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 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联结(即联系):一方面,共性不能离开个性而单独存在,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 个性表现出来,无个性即无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必须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个性中也包 含着共性,只有个性而没有共性的事物也是不存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3)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区别是相对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掌握这一原理的意义 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应把普遍真理(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 17、“度”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 (1)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限度、幅度和范围。 所谓“度”一一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等具体界限,是质与 量的有机统一,度与关节点和临界点有关但不相同。 (2)正确认识“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①掌握度,才能正确把握事物质与量的统一,才能做到“胸中有数”。 ②在政治实践中,只有把握住度,即掌握住“适度”的原则,注意分寸,掌握火候,严 防“过”与“不及”,才能避免犯“左”或右的错误。 ③在建设实践中,要求我们既要反对那种只顾数量,不顾质量的观点:也要克服只讲质 量而不求数量的片面性。应当坚持质量第一、质中求量、质量统一。 ④不能把度绝对化。当事物在其质的范围内还有发展余地时,要善于保持事物原有的度, 不要主观任意地去超越它:但当事物发展受到它的质的严重阻碍时,就要敢于冲破旧的度, 促进事物的发展。 ⑤实质上这是一个“最佳适度”问题。所谓“最佳适度”,就是在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 量的活动范围内,能够最好地满足人们实践需要的量。合适才是最好的。 总之,我们应当注意:凡事均有度,失度必失误,不能置之度外。 1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答: 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性质不同的变化形式或状态,二者存在着 本质的区别。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性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事物的度 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 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性的突变,是 对原有事物的度的突破,是事物的连续和渐进的中断。所以二者是不同的、有区别的对立的。 (二)量变和质变又是统一的 (1)量变和质变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 质变。 ①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必然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一方面,质变体 现并巩固着量变的结果:另一方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11
11 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 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联结(即联系):一方面,共性不能离开个性而单独存在,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 个性表现出来,无个性即无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必须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个性中也包 含着共性,只有个性而没有共性的事物也是不存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3)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区别是相对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掌握这一原理的意义 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应把普遍真理(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 17、“度”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 (1)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限度、幅度和范围。 所谓“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等具体界限,是质与 量的有机统一,度与关节点和临界点有关但不相同。 (2)正确认识“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①掌握度,才能正确把握事物质与量的统一,才能做到“胸中有数”。 ②在政治实践中,只有把握住度,即掌握住“适度”的原则,注意分寸,掌握火候,严 防“过”与“不及”,才能避免犯“左”或右的错误。 ③在建设实践中,要求我们既要反对那种只顾数量,不顾质量的观点;也要克服只讲质 量而不求数量的片面性。应当坚持质量第一、质中求量、质量统一。 ④不能把度绝对化。当事物在其质的范围内还有发展余地时,要善于保持事物原有的度, 不要主观任意地去超越它;但当事物发展受到它的质的严重阻碍时,就要敢于冲破旧的度, 促进事物的发展。 ⑤实质上这是一个“最佳适度”问题。所谓“最佳适度”,就是在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 量的活动范围内,能够最好地满足人们实践需要的量。合适才是最好的。 总之,我们应当注意:凡事均有度,失度必失误,不能置之度外。 1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答: 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性质不同的变化形式或状态,二者存在着 本质的区别。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性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事物的度 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 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性的突变,是 对原有事物的度的突破,是事物的连续和渐进的中断。所以二者是不同的、有区别的对立的。 (二)量变和质变又是统一的 (1)量变和质变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 质变。 ①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必然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一方面, 质变体 现并巩固着量变的结果;另一方面,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③防止割裂量变和质量关系的形而上学错误。一是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的“激变论”、 左倾冒险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二是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用量变代替质变的“庸俗进化 论”、右倾机会主义、改良主义等。 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质变又可以转化为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着 事物的永恒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 (2)质变和量变的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①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的部分质变。