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存在方式 1、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运动是指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间所发 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因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本性和 存在方式。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不能分离 现代科学可以证明。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事物的静止状态,它把静止理解为运动的特殊状态,这种状 态有两种具体的表现:一是机械运动中的位置没有移动情况;一是事物处在量变阶 段上的相对稳定状态。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它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 的,而静止则是相对的。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 诡辩论 (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和利用事物;承 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的绝对运动。 2、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是一 维性的,而且是由过去、现在到将来一个方向流逝,因而具有不可逆的特性:空间 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现实空间具有三维性特性。认识时空的这些特 性,对人类的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离的,首先,物质运动 是时空的实在内容。离开特定的物质运动过程,时间就是一个无法存在、不可想象 的东西,(如年、月、日等);离开运动着的物质,空间就成了空无一物、不可想象 的虚空。其次,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必须有时间性
11 三、物质的存在方式 1、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运动是指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间所发 生的一切变 化和过程。因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本性和 存在方式。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不能分离, 现代科学可以证明。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事物的静止状态,它把静止理解为运动的特殊状态,这种状 态有两种具体的表现:一是机械运动中的位置没有移动情况;一是事物处在量变阶 段上的相对稳定状态。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它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 的,而静止则是相对的。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 诡辩论。 (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和利用事物;承 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的绝对运动。 2、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是一 维性的,而且是由过去、现在到将来一个方向流逝,因而具有不可逆的特性;空间 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现实空间具有三维性特性。认识时空的这些特 性,对人类的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离的,首先,物质运动 是时空的实在内容。离开特定的物质运动过程,时间就是一个无法存在、不可想象 的东西,(如年、月、日等);离开运动着的物质,空间就成了空无一物、不可想象 的虚空。其次,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必须有时间性
即过程持续的长短和过程发生的先后;运动着的物质必须有空间性,即存在着体积 的大小和坐标的方位 (3)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和相对性 列宁说:“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 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而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要求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为此就必须批判时空观 上的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也必须承认时空的相对性,即把时空的具体特 性看作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在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和相对性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 错误的观点:一是借相对性来否定时空的客观实在性的唯心主义时空观念:二是反 对相对性来固守形而上学不变论的绝对时空观 (4)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具体的物质形态 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则是无限的。承认整个物质世界在时空上的 无限性,对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对时空无限性的证明 则是一个无限的认识过程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或世界统一于物质是唯物主义对世界的本原问题所给出的答 案,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对这个 问题的回答更完满,它不但提出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而且还认为必须依靠科 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这个原理。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辩证唯物主义首先坚持世界的统一性,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坚持一元论,反 对二元论 (2)其次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3)最后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在物质观、运动观、时 空观、意识观、历史观等问题上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 2、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科学和哲学证明
12 即过程持续的长短和过程发生的先后;运动着的物质必须有空间性,即存在着体积 的大小和坐标的方位。 (3)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和相对性 列宁说:“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 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而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要求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为此就必须批判时空观 上的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也必须承认时空的相对性,即把时空的具体特 性看作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在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和相对性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 错误的观点:一是借相对性来否定时空的客观实在性的唯心主义时空观念;二是反 对相对性来固守形而上学不变论的绝对时空观。 (4)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具体的物质形态 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则是无限的。承认整个物质世界在时空上的 无限性,对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对时空无限性的证明 则是一个无限的认识过程。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或世界统一于物质是唯物主义对世界的本原问题所给出的答 案,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对这个 问题的回答更完满,它不但提出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而且还认为必须依靠科 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这个原理。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辩证唯物主义首先坚持世界的统一性,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坚持一元论,反 对二元论; (2)其次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3)最后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在物质观、运动观、时 空观、意识观、历史观等问题上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 2、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科学和哲学证明
