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设计美学导论 英国学者费瑟斯通在其著名的《消限日益模糊乃至消失,审美与艺术不再 费主义与后现代文化》中提及了西方国 是贵族阶层的专利,不再局限于音乐 家审美化的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艺术厅、美术馆、博物馆等传统的审美活动 亚文化的兴起。在西方,这个潮流以一场所,它借助现代传媒,特别是电视,普 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及化、“民主化”了。甚至可以说,普遍城 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和超现实运动为市居民的审美行为主要发生在他们的 代表,他们追求打破艺术和日常生活之日常生活空间,如百货商场、街心公园 间的界限,消解艺术的“灵气”,认为一 主题乐园、度假胜地,以及对自己的身 切都可以成为艺术或审美的对象。艺术体进行美化、塑造、修理的美容院、健身 无处不在:大街小巷、废弃物、身体、偶房。“艺术已经转移到了工业设计广告 发事件等,无一不可以进人审美的殿和相关的符号与影像的生产工业之 堂。二是将生活转换为艺术作品的谋中”,“任何日常生活都可能以审美的方 划,具体指追求生活方式的风格化、审 式来呈现,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 美化。这种审美化的谋划可以追溯到 界限消失了。”② 19册纪后期的难美主义,象征主义者皮 以商品交易会与百货商场为例。商 德菜尔,一直延续到福科等后现代主义品交易会具有购物与娱乐的双重功能, 者。许多西方的理论家指出,在今天,对 是市场与误乐场所的复合体。它不仅复 于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的划分越来越摆 是商品交换的场地,而且还能够在节日 脱传统的依据(比如出身、门第、内在德 般的气氛中,展现来自世界各地的具有 性等),而转向消费方式、生活风格、文 异国情调的、离奇古怪的商品。它提供 化品位等等。三是日常生活符号和影像了场面壮观的影像、光怪陆离的商品陈 的泛滥。由于大众电子传媒的迅猛发列,以及杂交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动机」 展,今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符号化、影影像、人群、动物与物品的庞大而混乱 像化,它越来越像一面“镜子”,构成现的场景。在这里,购物与审美,理性与激 实幻觉化的空间。① 情、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 我国学者陶东风指出:对于中国的“它们以一种转换了的形式,变成了艺 大众而言,生活审美化的现象也并不陌术、文学和大众娱乐消遣(如音乐厅)的 生。在我们的生活空间中,特别是城市中心主题。”③ 生活空间中,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 而百货商场与购物中心则是一个 ①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社会学的重建》,《文艺研究》2004年第1期。 ②陶东风:《审美化、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批判》,htp:hww.chinawriter.com.cm/2011/2011-11- 18/106829.html. 3费塞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泽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设计美学导论 英国学者费瑟斯通在其著名的《消 费主义与后现代文化》中提及了西方国 家审美化的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艺术 亚文化的兴起。在西方,这个潮流以一 次世界大战和 20世纪 20年代出现的 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和超现实运动为 代表,他们追求打破艺术和日常生活之 间的界限,消解艺术的“灵气”,认为一 切都可以成为艺术或审美的对象。艺术 无处不在:大街小巷、废弃物、身体、偶 发事件等,无一不可以进入审美的殿 堂。