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和事业的成就使自己成为受人尊敬的男子汉。他对儿子说:“你应当证明,你虽然年轻, 但是一个值得社会尊敬、很快就会使世人折服的堂堂男子:是一个保证始终如一、保证将来 认真努力”的人。2马克思的母亲写信告诉他:“亲爱的燕妮每次到咱们家来,通常总是在 这里待一整天,还设法同父亲聊天。她是一个深情的孩子,将来她会使你幸福的,这也是我 的希望。”3但订婚前他们没有征求燕妮双亲的同意,因而他们的关系暂时不能公开。不过 燕妮的双亲很快就赞同了这门亲事,一切的顾虑和恐惧都烟消云散了。 订婚不久,马克思就离开特利尔到柏林求学。像所有年轻的恋人一样,马克思沉溺在一 个“新的世界,爱情的世界”里。他由于远离“无限美好的燕妮”,内心很不平静。于是, 他把自己对恋人的爱慕和思念之情,倾注在1836一1837年献给燕妮的《诗歌集》中。保存 下来的诗歌集使我们清楚看到,这些诗感情真挚,情操高尚,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的激情。 在一首题为《魔女》的叙情诗里,燕妮光彩夺目的形象,萦绕在年轻马克思的心坎上: 一个纯洁美丽的形象, 在闪闪发亮,放射光芒, 它萦绕在我的心坎上。 见到它真是三生有幸, 见到它就会钟情, 永为它迷恋倾心。 她是那么温柔可爱, 站在那里焕发光彩, 卷发绕着脖子披盖。 对着这美景, 她羞羞答答, 出神地遐想。 话语悄悄从口中流露, 象甜蜜的歌声在倾诉, 是无意中轻声谈肺腑: 象一场极妙的梦境。 那声音一是上帝意旨, 那声音在呼唤爱情。 上帝给她的身体 披上轻柔的罗纱, 她全身闪闪发亮。 她身上燃烧起了 崇高美好的理想 和那爱情的火光。 是上帝创造了你, 2亨.马克思:《致卡.马克思》(1836年12月18日),<马克思家书集》第21页 3罕.马克思:《致卡马克思》(1838年2月15一16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71页
行和事业的成就使自己成为受人尊敬的男子汉。他对儿子说:“你应当证明,你虽然年轻, 但是一个值得社会尊敬、很快就会使世人折服的堂堂男子;是一个保证始终如一、保证将来 认真努力”的人。2马克思的母亲写信告诉他:“亲爱的燕妮每次到咱们家来,通常总是在 这里待一整天,还设法同父亲聊天。她是一个深情的孩子,将来她会使你幸福的,这也是我 的希望。”3但订婚前他们没有征求燕妮双亲的同意,因而他们的关系暂时不能公开。不过 燕妮的双亲很快就赞同了这门亲事,一切的顾虑和恐惧都烟消云散了。 订婚不久,马克思就离开特利尔到柏林求学。像所有年轻的恋人一样,马克思沉溺在一 个“新的世界,爱情的世界”里。他由于远离“无限美好的燕妮”,内心很不平静。于是, 他把自己对恋人的爱慕和思念之情,倾注在 1836—1837 年献给燕妮的《诗歌集》中。保存 下来的诗歌集使我们清楚看到,这些诗感情真挚,情操髙尚,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的激情。 在一首题为《魔女》的叙情诗里,燕妮光彩夺目的形象,萦绕在年轻马克思的心坎上: 一个纯洁美丽的形象, 在闪闪发亮,放射光芒, 它萦绕在我的心坎上。 见到它真是三生有幸, 见到它就会钟情, 永为它迷恋倾心。 她是那么温柔可爱, 站在那里焕发光彩, 卷发绕着脖子披盖。 对着这美景, 她羞羞答答, 出神地遐想。 话语悄悄从口中流露, 象甜蜜的歌声在倾诉, 是无意中轻声谈肺腑; 象一场极妙的梦境。 那声音—是上帝意旨, 那声音在呼唤爱情。 上帝给她的身体 披上轻柔的罗纱, 她全身闪闪发亮。 她身上燃烧起了 崇高美好的理想 和那爱情的火光。 是上帝创造了你, 2亨.马克思:《致卡.马克思》(1836 年 12 月 18 日),<马克思家书集》第 21 页 3罕•马克思:《致卡•马克思》(1838 年 2 月 15—16 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0 卷.第 71 页
塑造了你的模样 使你体现了理想。 在美丽的闪光中, 天上征服了人间, 大地屈服于上天。4 在一首题为《思念》的诗里,马克思对燕妮表达了烈火一样的激情: 燕妮,即使天地翻覆迷茫,你 比天空晴朗,比太阳明亮。 即使天下人把我淋漓诅咒, 只要你属于我,我都能忍受。 思念比天上宫殿还高, 比永恒的天地更久长, 比理想国还更美妙, 忧心似海,深胜海洋。 思念无穷无尽永无止境, 象上帝亲自塑的一样, 你留给我的形象, 我永远无限向往。 你就是思念的化身, 思念两字犹未能表达深情, 可以说它象一团火, 永远不断燃烧我激荡的心。5 像所有年轻的恋人一样,20岁的马克:思把燕妮的名字当作爱情的化身。在许多篇《致 燕妮》的诗作中,马克思表达了自己对恋人的深情挚爱: (一) 燕妮!笑吧!你定会觉得惊奇: 为何我的诗篇只有一个标题, 全部都叫做《致燕妮》? 须知世界上唯独你 才是我灵感的源泉, 希望之光,慰藉的神。 这光辉照彻了我的心灵, 透过名字就看见你本人。 燕妮这名字一一个个字母都神奇! 4马克思:《鹰女》,《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0卷,第547一549页。 5马克思:《思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403一404页
