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design aesthetics 黄柏青 语 光果周士女反司 广州·上海·西安·北京
设计美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design aesthetics 黄柏青 著 广州 · 上海 · 西安 · 北京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设计美学概念论/6 第一节设计美学的命名问题 16 第二节设计美学的撰写历史 /13 第三节设计美学应如何讲述 123 第二章设计审美现象论/25 第一节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 125 第二节设计审美形象化现象 132 第三节景观社会与设计认同 /42 第三章设计审美要素论/49 第一节最本质的审美要素:功能美 /49 第二节最基础的审美要素:材料美 169 第三节最直观的审美要素:形式美 179 第四章设计审美表现论/100 第一节设计审美表现的基本范式 /100 第二节设计审美表现的形式问题 /106 第三节设计审美表现的变通法则 /126
! " # $ /1 %&' ()*+,-. /6 第一节 设计美学的命名问题 /6 第二节 设计美学的撰写历史 /13 第三节 设计美学应如何讲述 /23 /0' (12*34. /25 第一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 /25 第二节 设计审美形象化现象 /32 第三节 景观社会与设计认同 /42 /5' (12*67. /49 第一节 最本质的审美要素:功能美 /49 第二节 最基础的审美要素:材料美 /69 第三节 最直观的审美要素:形式美 /79 /8' (12*93. /100 第一节 设计审美表现的基本范式 /100 第二节 设计审美表现的形式问题 /106 第三节 设计审美表现的变通法则 /126
第五章设计审美心理论/129 第一节设计审美心理要素/129 第二节视觉审美感知要素/141 第三节设计审美接受心理/145 第六章设计审美历史论/150 第一节设计审美历史的特色彰显 /150 第二节设计审美历史的制约因素 /158 第三节设计审美历史的发展规律 /169 第七章设计审美文化论/178 第一节设计艺术的文化生成 /178 第二节设计艺术的西方模式 /181 第三节设计艺术的中国模式 /185 第四节设计艺术的印度模式 /190 第五节设计艺术的伊斯兰模式 /193 第八章设计审美趋势论/199 第一节全球化语境中设计艺术的美学取向 /199 第二节当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美学取向 /203 第三节消费社会语境包装设计的美学取向 /210 第四节新媒体语境中动漫艺术的美学取向 /223 参考文献 /241 参考网站 /243 后记/245
设计美学导论 !"# $%&'()* /129 第一节 设计审美心理要素 /129 第二节 视觉审美感知要素 /141 第三节 设计审美接受心理 /145 +,# -%&./0* /150 第一节 设计审美历史的特色彰显 /150 第二节 设计审美历史的制约因素 /158 第三节 设计审美历史的发展规律 /169 +1# -2&.34* /178 第一节 设计艺术的文化生成 /178 第二节 设计艺术的西方模式 /181 第三节 设计艺术的中国模式 /185 第四节 设计艺术的印度模式 /190 第五节 设计艺术的伊斯兰模式 /193 +5# -2&.67* /199 第一节 全球化语境中设计艺术的美学取向 /199 第二节 当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美学取向 /203 第三节 消费社会语境包装设计的美学取向 /210 第四节 新媒体语境中动漫艺术的美学取向 /223 893: /241 89;< /243 = > /245
绪论1 绪论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工业化级、发展方式转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将创新设计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创新设计 重要内容,扶持创新设计,培养设计人将可赋予产品和服务更丰富的物质、心 才,振兴设计产业,创建设计文化,借重理和文化内涵,满足和引领市场和社会 创新设计整合科技、制造、商业、文化等需求,提升价值,提升国家和产业竞争 资源,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创建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设计是促进 著名品牌。英国、荷兰、丹麦等欧盟国家中国制造从OEM向ODM/OBM转变的 先后设立“国家设计委员会”,制定“国重要因素;绿色、低碳设计将从源头上 家设计振兴政策”;日本、韩国、新加坡促进节能、降耗、减排,为可持续发展提 等政府也成立专门机构,拨付专项经费供重要支撑;创新设计不仅满足人的物 着力扶持,通过这些措施使得自己国家质需求,还能创造和引领人的精神需 工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求,创造美好生活,促进社会文明和谐 也迅速完成了转型,完成了现代化,跨创新中国设计将弘扬中华文明,吸收融 入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行列。未来5~10合世界各民族智慧和优秀文化,对人类 年是我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工业文明、知识文明的繁荣进步做出贡 跨越的关键时期,以创新设计为重要手献。总之,设计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 段,促进引领创新制造、创新服务、创新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设计一 品牌、创新价值,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向处于主导我们文化的两极之间,一极
20世纪 60年代以来,许多工业化 国家将创新设计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 重要内容,扶持创新设计,培养设计人 才,振兴设计产业,创建设计文化,借重 创新设计整合科技、制造、商业、文化等 资源,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创建 著名品牌。英国、荷兰、丹麦等欧盟国家 先后设立“国家设计委员会”,制定“国 家设计振兴政策”;日本、韩国、新加坡 等政府也成立专门机构,拨付专项经费 着力扶持,通过这些措施使得自己国家 工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 也迅速完成了转型,完成了现代化,跨 入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行列。未来5~10 年是我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 跨越的关键时期,以创新设计为重要手 段,促进引领创新制造、创新服务、创新 品牌、创新价值,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 级、发展方式转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创新设计 将可赋予产品和服务更丰富的物质、心 理和文化内涵,满足和引领市场和社会 需求,提升价值,提升国家和产业竞争 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设计是促进 中国制造从 OEM向 ODM/OBM转变的 重要因素;绿色、低碳设计将从源头上 促进节能、降耗、减排,为可持续发展提 供重要支撑;创新设计不仅满足人的物 质需求,还能创造和引领人的精神需 求,创造美好生活,促进社会文明和谐; 创新中国设计将弘扬中华文明,吸收融 合世界各民族智慧和优秀文化,对人类 工业文明、知识文明的繁荣进步做出贡 献。总之,设计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 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设计一 向处于主导我们文化的两极之间,一极 ! " 绪论 1
