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微丘地形参照平原区选线注查利用地形协调平纵线形): 序特注意候向士石方的平南,结合地形束碳半面及级面。 ,路线平面往往迂国曲折、纵面起伏。等级高的路线线直坡缓,等级低的路线则结合地形 4沿溪线 公方向布设路线。线的走向与等高线本一。 ②河岸法择 ③洪水位年 1)河谷选 谷走向应与路线走向基木玫 的河谷 ①和处达大船是地皮视珍东自达发越芳关的行作为格能是平 处理好上下游的衔接 ②地质条件】 ①避免路基直接受沃水侵表 ②如无法避免 ①当问谷较开佩,横坡较缓且地质良好时,路线位置应设在不受洪水冲刷的阶地上: 沿分水岭一侧山坡爬上山脊,在适当地点穿越垭口,再沿一测山坡下降的路钱。 ②过岭标 ②口两侧展线力索 ①高程较 、靠近路线短捷顺直 件较好 ④展线条件较好 Ⅱ.选择被岭高科 过岭方式 @道穿过(当日挖深在20一30m以上,特别是撞口瘦薄时), 适择原则 两侧展线方案及过岭方式等因素确定 商还位考地交语组与交道量、纵限制、工水平。 用延长路线的办法,逐渐升坡克服高差。 D从口向两 展钱不足或展线过长 ①越峻路线的纵坡应力求均匀,平均飙坡及纵坡长度应严格遵瓢《标准》的规定:@一般不应设置反坡,特殊情况下设置反坡时,应予以比较论 将线 山脊线是指公路沿分水岭方向所布设的路线。一般服从路线走向,分水线平顺直缓,起伏不大,斧肥厚,逐口间山坡的地形、地质情况较好的山脊
重丘——重丘地形指连绵、起伏的山丘,具有深谷和较高的分水岭,地面自然坡度一般在20°以上。路线平、纵面大部分受地形限制。 丘陵区是介于平原和山岭之间的地形区,一般具有岭低脊宽、山丘连绵、分水岭较多、垭口不高等特点,因此布线方案较多。 特点:微丘地形参照平原区选线(注意利用地形协调平纵线形); 重丘地形参照山岭区选线(注意平、纵、横三者相协调); 应特别注意横向土石方的平衡,结合地形兼顾平面及纵面。路线平面往往迂回曲折、纵面起伏。等级高的路线线直坡缓,等级低的路线则结合地形 多起伏转折。 3.山岭区选线 特点:地形复杂;地质、气候、水文等变化较大。 选线类型:沿河(溪)线越岭山脊线 4.沿溪线 公路沿河谷方向布设路线,路线总的走向与等高线基本一致。 ①河谷选择; ②河岸选择; ③洪水位的考虑; ④线位的选择。 (1)河谷选择 ①河谷走向应与路线走向基本一致; ②选择两岸开阔、地质条件较好、纵坡及岸坡较平缓的河谷; ③当河谷上下游纵坡相差较大时,应根据定线的平均坡度,处理好上下游的衔接; ④应避免选择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珍贵、自然景观秀美的河谷作为路线走廊。 (2)河岸选择 ①地形条件; ②地质条件; ③农田及城镇分布条件。 (3)洪水位的考虑 ①避免路基直接遭受洪水侵袭; ②如无法避免,路基应设置防护措施; ③路线设计高程:设计洪水位+0.5m。 (4)线位的选择 ①当河谷较开阔,横坡较缓且地质良好时,路线位置应设在不受洪水冲刷的阶地上; ②当河谷狭窄,横坡较陡且地质不良时,路线宜避开山坡,并与外移建桥方案比较; ③当河谷弯曲时,可根据山嘴或河湾的实际情况,采取沿河绕行或取直方案。 5.越岭线 沿分水岭一侧山坡爬上山脊,在适当地点穿越垭口,再沿一侧山坡下降的路线。 ①垭口的选择 ②过岭标高 ③垭口两侧展线方案 ④越岭路线纵坡 Ⅰ.垭口的选择 ①高程较低、靠近路线短捷顺直 ②山体较薄 ③地质条件较好 ④展线条件较好 Ⅱ.选择越岭高程 过岭方式: ①浅挖低填垭口(适用于过岭地段山坡平缓,垭口宽而厚的地形); ②深挖垭口(适用于垭口比较瘦削时); ③隧道穿过(当垭口挖深在20~30m以上,特别是垭口瘦薄时)。 选择原则: ①根据道路等级、地形、地质、两侧展线方案及过岭方式等因素确定; ②使引线和隧道总的建设费用最小; ③越岭隧道高程还应考虑交通组成与交通量、纵坡限制、施工水平。 Ⅲ.越岭展线 展线就是采用延长路线的办法,逐渐升坡克服高差。 ①从垭口向两侧放线,避免展线不足或展线过长; ②在上游应尽量利用支沟侧谷合理展线,使路线尽早降入主河沟的开阔台地。 Ⅳ.路线纵坡; ①越岭路线的纵坡应力求均匀,平均纵坡及纵坡长度应严格遵照《标准》的规定;②一般不应设置反坡,特殊情况下设置反坡时,应予以比较论 证。 6.山脊线 山脊线是指公路沿分水岭方向所布设的路线。一般服从路线走向,分水线平顺直缓,起伏不大,脊肥厚,垭口间山坡的地形、地质情况较好的山脊 是较好的布线条件。 主要包括:分水岭的选择;选择控制垭口;侧坡的选择;控制垭口间的平均坡度
