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被刺 自主预习筒 【语文百花苑】 有的人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 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 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 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 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举得很高,很高 <赏析> 这首诗的语言,既精炼又形象。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橫的形象,凶暴的本质: 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有力的讽刺:把“名 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 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 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深入独到的哲理色彩是本诗的显著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哲理性警句的提炼和使用 上。作者自己曾说过:“诗,要有警句,如果把诗中的每一个文字比作砖瓦,那么警句就是梁柱。”郭小 川也曾指出:诗“要有意味深长的,引人深思的警句”,本诗开头四句,即堪称诗篇的“梁柱”,这“梁 柱”是诗人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的结晶,使人惊醒,引人深思。 【文本链接】 走近作者 本文选自《世界著名通讯社百年好文章一一合众社百年新闻佳作》。 2.背景资料 甘地,印度国大党领袖、民族解放运动著名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者,享有“圣雄”称号 甘地是在公元1867年10月2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甘地中学毕业后,进入大学 念书,但是念得并不顺利,所以决定到英国留学,攻读法律,后来考上了律师资格。在1893年5 月,甘地领导南非印侨反抗白人压迫,也有在印度各地演说过、建造了一个修道院一一真理修道院 后来尼赫鲁成立临时政府,回教联盟却坚持自组巴基斯坦国,国内暴乱四起。甘地四处抚慰难 民受创的心。1948年的1月30日,印度副总理又带来了政府的难题来请教甘地,黄昏五点多中 甘地结束了与副总理的谈话,赶着去主持他最后一场祈祷会,被印度教极右分子开枪暗杀,终年79 岁。杀害甘地的刺客纳特胡拉姆-戈德塞是印度教的一个极端派别的成员,该派别完全拒绝甘地发出 的善意、和平与爱的呼声。 甘地本性节俭,关怀千千万万受苦的众生,想到连换洗衣物都没有的农民在他的面前 缕、一口粮、一枝笔,都成了奢侈的珍宝,谨慎的节用着。 甘地抨击把知识与劳力分为两极的观念。他鼓励劳动,不管在南非的农场、印度的修道院、英 皇的监狱中,他并未减免自己清洁环境的工作。 他为修道院的孩子订制桌椅、编织草鞋、纺纱织布,同时也带领印度三亿人民争取民族自由。 劳心者不该因治理而不服务,劳动也不是专属劳工的天职。甘地对生命充满无私的爱,他爱受苦的 贱民,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挑战种族制度,唤起印度人公平的对待自己的同胞。他爱敌人误入歧途
甘地被刺 自主预习篇 【语文百花苑】 有的人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 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 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 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 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举得很高,很高。 <赏析> 这首诗的语言,既精炼又形象。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 “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有力的讽刺;把“名 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 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 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深入独到的哲理色彩是本诗的显著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哲理性警句的提炼和使用 上。作者自己曾说过:“诗,要有警句,如果把诗中的每一个文字比作砖瓦,那么警句就是梁柱。”郭小 川也曾指出:诗“要有意味深长的,引人深思的警句”,本诗开头四句,即堪称诗篇的“梁柱”,这“梁 柱”是诗人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的结晶,使人惊醒,引人深思。 【文本链接】 1.走近作者 本文选自《世界著名通讯社百年好文章――合众社百年新闻佳作》。 2.背景资料 甘地,印度国大党领袖、民族解放运动著名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者,享有“圣雄”称号 甘地是在公元 1867 年 10 月 2 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甘地中学毕业后,进入大学 念书,但是念得并不顺利,所以决定到英国留学,攻读法律,后来考上了律师资格。在 1893 年 5 月,甘地领导南非印侨反抗白人压迫,也有在印度各地演说过、建造了一个修道院――真理修道院。 