其中包括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②质变过程中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三)质变和量变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1)这一规律是我们认识和分析事物的重要的方法。质、量、度的哲学范畴转化为方 法论就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以及最佳适度分析。 (2)这一规律要求我们把握度的实践意义,掌握最佳适度原则,即坚持适度原则,控 制量变的限度。 (3)理论意义 ①量变一定要引起事物的质变,这是普遍必然的。因此,应当认识质变的必然性,为 质变做好准备,即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在事物质变的条件已经成熟时,应该 当机立断促使其质变。反对右倾保守。 ②质变依靠量的积累,在质变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为了使事物发生合乎规律的质 变,应创造条件使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反对左倾冒进。 (4)质量互变规律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结合实际思考材 料题的思路)。 ①把崇高的理想和求实精神结合起来。 ②既然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那么工作和学习上都应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正所 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就应该有远大的战略目光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总之,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待有益的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促成飞跃,而对于 某些事情则必须坚持适度原则,防止盲目蛮干的思想和行为。 19、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答: (一)辩证的否定观(或什么是辩证的否定?)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因为,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矛盾统一体。肯定与否定的矛盾运动总是由 肯定因素占主导地位向否定因素占主导地位转化,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自身的因素而被 否定。所以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任何事物产生 时,就孕育着否定自身的因素,否定不是外力强加的,任何事物都必然在一定条件下被否定。 例如,麦粒的辩证否定,是萌芽、生长:如果磨面,食用就不是辩证的否定。 (2)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①否定是事物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的环节。因为发展是新陈代谢,是通过否定实现的。 所以只有经过否定才能实现质变,使新质取代旧质,事物才能由旧变新,使事物得以继续发 展,世界才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②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总是在旧事物的母胎中孕育成长起来的,是由于 对旧事物的否定才成为新事物的。所以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联系起来,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 的必经环节。 12
12 ③防止割裂量变和质量关系的形而上学错误。一是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的“激变论”、 左倾冒险主义、无政府主义等 ;二是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用量变代替质变的“庸俗进化 论 ”、右倾机会主义、改良主义等 。 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 质变又可以转化为量变。如此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体现着 事物的永恒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 (2)质变和量变的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①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的部分质变。其中包括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②质变过程中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三)质变和量变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1)这一规律是我们认识和分析事物的重要的方法。质、量、度的哲学范畴转化为方 法论就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以及最佳适度分析。 (2)这一规律要求我们把握度的实践意义,掌握最佳适度原则,即坚持适度原则,控 制量变的限度。 (3)理论意义 ①量变一定要引起事物的质变,这是普遍必然的。因此,应当认识质变的必然性,为 质变做好准备,即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在事物质变的条件已经成熟时,应该 当机立断促使其质变。反对右倾保守。 ②质变依靠量的积累,在质变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为了使事物发生合乎规律的质 变,应创造条件使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反对左倾冒进。 (4)质量互变规律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结合实际思考材 料题的思路)。 ①把崇高的理想和求实精神结合起来。 ②既然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那么工作和学习上都应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正所 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就应该有远大的战略目光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总之,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待有益的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促成飞跃,而对于 某些事情则必须坚持适度原则,防止盲目蛮干的思想和行为。 19、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答: (一)辩证的否定观(或什么是辩证的否定?)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因为,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矛盾统一体。肯定与否定的矛盾运动总是由 肯定因素占主导地位向否定因素占主导地位转化,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自身的因素而被 否定。所以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任何事物产生 时,就孕育着否定自身的因素,否定不是外力强加的,任何事物都必然在一定条件下被否定。 例如,麦粒的辩证否定,是萌芽、生长;如果磨面,食用就不是辩证的否定。 (2)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①否定是事物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的环节。因为发展是新陈代谢,是通过否定实现的。 所以只有经过否定才能实现质变,使新质取代旧质,事物才能由旧变新,使事物得以继续发 展,世界才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②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总是在旧事物的母胎中孕育成长起来的,是由于 对旧事物的否定才成为新事物的。所以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联系起来,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 的必经环节