(1)科学依靠实证一方面要证明万物的同源性和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要证明 意识的派生性和物质根源性 (2)哲学依靠世界观一方面要揭示“天国”的虚构性和现实根源性,另一方面 要说明意识的依赖性和相对独立性。 (3)科学和哲学的证明都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必须 依靠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来不断地证明 第二节臭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1、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的优先性,但它承认 这些的目的则是服务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因为在它看来人类只有依靠实践活动才能 生存,因此,实践活动就成为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要了解这个现实基础,就必须 首先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实践是标志人的生存方式的哲学范畴。人类为了生存,首先必须进行生产 劳动,因此,生产方式就成为人首要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 方面是人利用工具改造自然的活动;第二个方面是人和人因物质利益而进行的社会 交往活动。为了进行生产劳动,人和人必须联合起来,结成社会组织,形成社会力 量。因此,交往方式就成为人必要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 交往方式;二是政治交往方式;三是思想交往方式 (2)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的物质 生产活动;一种是人类为了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而发生的社会交往活动。显然,第 种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形式,第二种实践活动是在第一种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发生。 除此之外,还派生出了两种实践活动形式:一是从物质生产活动中派生的科学实验 活动;二是从社会交往活动中派生的改造社会关系的社会变革活动 (3)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有三个:首要的特征是客观现实性。物质生产活动、 社会交往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社会变革活动都是客观的现实性的活动。无论是实 践活动的构成要素、活动过程,还是实践活动的结果,都具有客观现实性;其次是
13 (1)科学依靠实证一方面要证明万物的同源性和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要证明 意识的派生性和物质根源性。 (2)哲学依靠世界观一方面要揭示“天国”的虚构性和现实根源性,另一方面 要说明意识的依赖性和相对独立性。 (3)科学和哲学的证明都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必须 依靠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来不断地证明。 第二节 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 一、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1、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的优先性,但它承认 这些的目的则是服务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因为在它看来人类只有依靠实践活动才能 生存,因此,实践活动就成为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要了解这个现实基础,就必须 首先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实践是标志人的生存方式的哲学范畴。人类为了生存,首先必须进行生产 劳动,因此,生产方式就成为人首要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 方面是人利用工具改造自然的活动;第二个方面是人和人因物质利益而进行的社会 交往活动。为了进行生产劳动,人和人必须联合起来,结成社会组织,形成社会力 量。因此,交往方式就成为人必要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 交往方式;二是政治交往方式;三是思想交往方式。 (2)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的物质 生产活动;一种是人类为了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而发生的社会交往活动。显然,第一 种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形式,第二种实践活动是在第一种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发生。 除此之外,还派生出了两种实践活动形式:一是从物质生产活动中派生的科学实验 活动;二是从社会交往活动中派生的改造社会关系的社会变革活动。 (3)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有三个:首要的特征是客观现实性。物质生产活动、 社会交往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社会变革活动都是客观的现实性的活动。无论是实 践活动的构成要素、活动过程,还是实践活动的结果,都具有客观现实性;其次是
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就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 有目的的,是在人的主观意识的自觉指导下进行的活动,是人主动发起的活动;最 后是社会历史性。物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必须是社会性的活动,孤立的个人 不可能进行这些活动,而社会交往活动形成了人的社会性,使物质生产活动和科学 实验活动具有了社会性。实践活动的历史性表明,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历 史条件下进行,因而实践活动必然具有历史局限性,同时实践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 着历史条件,推动着历史发生变化。 2、人类和动物在生存方式上的区别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但人类诞生之后,就逐渐地脱离了动物界,并最终和 动物相区别,这种区别表现在生存方式上,就是人依靠实践活动而生存,动物则依 靠本能活动来生存。具体地说这种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依靠自己的活动所创造的世界而生存,人创造的世界属于人类世界,人 的实践活动就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动物依靠自己的本能而生存,这种本能不能 创造世界,因而动物只能在自然的世界中生存,动物的本能只是自然世界的组成部 分 (2)人为了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生存,必须进行社会交往,组成人类社会,有 了人类社会,才会有人类世界;动物本能的生存着,因而只须发生自然交往,形成 定的种群,这种种群维系着动物的生存和繁衍,保持住自然世界的一个物种。 (3)人类为了创造世界,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不断地扩大社会 组织力量,为此就要学习、创新、实验、进行科学研究,发展高新技术,就要改进 完善社会组织,进行社会制度和社会体制的变革;动物自然地生存着,因而它就只 能按照“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去进化。 