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hz G.b/2 Gu2G b/2h ②行车的滑动稳定性 横向摩擦力系数 -9G 发生滑动:o.G<x 防止汽车产生横向侧滑,所以:≤ R2y2g0±a厂V2I27x9±) -0,20,已感到有曲线存在,稍感不稳定: -03.感到有曲线存在不 0远经济性 R-v227+) 以上结 一般情况下采用的平曲最小半径一般值:横向力系数一般取0.05一006 公路《标准: 1-0.035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一0.06,t一0.015. (4)圆曲线最大半径 自线最小长度 限树曲线长度的原医 ③视觉要求(减缓小转角引起的祝觉误差)· 定平曲线最小长度,一般值取最小值的3倍 ②小转角平曲线最小长度: 透成急转容的。度去通·或谢近的线部分枝误认为是直线,只有在交点阳近的部分 3圈曲找的运用 ③平纵战形相协调。 圆曲线要素的计算 外距:E=R(se(a2)1) 正数:2T 圆直点:YZ=ZY+ 校正数:=2T.L 试求证D=0Z+J2
(2)圆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 ①行车的横向倾覆稳定性 x · h≥ G· b/2 G·μ· ≥G· b/2h 现代汽车设计一般b≈2h 所以:μ<1.0 ②行车的滑动稳定性 横向摩擦力系数φ2 F= φ2G 发生滑动:φ2G≤ x 防止汽车产生横向侧滑,所以:μ≤ φ2 R ≥v2 /g(φ2± )= V 2 /127×(φ2± ) ③乘客舒适性 μ<0.1,不感到有曲线存在,很平稳; μ=0.15,乘客稍感到有曲线存在,尚平稳; μ=0.20,已感到有曲线存在,稍感不稳定; μ=0.35,感到有曲线存在,不稳定; μ=0.40,有倾车的危险感,非常不稳定; 从舒适感出发,μ值可采用0.10~0.15,随着车速增高,μ值应逐渐减小。 ④营运经济性 从汽车营运经济出发,μ以不超过0.10~0.15为宜; 圆曲线最小半径计算公式: R=V2 /127×(μmax+ ) 以上结果取整可以得出标准规定的圆曲线最小半径 (3)圆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采用的平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横向力系数一般取0.05~0.06 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是指曲线半径较大,离心力较小,靠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力就足以保证汽车安全稳定行驶 所采用的最小半径。 公路《标准》:μ=0.035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μ=0.06, 超=-0.015。 (4)圆曲线最大半径 ①地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大半径圆曲线; ②圆曲线半径以不超过10000m为宜。 2.曲线最小长度 限制平曲线长度的原因: ①驾驶员操作方便(操作方向盘不宜过于频繁); ②行车舒适性(离心加速度变化率不宜过大); ③视觉要求(减缓小转角引起的视觉误差)。 曲线最小长度: ①公路按6s行程确定平曲线最小长度,一般值取最小值的3倍; ②小转角平曲线最小长度; ③路线转角小于7°时,曲线长度看上去较实际长度短。因为在曲线两端附近的曲线部分被误认为是直线,只有在交点附近的部分才能看出是曲线, 这就会给驾驶员造成急转弯的错觉; ④当α<2°时,按α=2°计算。 3.圆曲线的运用 ①与地形相适宜,以采用超高坡度2%~4%的圆曲线半径为宜; ②一般采用大于或接近于圆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条件受限制时,方可用“极限值”; ③平纵线形相协调。 4.圆曲线要素的计算 圆曲线长:L=R×π×α/180 切线长:T=Rtan(α/2) 外距:E=R(sec(α /2)-1) 校正数:J=2T-L 主点桩里程桩号计算 直圆点:ZY=JD-T 圆直点:YZ=ZY+L 曲中点:QZ=YZ-L/2 校核交点里程:JD=QZ+J/2 校正数:J=2T - L 试求证JD=QZ+J/2
