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 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3分)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1)(3分)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 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 (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 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 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 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3分)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3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日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 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 答:(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点出景物1分, 说明特点1分。)(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 世渺茫的悲凉之感。(点出“思乡”2分,点出“迟暮”2分。意合即可。) 37、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6分) 恨别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 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4分) 答:(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 的爱国思想。(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 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 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3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 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3 分)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答:(1)(3 分)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 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 (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 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 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 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3 分)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3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 分) 日 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 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 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⑴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 分) ⑵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4 分) 答:(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点出景物 1 分, 说明特点 1 分。)(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 世渺茫的悲凉之感。(点出“思乡”2 分,点出“迟暮”2 分。意合即可。) 37、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6 分) 恨 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 760 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 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4 分) 答:(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 的爱国思想。(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 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 “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3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
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 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自”“空”。(2分)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着一“自”字、“空”字,便 凄清之极,突出了祠堂的荒凉。(2分)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理解了这 点,我们才能体验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婉的情调。(或字里行间寄寓诗人感物思人的 情怀。)(2分) 3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杜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 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 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2分) 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2分)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 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2分)(意思对就可以) 4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 (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 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4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孤雁二首(其二)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矰缴( zeng zhuo)古代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 这首诗题为"孤雁","孤"是全诗的关键。可是,诗中只在最后一句才点出这个字。你认 为诗中除了"独"字之外,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孤"字?试举两例说明 答:暮雨相呼失-"失",失群,在傍晚的冷雨中,他长鸣着呼唤伙伴,可是哪里能找得 到:寒塘欲下迟-"迟",它想在一处寒塘歇歇脚,由于身孤影单,胆怯心疑,迟迟不敢下落: 关月冷相随-它飞越层层关山、重重险塞时,只有冷寂的月光与之为伴。总之,诗人除了直 接描写孤雁之"孤"以外,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暮雨中的相呼而失,寒塘上的欲下而迟,飞 行中的云低月冷,都是孤单的结果和表现。共要求答出两点,每答对一点,2分,分析恰当 分 4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 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自”、“空”。(2 分)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着一“自”字、“空”字,便 凄清之极,突出了祠堂的荒凉。(2 分)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 ,理解了这 一点,我们才能体验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婉的情调。(或字里行间寄寓诗人感物思人的 情怀。)(2 分) 3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 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 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 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2 分) 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2 分)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 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2 分)(意思对就可以) 4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 (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 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4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孤雁二首(其二)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矰缴(zēng zhuó)古代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 这首诗题为"孤雁","孤"是全诗的关键。可是,诗中只在最后一句才点出这个字。你认 为诗中除了"独"字之外,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孤"字?试举两例说明。 答:暮雨相呼失--"失",失群,在傍晚的冷雨中,他长鸣着呼唤伙伴,可是哪里能找得 到:寒塘欲下迟--"迟",它想在一处寒塘歇歇脚,由于身孤影单,胆怯心疑,迟迟不敢下落: 关月冷相随--它飞越层层关山、重重险塞时,只有冷寂的月光与之为伴。总之,诗人除了直 接描写孤雁之"孤"以外,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暮雨中的相呼而失,寒塘上的欲下而迟,飞 行中的云低月冷,都是孤单的结果和表现。共要求答出两点,每答对一点,2 分,分析恰当 1 分。 4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