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设计美学概念论23 第三节设计美学应如何讲述 作为严格意义上第一本设计美学主编的《艺术设计美学》得以出版,这 著作,章利国的《现代设计美学》提出了 本著作从某种意义上弥补了章利国著 要为设计美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作的一些缺憾,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 框架,这种框架“由现代设计进行审美 依然徘徊在设计美学的边缘,使得人们 考虑时应当涉及的几个重要的方面组 没法区分艺术设计史、艺术设计概论与 成.相互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① 艺术设计美学的差异」 第一章对现代设计和设计艺术美学本 总结现今出版的设计美学著作,借 质规律性的探讨,并关涉到现代设计的鉴国外相关的设计美学著作,我们以为 原则和形态体系。第二章从人体工程 设计美学的撰写,应该包括这样几个基 学、环境科学和文化学等角度分析人, 本的结构。 人造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现代 一是设计美学概念论,着重讲清楚 设计艺术美。第三章讨论设计信息的本设计美学与其他美学之间的共同点和 质特征、构成和传播原理以及设计信息差异性。设计美学出现的历史原因和价 接受的规律。第四章集中于设计审美心 值内涵。 理的研究,尤其关注不为设计界注意却 二是设计审美现象论。主要闸述当 又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设计的光影感 下的设计审美有哪些基本的现象,这些 空间感和流行心态等方面。第五章集中设计审美现象有哪些基本的类型,这些 讨论变化莫测的设计艺术形式,概括出基本类型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这些本质 形式美的某些重要法则及其应用规律。 特征对设计提出了什么要求,有哪些启 这部著作,并且又是作为教材(教 示。“设计是工业生产形式特性的创造 科书)来写作的,这就决定了这本著作性活动。”这种生产形式特性的创造性 既有着笔路蓝缕的肇始之功,却也埋下活动最终要为人们所感受,所肯定、所 了许多的问题。比如,首次跨学科研究认同,一定要通过一个具体可感的形象 横冲直撞地带来的学科界限和学科规来表达。这个具体可感的形象就是美的 范建设的难题。设计美学到底应该讨论形象。但是什么是美的形象没有统一的 和研究哪些基本的问题?设计美学与设 标准,只有进行探索的路径。 计概论、设计哲学、设计心理学等学科 三是设计审美要素论。设计审美的 的边界在哪里,如何区别? 要素主要指使得设计具有审美价值的 2000年由著名美学家陈望衡先生必要因素。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 ①章利国:(设计艺术美学)序言,山东教有出版社2002年版
作为严格意义上第一本设计美学 著作,章利国的《现代设计美学》提出了 要为设计美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 框架,这种框架“由现代设计进行审美 考虑时应当涉及的几个重要的方面组 成,相互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第一章对现代设计和设计艺术美学本 质规律性的探讨,并关涉到现代设计的 原则和形态体系。第二章从人体工程 学、环境科学和文化学等角度分析人, 人造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现代 设计艺术美。第三章讨论设计信息的本 质特征、构成和传播原理以及设计信息 接受的规律。第四章集中于设计审美心 理的研究,尤其关注不为设计界注意却 又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设计的光影感、 空间感和流行心态等方面。第五章集中 讨论变化莫测的设计艺术形式,概括出 形式美的某些重要法则及其应用规律。 这部著作,并且又是作为教材(教 科书)来写作的,这就决定了这本著作 既有着筚路蓝缕的肇始之功,却也埋下 了许多的问题。比如,首次跨学科研究 横冲直撞地带来的学科界限和学科规 范建设的难题。设计美学到底应该讨论 和研究哪些基本的问题?设计美学与设 计概论、设计哲学、设计心理学等学科 的边界在哪里,如何区别? 2000年由著名美学家陈望衡先生 主编的《艺术设计美学》得以出版,这一 本著作从某种意义上弥补了章利国著 作的一些缺憾,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 依然徘徊在设计美学的边缘,使得人们 没法区分艺术设计史、艺术设计概论与 艺术设计美学的差异。 总结现今出版的设计美学著作,借 鉴国外相关的设计美学著作,我们以为 设计美学的撰写,应该包括这样几个基 本的结构。 一是设计美学概念论,着重讲清楚 设计美学与其他美学之间的共同点和 差异性。设计美学出现的历史原因和价 值内涵。 二是设计审美现象论。主要阐述当 下的设计审美有哪些基本的现象,这些 设计审美现象有哪些基本的类型,这些 基本类型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这些本质 特征对设计提出了什么要求,有哪些启 示。“设计是工业生产形式特性的创造 性活动。”这种生产形式特性的创造性 活动最终要为人们所感受,所肯定、所 认同,一定要通过一个具体可感的形象 来表达。这个具体可感的形象就是美的 形象。但是什么是美的形象没有统一的 标准,只有进行探索的路径。 三是设计审美要素论。设计审美的 要素主要指使得设计具有审美价值的 必要因素。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 第三节 设计美学应如何讲述 ! 章利国:《设计艺术美学》序言,山东教育出版社 !""! 年版。 第一章 设计美学概念论 23