例愿I例2.1某弯道交点柱号为水87+44141,-26°52右,R=300m,由上述公式计算得以下曲线要素: K87+369.75 K87+510.42 D K87+44144 213缓和曲线 定义:缓和曲线是设置在直线和圆自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两个同向曲线同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作用:线形缓和:行车缓和:超高加定缓和, 自率新变,缓和战上任一点的半径值与其距离起点的弧长成反比。(三次抛物线、双扭线、同旋线) 回旋曲线:RL=A 直线接缓和曲找衫 2和曲线的最小长度及参数 ()暖和曲线的最小长度 ①考虑离心如速度变化率 p-VnL.R(m/ Lt0.036vR通常p取0.6ms ②考虑驾驶员操作反应时间 L=Y1=13.6VUm) )直线与圆曲线缓和曲线的省略 直线和圆曲线相连, 一般均应设置缓和曲线 小 城市道路不设暖和曲线的圆曲线半径如表所示。 旋线参数 和。宜都地形条件及线形要求商定并与图线径相协。 R接近10Om时,A-R A=R/3 缓和曲线要素的计算: 曲线总长:风na-2B)+2 切线总长:Tn=T+q=(R+△R)tan号+q 外:Eh=(R+△R)sec号-R R 超距:D=2T- 图2缓和线与由线的 HY一一第一缓和画找终点《缓圆点》 Q2—圆曲线中点(中点) 2.2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2.2.1平面线形设计一般原则
例题[例2-1]某弯道交点桩号为K87+441.41,α=26°52´右,R=300m,由上述公式计算得以下曲线要素: 曲线主点桩号计算: JDK87+441.41 -)T71.6 ZY= K87+369.75 +)L140.67 YZ= K87+510.42 -)L/270.33 QZ= K87+440.09 +)J/21.32 JD= K87+441.44 2.1.3缓和曲线 定义:缓和曲线是设置在直线和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两个同向曲线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作用:线形缓和;行车缓和;超高加宽缓和。 1.缓和曲线的性质 曲率渐变,缓和曲线上任一点的半径值与其距离起点的弧长成反比。(三次抛物线、双扭线、回旋线) 回旋曲线:RL=A2 直线接缓和曲线接圆曲线:缓和曲线曲率渐变,道路线形顺适美观 直线接圆曲线:直线与圆曲线连接,线形视觉效果差。 2.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及参数 (1)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 ①考虑离心加速度变化率 ρ=V3 /LR (m/s3 ) L=v∙t=0.036V3 /R 通常ρ取0.6m/s^3 ②考虑驾驶员操作反应时间 L=v∙t=1/3.6Vt(m) 一般采用3s行程,则:L=3/3.6 V=0.83V(m) 缓和曲线长度在实际采用中,常取上述计算值的较大值,并取5m的整数倍 (3)直线与圆曲线缓和曲线的省略 直线和圆曲线相连,一般均应设置缓和曲线。 但当圆曲线半径超过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时,可不设缓和曲线,而直线可以同圆曲线径相连接。 四级公路不设缓和曲线,可用超高和加宽缓和段作为曲率过渡段。 城市道路不设缓和曲线的圆曲线半径如表所示。 回旋曲线参数 RL=A2 缓和曲线参数,宜根据地形条件及线形要求确定,并与圆曲线半径相协调。 R接近100m时,A=R; R小于100m时,A ≥ R; R较大或接近3000m时,A=R/3; R大于3000m,则A<R/3 缓和曲线要素的计算: 五个基本桩: ZH——第一缓和曲线起点(直缓点) HY——第一缓和曲线终点(缓圆点) QZ——圆曲线中点(曲中点) YH——第二缓和曲线终点(圆缓点) HZ——第二缓和曲线起点(缓直点) 2.2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2.2.1平面线形设计一般原则
.长直线的尽头不宜设置小半径的平曲找 4.曲线间直线段长度应满足要求 2.22平面组合线形 1简单形 线一直线 2基本形 直线一回旋线一周曲线一回旋线一直线 为使线形连线、协调,回旋线一贤曲线一国资线的长度之比最好设计为:1:1。 两个同向同旋线不插入圆曲线而径相衔接的线形称为凸形。 两个及两个以上同向回装线,在曲率相等处相互连接的形式称为复合型。 复合型的两个回旋线参数之比以小于1:15为宜,一般用于地形条件受限制路段,或互通式立体交又的匝道、 两个反向圆曲线用回旋线连接起来的组合线形S型 S型相部两个回旋线参数八与A宜相等,设计成对称形。当采用不同的参数时,A与A之比应小于2.0,有条件时以小于15为宜。 S型的两个反向回使线以径相光滑连接为宜,当地形等条件受限必须场入短直线或当两圆曲线的回旋线相互重合时,短直线或重合段的长度应符合 下式规定: LA+A)/40 式中:一反向回线短直线重合段的长。m: R,为大圆曲线半径(m): R,为小圆曲线半径(m)。 