塑造了你的模样 使你体现了理想。 在美丽的闪光中, 天上征服了人间, 大地屈服于上天。4 在一首题为《思念》的诗里,马克思对燕妮表达了烈火一样的激情: 燕妮,即使天地翻覆迷茫,你 比天空晴朗,比太阳明亮。 即使天下人把我淋漓诅咒, 只要你属于我,我都能忍受。 思念比天上宫殿还高, 比永恒的天地更久长, 比理想国还更美妙, 忧心似海,深胜海洋。 思念无穷无尽永无止境, 象上帝亲自塑的一样, 你留给我的形象, 我永远无限向往。 你就是思念的化身, 思念两字犹未能表达深情, 可以说它象一团火, 永远不断燃烧我激荡的心。5 像所有年轻的恋人一样,20 岁的马克:思把燕妮的名字当作爱情的化身。在许多篇《致 燕妮》的诗作中,马克思表达了自己对恋人的深情挚爱: (一) 燕妮!笑吧!你定会觉得惊奇: 为何我的诗篇只有一个标题, 全部都叫做《致燕妮》? 须知世界上唯独你 才是我灵感的源泉, 希望之光,慰藉的神。 这光辉照彻了我的心灵, 透过名字就看见你本人。 燕妮这名字——个个字母都神奇! 4 马克思:《鹰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0 卷,第 547—549 页。 5 马克思:《思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0 卷,第 403—404 页
它的每个音响都使听觉者着了迷, 它的音乐,借助金弦三角琴 委婉的音响,随处向我唱吟, 象玄妙的神话里的善神, 又宛如春宵月色荡波心。 (二) 我能够把千卷万册的书 写满你的名字,不计页数。 愿思念的火焰在里面呼呼燃烧, 愿意志和行动的喷泉涌流滔滔。 愿生活的永恒面目显露, 而整个幻想的境界现出, 愿其中闪耀天国无穷的光辉, 众神的欢乐,还有人间的苦味。 我能在群星之中 看到燕妮的名字, 天上和风把它带给我, 仿佛吹来幸福的信息。 我将永远反复歌唱它一一愿大家知道, 燕妮的名字本身就是爱情的化身。6 像马克思一样,燕妮也对自己的恋人无限思念,渴望在一起共同生活。在给马克思的一 封信中,燕妮心情激动地写道:“卡尔,如果你现在能和我在一起,如果我能依偎在你胸前, 和你一起跳望那令人心旷神怡的亲切的谷地、美丽的牧场、森林密布的山岭,那该有多好啊!” 7在另一封信中,燕妮写道:“你的形象矗立在我面前,是那样光辉,充满着胜利的力量, 我的心渴望着时刻跟你在一起,每当想到再见到你,我便欣喜若狂,这颗心担忧地到处追随 着你。”8 但是,他们还要经过漫长的7年才能结婚。在这期间,十分同情他们的亨利希·马克思 去世了,具有开明思想的威斯特华伦男爵去世了。两个家庭的亲戚中都有一些人对他们采取 不友好的态度。他们不得不与家庭里的一些人进行许多不必要的冲突。1843年3月13日, 马克思写信对友人说:“我正在十分热烈地而且十分严肃地恋爱。我订婚已经七年多,我的 未婚妻为了我而进行了极其激烈的、几乎损害了她的健康的斗争,一方面是反抗她的虔诚主 义的贵族亲属,这些人把‘天上的君主,和‘柏林的君主,同样看成是崇拜的对象,一方面 是反抗我自己的家庭,那里盘踞着几个牧师和我的其他敌人。因此,多年来我和我的未婚妻 经历过许多不必要的严重冲突,这些冲突比许多年龄大两倍而且经常谈论自己的‘生活经验, 的人所经历的还要多。”9 所有这一切的报偿,就是他们两人忠贞不二的爱情。在他们结婚20年后,马克思为了 处理母亲的遗产返回特利尔。旧地重游,感慨万千。他是这样写信告诉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 亲“亲爱的燕妮”的:“每天我都去仰威斯特华伦的旧居(在罗马人大街),它比所有的 6马克思:《致燕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558一559页。 7燕妮:《致马克思》<1846年6月24日>,<马克思家书集》,第75页。 8燕妮:《致马克思》(1843年3月初),<马克思家书集》,第98页。 9马克思:《致阿.卢格》(1843年3月13日),t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41一442页
它的每个音响都使听觉者着了迷, 它的音乐,借助金弦三角琴 委婉的音响,随处向我唱吟, 象玄妙的神话里的善神, 又宛如春宵月色荡波心。 (二) 我能够把千卷万册的书 写满你的名字,不计页数。 愿思念的火焰在里面呼呼燃烧, 愿意志和行动的喷泉涌流滔滔。 愿生活的永恒面目显露, 而整个幻想的境界现出, 愿其中闪耀天国无穷的光辉, 众神的欢乐,还有人间的苦味。 我能在群星之中 看到燕妮的名字, 天上和风把它带给我, 仿佛吹来幸福的信息。 我将永远反复歌唱它——愿大家知道, 燕妮的名字本身就是爱情的化身。6 像马克思一样,燕妮也对自己的恋人无限思念,渴望在一起共同生活。在给马克思的一 封信中,燕妮心情激动地写道:“卡尔,如果你现在能和我在一起,如果我能依偎在你胸前, 和你一起眺望那令人心旷神怡的亲切的谷地、美丽的牧场、森林密布的山岭,那该有多好啊!” 7 在另一封信中,燕妮写道:“你的形象矗立在我面前,是那样光辉,充满着胜利的力量, 我的心渴望着时刻跟你在一起,每当想到再见到你,我便欣喜若狂,这颗心担忧地到处追随 着你。”8 但是,他们还要经过漫长的 7 年才能结婚。在这期间,十分同情他们的亨利希•马克思 去世了,具有开明思想的威斯特华伦男爵去世了。两个家庭的亲戚中都有一些人对他们采取 不友好的态度。他们不得不与家庭里的一些人进行许多不必要的冲突。1843 年 3 月 13 日, 马克思写信对友人说:“我正在十分热烈地而且十分严肃地恋爱。我订婚已经七年多,我的 未婚妻为了我而进行了极其激烈的、几乎损害了她的健康的斗争,一方面是反抗她的虔诚主 义的贵族亲属,这些人把‘天上的君主,和‘柏林的君主,同样看成是崇拜的对象,一方面 是反抗我自己的家庭,那里盘踞着几个牧师和我的其他敌人。因此,多年来我和我的未婚妻 经历过许多不必要的严重冲突,这些冲突比许多年龄大两倍而且经常谈论自己的‘生活经验, 的人所经历的还要多。”