后来尼赫鲁成立临时政府,回教联盟却坚持自组巴基斯坦国,国内暴乱四起。甘地四处抚慰难 民受创的心。1948 年的 1 月 30 日,印度副总理又带来了政府的难题来请教甘地,黄昏五点多中, 甘地结束了与副总理的谈话,赶着去主持他最后一场祈祷会,被印度教极右分子开枪暗杀,终年 79 岁。杀害甘地的刺客纳特胡拉姆-戈德塞是印度教的一个极端派别的成员,该派别完全拒绝甘地发出 的善意、和平与爱的呼声。 甘地本性节俭,关怀千千万万受苦的众生,想到连换洗衣物都没有的农民在他的面前,一丝一 缕、一口粮、一枝笔,都成了奢侈的珍宝,谨慎的节用着。 甘地抨击把知识与劳力分为两极的观念。他鼓励劳动,不管在南非的农场、印度的修道院、英 皇的监狱中,他并未减免自己清洁环境的工作。 他为修道院的孩子订制桌椅、编织草鞋、纺纱织布,同时也带领印度三亿人民争取民族自由。 劳心者不该因治理而不服务,劳动也不是专属劳工的天职。甘地对生命充满无私的爱,他爱受苦的 贱民,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挑战种族制度,唤起印度人公平的对待自己的同胞。他爱敌人误入歧途
的灵魂,深信人人具有善性,他要引出人心中的善性,使双方互信互爱。他也爱纯洁的孩子,总是 挪出时间和修道院里的儿童玩。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当时他已是一位很有声望的社会活动家,很快成为国大党的实际领袖。 1919年,面对殖民当局否决印度自治要求、制造阿姆利则惨案和工农群众不断掀起的反英浪潮,甘 地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为这一运动的开创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张用和平的合法手段取 得自治。1922年2月,乔里乔拉发生农民暴力反抗事件,甘地认为这越出了他所规定的范围,因而 宣布停止不合作运动。但英国殖民政府还是逮捕了他,并判了6年徒刑。他在狱中写了自传《我体 验真理的故事》,两年后因病提前获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为取得印度更多的支持,于1942年3月派使节同甘地等 商谈战后自治问题。甘地明确要求英国退出印度,并于8月8日再次发出不合作的号召,第二天, 他与国大党执委会全体成员一起被逮捕,由此触发了全国性大骚动。活动遭到当局的暴力镇压。为 抗议政府暴行,1943年2月10日起,甘地绝食三周,终于使被捕者获释 1947年8月15日,在印度联邦宣布成立之际,制宪会议特意向被称为“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 哲学家、印度自由的灯塔”的甘地致以崇高的敬意。可是此刻,这位伟人却因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 自己未能使印度人团结起来而自责,在加尔各答绝食一天,并从早到晚在手摇纺车上纺纱,当时他 已78岁。距此5个多月之后,这位老人遇刺身亡,他的尸体按印度传统方式进行了火化。终年78 最后,甘地虽然无法拯救他的人民,他心爱的国家分裂了,他关爱的农民依旧贫穷,但他的精 神却永垂不朽 【基础知识积累】 字音、字 噩耗e悲恸欲绝tong骚乱sao晚祷do一刹那cha摩肩接踵zh6ng瞻仰zhdn忧心忡 忡 chong 2、词义 惊惶失措: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惶恐,不知所措 摩肩接踵:踵,脚跟。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多,拥挤 忧心忡忡:忧愁的心情 作探究篇 【课文内容透析】 脉络梳理 被刺孟买骚乱 甘地被刺一甘地被刺经过 甘板刺后的影响 这篇新闻消息是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也就是倒叙的方式。其特点就昰:最重要的、最新鲜的 最吸引人的信息放在最前面(2—7段),然后放次重要的信息(8—-15段),相对来说最不重要的放在结 尾(16段) 2主旨感悟 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圣雄甘地被印度教极右派分子拉姆纳拉姆所刺杀,印度各界人士极度悲痛 虽然孟买等地发生了一些骚乱,但各宗派之间空前团结,这充分体现了印度民族精神的巨大凝聚力。 倒叙手法,扣人心弦 3写法点击 以短小的段落,表达悲痛的感情 地是印度人民心中的“圣雄”,他为了印度人民的解放事业,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但在 民族的仇杀中却遭了毒手。这篇新闻既写圣雄死的过程,也写他死的影响。事情巨大,悲痛巨大。如
的灵魂,深信人人具有善性,他要引出人心中的善性,使双方互信互爱。他也爱纯洁的孩子,总是 挪出时间和修道院里的儿童玩。 1915 年,甘地回到印度,当时他已是一位很有声望的社会活动家,很快成为国大党的实际领袖。 1919 年,面对殖民当局否决印度自治要求、制造阿姆利则惨案和工农群众不断掀起的反英浪潮,甘 地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为这一运动的开创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张用和平的合法手段取 得自治。1922 年 2 月,乔里乔拉发生农民暴力反抗事件,甘地认为这越出了他所规定的范围,因而 宣布停止不合作运动。但英国殖民政府还是逮捕了他,并判了 6 年徒刑。他在狱中写了自传《我体 验真理的故事》,两年后因病提前获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为取得印度更多的支持,于 1942 年 3 月派使节同甘地等 商谈战后自治问题。甘地明确要求英国退出印度,并于 8 月 8 日再次发出不合作的号召,第二天, 他与国大党执委会全体成员一起被逮捕,由此触发了全国性大骚动。活动遭到当局的暴力镇压。为 抗议政府暴行,1943 年 2 月 10 日起,甘地绝食三周,终于使被捕者获释。 1947 年 8 月 15 日,在印度联邦宣布成立之际,制宪会议特意向被称为“过去 30 年来的向导和 哲学家、印度自由的灯塔”的甘地致以崇高的敬意。可是此刻,这位伟人却因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 自己未能使印度人团结起来而自责,在加尔各答绝食一天,并从早到晚在手摇纺车上纺纱,当时他 已 78 岁。