。(来源:求是网) 《资本论》(1865 年、1885 年、1894 年) 《资本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辉煌巨著,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高峰。当时,随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所固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无产阶级 反对资产 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与复杂化。为了斗争的需要,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开始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他广泛阅读和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深入研读了一千五百 本以上的著作,做了大量的摘录和笔记,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他的理论。1867 年 9 月 14 日《资本论》第一卷在汉堡正式出版,其余各卷在他 1883 年逝世以后由恩格斯整 理出版。 《资本论》分三卷。第一卷从商品入手,着重研究了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作为 阶级关系的资本的本质,重点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卷共分三篇,研究的就是资本的流 通过程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进一步揭示资本的本质及其内在的深刻的矛盾。第三卷即最后 一卷探讨的主要论题是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分配的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和发展,揭露了它的内在本质和矛盾, 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其基础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根据这一 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科学地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 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资本论》以深沉犀利的笔触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普遍规律,对
资本主义及其辩护士进行了严厉的指控,是具有鲜明的党性的著作。马克思的思想武装了全 体工人阶级,并在政治经济学上完成了一个伟大的革命。全书所涉及的有关政治学、社会学、 历史和文化的研究,都反映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和阶级斗争学说。因此,《资本论》 也是一部天才的哲学著作,同时,以其对英国社会经济历史的高度概括又可称得上是一部伟 大的历史著作。 就这部书的历史意义,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 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 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 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 域看得一览无遗”。(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二)思考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是什么? (三)案例分析 对马克思主要著作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粗线条的了解马克思主义,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帮 助同学们理解马克思主义:首先,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也是由一本一本的研 究成果组成的,这些研究成果是马克思一笔一画的写出来的。其次,如果同学们有兴趣,想 要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那么这些著作都是你们的切入点:根据简单的介绍,你们可以从 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或者同自己专业切合的方面,选择阅读一些原著。 案例四马克思:我本人无论如何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一)案例内容(来源:中华网,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马克思、恩格斯,但马克思确实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即:“我只 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我最早是从德国思想家梅林写的《马克思传》那里读到的。他写道:在马克思逝世前一 年即1882年,当法国工人党表现出“幼稚病时,他对他的女婿们叙述他的思想的方式也感 到不满”,于是他“脱口”而说“我本人无论如何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据我后来所知, 马克思1883年去世后,恩格斯不仅同梅林之间有多次书信交往,而且在他致其他友人的书 信中还至少有3处引用过这句话。 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会是真的认为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因为他们的一生是这个 “主义”的奠基者和奋斗者。那么,晚年的马克思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晚年的恩格斯为什么 对这句话会念念不忘呢?从恩格斯引述这句话的上下文来看,这句话是在批评德国、法国的 无产阶级政党(那时叫社会民主党、社会工人党,还不叫共产党)党内一些自称“搞马克思 主义”的人,是这些人的言行让马克思、恩格斯感到不满、厌恶、愤怒,是为了同他们划清 界限才这样说的。 为了说明我的这个看法不是主观臆断,特举恩格斯1890年致马克思的女婿、法国社会 工人党领导人拉法格的书信为例。恩格斯写道:“德国党内发生了大学生骚乱”,他们“都 在搞马克思主义,然而他们属于10年前你在法国熟悉的那一种马克思主义,关于这种马克 思主义,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恩选集》4卷 第695页)这里说的“大学生骚乱”是指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以莫斯特为代表的“青年派”, 他们引用马恩的话语指责党的领导人犯了机会主义错误,是在维护小资产阶级的利益。这里 说的是拉法格“10年前在法国熟悉的”,是因为拉法格等人领导的法国工人党在那时也是 在引用马克思的话语说一些“革命”词句,马克思的这句话原本就是对他们的批评
资本主义及其辩护士进行了严厉的指控,是具有鲜明的党性的著作。马克思的思想武装了全 体工人阶级,并在政治经济学上完成了一个伟大的革命。全书所涉及的有关政治学、社会学、 历史和文化的研究,都反映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和阶级斗争学说。因此,《资本论》 也是一部天才的哲学著作,同时,以其对英国社会经济历史的高度概括又可称得上是一部伟 大的历史著作。 就这部书的历史意义,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 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 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 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 域看得一览无遗”。(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二)思考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是什么? (三)案例分析 对马克思主要著作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粗线条的了解马克思主义,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帮 助同学们理解马克思主义:首先,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也是由一本一本的研 究成果组成的,这些研究成果是马克思一笔一画的写出来的。其次,如果同学们有兴趣,想 要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那么这些著作都是你们的切入点;根据简单的介绍,你们可以从 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或者同自己专业切合的方面,选择阅读一些原著。 案例四 马克思:我本人无论如何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一)案例内容 (来源:中华网,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马克思、恩格斯,但马克思确实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即:“我只 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我最早是从德国思想家梅林写的《马克思传》那里读到的。他写道:在马克思逝世前一 年即 1882 年,当法国工人党表现出“幼稚病时,他对他的女婿们叙述他的思想的方式也感 到不满”,于是他“脱口”而说“我本人无论如何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据我后来所知, 马克思 1883 年去世后,恩格斯不仅同梅林之间有多次书信交往,而且在他致其他友人的书 信中还至少有 3 处引用过这句话。 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会是真的认为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因为他们的一生是这个 “主义”的奠基者和奋斗者。那么,晚年的马克思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晚年的恩格斯为什么 对这句话会念念不忘呢?从恩格斯引述这句话的上下文来看,这句话是在批评德国、法国的 无产阶级政党(那时叫社会民主党、社会工人党,还不叫共产党)党内一些自称“搞马克思 主义”的人,是这些人的言行让马克思、恩格斯感到不满、厌恶、愤怒,是为了同他们划清 界限才这样说的。 为了说明我的这个看法不是主观臆断,特举恩格斯 1890 年致马克思的女婿、法国社会 工人党领导人拉法格的书信为例。恩格斯写道:“德国党内发生了大学生骚乱”,他们“都 在搞马克思主义,然而他们属于 10 年前你在法国熟悉的那一种马克思主义,关于这种马克 思主义,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恩选集》4 卷 第 695 页)这里说的“大学生骚乱”是指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以莫斯特为代表的“青年派”, 他们引用马恩的话语指责党的领导人犯了机会主义错误,是在维护小资产阶级的利益。这里 说的是拉法格“10 年前在法国熟悉的”,是因为拉法格等人领导的法国工人党在那时也是 在引用马克思的话语说一些“革命”词句,马克思的这句话原本就是对他们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