②控制垭口选择 坡选择和试坡布线,选择控制点。 ③侧坡达择 、坡度平缓:若控制垭口间平均坡度超过栽定,则应视具体地形、地质条件,果用深挖、早桥、隧道等工程指施。 ①桥头路线的布授 道路跨越文流的桥头设线 》路线支流的桥位选择:立从支河(沟)口直跨 ,线形好,标准较高。但桥跨工程量大、基础较深 线较长,线形较差,标准较低桥头引道常采用较小半径。不利于行车。但绕线方案桥跨孔径较小,基条件较好。 可,以争收桥袖线与河流成牧大的交角,改善桥头线形 在与路线接近平行的顺直河段上跨河。桥头引道乘以舒顺,应尽量遥免:若无法避免时则应设置斜桥、修政桥头线形或布置一段弯桥。 8道胡口路线布设 接应 道线形相协调 一致,并满足公路停车或会车视距的要求: 第三章道路纵断面设计 2.最大织坡、最小纵坡、坡长限制、缓和坡段、平均织坡、合成坡度、竖曲线要素计算及经曲线最小半径、平纵线形组合设计要点。 3.1概述 纵断面:用一曲面沿道路中线竖直切,展开成平面称道路的纵断面。 路的性后 任务 情况、竖曲线半径大小以及与平面线形的组合关系等进行综合设计,从而设计出纵玻合理、线形平顺圆的理线形,以达到行车安全、快速、舒 的目的 新建高速公路和一缓公路采用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标高,二、三、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和如宽路段则是指在设置超高如宽之前 该处桥商公路 一般按新建公路的规定办理,也可以采用中央分隔带中线或行车道中线标高。 对城市道路而。路基设计标高一是指车行道中心 第二,纵坡度的表示方式不用角度,而用百分数(%),即每一百米的路线长度其两端高差几米,就是该路段的飘拔,其上垃为“+”,下坡 们某卧路长度为80.高若为+2,被度为25.(+20*10+25% 般认为3%的纵坡对汽车行驶不造成困难。采用大于5%的飒坡时,应慎重考虑。 考排水, 般不小于最小纵坡要求 3.2纵坡设计 32.1纵坡度 品大拟被 飘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采用的极限值 一装的大本格许物为性楼的长、传限及是、害资公度吉的清性一 、道路等级 自然条件 ·车辆行驶安全以及工程的、运营经济
①分水岭的选择 分水岭的方向不能过远偏离路线总方向;分水岭平面不应过于迂回曲折,纵面上各垭口的高差不宜过于悬殊。 ②控制垭口选择 当分水岭方向顺直,地形平缓时,每个垭口都可暂定为控制点;如果地形起伏较大,变化频繁,各垭口高低悬殊,一般高垭口之间的低垭口即为路 线的控制点;有支脉横隔的情况下,并排相距不远的几个垭口中选择与前后联系较好的垭口;选择垭口应综合考虑分水岭两侧山坡的布线条件,通过侧 坡选择和试坡布线,选择控制点。 ③侧坡选择 选择坡面整齐、横坡平缓、地质条件好、无支脉横隔的向阳一侧;两侧布设条件相近时,进行综合比较选定。 ④控制垭口间的平均坡度 两控制垭口之间应力求距离短捷、坡度平缓;若控制垭口间平均坡度超过规定,则应视具体地形、地质条件,采用深挖、旱桥、隧道等工程措施, 也可利用侧坡、山脊等有利地形展线。 7.道路线形与桥隧的配合 ①桥头路线的布设 关于跨河桥位的选择,按路线与河流的关系,有跨支流与跨主河两类; 一般小桥可以与河流斜交,而大中桥一般考虑直交,两者的桥头引线都必须妥善处理,符合标准规定。 Ⅰ.道路跨越支流的桥头设线 1) 路线跨支流的桥位选择:a. 