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转化、互养的排除—U型管试验 菌株A B菌株 基本培养基 无 无 结论:1:野生型不是转化或互养产生的 2:两菌株细胞的直接接触对野生型的产生是必要的 证明:细菌发生了基因重组
3 转化、互养的排除—U 型管试验 无 无 结论:1: 野生型不是转化或互养产生的; 2:两菌株细胞的直接接触对野生型的产生是必要的. 菌株A B菌株 基本培养基 证明:细菌发生了基因重组
二Eco1i性别的发现 1 Hayes的实验 A: met bio thrtleutthitstrs metbio thrtleutthit a X加链霉素str B: mettbiotthr-leu thi-strr X加链霉素 mettbiotthr-leu thi strs 基本培养基:出现菌落 无菌落出现 2结果得出结论 (1) Ecoli有相当于高等生物的性别 (2) Ecoli的遗传物质是由♂→早单向传递的
二 Ecoli性别的发现 1 Hayes 的实验 A: met-bio-thr+leu+thi+strs X 加链霉素 B: met+bio+thr-leu-thi-strr ↓ 基本培养基:出现菌落 met-bio-thr+leu+thi+ strr X 加链霉素 met+bio+thr-leu-thi-strs ↓ 无菌落出现 2 结果得出结论: (1) Ecoli有相当于高等生物的性别 (2) Ecoli的遗传物质是由♂→♀单向传递的. ♂ ♀
3F因子的发现 1) Hayes实验品系Astr♂ 突变(F) 品系Bstr早 X A Strs突变型“♂“ ↓(F)↓加链霉素 不育 Astor“♂” X STrs♂ ↓加链霉素 品系 B strr-♀ X strr♂ ↓(+F) 重组体
3 F因子的发现 1)Hayes实验 品系A strs ♂ ↓突变 品系B strr♀ X A strS 突变型 “♂“ ↓ ↓加链霉素 不育 Astrr “♂” X A strs♂ ↓加链霉素 品系B strr♀ X A strr♂ ↓ 重组体 (- F) (F - ) (+F)
2) Hayes的解释 (1)细菌是有性别的,细菌的性别是由性因子(F) 决定的,F♂,F-早 (2)F因子可以自发地丢失或者得到 F+♂←-P +F F-♀ (3)杂交时产生重组体,双亲之一必需是F+ F+XF-→重组体 质粒:指任何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结构。 附加体:在细胞中或以游离状态或与染色体相结 合状态存在的遗传结构
2)Hayes 的解释 (1)细菌是有性别的,细菌的性别是由性因子(F) 决定的, F +♂, F- ♀ (2)F因子可以自发地丢失或者得到, F +♂ -F +F F- ♀ (3)杂交时产生重组体,双亲之一必需是F +; F + X F- → 重组体 质 粒: 指任何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结构。 附加体: 在细胞中或以游离状态或与染色体相结 合状态存在的遗传结构
三F因子与高频重组 1F基因子的结构 原点 致育基因 配对区城 图6-4环状F因子的模式图 2F因子的整合与切割图6-12图6-13
三 F因子与高频重组 1 F基因子的结构 2F因子的整合与切割 图6-12 图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