二是将生活转换为艺术作品的谋 划,具体指追求生活方式的风格化、审 美化。这种审美化的谋划可以追溯到 19世纪后期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者波 德莱尔,一直延续到福科等后现代主义 者。许多西方的理论家指出,在今天,对 于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的划分越来越摆 脱传统的依据(比如出身、门第、内在德 性等),而转向消费方式、生活风格、文 化品位等等。三是日常生活符号和影像 的泛滥。由于大众电子传媒的迅猛发 展,今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符号化、影 像化,它越来越像一面“镜子”,构成现 实幻觉化的空间。① 我国学者陶东风指出:对于中国的 大众而言,生活审美化的现象也并不陌 生。在我们的生活空间中,特别是城市 生活空间中,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 限日益模糊乃至消失,审美与艺术不再 是贵族阶层的专利,不再局限于音乐 厅、美术馆、博物馆等传统的审美活动 场所,它借助现代传媒,特别是电视,普 及化、“民主化”了。甚至可以说,普遍城 市居民的审美行为主要发生在他们的 日常生活空间,如百货商场、街心公园、 主题乐园、度假胜地,以及对自己的身 体进行美化、塑造、修理的美容院、健身 房。“艺术已经转移到了工业设计、广告 和相关的符号与影像的生产工业之 中”,“任何日常生活都可能以审美的方 式来呈现,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 界限消失了。”② 以商品交易会与百货商场为例。商 品交易会具有购物与娱乐的双重功能, 是市场与娱乐场所的复合体。它不仅仅 是商品交换的场地,而且还能够在节日 般的气氛中,展现来自世界各地的具有 异国情调的、离奇古怪的商品。它提供 了场面壮观的影像、光怪陆离的商品陈 列,以及杂交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动机、 影像、人群、动物与物品的庞大而混乱 的场景。在这里,购物与审美、理性与激 情、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 “它们以一种转换了的形式,变成了艺 术、文学和大众娱乐消遣(如音乐厅)的 中心主题。”③ 而百货商场与购物中心则是一个 !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社会学的重建》,《文艺研究》!""# 年第 $ 期。 " 陶东风:《审美化、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批判》,%&&':(()))*+%,-.)/,&0/*+12*+-(!344(!"445$$5 $6(4"76!8*%&29。 # 费塞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 28
第二设计审美现象论 审美化的商业世界,在这里,百货商店 宅、香车美人的快感也不再显得陌生 商业广场、有轨电车、火车、街道、林立 一样如鱼得水游走在审美想象的生活 的建筑物以及琳琅满目的商品,熙熙攘 空间之中。我们今日方兴未艾的美女经 镶的人群,诱发着各种梦幻与联想。“就济,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这样,大城市中的日常生活具有了审美 我国学者刘悦笛研究员认为:所谓 的意义。新的工业化过程曾经为艺术走 “日常生活审美化”(Featherstone,1991 向工业提供了机会。”在购物中心,购 p.65~72),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 物不仅仅是一种以纯粹的理性计算为现实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 动机的经济交易,而且也是一种闲暇时的艺术品质所充满。如是观之,在大众 间的休闲活动。在设计得宏大、奢侈、浮 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之中,“美 华的商业场所中,人们的购物活动成了 的幽灵”便无所不在 一外套和内衣 一种商业与艺术难以分辨的特殊体验。 