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在旧唯物主义看来,客观世界只是观察、适应的对象,而不是实践和改造的对象,因而 只能在消极地适应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被动地、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 (3)旧唯物主义脱离辩证法来观察认识问题 由于旧唯物主义不懂得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和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所以它把认识看 作是不包含矛盾的,一成不变的,一次完成的,如同照相机照相一样,这样就不能透过现象 去把握事物的本质,抹煞了人类认识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也就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 论,也不能科学地解决认识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 体的能动反映。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是有生命的、结成一定社会关系并受一定思想支配的 物质实体,它具有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即实践着的人,它 不仅能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且能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能动性。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反映论的观点贯彻到历史领域,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把人类的社会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全面地考察主体与客体、 认识与对象、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中,科学的说明了认识的形成、 本质和发展规律。把认识论问题同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科学地 解决物质与意识,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阐明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依 赖关系。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指明了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由 浅入深,由部分到整体,由低级到高级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各种因素、各种环节之间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相互转化,构成复杂的矛盾 运动。认识不仅反映物质世界,而且通过实践对物质世界发生巨大的反作用。从而揭示了认 识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真理和谬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都是辩证的关系。 总之,由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克服了旧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突出了认识的能动性,从而从根本上驳斥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 可知论,把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改造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既坚持了认识的唯物论,又坚持了认识的辩证法,科学地解释了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问题, 实现了认识论上的伟大变革。 23、认识的主体、客体的含义、形式、特点和关系是什么? 答: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含义 (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2)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 象。 (二)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特点 (1)主体的特征: A.自然性 B.社会性 C.意识性 D.实践性 (2)客体的特征 A,客观性:是指任何客体的存在都是不以主体意识为转移的。 B.对象性:是指客体和主体相联系,使客体首先成为主体的实践对象,进而成为主 体认识、改造和目的的所指的对象 16
16 (2)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在旧唯物主义看来,客观世界只是观察、适应的对象,而不是实践和改造的对象,因而 只能在消极地适应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被动地、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 (3)旧唯物主义脱离辩证法来观察认识问题 由于旧唯物主义不懂得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和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所以它把认识看 作是不包含矛盾的,一成不变的,一次完成的,如同照相机照相一样,这样就不能透过现象 去把握事物的本质,抹煞了人类认识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也就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 论,也不能科学地解决认识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 体的能动反映。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是有生命的、结成一定社会关系并受一定思想支配的 物质实体,它具有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即实践着的人,它 不仅能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且能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能动性。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反映论的观点贯彻到历史领域,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把人类的社会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全面地考察主体与客体、 认识与对象、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中,科学的说明了认识的形成、 本质和发展规律 。把认识论问题同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科学地 解决物质与意识,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阐明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依 赖关系。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指明了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由 浅入深,由部分到整体,由低级到高级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各种因素、各种环节之间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相互转化,构成复杂的矛盾 运动。认识不仅反映物质世界,而且通过实践对物质世界发生巨大的反作用。从而揭示了认 识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真理和谬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都是辩证的关系。 总之,由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克服了旧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突出了认识的能动性,从而从根本上驳斥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 可知论,把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改造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既坚持了认识的唯物论,又坚持了认识的辩证法,科学地解释了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问题, 实现了认识论上的伟大变革。 23、认识的主体、客体的含义、形式、特点和关系是什么? 答: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含义 (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2)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 象。 (二)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特点 (1)主体的特征: A.自然性 B.社会性 C.意识性 D.实践性 (2)客体的特征 A.客观性:是指任何客体的存在都是不以主体意识为转移的。 B.对象性:是指客体和主体相联系,使客体首先成为主体的实践对象,进而成为主 体认识、改造和目的的所指的对象
C.社会历史性:客体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它的内容、范围和层次不 断扩展的变动性。 (三)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形式 (1)主体的形式: A.个人主体 B.集团主体又称群体主体 C.社会主体 (2)客体的形式 A.自然客体 B.社会客体 C.精神客体 (四)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中介一一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 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了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二 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正是依靠这种中介系统,实践主体和客 体才能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五)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通过实践建立起来 的,实践把二者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又区别开来。 (1)实践关系: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关系。 (2)认识关系: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关系。 (3)价值关系:即是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或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关系。 (4)审美关系: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与客体之间发生的一种超功利的精神愉悦的关 系。 