9 所有这一切的报偿,就是他们两人忠贞不二的爱情。在他们结婚 20 年后,马克思为了 处理母亲的遗产返回特利尔。旧地重游,感慨万千。他是这样写信告诉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 亲“亲爱的燕妮”的:“每天我都去_仰威斯特华伦的旧居(在罗马人大街),它比所有的 6 马克思: 《致燕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0 卷,第 558—559 页。 7 燕妮:《致马克思》<1846 年 6 月 24 日>,<马克思家书集》,第 75 页。 8 燕妮:《致马克思》(1843 年 3 月初),<马克思家书集》,第 98 页。 9 马克思:《致阿.卢格》(1843 年 3 月 13 日),t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7 卷,第 441—442 页
罗马古迹更吸引我,因为它使我回忆起最幸福的青年时代,它曾收藏过我最珍贵的瑰宝。此 处,每天到处总有人向我问起从前4特利尔最美丽的姑娘’和‘舞会上的皇后,。做丈夫的 知道他的妻子在全城人的心目中仍然是个‘迷人的公主’,真有说不出的惬意。”10 (二)思考题马克思和燕妮的不平凡体现在哪里? (三)案例分析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到,马克思和燕妮之间的爱情是“女尊男卑”的模型,燕妮是贵族, 而马克思是普通市民。马克思赢得燕妮的芳心,靠的是才华。从古到今都有女子,在择偶的 时候看中才华多过看中门第。 如果你还在抱怨自己遇到的女子都拜金,所以找不到女朋友:你是否也应该想一想,当 自己遇到不拜金的女子时,你有哪份才华可以吸引到她吗? 案例三马克思的主要著作简介 (一)案例内容(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求是网)) 马克思一生著述丰硕,青年时期,他思维敏锐,向往自由,又有崇高的的理想。他的早 期著作语言充满着感情和热情,思想又像海洋一样渊博丰富,他的著述颇具逻辑清晰,描述 形象、论证严谨,思想深刻、批判尖锐等风格。随着他对社会生和政治经济领域的的深入研 究,他对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始终寄语深切关怀。出版的马克思专著如下: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838年-1841年)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一本研究哲学的纯学术著作。论文主要比较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 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异,主要是对他们的原子论进行了比较。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 论并不只是对德谟克利特思想的重复,他提出了自己的创新观点,即原子的偏斜运动。原子 的偏斜运动为说明自由意志留下了空间。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年)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 1843年夏天写于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原稿共39张,没有标 题,现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 时加的。中译本收入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这部著作是对G.W.F.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61~313节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所作 的分析和批判。马克思在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通过参加现实斗争,动摇了对黑格尔哲学 的信仰。退出《莱茵报》后,他系统地研究了欧美一些国家的历史,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的历 史,并阅读了L.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得到很大启发,于是开始了对黑 格尔哲学的批判。但是,和费尔巴哈只注重自然和宗教批判不同,马克思的注意力主要集中 在社会和政治问题上。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神秘主义,把被他颠 倒了的逻辑观念和现实事物的关系颠倒过来,指出具有哲学意义的"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 而是逻辑本身的事物”,批判黑格尔把市民社会从属于政治国家的观点,得出了市民社会决 定政治国家的著名结论:批判了黑格尔主张君主、官僚决定国家制度的英雄史观,指出了人 民创造国家的思想:批判了黑格尔在国家发展问题上意识、理论或理性决定论,提出经过现 实的革命来建立新国家的观点。(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高》(1844年) 19世纪40年代,当时马克思(26岁)流亡在巴黎,写下这批手稿,所以又称“巴黎手 10马克思:《致蒸妮》(1863年12月15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640页
