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把握文章隐晦文字下所蕴涵的作者创作的深意。 3.初步了解文章所涉及的人物在整本小说中的经历,进 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重点 人物在小说中的经历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甄士隐 理解文章隐晦文字下所蕴涵的作者创作的深意 教学方法 幻识通 本课的讲解,应首先介绍《红楼梦》及其作者,使学生对 这部古典名著及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有初步了解,从而引发他 们阅读全书的欲望。其次根据课文特点,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 提炼出文中的主要内容。最后用心体会文字的深刻内涵及作者 创作的深意 29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把握文章隐晦文字下所蕴涵的作者创作的深意。 3.初步了解文章所涉及的人物在整本小说中的经历,进 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重点 人物在小说中的经历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〇 甄 教学难点 士 隐 理解文章隐晦文字下所蕴涵的作者创作的深意。 梦 教学方法 幻 识 本课的讲解,应首先介绍《红楼梦》及其作者,使学生对 通 灵 这部古典名著及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有初步了解,从而引发他 们阅读全书的欲望。其次根据课文特点,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 提炼出文中的主要内容。最后用心体会文字的深刻内涵及作者 创作的深意。 291
Page 296---- 案 语文九年级·上册 教学方法有两选择:如果课前能组织学生看《红楼梦》 电影、《红楼梦》电视连续剧或有关章节的录像,则采取讨 论的方法,集中解决文中的重点问: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 则以教师引导、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讨论,通过教学设计 全过程达到教学目的。下面的教案按后一情况设计编写。 课时安排 3课时(也可做成一个更多课时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就有着这样一位作家,他怀着深挚的爱意 和悲悯,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的眼光,饱 蘸着血与泪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女性的悲剧之歌,刻画了一个又 个美好的女性悲剧形象。几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们洒 下了同情的泪水,为她们的魅力心醉神迷。这部书就是清代文 学家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作 品,感受它永恒的艺术魅力
----------------------- Page 296----------------------- 教 案 语文九年级 ·上册 教学方法有两 选择:如果课前能组织学生看《红楼梦》 电影、《红楼梦》电视连续剧或有关章节的录像,则采取 讨 论的方法,集中解决文中的重点问 ;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 则以教师引导、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 讨论,通过教学设计 全过程达到教学目的。下面的教案按后一 情况设计编写。 课时安排 3 课时 (也可做成一个更多课时的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就有着这样一位作家,他怀着深挚的爱意 和悲悯,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的眼光,饱 蘸着血与泪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女性的悲剧之歌,刻画了一个又 一个美好的女性悲剧形象。几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们洒 下了同情的泪水,为她们的魅力心醉神迷。这部书就是清代文 学家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作 品,感受它永恒的艺术魅力
、介绍作者曹雪芹及其作品(具体内容见教师教学用书) 这个环节如果学生的学习条件允许,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 下预习,然后在课上进行交流,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也可以让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进而达到 更深的交流目的。 、学生自读文章,归纳文章内容。 节选部分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开头到“都云作 者痴,谁解其中味”,简单而概括地讲述了石头的来历及其经 历:第二部分从“出则既明”到结尾,为故事开头,讲述了石 P 头城中甄士隐与和尚茫茫大士、道士渺渺真人及通灵宝玉梦中 的一段邂逅,交代了木石前盟的因缘。 四、布置作业。 理解文章中的虚幻手法(神话和梦境)的作用。 研读课文 1.找出文中隐晦句或谐音词,分析它们的含义 (1)大荒山:荒唐 (2)无稽崖:无稽之谈