24设计美学导论 个方面:功能美一设计审美最本质的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根据统计,我们 要素;形态美 设计审美最直观的审可以看到设计美学著作或者教材销量 美要素;材质美 一设计审美最基础的不少,而且开设这么课程的高校不在少 审美要素。 数(武星宽《设计美学导论》上曾经提到 四是设计审美表现论。设计审美涉有400多所高校开设了这门课程)。这 及哪些主要的因素,这些要素有什么主 一方面反映了设计艺术在经过几十年 要的特点。设计审美的表现有哪些主要的发展之后,急需设计理论来对设计艺 的法则? 术实践加以总结,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设 五是设计审美心理论。设计审美心计艺术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同时我们 理包括哪些主要成分,有哪些主要的特也必须看到设计美学还处于满足于教 点,设计审美心理是如何进行的,对设学需求的初级阶段,这一学科还有待完 计的启示。 善、有待发展。根据常宁生教授的意见, 六是设计审美历史论。主要阐述设 一个学科的完善与否要看是否具备以 计审美历史所起的作用,设计什么历史 下几个基本条件:1.拥有一支相对稳定 是如何发展和变化的,这种变化有哪些的研究和教学队伍;2.建立相应的学科 主要的原因。以及这些历史发展对我们研究和教学机构:3.创办一批高质量的 今天从事设计审美实践活动及其设计 专业学术期刊,以及出版反映本学科学 美学研究有什么价值。 术研究成就成果的专著;4.建立全国性 七是设计审美文化论。任何具体事 和地区性的专业学会和学术团体组织 物的美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生成5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本学科专业的专 的,实际上没有抽象的美感。设计审美题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6.建立学科 也是这样,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审美主体内部相对稳定的学术规范,如共同认可 看待设计美的观念及其启示。 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专业术语、研究 八是设计审美趋势论。讨论当代社方法和理论体系;7.广泛参与同学科的 会,一个是全球化的语境对设计审美产国际学术交流,并产生较强的国际影响 生的影响及其走向,一个是消费社会语力。若是常宁生教授的意见基本正确的 境对设计审美产生的影响及其走向,还话,那么设计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来说, 有一个是数字化语境对设计审美产生其建设的路途还非常遥远,有待各位同 的影响及其走向。 仁一起努力。① 当前,设计美学已经是设计艺术教 ①汉斯·贝尔廷等:《艺术史的终结?》,常宁生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序第4页
设计美学导论 ! 汉斯·贝尔廷等:《艺术史的终结?》,常宁生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年版,序第 # 页。 个方面:功能美——设计审美最本质的 要素;形态美——设计审美最直观的审 美要素;材质美——设计审美最基础的 审美要素。 四是设计审美表现论。设计审美涉 及哪些主要的因素,这些要素有什么主 要的特点。设计审美的表现有哪些主要 的法则? 五是设计审美心理论。设计审美心 理包括哪些主要成分,有哪些主要的特 点,设计审美心理是如何进行的,对设 计的启示。 六是设计审美历史论。主要阐述设 计审美历史所起的作用,设计什么历史 是如何发展和变化的,这种变化有哪些 主要的原因。以及这些历史发展对我们 今天从事设计审美实践活动及其设计 美学研究有什么价值。 七是设计审美文化论。任何具体事 物的美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生成 的,实际上没有抽象的美感。设计审美 也是这样,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审美主体 看待设计美的观念及其启示。 八是设计审美趋势论。讨论当代社 会,一个是全球化的语境对设计审美产 生的影响及其走向,一个是消费社会语 境对设计审美产生的影响及其走向,还 有一个是数字化语境对设计审美产生 的影响及其走向。 当前,设计美学已经是设计艺术教 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根据统计,我们 可以看到设计美学著作或者教材销量 不少,而且开设这么课程的高校不在少 数(武星宽《设计美学导论》上曾经提到 有 400多所高校开设了这门课程)。这 一方面反映了设计艺术在经过几十年 的发展之后,急需设计理论来对设计艺 术实践加以总结,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设 计艺术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同时我们 也必须看到设计美学还处于满足于教 学需求的初级阶段,这一学科还有待完 善、有待发展。