从支河(沟)口直跨; b. 绕进支沟上游跨越。 直跨方案路线短,线形好,标准较高,但桥跨工程量大、基础较深。 绕线方案路线较长,线形较差,标准较低,桥头引道常采用较小半径,不利于行车。但绕线方案桥跨孔径较小,基础条件较好。 Ⅱ.利用河弯或“S”形河段跨主河,以争取桥轴线与河流成较大的交角,改善桥头线形; Ⅲ.适当斜交改善桥头线形。 在与路线接近平行的顺直河段上跨河,桥头引道难以舒顺,应尽量避免;若无法避免时则应设置斜桥、修改桥头线形或布置一段弯桥。 8.隧道洞口路线布设 ①隧道以采用直线线形为宜; ②隧道洞口的连接线应与隧道线形相协调; ③隧道洞口的连接线的纵坡应有一段距离与隧道纵坡保持一致,并满足公路停车或会车视距的要求; ④当隧道净宽大于该公路等级路基宽度时,在两端洞口连接线不小于50m的范围内应同隧道等宽,并设计过渡段与之衔接。如隧道净宽小于该公路 路基宽度时,两端洞口连接线仍按该等级公路的标准路基宽度设计,在隧道洞口端墙外设置过渡段与之衔接。 第三章道路纵断面设计 本章学习要求 1.纵断面的概念和线形组成要素 2.最大纵坡、最小纵坡、坡长限制、缓和坡段、平均纵坡、合成坡度、竖曲线要素计算及竖曲线最小半径、平纵线形组合设计要点。 3.1概述 纵断面:用一曲面沿道路中线竖直剖切,展开成平面称道路的纵断面。 路线纵断面图:反映路线在纵断面上的形状、位置及尺寸的图形。 纵断面线形设计应根据道路的性质、任务、等级和地形、地质、水文等因素,考虑路基稳定、排水及工程量等的要求,对纵坡的大小、长短、前后 纵坡情况、竖曲线半径大小以及与平面线形的组合关系等进行综合设计,从而设计出纵坡合理、线形平顺圆滑的理想线形,以达到行车安全、快速、舒 适、工程费较省、运营费用较少的目的。 第一,对路基设计标高的规定 新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采用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标高,二、三、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和加宽路段则是指在设置超高加宽之前 该处标高。 改建公路,一般按新建公路的规定办理,也可以采用中央分隔带中线或行车道中线标高。 对城市道路而言,路基设计标高一般是指车行道中心。 第二,纵坡度的表示方式不用角度,而用百分数(%),即每一百米的路线长度其两端高差几米,就是该路段的纵坡,其上坡为“+”,下坡 为“-”。 如某段路线长度为80m,高差为+2m,则纵坡度为+2.5%。(+2/80*100%= +2.5%) 一般认为3%的纵坡对汽车行驶不造成困难。采用大于5%的纵坡时,应慎重考虑。 考虑排水,一般不小于最小纵坡要求。 纵断面设计是路基设计、桥涵设计及其它设计的基础,主要解决道路线形在纵断面上的位置、形状和尺寸问题,在路线纵断面图上决定坡度坡长、竖曲 线半径等数值以及做有关的计算工作。 3.2纵坡设计 3.2.1纵坡度 1.最大纵坡: 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采用的极限值。 最大纵坡的大小将直接影响路线的长短、使用质量、行车安全以及运营成本和工程的经济性。 影响因素: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自然条件、车辆行驶安全以及工程的、运营经济。 限制最大纵坡度的原因:
②汽车下坡时,制动次数增加,制动器易热失效,而驾驶员也容易紧张,引发交道事放。所以,最大纵坡的制定从下坡的安全性来考虑。 公路景大纵坡 设计车 100 80 604030 最大坡(%)3 4 56 78 9 设计速度为120kmh,1O0kmh,80kmh的高遍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钢坡值可增加1%。 3m路唐的平均被不应大于 大、中桥上的纵坡不宜超过4%,桥头引道的纵坡不宜大于5%,位于市镇附近非汽车交通较多的地段,桥上及桥头引道的纵坡均不得大于3%,紧接 在非汽车交细比例较大的路段,可根据具体情况将纵坡适当放缓:平原微丘一般不大于2%一3%,山岭重丘一般不大于4一5%, 城市道路最大纵坡 设计车速(kmh)100806050403020 最大纵坡 一h3455.5678 (%) 极限值 4 6 7 8 地形条件 拔3000400 的高原城市道路的最大飘坡度推荐值按表列数值减小1% 积雪寒冷地区的快速路最大纵坡不应大于3%,其他等级道路最大纵坡不应超过6%。 为方、置边的低填方地和横向特术不地度的向水。防止积水入洛基影响其稳定,规定各级公路的长路受以及其 它横向水不畅的路,均应采用不小于03%的纵坡。 城市道路最小枫坡不应小于0,%,当遇特殊困难路段纵坡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边沟或采用其它持水设施 定义路线两点的高差与路线长度的比 lo=H 二,三、网级公路相对高差20-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干5.5兴 4高原纵坡折诚 海拔高度在3000m以上地区公路最大纵坡应于折减。折减后的纵坡度如小于4%,仍用4%. 高原纵坡折减值 海拔启度(m) 3000-4000 400-5005000以上 折减值(%) 2 3 5坡长限 设置知城收车行驶不礼,下发则因剥车频紧而危及行车安全,应对能坡的长度有所限胡。满足规范 在飘断面设计中,当城的长度达到极限技长时,应安排一段技,用以恢复在酰坡上降低的速度,同时考电下拔的安全需要 (2)最小坡长限制 相驾两个变坡点之间的最小水平长度。 上行车 视觉中断,视距不良 不能满足设置最短竖曲线这一几何条件的要求 各级公纵坡长度限制(m)表3d 120 1w0040020
①汽车如果长时间爬陡坡,容易引起水箱沸腾、气阻,行驶无力,甚至引起发动机熄火,而且汽车的机械磨损也较严重,因此应从汽车爬坡能力考 虑对最大纵坡加以限制。 ②汽车下坡时,制动次数增加,制动器易热失效,而驾驶员也容易紧张,引发交通事故。所以,最大纵坡的制定从下坡的安全性来考虑。 公路最大纵坡 设计车速 (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最大纵坡(%) 3 4 5 6 7 8 9 设计速度为120km/h,100km/h,80km/h的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值可增加1%。 公路改建中,设计速度为40km/h、30km/h、20km/h的利用原有公路的路段,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值可增加1%。 越岭路线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任意连续 3k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 大、中桥上的纵坡不宜超过4%,桥头引道的纵坡不宜大于5%,位于市镇附近非汽车交通较多的地段,桥上及桥头引道的纵坡均不得大于3%,紧接 大、中桥桥头两端引道的纵坡应与桥上纵坡相同。 隧道内纵坡不应大于3%,并不小于0.3%(独立明洞和短于50m的隧道其纵坡不受此限制),紧接隧道洞口的路线纵坡应与隧道内纵坡相同。 在非汽车交通比例较大的路段,可根据具体情况将纵坡适当放缓:平原微丘一般不大于2%~3%,山岭重丘一般不大于4~5%。 城市道路最大纵坡 设计车速(km/h) 100 80 60 50 40 30 20 最大纵坡 (%) 一般值 3 4 5 5.5 6 7 8 极限值 4 5 6 7 8 新建道路应采用小于或等于最大纵坡一般值,改建道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可采用最大纵坡极限值。 