6.C形曲线 同向曲线的两回旋线在曲事为零处径向相接的形式,A,与A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7.复曲线 网曲找R 旋线人一直线 个烟径大不设超高最小丰轻时,国旋线可以略: ①小圆曲线按线定设置相当于最小回旋线长的回底线时,其大置与小圆的内移值之差若不超过0.10m时,则回旋线可以省略。 ②大圆半径R与小圆半径R,之比: 若设计车速V20kmh.RR,<15,则回旋线可以省略: 若设计车速V<8Okm,RR,<2.0,则曰旋线可以省略。 C卵形 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鱼线的组合形式,称为卵型。 直线一回旋线A,一圆曲线R,一回旋线一圆曲线R一回旋线A一直线 卵型组合的同旋线参数宜符合下式要求: RP≤ASR 式中:A一回旋线参数:R一小圆曲线半径,(m): 两圈面线率径之比,以R,R,-02一0.8为宜: 两圆由线的间距,D/R,=0.0030.03为直,以免曲幸安化太大: D为两圆曲线间的最小闻距,(m 2.2,3视距 定义:从车道中心线上规定的视线高度,能看到该车道中心线上,高度为1Om的物体的顶点时,沿该车道中心线量得的长度,称为行车视距。 公路设计素 ,道路使用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关系行车的安全与速度。 距、超车视距、会车视距 停车视距,小客车行驶时,当祝点高为12m,物高为0.1m时,驾驶人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障需物前能安全停车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即为 小客车停车视距(简称停车视距 重货车行驶时 ,当视点高为2.0m,物高为0.1m时,驾驶人员自看到裤方障碍物时起,至降碍物前能安全停车所需的最短行车
1.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平面线形指标应均衡、连续,且应与纵面线形和横断面的组合合理协调,平面线形高、低指标之间应逐渐过渡。 3.长直线的尽头不宜设置小半径的平曲线 4.曲线间直线段长度应满足要求 2.2.2平面组合线形 1. 简单形 直线—圆曲线—直线; 2. 基本形 直线—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直线; 为使线形连续、协调,回旋线一圆曲线一回旋线的长度之比最好设计为1:1:1。 3. 凸形 两个同向回旋线间不插入圆曲线而径相衔接的线形称为凸形。 一般情况下最好不采用凸形; 两同向回旋线直接径相衔接。 4. 复合型 两个及两个以上同向回旋线,在曲率相等处相互连接的形式称为复合型。 复合型的两个回旋线参数之比以小于1∶1.5为宜,一般用于地形条件受限制路段,或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匝道。 5. S型: 两个反向圆曲线用回旋线连接起来的组合线形为S型。 S型相邻两个回旋线参数A1与A2宜相等,设计成对称形。当采用不同的参数时,A1与A2之比应小于2.0,有条件时以小于1.5为宜。 S型的两个反向回旋线以径相光滑连接为宜,当地形等条件受限必须插入短直线或当两圆曲线的回旋线相互重合时,短直线或重合段的长度应符合 下式规定: L≤(A1+A2 ) / 40 式中:L—反向回旋线间短直线或重合段的长度,m; A1、A2—回旋线参数。 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大,以R2 / R1=1~1/ 3为宜。 R1为大圆曲线半径(m); R2为小圆曲线半径(m)。 6. C形曲线 同向曲线的两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向相接的形式,A1与A2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7. 复曲线 两同向圆曲线径向相接或用一条缓和曲线连接的形式。 直线—回旋线A1 —圆曲线R1 —圆曲线R2 —回旋线A2-直线 小圆半径大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回旋线可以省略; 小圆半径大于临界曲线半径时: ①小圆曲线按规定设置相当于最小回旋线长的回旋线时,其大圆与小圆的内移值之差若不超过0.10m时,则回旋线可以省略。 ②大圆半径R1与小圆半径R2之比: 若设计车速V≥80km/h,R1 /R2<1.5,则回旋线可以省略; 若设计车速V<80km/h,R1 /R2<2.0,则回旋线可以省略。 C卵形 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形式,称为卵型。 