高脚杯和盛酒瓶、桌椅和床具、电话和 我国学者陆扬认为:“日常生活审电视、手机和计算机、住宅和汽车、霓虹 美化无疑也一样深深侵染了今日中国灯和广告牌一无不显示出审美泛化 的生活和学术层面。就日常生活来看,的力量。而在这一审美泛化的过程中, 以电视和网络为典型表征的文化形态 当代设计在其中尤其充当了急先锋的 已经成型。滚滚而来的电视剧在悉心揣 角色,甚至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就连人 摩中国大众的消费性想象,电视广告美的身体,也难逃大众化审美设计的捕 轮美奂,在突现商品审美价值的同时反捉,从美发、美容、美甲再到美体都是如 仆为主,每以亮丽的包装掩饰内容的空此。可见,在当代文化中,审美消费可以 洞。网络上游戏和文化产品的销售正日 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 益看好,与此同时,少女少男废寝忘食 美的消费品,这便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在QQ和聊天室里追逐虚幻的帅哥美的极致状态。®“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化 眉。购物中心、度假中心、街心公园、主景观的形成,有赖于“大众文化”的兴起 题公园、健身房、美容院,这一切不遗余和“文化工业”的再生产。大众文化以其 力,都在悉心打造日常生活的消费文化商业性和娱乐性消解了康德美学的“审 审美新理念。驾时尚无远不届,无孔不美非功利性"的诉求,文化工业则利用 入的普及东风,即便普罗大众对花园豪其“有目的的无目的性”(霍克海默,阿 ①费塞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②陆扬:《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与现代化)2004年第3期。 ③刘悦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学研究》200 年第1期
审美化的商业世界,在这里,百货商店、 商业广场、有轨电车、火车、街道、林立 的建筑物以及琳琅满目的商品,熙熙攘 攘的人群,诱发着各种梦幻与联想。“就 这样,大城市中的日常生活具有了审美 的意义。新的工业化过程曾经为艺术走 向工业提供了机会。”!在购物中心,购 物不仅仅是一种以纯粹的理性计算为 动机的经济交易,而且也是一种闲暇时 间的休闲活动。在设计得宏大、奢侈、浮 华的商业场所中,人们的购物活动成了 一种商业与艺术难以分辨的特殊体验。 我国学者陆扬认为:“日常生活审 美化无疑也一样深深侵染了今日中国 的生活和学术层面。就日常生活来看, 以电视和网络为典型表征的文化形态 已经成型。滚滚而来的电视剧在悉心揣 摩中国大众的消费性想象,电视广告美 轮美奂,在突现商品审美价值的同时反 仆为主,每以亮丽的包装掩饰内容的空 洞。网络上游戏和文化产品的销售正日 益看好,与此同时,少女少男废寝忘食 在 QQ和聊天室里追逐虚幻的帅哥美 眉。购物中心、度假中心、街心公园、主 题公园、健身房、美容院,这一切不遗余 力,都在悉心打造日常生活的消费文化 审美新理念。驾时尚无远不届,无孔不 入的普及东风,即便普罗大众对花园豪 宅、香车美人的快感也不再显得陌生, 一样如鱼得水游走在审美想象的生活 空间之中。我们今日方兴未艾的美女经 济,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② 我国学者刘悦笛研究员认为:所谓 “日常生活审美化”(Featherstone,1991, p.65~72),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 现实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 的艺术品质所充满。如是观之,在大众 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之中,“美 的幽灵”便无所不在——外套和内衣、 高脚杯和盛酒瓶、桌椅和床具、电话和 电视、手机和计算机、住宅和汽车、霓虹 灯和广告牌——无不显示出审美泛化 的力量。而在这一审美泛化的过程中, 当代设计在其中尤其充当了急先锋的 角色,甚至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就连人 的身体,也难逃大众化审美设计的捕 捉,从美发、美容、美甲再到美体都是如 此。