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法制现代化的研究范式 1.1若千概念辩析 法制现代化是一·个颇具理论性和现实性的时代论题。本章的 主旨在于初步建立起一种概念框架,以便为该论题的深入研究提 供基本的分析工具和研究范式。在这里有必要首先对相关的若干 概念进行辩析。 对现代化的理解〔)现代化理论作为一种广泛的思潮,乃 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导致这一理论兴起的主要背景,是昔日 的殖民帝国主义体系的崩溃,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秩序的崩遗,以 及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问题。现代化理论的目标之一,就是 探求不同文化背景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共同特征,以 揭示现代化进程的普遍意义。【2)在这一理论目标下,学者们从不 【1】这里年在着“现代化“与“近代化"”这两个概念的关系问题。我按同罗荣渠先生的 考辩,即: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含义和取向是相通的,没有必要加以区别地使用。 参见(现代化新论),北京人学出版杜1993年版.第3-8页。 (2】丁学良先生认为,现代化理论从开始就明确了两个月标:第一,重点是经济发 版的非经济性环境;第二,考虑的不是现代化的独一性而是普道性问题,即不词 文化背景下向现代社会转形的共同特征。参见(现代化理论“的渊源和概念构 架》.刊于(中回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
第·章法制现代化的研究范式 > 同角度对现代化的概念加以界定。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现代化内涵的把握是纷繁多样的 们是,我认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研究中心的一批学者所提出 的现代化概念颇有特色,影响很大。C.E.布莱克试图从历史发生 学意义上对现代化加以理解,认为现代化一词指的是“近几个世纪 以来,由于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导致源远流长的改革进程所呈现的 动态形式。现代化的特殊意义在于它的动态特征以及它对人类# 务影啊的普遍性。它发韧于那种社会能够而且应当转变、变革是 顺应人心的信念和心态。如果一定要下定义的话,那么‘现代化 可以定义为:反映着人控制环境的知识亘古未有的增长,伴随着科 学革命的发生,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各种体制适应迅速变化的各 种功能的过程”。〔)布莱克的定义所强调的是科学革命对社会变 迁的影响以及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深刻变革;并且特指西欧工业 革命前后的历史事态。由此,布莱克区分了现代化与现代性这两 个概念,认为现代性是指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在技术、政治、经济 及社会发展诸领城发生迅速变革所显示出来的共同特性,而现代 化则被用于描述获得这些特性的过程。(2) 〔1)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2】布莱克在他编辑的《比较现代化)书导言中,概括了现代化进程所圣现出来的 四个方面的普遍特性,即:一个社会在“现代"以前使现代化能够起动发展起来的 各种能力的至关熏奖性,知识进展(主要反映在科技革命中)作为杜会变革的首 要源泉的作用,这种作用把现代与只先代区别开来:一个让会在利用知识进 所提供的发展机会方面的能力,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能力:一个社会政 治领袖的各种玫策的有效性,这些政策可以是争取把各民族的价值观传统和制 度传统调节到适合现代化的需要、和有选择地借用其他更发达的社会价值观和 (Camparative Modemization.edited with an Intrduction by Cyril E.Black,Nev Yck,The Free Press,l976.)参见T学良:《~本现代化比较研究的导论一-~回外 “比较现代化”者作述评),刊于(读5)1985年第3期
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料 以研究中国现代化问题著称的G·罗兹曼承继布莱克的方法 论原则,强调要把现代化看作是一个在科学和技术革命影响下,社 会已经或正在发生着变化的过程,是人类历史上社会变革的一个 极其戏剧性的、深远的、必然发生的事例。〔1)他提醒人们,这里所 使用的“现代化”一词并非等同于“工业化”或“西方化”。这是因 为,工业化是发生于现代化社会里的一个过程,并且可是许多过程 中的一个,它不能桶盖现代化概念的全部内容。人们之所以把工 业化和现代化等同起来,这可能源于把过程中的某个因素当作整 体的习惯。尽管现代化与工业化之间有联系,但是二者的重心则 是有差异的。工业化是基于科学技术的变革及其应用所导出的经 济变迁。按照加里·杰里菲的看法,“在20世纪,工业化已成为国 家发展的标志。当以农业和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社会进入工业化时 代时,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决定因素和后果便成 为各个学科发展研究的焦点。工业化的过程虽然扎根于民族社 会,但它又是一种全球性现象,其形成受影响于世界体系的作用 力”。