根据常宁生教授的意见, 一个学科的完善与否要看是否具备以 下几个基本条件:1.拥有一支相对稳定 的研究和教学队伍;2.建立相应的学科 研究和教学机构;3.创办一批高质量的 专业学术期刊,以及出版反映本学科学 术研究成就成果的专著;4.建立全国性 和地区性的专业学会和学术团体组织; 5.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本学科专业的专 题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6.建立学科 内部相对稳定的学术规范,如共同认可 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专业术语、研究 方法和理论体系;7.广泛参与同学科的 国际学术交流,并产生较强的国际影响 力。若是常宁生教授的意见基本正确的 话,那么设计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来说, 其建设的路途还非常遥远,有待各位同 仁一起努力。! 24
第二设计审美现象论25 第二章设计审美现象论 每一天,当我们睁开眼睛,我们就会感受到设计的无所不在。我们穿上设计好 的衣服,拿起设计好的牙刷,挤出设计好的牙音,端起设计好的杯子,拧开设计好 的水龙头,我们的一天就开始了。从贴身穿的衣服,到使用的产品;从吃到口中的 食物,到居住的房屋;从眼睛看到的视频,到休闲使用的道具;从出门乘坐的车辆 到工作的场所…我们的每一天,每一刻都在与设计打交道,我们的一生都在与 设计打交道。可以说,设计无处不在地包围着我们,甚至左右着我们的一生。 乌尔姆斯设计学院院长托马斯·马尔多那多(Thamas Maldonado)曾这样界定 设计:“设计是工业生产形式特性的创造性活动。”这种生产形式特性的创造性活 动最终要为人们所感受、所肯定、所认同,一定要通过一个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 达。现代设计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通过设计使得人们更好地理解产品、认同产品 使用产品,从而最终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世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理解今 天我们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人们生活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以及设计依 靠什么来进入生活和世界。 第一节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 我们知道,做设计最关键的是要了哲学层面来俯瞰,我们就会发现从来就 解设计的适用对象是谁,也就是说设计没有抽象的人,人都是具体社会语境中 消费者的情况,这样设计就可以更有针的人,都是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生成的 对性,达到最佳效果。然而,放在更高的人。他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人生选 ①《设计理念》,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96年英文版,第25页
!"# $%&'()* 每一天,当我们睁开眼睛,我们就会感受到设计的无所不在。我们穿上设计好 的衣服,拿起设计好的牙刷,挤出设计好的牙膏,端起设计好的杯子,拧开设计好 的水龙头,我们的一天就开始了。从贴身穿的衣服,到使用的产品;从吃到口中的 食物,到居住的房屋;从眼睛看到的视频,到休闲使用的道具;从出门乘坐的车辆, 到工作的场所……我们的每一天、每一刻都在与设计打交道,我们的一生都在与 设计打交道。可以说,设计无处不在地包围着我们,甚至左右着我们的一生。 乌尔姆斯设计学院院长托马斯·马尔多那多(ThamasMaldonado)曾这样界定 设计:“设计是工业生产形式特性的创造性活动。”①这种生产形式特性的创造性活 动最终要为人们所感受、所肯定、所认同,一定要通过一个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 达。现代设计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通过设计使得人们更好地理解产品、认同产品、 使用产品,从而最终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世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理解今 天我们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人们生活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以及设计依 靠什么来进入生活和世界。 第一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 我们知道,做设计最关键的是要了 解设计的适用对象是谁,也就是说设计 消费者的情况,这样设计就可以更有针 对性,达到最佳效果。然而,放在更高的 哲学层面来俯瞰,我们就会发现从来就 没有抽象的人,人都是具体社会语境中 的人,都是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生成的 人。他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人生选 !《设计理念》,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 年英文版,第 $% 页。 第二章 设计审美现象论 25