距此 5 个多月之后,这位老人遇刺身亡,他的尸体按印度传统方式进行了火化。终年 78 岁。 最后,甘地虽然无法拯救他的人民,他心爱的国家分裂了,他关爱的农民依旧贫穷,但他的精 神却永垂不朽 【基础知识积累】 1、字音、字形 噩.耗è 悲恸.欲绝 tòng 骚.乱 sāo 晚祷.dǎo 一刹.那 chà 摩肩接踵.zhǒng 瞻.仰 zhān 忧心忡. 忡.chōng 2、词义 惊惶失措: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惶恐,不知所措。 摩肩接踵:踵,脚跟。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多,拥挤。 忧心忡忡:忧愁的心情。 合作探究篇 【课文内容透析】 1.脉络梳理 甘地被刺,孟买骚乱 甘地被刺 甘地被刺经过 甘被刺后的影响 这篇新闻消息是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也就是倒叙的方式。其特点就是:最重要的、最新鲜的、 最吸引人的信息放在最前面(2—7 段),然后放次重要的信息(8—15 段),相对来说最不重要的放在结 尾(16 段). 2.主旨感悟 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圣雄甘地被印度教极右派分子拉姆纳拉姆所刺杀,印度各界人士极度悲痛, 虽然孟买等地发生了一些骚乱,但各宗派之间空前团结,这充分体现了印度民族精神的巨大凝聚力。 倒叙手法,扣人心弦。 3.写法点击 以短小的段落,表达悲痛的感情。 甘地是印度人民心中的“圣雄”,他为了印度人民的解放事业,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但在 民族的仇杀中却遭了毒手。这篇新闻既写圣雄死的过程,也写他死的影响。事情巨大,悲痛巨大。如
何反映这一重大事件,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何表达自己悲痛的心情?作者除采用了“倒 金字塔结构”,还在句式上,尤其在自然段的写法上一反写重大事情的集中、酣畅、大篇幅,而是以小 巧、平实取胜。你看全文16段没有一段够得上长段的,最长的是13段,也只不过120字左右,最短 的14段,只有一句话:“当晚,在人民群众的一再请求下,终于让他们瞻仰了甘地的遗容。”这些短的 段落,使我们想见到作者在写这篇新闻时的悲痛之情,好像写一段话也要用尽所有的力气,用尽所有 的感情。所以说,这样小的段落,是很容易表达丰富的、难以言传的感情的。 4.重难点解惑 (1)导语知识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叫“导语”。它要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核心的信息,鲜明 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它包含事件的基本要素。“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虽 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何写好导语 下面举三种常用的写作方法 ①一语破的法。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 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 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 公认为“最佳导语”。 ②设置悬念法。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 续读下去。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 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 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 ③欲擒故纵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1982年10 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 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 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 始好转了呢? (2)课文中的导语包含了哪些要素?这个导语的作用是什么? 人物:甘地。时间:今天。 事件、经过:被一名印度教极端分子行刺身死 地点、结果:印度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孟买爆发了骚乱。 作用:简明扼要地摆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便于读者迅速及时了解主要内容并 吸引进一步读完全篇。是全文的纲,统领了全文 (3)为什么甘地被刺死后,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 莫罕达斯·卡拉姆吕德·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他既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印度最 伟大的政治领袖,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人们尊称他为“圣雄”。甘地被刺后 成千上万的人走上大街,悼念他们的领袖。消息传到孟买,立即爆发了骚乱,印度教徒向穆斯林发动 攻击。人们担心失去了圣雄,无人能控制民众的狂热,整个印度将会陷入混乱 (4)甘地被刺杀的原因是什么? 他主张印度教和穆斯林团结合作,提倡社会改良、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感化。到1942年,他相信 独立是印度唯一的可能的出路。他与英国驻印度最后总督(韦维尔和蒙巴顿)合作制定了印度独立和 分治方案,于1947年8月15日公布。但一些人不满他接受分治法案,拒绝他的非暴力哲学。1948年 1月30日,甘地在新德里被一年轻印度教徒枪杀。 (5)怎么样理解“你来晚了”的含义? 这是圣雄甘地对凶手拉姆.纳拉姆所说的一句话,它表明圣雄甘地为印度民族独立事业,已做出了 力所能工巧匠及的贡献,对他自己来说已无怨无悔,也体现了他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和对民族独立必胜