2设计美学导论 是技术与工业现实,另一极是以人为尺艺术教育已经包括了审美训练,是否还 度的生产和社会乌托邦。”① 有必要再开设一门专门的设计美学课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物质生活与程?我们认为设计专业有必要开设《设 精神生活不断发展与丰富,设计已经从计美学》课程,这缘于以下几点原因: 最初的以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功能需 第一,设计专业中的艺术教育课 求的传统设计(第一阶段)发展到强调程,如基础绘画技法、设计材料与工艺 满足人们的个性化和多样需求的现代 视觉形式语言等等,诸如此类的审美训 设计(第二阶段):并且已经进入到当代 练课程,并不等于我们这里所说的美学 设计阶段: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训练。我们认为常规的艺术技法审美训 求和生态环保要求为目标,追求个人、 练往往只是满足于基本的形式技法如 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可持续发何完美的要求,一般不会涉及更深层次 展的第三阶段。随着文明进化,人们的的美学问题。我们知道,审美只是美学 消费观念,文化理念、生活与生产方式中的主要内容之一,美学除了了解技法 随之改变,设计从注重对材料和技术的 类的形式美内容之外,还应该包含更多 利用功能的优化,上升为对美的追求,的内容。比如,对为何如此就具有形式 人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用户体验,以美进行进一步的追问:比如,设计中除 及对人文道德、生态环境的关怀。设计了要满足人的感性需求之外,还要处理 的符号价值、审美价值在整个设计竞争 人的理性精神的追求,人的自由自觉境 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 界的升华价值体现,等等,这些也是设 《设计美学》是设计艺术教育中的计必须涉及的内容,必须加以面对的问 一门较新的课程,说它“新”一是因为这题。而这些问题设计技法课程无法解 门课程在中国大陆开设至今还不到三决,只有依靠设计美学理论课程才能够 十年,二是因为这门课程的设置意味着 解决。 设计艺术从单纯的以“美术”训练层面 第二,设计艺术技法课程并不能满 为主的“工艺美术设计”转型到以“文化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美学需求。学生在掌 定位、宏观创制”为高度的“美学设计”。握了基本的艺术技能之外,还会进一步 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将美学融入到设寻求技法之外的深刻的美学问题。比 计之中,以美学来指导设计艺术,从而如,为何要使用某种形式来从事一种设 在一个更高层面上创造更为美好的生计创造,这种设计创造表达的深层意义 活。很多人质疑设计专业日常教学中的 是什么?为什么只有选择这种形式进行 ①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一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膝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设计美学导论 ! 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 年版。 是技术与工业现实,另一极是以人为尺 度的生产和社会乌托邦。”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物质生活与 精神生活不断发展与丰富,设计已经从 最初的以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功能需 求的传统设计(第一阶段)发展到强调 满足人们的个性化和多样需求的现代 设计(第二阶段);并且已经进入到当代 设计阶段: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 求和生态环保要求为目标,追求个人、 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可持续发 展的第三阶段。随着文明进化,人们的 消费观念、文化理念、生活与生产方式 随之改变,设计从注重对材料和技术的 利用、功能的优化,上升为对美的追求, 人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用户体验,以 及对人文道德、生态环境的关怀。设计 的符号价值、审美价值在整个设计竞争 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 《设计美学》是设计艺术教育中的 一门较新的课程,说它“新”一是因为这 门课程在中国大陆开设至今还不到三 十年,二是因为这门课程的设置意味着 设计艺术从单纯的以“美术”训练层面 为主的“工艺美术设计”转型到以“文化 定位、宏观创制”为高度的“美学设计”。 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将美学融入到设 计之中,以美学来指导设计艺术,从而 在一个更高层面上创造更为美好的生 活。很多人质疑设计专业日常教学中的 艺术教育已经包括了审美训练,是否还 有必要再开设一门专门的设计美学课 程?我们认为设计专业有必要开设《设 计美学》课程,这缘于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设计专业中的艺术教育课 程,如基础绘画技法、设计材料与工艺、 视觉形式语言等等,诸如此类的审美训 练课程,并不等于我们这里所说的美学 训练。我们认为常规的艺术技法审美训 练往往只是满足于基本的形式技法如 何完美的要求,一般不会涉及更深层次 的美学问题。我们知道,审美只是美学 中的主要内容之一,美学除了了解技法 类的形式美内容之外,还应该包含更多 的内容。比如,对为何如此就具有形式 美进行进一步的追问;比如,设计中除 了要满足人的感性需求之外,还要处理 人的理性精神的追求,人的自由自觉境 界的升华价值体现,等等,这些也是设 计必须涉及的内容,必须加以面对的问 题。而这些问题设计技法课程无法解 决,只有依靠设计美学理论课程才能够 解决。 第二,设计艺术技法课程并不能满 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美学需求。学生在掌 握了基本的艺术技能之外,还会进一步 寻求技法之外的深刻的美学问题。比 如,为何要使用某种形式来从事一种设 计创造,这种设计创造表达的深层意义 是什么?为什么只有选择这种形式进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