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仿照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4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在 我们初中的语文课文中,有不少文章展现出这些特点:黄土 高原用厚实的胸膛,承载起腰鼓的奔放苏州古城用灵动的 画笔,勾勒出园林的精致;云南村禀用率性的歌喉,传唱 出乡野的淳朴。北京街头以押韵,叫奂着胡同的热闹。 环境不同,各地的风土人情自然也不同
5、仿照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4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 ”在 我们初中的语文课文中,有不少文章展现出这些特点:黄土 高原用厚实的胸膛,承载起腰鼓的奔放;苏州古城用灵动的 画笔,勾勒出园林的精致;云南村寨用率性的歌喉,传唱 出乡野的淳朴。北京街头以押韵,叫卖着胡同的热闹。 ……环境不同,各地的风土人情自然也不同
、阅读(46分)(一)(10分)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 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二、阅读(46分) (一)(10分)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 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6、把下列带点字译成现代汉语。(3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 (2)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 (3)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6、把下列带点字译成现代汉语。(3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 (2)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 (3)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喂养它。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 千里呢?
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喂养它。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 千里呢?
8、下列对文章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 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不可得”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本文就有无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进行论述,说明“千里 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以呼呼社会能有更多的像伯 乐那样的人,使天下人才各得其用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 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据示了问题的实质
8、下列对文章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 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不可得”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C、本文就有无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进行论述,说明“千里 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借以呼呼社会能有更多的像伯 乐那样的人,使天下人才各得其用。 D、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 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据示了问题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