除快速路外的其他等级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后,最大纵坡极限值可增加1.0%。 海拔3000~4000m的高原城市道路的最大纵坡度推荐值按表列数值减小1% 积雪寒冷地区的快速路最大纵坡不应大于3.5%,其他等级道路最大纵坡不应超过6%。 2.最小纵坡 为了保证挖方地段、设置边沟的低填方地段和横向排水不畅地段的纵向排水,防止积水渗入路基而影响其稳定,规定各级公路的长路堑路段以及其 它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均应采用不小于0.3%的纵坡。 城市道路最小纵坡不应小于0.3%,当遇特殊困难路段纵坡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边沟或采用其它排水设施 3.平均纵坡 定义:路线两端点的高差与路线长度的比值。 二、三、四级公路相对高差200~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 二、三、四级公路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 任意连续3K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 4.高原纵坡折减 海拔高度在3000m以上地区公路最大纵坡应于折减。折减后的纵坡度如小于4%,仍用4%。 高原纵坡折减值 海拔高度(m) 3000~4000 4000~5000 5000以上 折减值(%) 1 2 3 5.坡长限制 坡长:变坡点与变坡点之间的水平长度。 (1)最大坡长限制(汽车动力性能) 长距离的陡坡对汽车行驶不利,下坡则因刹车频繁而危及行车安全,应对陡坡的长度有所限制。满足规范要求 设置缓和坡段(纵坡不大于3%) 缓和坡段定义: 在纵断面设计中,当陡坡的长度达到极限坡长时,应安排一段坡,用以恢复在陡坡上降低的速度,同时考虑下坡的安全需要。 (2)最小坡长限制 最小坡长是指相邻两个变坡点之间的最小水平长度。 变坡点个数 行车颠簸 视觉中断,视距不良 不能满足设置最短竖曲线这一几何条件的要求 各级公路纵坡长度限制(m)表3-4 设计车速 (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90100011001200 7001000900 1000110011001200 100 (% 200 城市道路坡长限制表3-5 0 0 40 装度(0)556665766576578 城市道路非机动车车行道纵坡限制坡长(m)表36 车种 自行 三轮车、板车 坡度(%) 35 150 3 200 100 2.5 300 150 公路最小坡长表3 最小坡长(m)3025020015012010060 城市道路纵坡城最小长度表38 设计车速(mm)806050403020 坡段最小长度29010140108560 6组合拔长 当选续陡坡是由几个不同受限坡度值的坡段组合而成时,应按不同坡度的坡长限制折算确定。 设计车速为0kmh,某路段设置长度为250m,坡度7%的纵坡,其后紧接3%的纵坡,则其坡长不应超过相应限制坡长的(1-250W500》倍。 在平备 路段,若纵向有纵坡且横向又有超高时,则最大度在纵坡和超高横拔所合成的方向上,这时的最大坡度称为合成坡度。 式中:一合成坡度 :-路线纵坡 。一超高横坡 施,以保证排水通畅 公路最大合成坡度表39 设计车速kmh)1201008060403020 合成坡度(9%)10.010.010.510.510.010.010.0 城市道路合成坡度表3.10 80 000020 合成坡度(%) 65 7 挂:积雪地区各级通路的合成拔度应不于或等于6%