何反映这一重大事件,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何表达自己悲痛的心情?作者除采用了“倒 金字塔结构”,还在句式上,尤其在自然段的写法上一反写重大事情的集中、酣畅、大篇幅,而是以小 巧、平实取胜。你看全文 16 段没有一段够得上长段的,最长的是 13 段,也只不过 120 字左右,最短 的 14 段,只有一句话:“当晚,在人民群众的一再请求下,终于让他们瞻仰了甘地的遗容。”这些短的 段落,使我们想见到作者在写这篇新闻时的悲痛之情,好像写一段话也要用尽所有的力气,用尽所有 的感情。所以说,这样小的段落,是很容易表达丰富的、难以言传的感情的。 4.重难点解惑 ⑴导语知识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叫“导语”。它要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核心的信息,鲜明 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它包含事件的基本要素。“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虽 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何写好导语? 下面举三种常用的写作方法: ①一语破的法。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 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1945 年 8 月 14 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 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 公认为“最佳导语”。 ②设置悬念法。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 续读下去。 1978 年 6 月 25 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 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 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 往下读。 ③欲擒故纵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1982 年 10 月 14 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 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 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 始好转了呢? ⑵课文中的导语包含了哪些要素?这个导语的作用是什么? 人物:甘地。时间:今天。 事件、经过:被一名印度教极端分子行刺身死 地点、结果:印度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孟买爆发了骚乱。 作用:简明扼要地摆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便于读者迅速及时了解主要内容并 吸引进一步读完全篇。是全文的纲,统领了全文。 ⑶为什么甘地被刺死后,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 莫罕达斯•卡拉姆吕德•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他既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印度最 伟大的政治领袖,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人们尊称他为“圣雄”。甘地被刺后, 成千上万的人走上大街,悼念他们的领袖。消息传到孟买,立即爆发了骚乱,印度教徒向穆斯林发动 攻击。人们担心失去了圣雄,无人能控制民众的狂热,整个印度将会陷入混乱。 ⑷甘地被刺杀的原因是什么? 他主张印度教和穆斯林团结合作,提倡社会改良、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感化。到 1942 年,他相信 独立是印度唯一的可能的出路。他与英国驻印度最后总督(韦维尔和蒙巴顿)合作制定了印度独立和 分治方案,于 1947 年 8 月 15 日公布。但一些人不满他接受分治法案,拒绝他的非暴力哲学。1948 年 1 月 30 日,甘地在新德里被一年轻印度教徒枪杀。 ⑸怎么样理解“你来晚了”的含义? 这是圣雄甘地对凶手拉姆.纳拉姆所说的一句话,它表明圣雄甘地为印度民族独立事业,已做出了 力所能工巧匠及的贡献,对他自己来说已无怨无悔,也体现了他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和对民族独立必胜