以上区别告诉我们,人类的存在方式和动物的存在方式有本质的不同,二者作 为有生命的存在物,他们的存在被称为生存。但在生存方式上,前者是依靠社会实 践方式而生存,后者则是依靠自然本能方式而生存。因此,我们说实践是人类的存 在方式。 、实践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14 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就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 有目的的,是在人的主观意识的自觉指导下进行的活动,是人主动发起的活动;最 后是社会历史性。物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必须是社会性的活动,孤立的个人 不可能进行这些活动,而社会交往活动形成了人的社会性,使物质生产活动和科学 实验活动具有了社会性。实践活动的历史性表明,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历 史条件下进行,因而实践活动必然具有历史局限性,同时实践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 着历史条件,推动着历史发生变化。 2、人类和动物在生存方式上的区别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但人类诞生之后,就逐渐地脱离了动物界,并最终和 动物相区别,这种区别表现在生存方式上,就是人依靠实践活动而生存,动物则依 靠本能活动来生存。具体地说这种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依靠自己的活动所创造的世界而生存,人创造的世界属于人类世界,人 的实践活动就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动物依靠自己的本能而生存,这种本能不能 创造世界,因而动物只能在自然的世界中生存,动物的本能只是自然世界的组成部 分。 (2)人为了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生存,必须进行社会交往,组成人类社会,有 了人类社会,才会有人类世界;动物本能的生存着,因而只须发生自然交往,形成 一定的种群,这种种群维系着动物的生存和繁衍,保持住自然世界的一个物种。 (3)人类为了创造世界,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不断地扩大社会 组织力量,为此就要学习、创新、实验、进行科学研究,发展高新技术,就要改进、 完善社会组织,进行社会制度和社会体制的变革;动物自然地生存着,因而它就只 能按照“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去进化。 以上区别告诉我们,人类的存在方式和动物的存在方式有本质的不同,二者作 为有生命的存在物,他们的存在被称为生存。但在生存方式上,前者是依靠社会实 践方式而生存,后者则是依靠自然本能方式而生存。因此,我们说实践是人类的存 在方式。 二、实践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1、人类世界是人所创造的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前提,因而它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的 优先地位。在这个意义上,它肯定了旧唯物主义的合理性。但它进一步认为,人类 是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生存的,人必须生存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 (1)人类世界是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人化自然界,即被人 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所改造了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即通过社会交往活动所建立的社 会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精神世界,即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基础上,通 过精神生产活动所产生的世界 (2)物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创造了“人化自然界”。被人类活动所改造 了的自然物,成为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成为人们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人们直接 依靠这种“人化自然界”而生存。 (3)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人们通过社会交往活动发生社会关系,并建立起 社会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形成人类社会。人们只有依靠社会力量才能使自然界发 生“人化” (4)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生产 活动形成了人们的主观世界,有了主观世界,人们才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 往活动 2、人类世界的基本特征 人类世界是由人的活动创造的,因而它就具有不同于自然界的一些特征,其基 本特征如下: (1)人类世界具有“人为性”。自然界的存在和变化是自然的、自发的:人类 世界的一切存在和变化都是人为的、自觉的。因为人类世界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 活动所创造的,是依靠人类的实践活动形成的。 (2)人类世界具有“为人性”。人是人类世界的目的,人类世界是为了人的生 存和发展而创建的世界,是以人为核心所建立的“为我性”关系的世界,在这个世 界中人才是自由的;自然界没有目的,也不以人为目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 为桀亡”。 (3)人类世界具有“组织性”。这里所说的组织性,必须结合以上两个特征来
15 1、人类世界是人所创造的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前提,因而它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的 优先地位。在这个意义上,它肯定了旧唯物主义的合理性。但它进一步认为,人类 是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生存的,人必须生存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 (1)人类世界是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人化自然界,即被人 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所改造了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即通过社会交往活动所建立的社 会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精神世界,即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基础上,通 过精神生产活动所产生的世界。 (2)物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创造了“人化自然界”。被人类活动所改造 了的自然物,成为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成为人们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人们直接 依靠这种“人化自然界”而生存。 (3)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人们通过社会交往活动发生社会关系,并建立起 社会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形成人类社会。人们只有依靠社会力量才能使自然界发 生“人化”。 (4)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生产 活动形成了人们的主观世界,有了主观世界,人们才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 往活动。 2、人类世界的基本特征 人类世界是由人的活动创造的,因而它就具有不同于自然界的一些特征,其基 本特征如下: (1)人类世界具有“人为性”。自然界的存在和变化是自然的、自发的;人类 世界的一切存在和变化都是人为的、自觉的。因为人类世界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 活动所创造的,是依靠人类的实践活动形成的。 (2)人类世界具有“为人性”。人是人类世界的目的,人类世界是为了人的生 存和发展而创建的世界,是以人为核心所建立的“为我性”关系的世界,在这个世 界中人才是自由的;自然界没有目的,也不以人为目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 为桀亡”。 (3)人类世界具有“组织性”。这里所说的组织性,必须结合以上两个特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