直线—回旋线A1—圆曲线R1—回旋线—圆曲线R2—回旋线A2—直线 卵型组合的回旋线参数宜符合下式要求: R2 /2 ≤ A ≤R2 式中:A —回旋线参数;R2—小圆曲线半径,(m); 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以R2 /R1 = 0.2~0.8为宜; 两圆曲线的间距,D/ R2 =0.003~ 0.03为宜,以免曲率变化太大; D为两圆曲线间的最小间距,(m)。 2.2.3视距 定义:从车道中心线上规定的视线高度,能看到该车道中心线上,高度为10cm的物体的顶点时,沿该车道中心线量得的长度,称为行车视距。 公路设计要素之一,道路使用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关系行车的安全与速度。 1.视距:停车视距、超车视距、会车视距。 (1)停车视距 停车视距:小客车行驶时,当视点高为1.2m,物高为0.1m时,驾驶人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障碍物前能安全停车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即为 小客车停车视距(简称停车视距)。 货车停车视距:载重货车行驶时,当视点高为2.0m,物高为0.1m时,驾驶人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障碍物前能安全停车所需的最短行车距 离,即为货车停车视距
停车视 Sw-S+S+S: S一程块员反应时问内行驶的都离: 一驾驶员开始制动到完全停止时行驶的距离 安全距高 驾驶员发现前方有阵碍物(或迎面驶来的汽车),为防止冲撞面制动,或回避障碍物绕行,都需要一定的距离,最短的距离称为停车视距。 驾驶员反应时间取12时:S,-1,2-1.2×3.6-3 (2)超车视距 在双车道公路上,当视点高为1.2m,物高为1.2m,后车超越前车过程中,从开始驶离原车道处起,至可见道行来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 +S,+S+Sa 最小必要超车视距:S2S,+SS, S—加速行驶距离 S,一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上行驶的距离 S,一超车完毕,超车汽车与对向汽车间安全距离 S一超车汽车从开始加速到超车完毕,对向汽车的行驶距离 两对向行驶的汽车能在同 车道上及时到车所必须的距离。 一殷取停车视距的两倍 ①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采用停车视距, 某些双车道公路还应考忠超车视距的要求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大型车比例高的二、三级公路,应采用货车停车视距对相关路段进行检验 ⑤雪冰地区的停车视距宜适当带长。 2.24路线平而图 、件的餐组是修是公社的漫将城图选来货盘反映了路技的面设、我形和尺才以及公路与调限环续、地形、地物等的关系外是公路胶计文一 工平面图 ①工程可行性研究采用1:100O0的比例尺测绘 步设计 平原微丘区也可采用1:5000,在地形复条地爱的路线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可采用1:500或1:1000 5000-1:200 2路线平面图的内容 地形、地物、路线位置及性号、新陆、平曲线主要柱位与其他主要交通路线的关系、县以上境界,标注水准点、导线点及坐标格网或指北图式、示 出 断链(杯、中桥、能通 桩号不相连接的现象断链有长断前里程后里程>0、短断链(前里程·后里程 <0 .右u,=30P、R,-700米(不设超高的最小平曲线半径为600米),JD,至D,距离为80米,D,左偏,=2边”,R-50米.试排算 D,对应的平曲线各主点桩号。 T,-R,an(a2)-7000.268-18756 L,-R,XxXa,/180-700×314x30W10-366.33 E,=R,(sc(a2)-1)=700x(1.035-1)=24.6 J-2T-L-2x187.56.36633-8列 D K12+300 t 187.56 ZY. K12+112.44 +儿 36.3 YZ K12+478.77 -L2 183.165 K12+295.603