的自信心。甘地很早就将绝食付诸行动,走向死神的意愿在凶手行刺之前就有了,所以说“你来晚了”。 他用这种绝食行动进行斗争的选择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亦即在此以前就已出现多次,他早已把生死 置之度外了。况且在宗教中就有生死轮回之说,死也不足为惧。 (6)甘地是玛妮的祖父,为什么她却对悲痛的人群说是“巴普(父亲)死了”呢? 玛妮不是站在血缘的立场说的,而是站在追求和平的公众立场说这句话的。这名话既体现了她的 悲痛心情,又体现了祖父被尊为国你的自豪感。按照印度的习俗,受人尊敬的人都被称为父亲。甘地 是圣雄,公众都视其为最值得尊敬的人。另外,父亲又有一种“上帝”的意思 7)甘地在印度人们的心中处于什么地位? 甘地,是印度民族运动的领袖,被尊称为“圣雄”,是印度民族运动的先驱。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 为民族独立事业而进行的一种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 【名师引领探索】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印度资产阶级民族运动领袖甘地领导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40年代 初,曾掀起3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将印度拖入战争深渊,印度人民同英殖民统治间的民族矛盾激化。大 战结束后,英殖民者为缓和印度人民的反抗和巩固殖民统治地位,采取镇压与怀柔两手政策。1918年 7月,英国颁布标榜将在印度“逐步发展自治体制”,“逐步实现印度的责任政府”的《孟太古一蔡姆 斯福改革方案》。1919年3月,又颁布继续采取高压政策的《罗拉特法》。《罗拉特法》的颁布,激起 印度人民抗议怒潮,各地举行集会、示威和罢工。国大党为了掌握反英斗争的领导权,迫使英国让步 于1920年12月,在那格普尔会议上通过了甘地拟定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方案”,宣布要以和平的合 法的手段取得自主,并提出一个包括几个连续阶段的不合作运动措施。其主要内容有:拒绝英国授予 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学生退出英办学校:立法机关、法院及政府中服务的人员离职:家家户户 恢复手工纺织,提倡国货,抵制英货:在运动最后阶段拒绝纳税。不合作运动立即得到各阶层人民广 泛响应。许多职员离职,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各阶层群众拒购英国商品,公开烧毁英货,并掀起自 织土布的热潮。1921年国大党领导的不合作运动同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交织在一起,形成民族斗争的 高潮。工农运动突破非暴力限制,全国许多地方发生起义和流血冲突,有的农村建立了农民自己的管 理机构。1922年2月4日,发生了联合省曹里曹拉村农民袭击警察所,打死向群众开枪的21名警察 和一名更夫,烧毁警察所和破坏铁路的事件。甘地指责曹里曹拉事件违反了“非暴力”原则,国大党 发表告农民书,指责农民运动中的“不道德行为”。2月11-12日,国大党在巴多利召开紧急会议 通过了在全国无限期地停止不合作运动的决议,要求国大党地方委员会动员农民交租纳税,规定今后 只允许开展在国大党地方组织领导下的局部斗争。在英殖民当局血腥镇压和国大党妥协投降方针下, 1920-1922年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宣告失败。 1929年开始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了印度民族矛盾,印度人民反英斗争重新高涨。在工农 运动推动下,1929年12月,国大党拉合尔代表大会通过了“争取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1930年1 月底,甘地向印度总督提出的11项要求被拒绝后,宣布开展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30年3月 12日,甘地率领78名信徒从阿麦达巴德出发,4月初到达丹地海滨。甘地等人一路上自煮食盐3个星 期,以示公开反对英殖民当局的“食盐专卖法”。沿途许多农民和放弃职位的200名村长加入斗争行列 食盐进军”点燃了全印抗英斗争浪潮,标志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开始。甘地极力设法使群众 动限制在和平抵制的范围内。但群众斗争冲破规定,示威游行、罢工、抗税斗争继续发展,不少地区 爆发了武装起义。英国殖民者使用反革命两手策略,时而采取白色恐怖的镇压手段,逮捕甘地、尼赫 鲁等运动领导人和十几万群众:时而召开圆桌会议,进行欺骗性谈判。以甘地为首的国大党采取妥协 退让政策,于1931年3月与英国驻印度总督欧文签订《甘地一欧文协定》,使群众斗争日趋低落。1934 年5月,国大党宣布无条件终止不合作运动。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失败
的自信心。甘地很早就将绝食付诸行动,走向死神的意愿在凶手行刺之前就有了,所以说“你来晚了”。 他用这种绝食行动进行斗争的选择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亦即在此以前就已出现多次,他早已把生死 置之度外了。况且在宗教中就有生死轮回之说,死也不足为惧。 ⑹甘地是玛妮的祖父,为什么她却对悲痛的人群说是“巴普(父亲)死了”呢? 玛妮不是站在血缘的立场说的,而是站在追求和平的公众立场说这句话的。这名话既体现了她的 悲痛心情,又体现了祖父被尊为国你的自豪感。按照印度的习俗,受人尊敬的人都被称为父亲。甘地 是圣雄,公众都视其为最值得尊敬的人。另外,父亲又有一种“上帝”的意思。 ⑺甘地在印度人们的心中处于什么地位? 甘地,是印度民族运动的领袖,被尊称为“圣雄”,是印度民族运动的先驱。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 为民族独立事业而进行的一种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 【名师引领探索】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印度资产阶级民族运动领袖甘地领导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 40 年代 初,曾掀起 3 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将印度拖入战争深渊,印度人民同英殖民统治间的民族矛盾激化。