可见,在当代文化中,审美消费可以 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 美的消费品,这便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的极致状态。③“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化 景观的形成,有赖于“大众文化”的兴起 和“文化工业”的再生产。大众文化以其 商业性和娱乐性消解了康德美学的“审 美非功利性”的诉求,文化工业则利用 其“有目的的无目的性”(霍克海默、阿 ! 费塞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 " 陆扬:《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与现代化》!""$ 年第 # 期。 # 刘悦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哲学研究》!""& 年第 ' 期。 第二章 设计审美现象论 29
30设计美学导论 多诺,1990年,第148~149页)驱逐了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另一面,则是 康德美学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审美日常生活化”,他们之间的关系如 (Ka,1987,p.73)。这样,康德以来的欧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是非常紧密地结合 洲美学传统就受到了作为“自在的美在一起的。如果说,“日常生活审美化 学”的大众美学的质疑,“将审美消费置更多关注在“美向生活播撒”、关注美学 于日常消费领域的不规范的重新整合, 问题在日常现实领域的延伸的话:那 取消了自康德以来一直是高深美学基 么,“审美日常生活化”则聚焦于“审美 础的对立:即感官鉴赏'与反思鉴赏的 方式转向生活”,并力图去消抹艺术与 对立,以及轻易获得的愉悦 一化约为日常生活的边界 感官愉悦的愉悦,与纯粹的愉悦 一被 自从1895年维尔德提出“艺术与 清除了快乐的愉悦对立”(布尔迪厄,生活真正结合”的憧憬,到未来主义艺 1994年)。这是由于,康德美学始终持术家打出“我们想重新进入生活”的纲 一种“贵族式的精英趣味”立场,这使得领,现代主义艺术早就开始了艺术向生 他采取了一种对低级趣味加以压制的活的转化。1950年可以被视为分界线 路线,试图走出一条超绝平庸生活的贵纽约现代美术博物馆举办了题为“在你 族之路,从而将其美学建基于文化分隔生活中的现代艺术"的展览。从此以后 与趣味批判的基础之上。 现代主义与日常生活便发生了更紧密 的确,在康德所处的“文化神圣化” 的关联,尤其是波普艺术以其“通俗的 的时代,建构起以“非功利”为首要契机(为广大观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时间 的审美判断力体系自有其合法性。但解答的)/可消费的(容易忘记的)/便宜 是,雅俗分赏的传统等级社会,使得艺的/大批生产的”的品质(休斯,1989 术为少数人所垄断而不可能得到撒播, 年),成为了大众文化的同谋。然而,现 所造成的后果是,艺术“不再与我们的代主义的先锋艺术仍是“艺术化的反艺 日常生活和整体的直接利益具有任何 术运动”,在这种精英艺术试验的内部 直接的关系”(赫勒,1990年)。而在当是不可能实现审美方式“生活化”的根 代商业社会,不仅波普艺术这样的先锋本转向的。 艺术在照搬大众商业广告,而且,众多 自20世纪70年代始,当代欧美 古典主义艺术形象也通过文化工业的 “前卫艺术”又以另一种“反美学”(An- “机械复制”出现在大众用品上。大众可 ti-aesthetics)的姿态,走向观念(concep- 以随时随地地消费艺术及其复制品,高 tual art即观念艺术)、走向行为(per 级文化与低俗文化之间的沟壑似乎都 ,forming art即行为艺术)、走向装置(im 被填平了。 stallation即装置艺术)、走向环境(envi-