停车视距:小客车行驶时,当视点高为1.2m,物高为0.1m。 停车视距: S停= S1 + S2+S3 S1——驾驶员反应时间内行驶的距离; S2——驾驶员开始制动到完全停止时行驶的距离; S3——安全距离。 驾驶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或迎面驶来的汽车),为防止冲撞而制动,或回避障碍物绕行,都需要一定的距离,最短的距离称为停车视距。 制动距离: K—制动使用系数,一般可在1.2~1.4间使用 驾驶员反应时间取1.2s时:S1=1.2v=1.2×V/3.6=V/3 (2)超车视距: 在双车道公路上,当视点高为1.2m,物高为1.2m,后车超越前车过程中,从开始驶离原车道处起,至可见逆行来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 的最短距离,即为超车视距。 全超车视距:Scq= S1+ S2 + S3+ S4 最小必要超车视距:Scb= 2S2 /3+ S3+ S4 S1——加速行驶距离 S2——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上行驶的距离 S3——超车完毕,超车汽车与对向汽车间安全距离 S4——超车汽车从开始加速到超车完毕,对向汽车的行驶距离 (3)会车视距:两对向行驶的汽车能在同一车道上及时刹车所必须的距离。一般取停车视距的两倍 2.视距的标准规定 ①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采用停车视距; ②二、三、四级公路必须保证会车视距,某些双车道公路还应考虑超车视距的要求; ③公路应间隔设置具有超车视距的路段; ④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大型车比例高的二、三级公路,应采用货车停车视距对相关路段进行检验; ⑤ 雪冰地区的停车视距宜适当增长。 2.2.4路线平面图 路线平面图是路线平面设计的最终成果,它综合反映了路线的平面设置、线形和尺寸以及公路与周围环境、地形、地物等的关系外,是公路设计文 件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公路施工平面图的基本资料。 1.比例尺: ①工程可行性研究采用1∶10000的比例尺测绘 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用1∶2000,平原微丘区也可采用1:5000,在地形复杂地段的路线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可采用1∶500或1∶1000 ③设计文件总说明书平面缩图1:50000~1:200000 2.路线平面图的内容: 地形、地物、路线位置及桩号、断链、平曲线主要桩位与其他主要交通路线的关系、县以上境界,标注水准点、导线点及坐标格网或指北图式、示 出特大桥、大桥、中桥、隧道、路线交叉位置等,图中还应列出平曲线要素表。 断链(brokenchainage)指的是因局部改线或分段测量等原因造成的桩号不相连接的现象.断链有长断链(前里程-后里程>0)、短断链(前里程-后里程 <0) 课堂练习题 JD1桩号为K12+300,右偏α1=30°、R1=700米(不设超高的最小平曲线半径为600米),JD1至JD2距离为800米,JD2左偏α2=22 °,R2=750米。试推算 JD2对应的平曲线各主点桩桩号。 T1=R1 tan(α1 /2)=700×0.268=187.56 L1=R1×π×α1 /180=700×3.14×30/180=366.33 E1=R1(sec(α1 /2)-1)=700×(1.035-1)=24.69 J1=2T1 -L1=2×187.56-366.33=8.79 JD1 K12+300 -)T1 187.56 ZY1 K12+112.44 +)L1 366.33 YZ1 K12+478.77 -)L1 /2 183.165 QZ1 K12+295.605
+2 4.395 JD, K12+300校核无误) T-R-1nn(a2)-70x0194-l45785 L.-R,×x×a4180-750x3.14x22y/180-287.979 730x(1.019-1)=14.0375 2TL2145.5287.979=302 JD,-YZ+(D-T)-K12+478.77+(800-187.56)-k13+91.21 D K13+9121 145.785 ZY: K12+945.425 +L, 287.979 YZ: K13+23.404 L 143.9% 0Z. K13+89.414 +U2 1.5105 JD: K13+90.92(校核无误) 2.3道路选线 道路的基本走向一→路战走廊帝→路线方案→选定线位 23.1道路选线的原则 ①确定多个可行性路钱方案,行方案比选。 ③保护农用耕地 ⑦高速公路,具有干找功能的一级公路,同作为路线控制点的城镇相衔接时,以接减市环线或以支线连接为宜,井与城市发展规划相协调。新建 2.3,2道路选线方法 道路选线的主要方法是 实地逃蜗 、一级公略应采用纸 道客法钱方法之生地 路可深用现场定线 燕本做法:由选线人员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在现场实绝进行粉黎测量,经反复比较,直接法定路线的方法。 