大 战结束后,英殖民者为缓和印度人民的反抗和巩固殖民统治地位,采取镇压与怀柔两手政策。1918 年 7 月,英国颁布标榜将在印度“逐步发展自治体制”,“逐步实现印度的责任政府”的《孟太古—蔡姆 斯福改革方案》。1919 年 3 月,又颁布继续采取高压政策的《罗拉特法》。《罗拉特法》的颁布,激起 印度人民抗议怒潮,各地举行集会、示威和罢工。国大党为了掌握反英斗争的领导权,迫使英国让步, 于 1920 年 12 月,在那格普尔会议上通过了甘地拟定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方案”,宣布要以和平的合 法的手段取得自主,并提出一个包括几个连续阶段的不合作运动措施。其主要内容有:拒绝英国授予 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学生退出英办学校;立法机关、法院及政府中服务的人员离职;家家户户 恢复手工纺织,提倡国货,抵制英货;在运动最后阶段拒绝纳税。不合作运动立即得到各阶层人民广 泛响应。许多职员离职,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各阶层群众拒购英国商品,公开烧毁英货,并掀起自 织土布的热潮。1921 年国大党领导的不合作运动同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交织在一起,形成民族斗争的 高潮。工农运动突破非暴力限制,全国许多地方发生起义和流血冲突,有的农村建立了农民自己的管 理机构。1922 年 2 月 4 日,发生了联合省曹里曹拉村农民袭击警察所,打死向群众开枪的 21 名警察 和一名更夫,烧毁警察所和破坏铁路的事件。甘地指责曹里曹拉事件违反了“非暴力”原则,国大党 发表告农民书,指责农民运动中的“不道德行为”。2 月 11—12 日,国大党在巴多利召开紧急会议, 通过了在全国无限期地停止不合作运动的决议,要求国大党地方委员会动员农民交租纳税,规定今后 只允许开展在国大党地方组织领导下的局部斗争。在英殖民当局血腥镇压和国大党妥协投降方针下, 1920—1922 年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宣告失败。 1929 年开始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了印度民族矛盾,印度人民反英斗争重新高涨。在工农 运动推动下,1929 年 12 月,国大党拉合尔代表大会通过了“争取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1930 年 1 月底,甘地向印度总督提出的 11 项要求被拒绝后,宣布开展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30 年 3 月 12 日,甘地率领 78 名信徒从阿麦达巴德出发,4 月初到达丹地海滨。甘地等人一路上自煮食盐 3 个星 期,以示公开反对英殖民当局的“食盐专卖法”。沿途许多农民和放弃职位的 200 名村长加入斗争行列。 “食盐进军”点燃了全印抗英斗争浪潮,标志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开始。甘地极力设法使群众运 动限制在和平抵制的范围内。但群众斗争冲破规定,示威游行、罢工、抗税斗争继续发展,不少地区 爆发了武装起义。英国殖民者使用反革命两手策略,时而采取白色恐怖的镇压手段,逮捕甘地、尼赫 鲁等运动领导人和十几万群众;时而召开圆桌会议,进行欺骗性谈判。以甘地为首的国大党采取妥协 退让政策,于 1931 年 3 月与英国驻印度总督欧文签订《甘地—欧文协定》,使群众斗争日趋低落。1934 年 5 月,国大党宣布无条件终止不合作运动。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失败
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英在东南亚节节败退。1942年3月日军占领英属缅甸,战火有蔓延 到印度之势。甘地于1942年7月向日本递交公开信。公开信说,若英国撤出印度后日本想要进入印度, 那么“我们印度必定竭尽全力抵抗你们”。与此同时,8月起甘地发动第三次不合作运动,他要求英当 局允许建立印度国民政府,甚至提出“英国滚出印度”的口号。英国殖民当局很快把以甘地、尼赫鲁 为首的国大党大批干部逮捕监禁,运动未出现高潮即停止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愿望,增强了印度人民民族自尊心。它一方面用 不合作”形式动员人民群众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使反英斗争具有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沉重打击了英 国殖民统治:另一方面,又以“非暴力”原则阻止人民群众用暴力推翻现行社会制度,阻碍民族运动 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反映了甘地所代表的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类文欣赏】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波兰布热金卡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 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顛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 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 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一一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 一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 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一一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 