设计美学导论 多诺,1990年,第 148~149页)驱逐了 康德美学的“无目的的合目 的 性” (Kant,1987,p.73)。这样,康德以来的欧 洲美学传统就受到了作为“自在的美 学”的大众美学的质疑,“将审美消费置 于日常消费领域的不规范的重新整合, 取消了自康德以来一直是高深美学基 础的对立:即‘感官鉴赏’与反思鉴赏的 对立,以及轻易获得的愉悦——化约为 感官愉悦的愉悦,与纯粹的愉悦——被 清除了快乐的愉悦对立”(布尔迪厄, 1994年)。这是由于,康德美学始终持 一种“贵族式的精英趣味”立场,这使得 他采取了一种对低级趣味加以压制的 路线,试图走出一条超绝平庸生活的贵 族之路,从而将其美学建基于文化分隔 与趣味批判的基础之上。 的确,在康德所处的“文化神圣化” 的时代,建构起以“非功利”为首要契机 的审美判断力体系自有其合法性。但 是,雅俗分赏的传统等级社会,使得艺 术为少数人所垄断而不可能得到撒播, 所造成的后果是,艺术“不再与我们的 日常生活和整体的直接利益具有任何 直接的关系”(赫勒,1990年)。而在当 代商业社会,不仅波普艺术这样的先锋 艺术在照搬大众商业广告,而且,众多 古典主义艺术形象也通过文化工业的 “机械复制”出现在大众用品上。大众可 以随时随地地消费艺术及其复制品,高 级文化与低俗文化之间的沟壑似乎都 被填平了。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另一面,则是 “审美日常生活化”,他们之间的关系如 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是非常紧密地结合 在一起的。如果说,“日常生活审美化” 更多关注在“美向生活播撒”、关注美学 问题在日常现实领域的延伸的话;那 么,“审美日常生活化”则聚焦于“审美 方式转向生活”,并力图去消抹艺术与 日常生活的边界。 自从 1895年维尔德提出“艺术与 生活真正结合”的憧憬,到未来主义艺 术家打出“我们想重新进入生活”的纲 领,现代主义艺术早就开始了艺术向生 活的转化。1950年可以被视为分界线, 纽约现代美术博物馆举办了题为“在你 生活中的现代艺术”的展览。从此以后, 现代主义与日常生活便发生了更紧密 的关联,尤其是波普艺术以其“通俗的 (为广大观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时间 解答的)/可消费的(容易忘记的)/便宜 的 /大批生产的 ”的品质(休斯,1989 年),成为了大众文化的同谋。然而,现 代主义的先锋艺术仍是“艺术化的反艺 术运动”,在这种精英艺术试验的内部, 是不可能实现审美方式“生活化”的根 本转向的。 自 20世纪 70年代始,当代欧美 “前卫艺术”又以另一种“反美学”(Anti-aesthetics)的姿态,走向观念(conceptualart即观念艺术)、走向行为(performingart即行为艺术)、走向装置(installation即装置艺术)、走向环境(envi- 30
第二设计审美现象论 31 ronment art即环境艺术)…也就是回 常生活审美化”相反的。在分析美学传 归到了日常生活世界。这种“反美学”所统占主流的欧美学界,学者们试图用 反击的还是康德美学传统,因为,按照 “艺术界”、“惯例”、“艺术实践”、“文化 康德美学原则建构起来的审美领域与语境”等一系列观念对此加以解读。如 功利领域是绝缘的,它必然要求割断纯乔治·迪基著名的“惯例说"就认定, 审美(艺术)与其他文化(非审美)领域件艺术品必须具有两个基本的条件 的内在关联。在这种传统美学视野内,“(1)它必须是件人工制品:(2)它必须 美和艺术的长处就在于其不属于任何由代表某种社会惯例的(艺术界中的) 实际的(如日用)和认识的(如科学)领某人或某些人授予它以鉴赏的资格。 域,但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恰恰要进人 (参见Dichie,1971)然而,这种考虑只 到生活实用领域,以“非视觉性抽象”为 关注于艺术被赋予资格的外在社会形 核心的观念艺术也是可以纯理性认知式,而忽视了艺术成其为艺术的内在规 的。 定。 总之,当代前卫艺术在努力拓展自 实际上,我们在此需要反思是,在 身的疆界,力图将艺术实现在日常生活于艺术与生活的“接缝”处的设计(艺 的各个角落,从而将人类的审美方式加 术),在当今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和 以改变。在这种“艺术生活化”的趋向“审美日常生活化”的途中可以起到什 中,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变得日渐模么样的作用,我们认为设计(艺术)不仅 糊。这也就是美学家阿瑟·丹托所专论 抛弃了审美的传统经验而且扰乱了“艺 的“平凡物的变形”如何成为艺术的问术自律性”的领域,同时,也在努力恢复 题(Danto,1974)。阿瑟·丹托举出安迪· 艺术与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联 沃霍尔的(布乐利盒子》这件艺术为例, 系,并以此来解决“生活和艺术”的长期 该艺术只将几个商品包装盒子简单地争论。