罗马古迹更吸引我,因为它使我回忆起最幸福的青年时代,它曾收藏过我最珍贵的瑰宝。此 处,每天到处总有人向我问起从前 4 特利尔最美丽的姑娘’和‘舞会上的皇后,。做丈夫的 知道他的妻子在全城人的心目中仍然是个‘迷人的公主’,真有说不出的惬意。”10 (二)思考题 马克思和燕妮的不平凡体现在哪里? (三)案例分析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到,马克思和燕妮之间的爱情是“女尊男卑”的模型,燕妮是贵族, 而马克思是普通市民。马克思赢得燕妮的芳心,靠的是才华。从古到今都有女子,在择偶的 时候看中才华多过看中门第。 如果你还在抱怨自己遇到的女子都拜金,所以找不到女朋友;你是否也应该想一想,当 自己遇到不拜金的女子时,你有哪份才华可以吸引到她吗? 案例三 马克思的主要著作简介 (一)案例内容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求是网)) 马克思一生著述丰硕,青年时期,他思维敏锐,向往自由,又有崇高的的理想。他的早 期著作语言充满着感情和热情,思想又像海洋一样渊博丰富,他的著述颇具逻辑清晰,描述 形象、论证严谨,思想深刻、批判尖锐等风格。随着他对社会生和政治经济领域的的深入研 究,他对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始终寄语深切关怀。出版的马克思专著如下: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838 年-1841 年)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一本研究哲学的纯学术著作。论文主要比较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 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异,主要是对他们的原子论进行了比较。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 论并不只是对德谟克利特思想的重复,他提出了自己的创新观点,即原子的偏斜运动。原子 的偏斜运动为说明自由意志留下了空间。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 年)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 1843 年夏天写于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原稿共 39 张,没有标 题,现标题是 1927 年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 时加的。中译本收入人民出版社 1956 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 这部著作是对 G.W.F.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第 261~313 节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所作 的分析和批判。 马克思在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通过参加现实斗争,动摇了对黑格尔哲学 的信仰。退出《莱茵报》后,他系统地研究了欧美一些国家的历史,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的历 史,并阅读了 L.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得到很大启发,于是开始了对黑 格尔哲学的批判。但是,和费尔巴哈只注重自然和宗教批判不同,马克思的注意力主要集中 在社会和政治问题上。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神秘主义,把被他颠 倒了的逻辑观念和现实事物的关系颠倒过来,指出具有哲学意义的"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 而是逻辑本身的事物",批判黑格尔把市民社会从属于政治国家的观点,得出了市民社会决 定政治国家的著名结论;批判了黑格尔主张君主、官僚决定国家制度的英雄史观,指出了人 民创造国家的思想;批判了黑格尔在国家发展问题上意识、理论或理性决定论,提出经过现 实的革命来建立新国家的观点。(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 年) 19 世纪 40 年代,当时马克思(26 岁)流亡在巴黎,写下这批手稿,所以又称“巴黎手 10 马克思:《致燕妮》(1863 年 12 月 15 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0 卷,第 640 页