基本做法:在已经测得的地形图上,进行路线布局、方案比选,从而在纸上确定路线,将此路线再放到实地的选线方法。 适用生公高生程物及路线方案十分复杂的公路。 基本作法:测得航测图片,建立数字地形模型,把线设计的要求转化为数学模型,将设计数据输入计算机,则计算机技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白动透 线、分析比较、优化。最后自动输出全部设计图表。 1.平原区选线 高原等地形平地区,其地形转征是地面起伏不大。一般自然坡度都在3”以下。 燕本特征 耕地多:建筑设益、居民点较蜜:交通网系较衣田水系网电讯管网较密:水系密布 ,往往排水较闲 ,路线方向应服从略线总方向,平面线形平顺,联系集镇。 微丘 微丘地形指起伏不大的丘陵,地面自然坡度在20°以下,相对高差在0Om以下,设线一般不受地形限制
+)J1 /2 4.395 JD1 K12+300(校核无误) T2=R2 tan(α2 /2)=750×0.194=145.785 L2=R2×π×α2 /180=750×3.14×22/180=287.979 E2=R2(sec(α2 /2)-1)=750×(1.019-1)=14.0375 J2=2T2 -L2=2×145.5-287.979=3.021 JD2=YZ1+(D-T1)=K12+478.77+(800-187.56)=K13+91.21 JD2 K13+91.21 -)T2 145.785 ZY2 K12+945.425 +)L2 287.979 YZ2 K13+233.404 -)L2 /2 143.99 QZ2 K13+89.414 +)J2 /2 1.5105 JD2 K13+90.92(校核无误) 2.3道路选线 道路的基本走向→路线走廊带→路线方案→选定线位 2.3.1道路选线的原则 ①确定多个可行性路线方案,进行方案比选。 ②选择控制点应全面权衡、分清主次 ③不良工程地质地段应进行绕、避、穿等方案比选。 ④保护农用耕地 ⑤保护文物 ⑥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⑦高速公路,具有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同作为路线控制点的城镇相衔接时,以接城市环线或以支线连接为宜,并与城市发展规划相协调。新建二 级公路、三级公路应结合城镇周边路网布设、避免穿越城镇 ⑧平、纵、横设计相互合理组合 2.3.2道路选线方法 道路选线的主要方法是: 实地选线 纸上选线 自动化定线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采用纸上定线并现场核定的方法; 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可采用现场定线,有条件或地形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纸上定线或纸上移线并现场核定的方法。 1.道路选线方法之实地选线 基本做法:由选线人员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在现场实地进行勘察测量,经反复比较,直接选定路线的方法。 适用于:一般用于等级较低、方案比较明确的公路。 2.道路选线方法之纸上选线 基本做法:在已经测得的地形图上,进行路线布局、方案比选,从而在纸上确定路线,将此路线再放到实地的选线方法。 适用于:高等级公路和地形地物及路线方案十分复杂的公路。 3.道路选线方法之自动化选线 基本作法:测得航测图片,建立数字地形模型,把选线设计的要求转化为数学模型,将设计数据输入计算机,则计算机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自动选 线、分析比较、优化,最后自动输出全部设计图表。 特点:自动化选线用电子计算机和自动绘图仪代替人工去作大量、繁重的计算、绘图、分析比较工作,使选线方案更合理、省工省时。这已成为今 后公路选线的发展方向。 1.平原区选线 平原区:指地面起伏变化微小的地区。 平原主要是指一般平原、山间盆地、高原等地形平坦地区,其地形特征是地面起伏不大,一般自然坡度都在3°以下。 基本特征: 耕地多;建筑设施、居民点较密;交通网系较密;农田水系渠网电讯管网较密;水系密布。 从地质和水文条件来看,平原区一般不良地质现象较少,但有时会遇到软土和沼泽地段。平原区地面平坦,往往排水较困难。 应尽可能采用较高的技术标准,路线方向应服从路线总方向,平面线形平顺,联系集镇,一般没有坡度限制。 2.丘陵区选线 微丘——微丘地形指起伏不大的丘陵,地面自然坡度在20°以下,相对高差在100m以下,设线一般不受地形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