由此可以推想:设计(艺术)所致 叠放在一起,就拿到了艺术展览馆成为力的方向,是否就是一种艺术回归于生 了一件著名的艺术品。可以说,博伊斯、活的必然归途?以此推论,设计美学则 凯奇、沃霍尔这类的前卫艺术家考虑的在“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 只是“原本不是艺术的现成物”如何被化”的历史洪流中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 当作艺术来理解的,他们延伸艺术概用。 念、打破艺术边界的诉求,恰恰是与“日
ronmentart即环境艺术)……也就是回 归到了日常生活世界。这种“反美学”所 反击的还是康德美学传统,因为,按照 康德美学原则建构起来的审美领域与 功利领域是绝缘的,它必然要求割断纯 审美(艺术)与其他文化(非审美)领域 的内在关联。在这种传统美学视野内, 美和艺术的长处就在于其不属于任何 实际的(如日用)和认识的(如科学)领 域,但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恰恰要进入 到生活实用领域,以“非视觉性抽象”为 核心的观念艺术也是可以纯理性认知 的。 总之,当代前卫艺术在努力拓展自 身的疆界,力图将艺术实现在日常生活 的各个角落,从而将人类的审美方式加 以改变。在这种“艺术生活化”的趋向 中,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变得日渐模 糊。这也就是美学家阿瑟·丹托所专论 的“平凡物的变形”如何成为艺术的问 题(Danto,1974)。阿瑟·丹托举出安迪· 沃霍尔的《布乐利盒子》这件艺术为例, 该艺术只将几个商品包装盒子简单地 叠放在一起,就拿到了艺术展览馆成为 了一件著名的艺术品。可以说,博伊斯、 凯奇、沃霍尔这类的前卫艺术家考虑的 只是“原本不是艺术的现成物”如何被 当作艺术来理解的,他们延伸艺术概 念、打破艺术边界的诉求,恰恰是与“日 常生活审美化”相反的。在分析美学传 统占主流的欧美学界,学者们试图用 “艺术界”、“惯例”、“艺术实践”、“文化 语境”等一系列观念对此加以解读。如 乔治·迪基著名的“惯例说”就认定,一 件艺术品必须具有两个基本的条件: “(1)它必须是件人工制品;(2)它必须 由代表某种社会惯例的(艺术界中的) 某人或某些人授予它以鉴赏的资格。” (参见 Dichie,1971)然而,这种考虑只 关注于艺术被赋予资格的外在社会形 式,而忽视了艺术成其为艺术的内在规 定。 实际上,我们在此需要反思是,在 于艺术与生活的“接缝”处的设计(艺 术),在当今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和 “审美日常生活化”的途中可以起到什 么样的作用,我们认为设计(艺术)不仅 抛弃了审美的传统经验而且扰乱了“艺 术自律性”的领域,同时,也在努力恢复 艺术与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联 系,并以此来解决“生活和艺术”的长期 争论。由此可以推想:设计(艺术)所致 力的方向,是否就是一种艺术回归于生 活的必然归途?以此推论,设计美学则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 化”的历史洪流中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 用。 第二章 设计审美现象论 31
32设计美学导论 第二节设计审美形象化现象 设计审美现象往往呈现为一个个规的认同是一只看“得见的手”,那么审 的“形象”。因为只有呈现为“形象”的东美的认同一般来说则是无意识的,是影 西才会为普通消费者所感知、所认识,响人们进行审美选择的那只“看不见的 更进一步,我们认为只有呈现为“美”的手”。 形象的东西才会为普通消费者所认同」 而面同样依靠内在性的品格和 所肯定、所消费。而且,只有经过精心设力量对人的行为加以影响的伦理道德 计符合消费者心理的产品最后呈现出认同,审美的认同与它相较又有何区别 来的美的形象才会为目标性消费者所呢?学术界一般认为伦理道德的认同则 认同、所肯定、并最终产生购买行为。因主要侧重于理念上的善的作用,其根本 为,审美与其他的认同是完全不同的 还依赖于主体的有意识行为,伦理道德 套机制。比如,自然科学的认同是依靠的认同通常来讲是可以解释,能够解 知识的力量,理论的话语,通过教育的 释,并可以通约的,比如,中国传统社会 作用,知识的积累,使得人们产生认同。 