〔2)此外,现代化也不等同于西方化,“西方化”所表明的只是 杜会发展进程中的西方特征,这一词语是建立在和那些首先实行 现代化的国家的模式之联系上的,但这些模式决非只同西方国家 有关系,同时并非所有西方国家都已经高度现代化了。再者,西方 社会发展虽然是现代化的或科技化的,但西方模式却含有非科技 性的因素,如宗教、文艺等。〔3)因之,现代化不必等于西方化,对 〔1】参见G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人民出饭社1989年板,第3一4页。 〔2】里·杰里非、膺纳德·怀曼编:(制造奇迹 一拉美与东亚工业化的道路》,上海 远东出版社19%年版第3页。 〔3)参见金耀基:〈现代化与中国历史一一提供一个理解中国百年来现代史的概念架 构》,刊载于罗菜、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北京大学出版社19 年版,第2-一3页
第一章法制现代化的研究范式 于现代化来说,“西方化”是用词不当的。 MJ.列维则从杜会结构功能主义的立场出发,把现代化视为 整个人类社会的一条普遍发展道路,指出:“现代化毕竞是社会现 实中的希望之垦,是前所未有的生活方式的飞跃。现代化是社会 唯一普遍的出路。”〔1)现代化之所以是人类社会的普遍出路,其 根本原因在于随着时光的流逝,现代化的民族与非现代化的民族 之间必然会发生交往。一旦建立了这种交往联系,不论是否施加 外力,现代化的模式都会被非现代化社会所吸收。当现代化模式 被吸收,原有的传统模式就会在其新旧交替中分离去。随者交往 的产生,现代化的模式就会在其发展方向上起一定的变化一当 然不一定是必然导向成功的变化。这就是现代化的独特之处。由 此,列维向人们提出了确定现代化(相对现代化)和非现代化(相对 非现代化)之间界线的问题,强调现代化是对传统社会的一种历史 性超越。 普林斯顿学派对于现代化的界定,尽管侧重有所不同,但都显 然包涵着这样一个判断: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乃是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和跃进,是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 来所经历的一场涉及社会生活主要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应当 说,这一概念界定突出了现代化的普遍性世界意义,强调它是人类 社会必然的发展进程,因而有其合理性因素。但是,这一界定把传 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对立起来,忽略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内在 转化的相生相容关系。尽管有的学者试图把现代化与西方化区别 开来,但由于他们非现代化的非西方民族与国家走上现代化道 路看作是同现代化的西方民族与国家彼此交往的产物,看作是逐 步纳人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过程,因而抹煞了非西方国家和民族自 【1)MJ小列维:《现代化的后来者与幸存者),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10 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身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实现现代化所具有的独特功用。〔1这就不可 避免地要走上“西方中心主义”的道路。 实际上,从泛的意义上讲,现代化首先是一个变革的概念, 是传统生活方式及其体制向现代生活方式及其体制的历史更替。 这种所史性跃进,导致整个文明价值体系的巨大创新。它是一个 包含了人类思想和行为各个领域变化的多方面进程。这一进程是 一个世界性的发展现象,而不是某些民族国家的特殊现象,更不是 ~个杜区性的个别现象。它是突破源有社会形态的固有架构而在 社会、经济、改治和文化诸领域所显示出来的革命性的巨变。“口 业革命以来的几个世纪里,整个世界也确实被完全地拖进了这样 一个过程之中。”不管各个民族的发展道路如何,它们都要被纳入 一个新的社会发展秩序轨道之中,或者被迫接受现代化的自我改 造。〔2)这个过程或是因内部条件的成熟而从传统走向现代化,或 是因外因诱导所发生的巨变,但不管是哪一种变革型态,现代化无 疑是一个创新的过程。〔3)其次,现代化也是一个连续的概念。现 代化运动不仅仅是“渐进过程的中断”,而且是一条川流不息的奔 腾大河。认识现代化这一世界性的历史进程,必须按照历史的和 逻辑的连续性,考察现代化历史运动的主导趋势,不能忘记基本的 历史联系。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历史跃进的过程中,无疑存 (1】M小列维认为,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于它具有“普遍性社会溶解剂,即西 方社会对非西方社会算有种科技性的同化力量。SeeM.J.Iey,odemization and the Soructure of the Societies.Pn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6. 〔2】参见钱乘旦、陈意新:〈走向现代国之路).四川人民出服社197年版,第340 页。 〔3】罗荣类先生认为,必须把现代化视为一个吐界厉史范辞,这是根据对现代世界的 新认识而形成的 一种新发展现。参见(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刊于(中国社会科 学)199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