(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就是表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时,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 既有抛弃又有吸收和发扬的关系。说明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 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 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其信条是:“是就是,不是 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二)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1)对一切事物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而应根据客观事物自身的肯定因 素或否定因素谁占主导地位,对事物进行基本肯定或基本否定。它启示我们要对一切事物采 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在考察事物时,必须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 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2)对一切古今中外的文化遗产和文明成果,都应坚持扬弃的原则和态度,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的继承。 (3)防止和反对和批判一切形而上学的错误。一要反对崇洋媚外与闭关自守:二要批 判历史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 20、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原理及其意义是什么? 答: (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总方向是前进上升的,这是事物发 展基本方向和基本趋势。 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和否定阶段)的局限性和 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使事物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总 趋势和总方向是前进上升的。 (1)事物前进、上升运动的趋势是由辩证否定的本性决定的。 (2)经过对立面的两次否定,两次转化,形成一个发展周期。 (③)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出现了出发点的复归:仅仅是某些特点的重复,而不是全部 的重复,而且是在高级阶段的重复。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迁回曲折的。 一方面,否定之否定规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的过程;另一方面,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由于某些偶然原因的出现, 事物的发展还可能有暂时的倒退。 (1)事物的发展必然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2)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以后,必须经过一定质的巩固和量的积累,才能在新的基础上产 生新的飞跃。 (③)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也会造成它自身发展的顺利和困难,这就增加了事物发展的曲 折。 (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 线论。 (四)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1)前途是光明的,要树立信心、坚定信念、为理性和目标的实现努力学习勇于实践。 (2)道路是曲折的,要不怕困难、遇见曲折、充分认识前进道路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 巨性,保持清醒的头脑,为克服困难做好充分准备,脚踏实地地在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 道路。 2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或基本环节有哪些?它们的含义、关系和方法论意义是什 13
13 (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就是表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时,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 既有抛弃又有吸收和发扬的关系。说明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 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 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其信条是:"是就是,不是 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二)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1)对一切事物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而应根据客观事物自身的肯定因 素或否定因素谁占主导地位,对事物进行基本肯定或基本否定。它启示我们要对一切事物采 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在考察事物时,必须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 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2)对一切古今中外的文化遗产和文明成果,都应坚持扬弃的原则和态度,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的继承。 (3)防止和反对和批判一切形而上学的错误。一要反对崇洋媚外与闭关自守;二要批 判历史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 20、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原理及其意义是什么? 答: (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总方向是前进上升的,这是事物发 展基本方向和基本趋势。 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和否定阶段)的局限性和 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使事物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总 趋势和总方向是前进上升的。 (1)事物前进、上升运动的趋势是由辩证否定的本性决定的。 (2)经过对立面的两次否定,两次转化,形成一个发展周期。 (3)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出现了出发点的复归;仅仅是某些特点的重复,而不是全部 的重复,而且是在高级阶段的重复。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一方面,否定之否定规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的过程;另一方面,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由于某些偶然原因的出现, 事物的发展还可能有暂时的倒退。 (1)事物的发展必然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2)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以后,必须经过一定质的巩固和量的积累,才能在新的基础上产 生新的飞跃。 (3)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也会造成它自身发展的顺利和困难,这就增加了事物发展的曲 折。 (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 线论。 (四)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1)前途是光明的,要树立信心、坚定信念、为理性和目标的实现努力学习勇于实践。 (2)道路是曲折的,要不怕困难、遇见曲折、充分认识前进道路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 巨性,保持清醒的头脑,为克服困难做好充分准备,脚踏实地地在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 道路。 2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或基本环节有哪些?它们的含义、关系和方法论意义是什