的伦理道德一“孝悌”。善事父母者为 这种认同往往是借助外在的力量对生 “孝”,敬顺兄长者为“悌”。“孝悌”是小 命主体产生影响,发挥作用。还比如,国 农经济社会中的人伦之理。在小农经济 家的政策、法律法规等,它们的认同是条件下,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生产组织 依靠各种传播渠道的传播,并且依靠政 和生活单位。父亲是一家之长,兄长是 府的行政公权力等外在权力机制和体 家庭的骨干力量,这在客观上奠定了父 制等对某一种行为、某种选择等进行约兄在家庭中的领导权威,善事父兄其本 束和发挥影响,是一种明显的依靠外力质就是确保家庭繁荣与和谐的必要条 强制力支配产生作用、发挥影响,促进件。所以父兄年老之后,得到应有的尊 行为达到规范的一种运行机制。而审美 敬和照顾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① 一般来说不可能依靠政府的行政公权 而审美认同主要是依赖于生命主 力等外在权力机制来对人们的审美观体一人的无意识行为对人的审美产 念、审美趣味发挥作用、产生有效影响;生影响,发挥作用,这种影响没有任何 而是依靠一种内在性力量、一种独特的的外力压迫,也没有任何的权利约束, 品格等对人的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审跟没有可解释性的正当理由。比如,在 美趣味、美学选择产生潜在的影响,最我们的日常审美经验中,一朵玫瑰花是 终发挥能动的作用。如果说,政策性法美的,所以我们就说“玫瑰是美的”。同 ①黄柏青:《审美的规定性 -美学规制》,《河北学刊》2012年第2期,第234页
设计美学导论 第二节 设计审美形象化现象 ! 黄柏青:《审美的规定性——美学规制》,《河北学刊》!"#! 年第 ! 期,第 !$% 页。 设计审美现象往往呈现为一个个 的“形象”。因为只有呈现为“形象”的东 西才会为普通消费者所感知、所认识, 更进一步,我们认为只有呈现为“美”的 形象的东西才会为普通消费者所认同、 所肯定、所消费。而且,只有经过精心设 计符合消费者心理的产品最后呈现出 来的美的形象才会为目标性消费者所 认同、所肯定、并最终产生购买行为。因 为,审美与其他的认同是完全不同的一 套机制。比如,自然科学的认同是依靠 知识的力量,理论的话语,通过教育的 作用,知识的积累,使得人们产生认同。 这种认同往往是借助外在的力量对生 命主体产生影响,发挥作用。还比如,国 家的政策、法律法规等,它们的认同是 依靠各种传播渠道的传播,并且依靠政 府的行政公权力等外在权力机制和体 制等对某一种行为、某种选择等进行约 束和发挥影响,是一种明显的依靠外力 强制力支配产生作用、发挥影响,促进 行为达到规范的一种运行机制。而审美 一般来说不可能依靠政府的行政公权 力等外在权力机制来对人们的审美观 念、审美趣味发挥作用、产生有效影响; 而是依靠一种内在性力量、一种独特的 品格等对人的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审 美趣味、美学选择产生潜在的影响,最 终发挥能动的作用。如果说,政策性法 规的认同是一只看“得见的手”,那么审 美的认同一般来说则是无意识的,是影 响人们进行审美选择的那只“看不见的 手”。 而面对同样依靠内在性的品格和 力量对人的行为加以影响的伦理道德 认同,审美的认同与它相较又有何区别 呢?学术界一般认为伦理道德的认同则 主要侧重于理念上的善的作用,其根本 还依赖于主体的有意识行为,伦理道德 的认同通常来讲是可以解释,能够解 释,并可以通约的,比如,中国传统社会 的伦理道德——“孝悌”。善事父母者为 “孝”,敬顺兄长者为“悌”。“孝悌”是小 农经济社会中的人伦之理。在小农经济 条件下,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生产组织 和生活单位。父亲是一家之长,兄长是 家庭的骨干力量,这在客观上奠定了父 兄在家庭中的领导权威,善事父兄其本 质就是确保家庭繁荣与和谐的必要条 件。所以父兄年老之后,得到应有的尊 敬和照顾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而审美认同主要是依赖于生命主 体——人的无意识行为对人的审美产 生影响,发挥作用,这种影响没有任何 的外力压迫,也没有任何的权利约束, 跟没有可解释性的正当理由。比如,在 我们的日常审美经验中,一朵玫瑰花是 美的,所以我们就说“玫瑰是美的”。同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