纵坡 坡度 (%) 3 900 1000 1100 1200 - - - 4 700 1000 900 1000 1100 1100 1200 5 - 600 700 800 900 900 1000 6 - - 500 600 700 700 800 7 - - - - 500 500 600 8 - - - - 300 300 400 9 - - - - - 200 200 10 - - - - - - 200 城市道路坡长限制表3-5 设计车速 (km/h) 80 60 50 40 纵坡度(%) 5 5.5 6 6 6.5 7 6 6.5 7 6.5 7 8 纵坡限制坡长 (m) 600 500 400 400 350 300 350 300 250 300 250 200 城市道路非机动车车行道纵坡限制坡长(m)表3-6 车种 坡度(%) 自行车 三轮车、板车 3.5 150 —— 3 200 100 2.5 300 150 公路最小坡长表3-7 设计车速 (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最小坡长(m) 300 250 200 150 120 100 60 城市道路纵坡坡段最小长度表3-8 设计车速(km/h) 80 60 50 40 30 20 坡段最小长度 (m) 290 170 140 110 85 60 6.组合坡长 当连续陡坡是由几个不同受限坡度值的坡段组合而成时,应按不同坡度的坡长限制折算确定。 设计车速为40km/h,某路段设置长度为250m,坡度7%的纵坡,其后紧接5%的纵坡,则其坡长不应超过相应限制坡长的(1-250/500)倍。 7.合成坡度 在平曲线路段,若纵向有纵坡且横向又有超高时,则最大坡度在纵坡和超高横坡所合成的方向上,这时的最大坡度称为合成坡度。 式中: ——合成坡度 –路线纵坡 ——超高横坡 在陡坡急弯处,若合成坡度过大,将产生汽车重心偏移,给行车安全带来影响,为防止汽车沿合成坡度方向滑移,合成坡度应加以限制。 为了保证路面排水,合成坡度的最小值不宜小于0.5%。特别在超高过渡段,合成坡度不宜设计为0%,当合成坡度小于0.5%时,应采取综合排水措 施,以保证排水通畅。 公路最大合成坡度表3-9 设计车速(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合成坡度(%) 10.0 10.0 10.5 10.5 10.0 10.0 10.0 城市道路合成坡度表3-10 设计车速 (km/h) 80 60 50 40 30 20 合成坡度(%) 7 6.5 7 8 注:积雪地区各级道路的合成坡度应小于或等于6%
32.2纵坡设计一般要求 (2)平原微丘区纵坡应均匀、平缓,沿溪线应尽量平缓,越岭线应均匀,尽量不采用极限纵坡,越岭线不应设置反坡 (3)拟坡择应与地形相制 (6)照顾农业机械、农田水利要求 2)起伏不宜频 (3)考虑工程经济性,汽车运营经济性。 (4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合行驶,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 (5)斯面设计应对沿地形、地下管战、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要求综合考电 3.23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 (1)公路路线的控制点主要有起终点、垭口、重要桥梁及特珠场洞、隧道的控制标高,重要城镇通过位置的标高以及受其它因素限制面使路线必 制点是指城巾桥梁桥面标高控制点、立交桥桥面标高控制点、铁路道口标高(按铁路轨顶标高计算、平面交叉相交中心点控制标 高、重要建筑物的地坪标高、满足重要管线最小覆土厚度的控制标高等。 第二类是属于参考性的“控制点”,叫经济点。 *限泥质少的庆烧其 3试:定出直坡线 的工疹校主受是在配标出~控到直”的气西面图上。根据技术标准、透优意国。考想各拉直和能清直的要东以及地后变化情况。初步定织线食线 4调城 ()结合选线意图进行词坡 、对照技术标准或规范进行调城。 核对主要在有控制意义的特珠横断面上进行,如达样高填深挖、挡土墙。重要桥话及人工构造物以及其它重要控制点的新面等 ①与平面线形的合理组合 以得到较佳的空间组合浅形: 置修曲 大要 不设变坡点 ④注意交叉口、城镇、大中桥、隧道等地段路线纵坡的特缘委求。 设置竖曲线 根已定的纵坡和变坡点的设计标高及经曲线半径,即可计算出各桩号的设计标高