26设计美学导论 择都是受到所处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化”呢?如果仅从字面来理解,“日常生 所致。所以,今天我们谈设计,谈设计美活的审美化”其实只是一个平淡无奇的 学,我们以为首先从当下的社会环境谈概念。因为历史地看,任何时代都有日 起比较恰当。那么当今社会从审美这个常生活审美化、审美的日常生活化的诉 角度来讲,什么是设计要面对的主流环求。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人在实践活 境呢?我们以为鲍德里亚讲的“消费社动中就不断地“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会”比较恰当。 以包含审美内涵的方式改造着外部世 学术界普遍的共识是:西方发达国界与人自身。人在满足自身的衣食住行 家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部分发 等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必然产生与自身 达地区自90年代之后,进入了一个在经济力量与文化力量相适应的精神性 物质上极大丰盛,社会重心由生产过渡的、审美化的需求。正是在人类文化的 到消费,文化趣味由精英转向大众的长期演进中,某些与人类的精神生活紧 “丰裕社会”,西方学者鲍德里亚称之为 密相关、与日常生活密切融合的审美活 “消费社会”。消费社会改变了马克思所 动逐渐系统化,规范化,才最终形成为 论述的古典资本主义时代人们认识和集中展现人类审美诉求、审美情感,审 理解社会的内容和方式。那种以先验哲美体验、审美理想的文学艺术。 学为基础,以认识论为主要内容,以静 但我们这里所谓“日常生活审美 观为审美方式,以批判为价值取向,强化”,是指一些新兴的泛审美/艺术门 调审美与现实功利无关的“美的形而上 类或准艺术活动,如广告、装潢、流行歌 学”与社会生活已渐行渐远,既不能解曲、时装、电视连续剧乃至环境设计、城 释也不能融入当代审美文化之中,美学市规划、居室装修、产品设计等“消费文 迫切需要回应现实生活和获得新的发化”的蓬勃兴起。学术界有一种声音认 展。作为消费社会的主导美学话语之为“日常生活审美化”从某种意义上“抹 ,设计美学不仅意味着美学经验与美 平了文学与非文学、艺术与非艺术的界 学符号的技术性转变,而且更意味着美限”,“消解了审美/文艺活动与日常生 学精神与实践方式的本体论转向。这种活之间的界限”,“审美与艺术活动不再 转向对设计不仅意味着宏观的战略导是少数精英阶层的专利,也不再局限于 向,更意味着实践价值旨归。 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等传统的审美 “消费社会”从美学角度上来把握,活动场所,它借助现代传媒,特别是电 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一即理论界常常视普及化、‘民主化'了,走进了人们的 谈论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日日常生活空间”。它“突出地表现在人们 常生活化”。那么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对于日常生活的视觉性表达和享乐满
设计美学导论 择都是受到所处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所致。所以,今天我们谈设计,谈设计美 学,我们以为首先从当下的社会环境谈 起比较恰当。那么当今社会从审美这个 角度来讲,什么是设计要面对的主流环 境呢?我们以为鲍德里亚讲的“消费社 会”比较恰当。 学术界普遍的共识是:西方发达国 家自 20世纪 60年代以后,中国部分发 达地区自 90年代之后,进入了一个在 物质上极大丰盛,社会重心由生产过渡 到消费,文化趣味由精英转向大众的 “丰裕社会”,西方学者鲍德里亚称之为 “消费社会”。消费社会改变了马克思所 论述的古典资本主义时代人们认识和 理解社会的内容和方式。那种以先验哲 学为基础,以认识论为主要内容,以静 观为审美方式,以批判为价值取向,强 调审美与现实功利无关的“美的形而上 学”与社会生活已渐行渐远,既不能解 释也不能融入当代审美文化之中,美学 迫切需要回应现实生活和获得新的发 展。作为消费社会的主导美学话语之 一,设计美学不仅意味着美学经验与美 学符号的技术性转变,而且更意味着美 学精神与实践方式的本体论转向。这种 转向对设计不仅意味着宏观的战略导 向,更意味着实践价值旨归。 “消费社会”从美学角度上来把握, 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理论界常常 谈论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日 常生活化”。那么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 化”呢?如果仅从字面来理解,“日常生 活的审美化”其实只是一个平淡无奇的 概念。因为历史地看,任何时代都有日 常生活审美化、审美的日常生活化的诉 求。