二、介绍作者曹雪芹及其作品(具体内容见教师教学用书)。 这个环节如果学生的学习条件允许,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 下预习,然后在课 上进行交流,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也可以让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进而达到 更深的交流目的。 三、学生自读文章,归纳文章内容。 节选部分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开头到“都云作 者痴,谁解其中味”,简单而概括地讲述了石头的来历及其经 历;第二部分从 “出则既明”到结尾,为故事开头,讲述了石 292 ----------------------- Page 297----------------------- 头城中甄士隐与和尚茫茫大士、道士渺渺真人及通灵宝玉梦中 的一段邂逅,交代了木石前盟的因缘。 四、布置作业。 理解文章中的虚幻手法(神话和梦境)的作用。 一、研读课文。 1.找出文中隐晦句或谐音词,分析它们的含义。 (1)大荒山:荒唐。 (2 )无稽崖:无稽之谈
(3)高经十二丈:总应十二钗。 (4)方经二十四丈:照应副十二钗。 (5)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合周天之数 (6)青埂峰:情根,故无补天之用 (7)诗礼簪缨之族:荣国府。 (8)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大观园 (9)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若用此者, 胸中必无好文字,手中断无新笔墨。妙在“无考”。 (10)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 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先驳得妙。将世人欲驳之腐言 二O 预先代人驳尽。妙! (1)《石头记》:本名 士 (12)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此是第一首标诗。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 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 梦幻识通灵 尽, (13)姑苏:金陵 (14)十里:开口先云势利,是隐甄、封二姓之事 (15)仁清:又言人情,为士隐火后伏笔
(3)高经十二丈:总应十二钗。 (4 )方经二十四丈:照应副十二钗。 (5)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合周天之数。 (6)青埂峰:情根,故无补天之用。 (7)诗礼簪缨之族:荣国府。 (8)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大观园。 (9)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若用此 者, 胸中必无好文字,手中断无新笔墨。妙在 “无考”。 (10)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 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先驳得妙。将世人欲驳之腐言 二〇 预先代人驳尽。妙! 甄 (11)《石头记》:本名。 士 隐 (12)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梦 幻 此是第一首标 诗。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 识 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 通 灵 尽。 (13)姑苏:金陵。 (14)十里:开口先云势利,是隐甄、封二姓之事。 (15)仁清:又言人情,为士隐火后伏笔
教 案 语文九年级·上册 (16)葫芦:糊涂。 (17)甄士隐:真事隐。 (18)英莲:应怜。 (19)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 ,便是烟消火灭时。 “惯养娇生笑你痴”是嘲笑甄士隐对自己的女儿英莲过分溺 爱是完全没有意义的,终究是一场空:“菱花空对雪澌澌”指的 是英莲被人贩子拐走后卖给了不懂得怜悯的呆霸王薛蟠,命运 悲惨:“好防佳节元宵后”指的是英莲在元宵佳节时被人拐走 “便是烟消火灭时”指葫芦庙失火烧了甄士隐的房屋,甄家整个 败落于大火之中,最后甄士隐也出家,自然是烟消云散了。 (此处补充小说中英莲的其他相关情节,尤其是关于香菱的 判词,区别《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与续作者高鹗不同的创作理念。) (20)三劫后:佛以世谓“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 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 (21)《石上偈》: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
293 ----------------------- Page 298----------------------- 教 案 语文九年级 ·上册 (16)葫芦:糊涂。 (17)甄士隐:真事隐。 (18)英莲:应怜。 (19)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 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惯养娇生笑你痴”是嘲笑甄士隐对自己的女儿英莲过分溺 爱是完全没有意义的,终究是一场空;“菱花空对雪澌澌”指的 是英莲被人贩子拐走后卖给了不懂得怜悯的呆霸王薛蟠,命运 悲惨;“好防佳节元宵后”指的是英莲在元宵佳节时被人拐走; “便是烟消火灭时”指葫芦庙失火烧了甄士隐的房屋,甄家整个 败落于大火之中,最后甄士隐也出家,自然是烟消云散了。 (此处补充小说中英莲的其他相关情节,尤其是关于香菱的 判词,区别《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与续作者高鹗不同的创作理念。) (20 )三劫后:佛以世谓“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 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 (21 )《石上偈》: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