么? 答: (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或基本环节 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与现实、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整体与部分。(一 般是讲前5对,只是考研最后一对考过两次材料题) (二)含义参考教材,关系都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三)分析事物的原因和结果 (1)根据事物之间是否具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必然联系来确定因果联系。 (2)根据条件对具体事物的因果准确定位,把握因果的辩证关系,注意互为因果和因 果异位两种因果转化。 (3)从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等角度,全面分析事物的原因和结果。 (4)正确认识因果分析的重要性 ①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条件。 ②根据因果联系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工作水平。 ③充分注意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克服形而上学简单化的缺陷。 (四)分析事物的必然和偶然 (1)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认识和实践的基础。所以要求我们根据事 物变化的实际情况、条件及其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任何事物都是必然和偶然的统一。所以要根据事物的客观现状和产生、变化的条 件,确认事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以及它们在事物发展中谁占主导地位,从而对事物做出基本 判断:总体上是必然的,但有偶然性:或总体上是偶然的,也有必然性。 (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所以要求我们要以辩证的思维考察事物, 防止或避免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以及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形而 上学的错误。 (4)通过偶然,把握和揭示必然,根据必然认识和把握偶然,从而抓住机遇。“机遇” 对科学研究、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进程都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价值,但是机遇往往偏爱有准 备的头脑(必然性)。不论是科学的发明、发现,还是个人的成长历程,或是某一社会的发 展进程,都无不经历了人们长期的锲而不舍的艰辛劳动,这是抓住“机遇”并使之转化为必 然的必要前提和过程。没有这种必要和必然的前提,机遇就会擦身而过,那怕你已经意识到。 (五)分析事物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1)我们必须立足于现实性,把握现实,对其中的可能性作全面的分析。要区分可能 性和不可能性、不同发展阶段的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非现实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 不同程度的可能性和不同性质的可能性。 (2)只有排除不可能性,才能确认可能性。 (3)在确立行动目标时,首先要从分析多种可能性入手。 (4)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有一个过程,要求我们必须对可能性的程度及量的大小作 充分的估算,尽可能地减少失败。 (5)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这就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各种 必需的条件,促成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可能性转化成现实性:尽可能阻止消除不利于人类发展 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或遇见这种不好的可能性产生的不良后果,做好充分准备,把损害降低 到最低限度。 (六)分析事物的内容和形式 (1)从现实出发,客观分析把握事物的内容与形式。 (2)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所以我们不能将内容与形式人为的割裂开 14
14 么? 答: (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或基本环节 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与现实、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整体与部分。(一 般是讲前 5 对,只是考研最后一对考过两次材料题) (二)含义参考教材,关系都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三)分析事物的原因和结果 (1)根据事物之间是否具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必然联系来确定因果联系。 (2)根据条件对具体事物的因果准确定位,把握因果的辩证关系,注意互为因果和因 果异位两种因果转化。 (3)从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等角度,全面分析事物的原因和结果。 (4)正确认识因果分析的重要性 ①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条件。 ②根据因果联系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工作水平。 ③充分注意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克服形而上学简单化的缺陷。 (四)分析事物的必然和偶然 (1)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认识和实践的基础。所以要求我们根据事 物变化的实际情况、条件及其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任何事物都是必然和偶然的统一。所以要根据事物的客观现状和产生、变化的条 件,确认事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以及它们在事物发展中谁占主导地位,从而对事物做出基本 判断:总体上是必然的,但有偶然性;或总体上是偶然的,也有必然性。 (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所以要求我们要以辩证的思维考察事物, 防止或避免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以及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形而 上学的错误。 (4)通过偶然,把握和揭示必然,根据必然认识和把握偶然,从而抓住机遇。“机遇” 对科学研究、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进程都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价值,但是机遇往往偏爱有准 备的头脑(必然性)。不论是科学的发明、发现,还是个人的成长历程,或是某一社会的发 展进程,都无不经历了人们长期的锲而不舍的艰辛劳动,这是抓住“机遇”并使之转化为必 然的必要前提和过程。没有这种必要和必然的前提,机遇就会擦身而过,那怕你已经意识到。 (五)分析事物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1)我们必须立足于现实性,把握现实,对其中的可能性作全面的分析。