稿”。 《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 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由三部分手稿,即三本笔记构成。是一部研究政治 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但是,在“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里却包含着丰富而深 刻的经济学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尽管《手稿》在一些 问题的表述中还留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是《手稿》第一次从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 来阐述经济和经济学的起源,为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说,《手 稿》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光辉起点。 手稿自问世以来近80年,经历了许多神奇遭遇,也担当过不少重大历史角色。时至今 日,它还是马克思文献中被引用最多,同时又最难懂的文本之一。这部著作术语新旧参差, 内容庞杂,可以看作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在这部《手稿》 中,马克思的各种必要的思想元素开始汇集、融合,日益成长为一些新的思想,并得到了尽 管还不完备、但却是较为系统的创造性发挥。因此它有很大的思想含量和解释空间。在西方 现代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东欧思想界、当代中国思想理论界,引起一次又一次重大 的释义活动,显示出它的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它的学术价值通过国内外研究状态看得 更清楚。 《手稿》第一次以德文原文全文发表于1932年,正如马尔库塞预言的那样,《手稿》的 发表,成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西方一度出现了“《手稿》热”,《手稿》 的解释成为流行于西方的各种“马克思主义”流派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我国对《手稿》的关注较晚,直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陆续出版研究《手稿》的专著。 今天,《手稿》已成为马克思著作中争议最多、分歧最大的文本之一,有关马克思的争议,很 多是围绕《手稿》进行的。 在有关《手稿》的诸多争论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对《手稿》的评价。国内对《手稿》 的评价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受西方思潮影响,认为《手稿》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顶点与峰巅, 后来的唯物史观、《资本论》不是发展,而是倒退。这种对《手稿》评价过高,高到同后来马 克思的思想发展、同恩格斯、同全部马克思主义都根本对立起来,并且要求用他们所理解的 《手稿》精神来修改或重新解释、批判全部的马克思主义,制造了所谓的“两个马克思”, 这种观点被人们称为“顶点论”;另一种则受苏联研究影响,认为《手稿》仍然带有黑格尔、 费尔巴哈的影响,是不成熟的著作,竭力贬低《手稿》的价值和意义[2]2-9。学者们就此展开 了争论,见仁见智。 随着研究的进展,《手稿》引起了哲学、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广泛研究和持久争论。《手 稿》研究逐渐成为理论界的热点。研究者们出版了研究《手稿》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和专著。 有关《手稿》的各种学术研讨会也随之召开。1998年,南京大学哲学系和江苏省哲学学会在 南京联合召开了纪念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开发表65周年专题学术研讨会。 2007年5月25日,北京大学哲学系21世纪哲学创新论坛与马克思学论坛联合举办第二届马 克思学论坛暨《1844年手稿》与实践观新解读研讨会。至此,《手稿》研究在国内全面展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神圣家族》(1844年-1845年) 书全名为《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威尔及其伙伴》,是卡·马 克思和弗·恩格斯合写的第一部著作。该书写于1844年9月至11月间,并于1845年2月 在美茵河畔法兰克·福问世。 《文学总汇报》(《Allgemeine Literatur--Zeitung》)是青年黑格尔派布·鲍威尔主 编的德文月刊,1843年12月,B.鲍威尔及其伙伴创办,1843年12月-1844年10月在沙洛 顿堡发行。他们宣称世界历史进程中唯一积极因素是他们的理论活动。并称这种活动为“批