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 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 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 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 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 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入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 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 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室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子, 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 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 游戏。 罗森塔尔,全名为埃·姆·罗森塔尔,美国记者,本篇新闻获当年普立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 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形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 集中营和奥斯维辛一比克瑙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
1941 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英在东南亚节节败退。1942 年 3 月日军占领英属缅甸,战火有蔓延 到印度之势。甘地于 1942 年 7 月向日本递交公开信。公开信说,若英国撤出印度后日本想要进入印度, 那么“我们印度必定竭尽全力抵抗你们”。与此同时,8 月起甘地发动第三次不合作运动,他要求英当 局允许建立印度国民政府,甚至提出“英国滚出印度”的口号。英国殖民当局很快把以甘地、尼赫鲁 为首的国大党大批干部逮捕监禁,运动未出现高潮即停止。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愿望,增强了印度人民民族自尊心。它一方面用 “不合作”形式动员人民群众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使反英斗争具有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沉重打击了英 国殖民统治;另一方面,又以“非暴力”原则阻止人民群众用暴力推翻现行社会制度,阻碍民族运动 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反映了甘地所代表的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类文欣赏】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波兰布热金卡电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 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 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 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 —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 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 大约有 12000 名居民,距华沙 120 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 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 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 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 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 400 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 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入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 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 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子, 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 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 游戏。 <导读> 罗森塔尔,全名为埃·姆·罗森塔尔,美国记者,本篇新闻获当年普立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 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形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 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