控制合成坡度的目的:将合成坡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目的是控制急弯和陡坡的组合,防止车辆在弯道上行驶时由于合成坡度过大而引起的不适和 危险。 3.2.2纵坡设计一般要求 1.公路纵坡设计一般要求 (1)满足规范要求,控制最大纵坡值和限制坡长 (2)平原微丘区纵坡应均匀、平缓,沿溪线应尽量平缓,越岭线应均匀,尽量不采用极限纵坡,越岭线不应设置反坡 (3)纵坡选择应与地形相协调避免断背曲线,较长连续陡坡路段,宜将最陡坡放在底部,接近顶部的纵坡应放缓些。考虑平纵组合 (4)为了利于路面和边沟排水,一般情况下最小纵坡以不小于0.5%为宜 (5)减少深路堑和高路堤,尽量减少填挖方量 (6)照顾农业机械、农田水利要求 2.城市道路纵坡设计一般要求 (1)满足规范要求,城市规划控制标高,满足排水要求。 (2)起伏不宜频繁 (3)考虑工程经济性,汽车运营经济性。 (4)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 (5)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要求综合考虑 3.2.3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 1.准备工作 纵坡设计前,应根据中桩和水准记录点绘出路线纵断面图的地面线,绘出平面直线、平曲线示意图,写出每个中桩的桩号和地面标高以及沿线土壤 地质说明资料,并熟悉和掌握全线有关勘测设计资料,领会设计意图和要求。 2.标注控制点 所谓控制点,就是指影响纵坡设计的高程控制点。 “控制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控制性的“控制点”,控制路线纵坡设计时必须通过它或限制从其上方或下方通过。 (1)公路路线的控制点主要有起终点、垭口、重要桥梁及特殊涵洞、隧道的控制标高,重要城镇通过位置的标高以及受其它因素限制而使路线必 须通过的控制点标高等; (2)城市道路控制点是指城市桥梁桥面标高控制点、立交桥桥面标高控制点、铁路道口标高(按铁路轨顶标高计算)、平面交叉相交中心点控制标 高、重要建筑物的地坪标高、满足重要管线最小覆土厚度的控制标高等。 第二类是属于参考性的“控制点”,叫经济点。 对于山岭重丘区的公路,除应标出控制性质的“控制点”以外,还应考虑各横断面 上横向填挖基本平衡的经济点,以降低工程造价,如图3—2所示。 3.试坡:定出直坡线 试坡主要是在已标出“控制点”的纵断面图上,根据技术标准、选线意图,考虑各控制点和经济点的要求以及地形变化情况,初步定出纵坡设计线 的工作。 4.调坡 (1)结合选线意图进行调坡。 (2)对照技术标准或规范进行调坡。 5.核对 核对主要在有控制意义的特殊横断面上进行。如选择高填深挖、挡土墙、重要桥涵及人工构造物以及其它重要控制点的断面等。 6.定坡 经调整核对合理后,即可确定坡度线。所谓定坡,就是把坡度值、变坡点位置(桩号)和高程确定下来。 纵坡设计还要注意: ①与平面线形的合理组合,以得到较佳的空间组合线形; ②回头曲线路段纵坡的特殊要求; ③大中桥上不宜设置竖曲线,即不宜设变坡点; ④注意交叉口、城镇、大中桥、隧道等地段路线纵坡的特殊要求。 7.设置竖曲线 8.高程计算 根据已定的纵坡和变坡点的设计标高及竖曲线半径,即可计算出各桩号的设计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