稿”。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 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由三部分手稿,即三本笔记构成。是一部研究政治 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但是,在“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里却包含着丰富而深 刻的经济学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尽管《手稿》在一些 问题的表述中还留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是《手稿》第一次从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 来阐述经济和经济学的起源,为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说,《手 稿》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光辉起点。 手稿自问世以来近 80 年,经历了许多神奇遭遇,也担当过不少重大历史角色。时至今 日,它还是马克思文献中被引用最多,同时又最难懂的文本之一。这部著作术语新旧参差, 内容庞杂,可以看作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在这部《手稿》 中,马克思的各种必要的思想元素开始汇集、融合,日益成长为一些新的思想,并得到了尽 管还不完备、但却是较为系统的创造性发挥。因此它有很大的思想含量和解释空间。在西方 现代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东欧思想界、当代中国思想理论界,引起一次又一次重大 的释义活动,显示出它的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它的学术价值通过国内外研究状态看得 更清楚。 《手稿》第一次以德文原文全文发表于 1932 年,正如马尔库塞预言的那样,《手稿》的 发表,成为 20 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西方一度出现了“《手稿》热”,《手稿》 的解释成为流行于西方的各种“马克思主义”流派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我国对《手稿》的关注较晚,直至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才陆续出版研究《手稿》的专著。 今天,《手稿》已成为马克思著作中争议最多、分歧最大的文本之一,有关马克思的争议,很 多是围绕《手稿》进行的。 在有关《手稿》的诸多争论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对《手稿》的评价。国内对《手稿》 的评价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受西方思潮影响,认为《手稿》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顶点与峰巅, 后来的唯物史观、《资本论》不是发展,而是倒退。这种对《手稿》评价过高,高到同后来马 克思的思想发展、同恩格斯、同全部马克思主义都根本对立起来,并且要求用他们所理解的 《手稿》精神来修改或重新解释、批判全部的马克思主义,制造了所谓的“两个马克思”, 这种观点被人们称为“顶点论”;另一种则受苏联研究影响,认为《手稿》仍然带有黑格尔、 费尔巴哈的影响,是不成熟的著作,竭力贬低《手稿》的价值和意义[2]2-9。学者们就此展开 了争论,见仁见智。 随着研究的进展,《手稿》引起了哲学、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广泛研究和持久争论。《手 稿》研究逐渐成为理论界的热点。研究者们出版了研究《手稿》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和专著。 有关《手稿》的各种学术研讨会也随之召开。1998 年,南京大学哲学系和江苏省哲学学会在 南京联合召开了纪念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开发表 65 周年专题学术研讨会。 2007 年 5 月 25 日,北京大学哲学系 21 世纪哲学创新论坛与马克思学论坛联合举办第二届马 克思学论坛暨《1844 年手稿》与实践观新解读研讨会。至此,《手稿》研究在国内全面展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神圣家族》(1844 年-1845 年) 书全名为《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威尔及其伙伴》,是卡·马 克思和弗·恩格斯合写的第一部著作。该书写于 1844 年 9 月至 11 月间,并于 1845 年 2 月 在美茵河畔法兰克·福问世。 《文学总汇报》(《Allgemeine Literatur-Zeitung》)是青年黑格尔派布·鲍威尔主 编的德文月刊,1843 年 12 月,B.鲍威尔及其伙伴创办,1843 年 12 月-1844 年 10 月在沙洛 顿堡发行。他们宣称世界历史进程中唯一积极因素是他们的理论活动。并称这种活动为“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