二者有本质区别,认识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进 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六)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的主要环节 (1)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目的是指实践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对实践客 体的认识而对实践结果的构想,是实践主体对未来的实践结果的预测、预见。实践方案是指 人们为实现实践目的而制定的实践活动的规则、程序和步骤。 (2)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 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3)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总之,实践活动 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 24、实践及其与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注意:这个问题包含很多小题和简答题) 答: 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二者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不仅强调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在认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同时又承认认 识对实践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又在认识问题 上坚持了辩证法。 (一)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形式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指人们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能动地接触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 ①客观性或直接现实性或客观物质性:即实践是人接触和改造世界的行为过程,而非意 识过程。 ②能动性:即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在一定思想理论或意识指 17
17 C.社会历史性:客体随着人类社会实 践活动的深入发展,它的内容、范围和层次不 断扩展的变动性。 (三)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形式 (1)主体的形式: A.个人主体 B.集团主体又称群体主体 C.社会主体 (2)客体的形式 A.自然客体 B.社会客体 C.精神客体 (四)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 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了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二 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正是依靠这种中介系统,实践主体和客 体才能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五)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通过实践建立起来 的,实践把二者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又区别开来。 (1)实践关系: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关系。 (2)认识关系: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关系。 (3)价值关系:即是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或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关系。 (4)审美关系: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与客体之间发生的一种超功利的精神愉悦的关 系。 二者有本质区别,认识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进 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六)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的主要环节 (1)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目的是指实践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对实践客 体的认识而对实践结果的构想,是实践主体对未来的实践结果的预测、预见。实践方案是指 人们为实现实践目的而制定的实践活动的规则、程序和步骤。 (2)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 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3)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总之,实践活动 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 24、实践及其与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注意:这个问题包含很多小题和简答题) 答: 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二者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不仅强调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在认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同时又承认认 识对实践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又在认识问题 上坚持了辩证法。 (一)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形式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指人们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能动地接触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 ①客观性或直接现实性或客观物质性:即实践是人接触和改造世界的行为过程,而非意 识过程。 ②能动性:即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在一定思想理论或意识指
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实施的,具有将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加以比较、识别和改 造的功能。 ③社会历史性:即实践是具体主体在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每一代人的实践活动 都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具有时代的特征。 (3)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生产实践 ②交往实践(包括调整社会关系、社会交往、阶级斗争等) ③科学实验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每个作用都是一个简答题)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的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一切科学知识都 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实践出真知。从认识的总体上和根源上来讲,任何一种认识都来源 于实践,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但是,这并不否认接受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学习书本知识, 接受间接经验,既是必要的,又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间接经验只是“流”,而不是“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可能 ①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规定认识发展的方向,只有当实践向人们提出新 的要求和新的问题时,才能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从而获得新的认识。 ②实践给回答新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材料,使发展新的科学知识成为可能。 ③实践的发展给人们不断地提供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④社会实践推动着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究竞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以及正确的程度如何,只能靠实践 来检验。一般来说,凡是在实践中被证实了的,达到预期成果的认识则是正确的:否则,就 证明认识同客观外界的规律性不相符合或不完全符合。一句话,认识正确与否,要靠实践来 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归宿。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正确的理论,指导 我们的实践,进一步改造世界。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一切科学 理论,都是为社会实践这个目的服务的。离开了为实践服务这个根本目的,认识也就没有意 义了。所以,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1)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实现其目的: (2)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受到检验、才能完善和发展。 (三)认识对实践能动的反作用(或指导作用) (1)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指导着实践的进行,使实践具有了自觉的能动性。 人的实践是一个主动改造对象的能动过程,而要能够主动有效地改造对象,就必须首先对对 象的本质和规律有所认识。正是理论认识对实践的指导,赋予实践以自觉的能动性。 (2)通过已有认识确定人实际的需要对实践过程起着导向作用。同动物单纯的生理需 要不同,人的需要是一种被理解的自觉的需要。通过对人实际需要的自觉认识,正确制定 实践目标使实践具有了明确的方向,从而避免了实践过程的盲目性和单纯经验的狭隘性。 (3)认识对实践的可行性论证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挫折和浪费。实践是人同对象的一 种客观的物质交流过程,也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运用过程,只有通过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 律而对实践的可行性做出必要的论证,才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并取得成功。 (4)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深入认识和理论创新而不断调整实践过程,从而引导实践 向纵深发展。实践所能达到的程度与人对对象的认识程度是一致的,只有不断加深对对象的 18