要区分可能 性和不可能性、不同发展阶段的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非现实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 不同程度的可能性和不同性质的可能性。 (2)只有排除不可能性,才能确认可能性。 (3)在确立行动目标时,首先要从分析多种可能性入手。 (4)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有一个过程,要求我们必须对可能性的程度及量的大小作 充分的估算,尽可能地减少失败。 (5)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这就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各种 必需的条件,促成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可能性转化成现实性;尽可能阻止消除不利于人类发展 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或遇见这种不好的可能性产生的不良后果,做好充分准备,把损害降低 到最低限度。 (六)分析事物的内容和形式 (1)从现实出发,客观分析把握事物的内容与形式。 (2)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所以我们不能将内容与形式人为的割裂开
来,不讲内容或忽视形式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3)根据内容与形式的复杂多样性和具体条件来确认具体事物的处理和发展应采用什 么形式或以什么形式来反映内容,处理问题。 (4)立足内容,从内容出发来利用和改造形式,反对形式主义。 (5)利用和创造各种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虚无主义。 (七)分析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1)现象和本质的对立决定了科学研究、科学认识的必要性。 (2)从现象入手,分清真相和假象,排除错觉是揭示本质的前提条件。因为本质是现 象的反映,任何现象不论真假都是对本质的某种反映。 (3)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给我们认识事物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方法,即透过现象看 本质的方法。怎样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呢? ①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丰富的、合乎实际的现象材料。 ②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抽象方法对现象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并去伪存真。 ③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之后,认识过程并没有终结,而应该由初级本质深入到二级本质, 以至无穷。 ④对本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对于我们看清形势、科学研究都有着重要 指导意义。 抓住本质的关键是从真相中概括和总结出共性与特质,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22、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联系和区别。 答: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1)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本质上都是反映论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 反映。 (2)一切唯心主义认识论本质上都是先验论 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 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 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 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差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对唯物主义的 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的、机械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存 在三个历史局限性: (1)旧唯物主义离开社会实践和人的历史发展来考察人及人的认识问题。 旧唯物主义把人看成纯粹自然的人,设想一个脱离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而存在的抽象的 人,把人混同于一般动物,因而认为人只能消极地、被动地适应外界环境,抹杀了人的自觉 能动性,也就把人的认识看成只能是对客观事物的消极被动的反映。 15
15 来,不讲内容或忽视形式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3)根据内容与形式的复杂多样性和具体条件来确认具体事物的处理和发展应采用什 么形式或以什么形式来反映内容,处理问题。 (4)立足内容,从内容出发来利用和改造形式,反对形式主义。 (5)利用和创造各种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虚无主义。 (七)分析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1)现象和本质的对立决定了科学研究、科学认识的必要性。 (2)从现象入手,分清真相和假象,排除错觉是揭示本质的前提条件。因为本质是现 象的反映,任何现象不论真假都是对本质的某种反映。 (3)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给我们认识事物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方法,即透过现象看 本质的方法。怎样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呢? ①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丰富的、合乎实际的现象材料。 ②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抽象方法对现象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并去伪存真。 ③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之后,认识过程并没有终结,而应该由初级本质深入到二级本质, 以至无穷。 ④对本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对于我们看清形势、科学研究都有着重要 指导意义。 抓住本质的关键是从真相中概括和总结出共性与特质,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22、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联系和区别。 答: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1)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本质上都是反映论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 反映。 (2)一切唯心主义认识论本质上都是先验论 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 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 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 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差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对唯物主义的 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的、机械的 、消极被动的反映论,存 在三个历史局限性: (1)旧唯物主义离开社会实践和人的历史发展来考察人及人的认识问题。 旧唯物主义把人看成纯粹自然的人,设想一个脱离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而存在的抽象的 人,把人混同于一般动物,因而认为人只能消极地、被动地适应外界环境,抹杀了人的自觉 能动性,也就把人的认识看成只能是对客观事物的消极被动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