18 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实施的,具有将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加以比较、识别和改 造的功能。 ③社会历史性:即实践是具体主体在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每一代人的实践活动 都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具有时代的特征。 (3)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生产实践 ②交往实践(包括调整社会关系、社会交往、阶级斗争等) ③科学实验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每个作用都是一个简答题)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的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一切科学知识都 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实践出真知。从认识的总体上和根源上来讲,任何一种认识都来源 于实践,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但是,这并不否认接受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学习书本知识, 接受间接经验,既是必要的,又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间接经验只是“流”,而不是“源”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可能 ①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规定认识发展的方向,只有当实践向人们提出新 的要求和新的问题时,才能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从而获得新的认识。 ②实践给回答新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材料,使发展新的科学知识成为可能。 ③实践的发展给人们不断地提供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④社会实践推动着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以及正确的程度如何,只能靠实践 来检验。一般来说,凡是在实践中被证实了的,达到预期成果的认识则是正确的;否则,就 证明认识同客观外界的规律性不相符合或不完全符合。一句话,认识正确与否,要靠实践来 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归宿。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正确的理论,指导 我们的实践,进一步改造世界。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一切科学 理论,都是为社会实践这个目的服务的。离开了为实践服务这个根本目的,认识也就没有意 义了。所以,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1)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实现其目的。 (2)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受到检验、才能完善和发展。 (三)认识对实践能动的反作用(或指导作用) (1)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指导着实践的进行,使实践具有了自觉的能动性。 人的实践是一个主动改造对象的能动过程,而要能够主动有效地改造对象,就必须首先对对 象的本质和规律有所认识。正是理论认识对实践的指导,赋予实践以自觉的能动性。 (2)通过已有认识确定人实际的需要对实践过程起着导向作用。同动物单纯的生理需 要不同,人的需要是一种被理解的自觉的需要。通过对人实际需要的自觉认识,正确制定 实践目标使实践具有了明确的方向,从而避免了实践过程的盲目性和单纯经验的狭隘性。 (3)认识对实践的可行性论证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挫折和浪费。实践是人 同对象的一 种客观的物质交流过程,也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运用过程,只有通过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 律 而对实践的可行性做出必要的论证,才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并取得成功。 (4)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深入认识和理论创新而不断调整实践过程,从而引导实践 向纵深发展。实践所能达到的程度与人对对象的认识程度是一致的,只有不断加深对对象的
认识才可能不断加深对对象的改造。认识和实践是相互作用的,人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认识 和发展认识,而不断发展的认识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不断进步。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是相辅相 成的,我们必须把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统一起来。 (5)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具有两面性。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取得成功,而错误 的认识则有可能导致实践失败。 总之,这种指导作用是由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随着实践的 发展而发展的: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又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 综上所述,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认识要依赖于实践:同时,认识又对实践有能动的 反作用,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其中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是根本的,而认识对 实践的能动的反作用是相对的。人类的认识运动正是实践和认识的不断相互作用的统一过 程,因此,两者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既要反对理论脱离实践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又要反对轻视理论指导的经验主义和非理性 主义的理论根据。 25、如何全面正确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 (一)认识的辩证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经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 (1)由实践到认识 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它回答了认 识如何产生的问题。 ①感性认识 A.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关于事物表 面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B.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实现的。 感觉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综 合:表象是知觉的再现。 C.感性认识的特征:(共同特点) 直接性和具体性 D.认识由感觉、知觉到表象,已经显示了认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 展过程。 (2)理性认识 ①理性认识是人借助于抽象的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成关于事物 的本质、事物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在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②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①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胞,是思维 的最基本形式。 ②判断是运用概念揭示事物之间以及事物与属性之间的联系,它判明或判定事物是什么 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 ③推理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是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和综合再现 出新的判断的过程。 ③理性认识的特点(共同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对立的: 这主要表现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它们之间不仅有量 的区别,而且有质的不同。感性认识是直接接受信息,认识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 19
19 认识才可能不断加深对对象的改造。认识和实践是相互作用的,人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认识 和发展认识,而不断发展的认识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不断进步。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是相辅相 成的,我们必须把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统一起来。 (5)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具有两面性。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取得成功,而错误 的认识 则有可能导致实践失败。 总之,这种指导作用是由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随着实践的 发展而发展的;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又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 综上所述,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认识要依赖于实践;同时,认识又对实践有能动的 反作用,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其中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是根本的,而认识对 实践的能动的反作用是相对的。人类的认识运动正是实践和认识的不断相互作用的统一过 程,因此,两者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既要反对理论脱离实践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又要反对轻视理论指导的经验主义和非理性 主义的理论根据。 25、如何全面正确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 (一)认识的辩证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经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 (1)由实践到认识 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它回答了认 识如何产生的问题。 ①感性认识 A.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关于事物表 面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B.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实现的。 感觉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综 合;表象是知觉的再现。 C.感性认识的特征:(共同特点) 直接性和具体性 D.认识由感觉、知觉到表象,已经显示了认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 展过程。 (2)理性认识 ①理性认识是人借助于抽象的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成关于事物 的本质、事物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在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②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①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胞,是思维 的最基本形式。 ②判断是运用概念揭示事物之间以及事物与属性之间的联系,它判明或判定事物是什么 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 ③推理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是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和综合再现 出新的判断的过程。 ③理性认识的特点(共同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对立的: 这主要表现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它们之间不仅有量 的区别,而且有质的不同。感性认识是直接接受信息,认识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
外部联系:理性认识是对信息作加工处理,认识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二者是统一 认识过程中不同质的认识阶段。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 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4)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必须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②必须要有完善的主体结构。 所谓完善的主体结构是指由正常健康的自然身体结构、和谐协调的社会结构和完善向上 的精神结构而组成的主体结构。 ③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改造制作。 毛泽东说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工夫”,(《毛泽东选 集》第1卷第268页)就是辩证思维方法的具体应用。 A.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和分析、鉴别与核实,撇开不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去调虚假材 料。 B.把各种材料联系起来思索,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找出本质的联系,通过事物的表面 现象进到事物的内部,揭示事物的本质的规律性,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C.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还必须坚持正确的立场。对革命者来说,就是要坚持无产阶级立场。 要不带偏见,根据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地对感性材料进行取舍,才能获得合乎实际的理性认 识。 (⑤)反对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①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犯了类似的唯理论的错误,轻视实践,轻视感性经验,不从 实际出发,而是从“本本”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到处生搬硬套。 ②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轻视理论,否认感性认识上升到 理性认识的必要性,把局部的狭隘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套用。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 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的特点。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有:概念一一对事 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判断一一在概念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区分、识别:推理一 由一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下一个判断。理性认识的这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不断深化,具有递进性, 理性认识靠的是人类的思维模式,及逻辑思维。 (1)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比第一次能动飞跃具有更为重 要的意义。 (2)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具有重大意义: ①理性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完善和发展。 (3)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①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②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理论只有转化成为政策,对能 为群众所理解、掌握,最终转化为群众力量。 ③理论必须让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群众的行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 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方法是理论的具体化。如,调查研究等方法。 ⑤理性认识必须借助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向实践的飞跃。 20
20 外部联系;理性认识是对信息作加工处理,认识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二者是统一 认识过程中不同质的认识阶段。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 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4)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必须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②必须要有完善的主体结构。 所谓完善的主体结构是指由正常健康的自然身体结构、和谐协调的社会结构和完善向上 的精神结构而组成的主体结构。 ③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改造制作。 毛泽东说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工夫”,(《毛泽东选 集》第 1 卷第 268 页)就是辩证思维方法的具体应用。 A.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和分析、鉴别与核实,撇开不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去调虚假材 料。 B.把各种材料联系起来思索,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找出本质的联系,通过事物的表面 现象进到事物的内部,揭示事物的本质的规律性,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C.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还必须坚持正确的立场。对革命者来说,就是要坚持无产阶级立场。 要不带偏见,根据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地对感性材料进行取舍,才能获得合乎实际的理性认 识。 (5)反对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①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犯了类似的唯理论的错误,轻视实践,轻视感性经验,不从 实际出发,而是从“本本”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到处生搬硬套。 ②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轻视理论,否认感性认识上升到 理性认识的必要性,把局部的狭隘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套用。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 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的特点。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有:概念——对事 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判断——在概念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区分、识别;推理—— 由一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下一个判断。理性认识的这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不断深化,具有递进性, 理性认识靠的是人类的思维模式,及逻辑思维。 (1)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比第一次能动飞跃具有更为重 要的意义。 (2)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具有重大意义: ①理性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完善和发展。 (3)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①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②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理论只有转化成为政策,对能 为群众所理解、掌握,最终转化为群众力量。 ③理论必须让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群众的行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 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方法是理论的具体化。如,调查研究等方法。 ⑤理性认识必须借助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向实践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