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人在实践活 动中就不断地“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以包含审美内涵的方式改造着外部世 界与人自身。人在满足自身的衣食住行 等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必然产生与自身 经济力量与文化力量相适应的精神性 的、审美化的需求。正是在人类文化的 长期演进中,某些与人类的精神生活紧 密相关、与日常生活密切融合的审美活 动逐渐系统化,规范化,才最终形成为 集中展现人类审美诉求、审美情感、审 美体验、审美理想的文学艺术。 但我们这里所谓“日常生活审美 化”,是指一些新兴的泛审美/艺术门 类或准艺术活动,如广告、装潢、流行歌 曲、时装、电视连续剧乃至环境设计、城 市规划、居室装修、产品设计等“消费文 化”的蓬勃兴起。学术界有一种声音认 为“日常生活审美化”从某种意义上“抹 平了文学与非文学、艺术与非艺术的界 限”,“消解了审美/文艺活动与日常生 活之间的界限”,“审美与艺术活动不再 是少数精英阶层的专利,也不再局限于 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等传统的审美 活动场所,它借助现代传媒,特别是电 视普及化、‘民主化’了,走进了人们的 日常生活空间”。它“突出地表现在人们 对于日常生活的视觉性表达和享乐满 26
第二设计审美现象论 足上”,是“对于日常生活的感官享乐追美化了。…在我们的公共空间中,没 求的合法化”,它表达了“从超越物质的有一块街砖,没有一柄门把手,的确没 精神的美感转向直接表征物质满足的有哪个公共场所逃过了这场审美化的 享乐的快感”的“价值立场”,“充分表征蔓延。让生活更美好'是昨日的格言, 了我们时代的感性特征”,它是“·无目 今天它变成了‘让生活、购物、交流与睡 的'而‘合享乐目的”的。这种“新”现象 眠更美好”。韦尔施认为西方发达资 是当今中国社会文化生活正在经历的本主义社会正在经历着一种美学的膨 一场“与西方社会相似”的“深刻的生活胀。它从个体的风格化、城市的设计与 革命”,是“一种新的日常生活的伦理、 组织,打接到理论领域。今大的审美活 新的美学现实”。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有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 其合理性,并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与 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设计艺术活动紧密相关,尤其与设 西方著名美学家艾迪拉多·德·弗 计美学紧密相连,“日常生活审美化”能恩特在题为《社会学与美学》的一篇文 否得以实现的关键就在于设计能否普 献综述中也指出:西方的社会正在经历 及与盛行。 一场深刻的审美化(aestheticization)过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在西方得 程,以至于当代社会的形式越来越像 到了较长时间的关注。西方学术界对此 件艺术品,审美化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的 问题研究了很长时间。德国著名美学家 重要组织原则。 韦尔施在描述西方社会现实状况时指 国际美学学会前主席,著名美学家 出:“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闻的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在描绘西方社会时 被美化的真实世界里,装饰与时尚随处也说:“审美泛化"(aestheticization)无处 可见。它们从个人的外表延伸到城市和不在。所谓“审美泛化”是指对日常环 公共场所,从经济延伸到生态学。”这种境、器物也包括人对自己的装饰和美 现象是与消费方式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化。进一步说,美学也因此淡化了其形 的。在韦尔施看来,今天的消费者“实际而上学意味,我们知道,即使“形而上 上不在乎获得产品,而是通过购买使自学"本身也不像它在60年代、0年代和 己进入某种审美的生活方式”2,他甚至80年代初那样举足轻重。美学更关注 认为,今天的公共空间,“已经过度地审形而下的日常生活。 ①姜文振:《谁的日常生活”?怎样的“审美化”?》,(文艺报》2004年2月5日
足上”,是“对于日常生活的感官享乐追 求的合法化”,它表达了“从超越物质的 精神的美感转向直接表征物质满足的 享乐的快感”的“价值立场”,“充分表征 了我们时代的感性特征”,它是“‘无目 的’而‘合’享乐目的”的。这种“新”现象 是当今中国社会文化生活正在经历的 一场“与西方社会相似”的“深刻的生活 革命”,是“一种新的日常生活的伦理、 新的美学现实”。①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有 其合理性,并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与 我们设计艺术活动紧密相关,尤其与设 计美学紧密相连,“日常生活审美化”能 否得以实现的关键就在于设计能否普 及与盛行。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在西方得 到了较长时间的关注。西方学术界对此 问题研究了很长时间。德国著名美学家 韦尔施在描述西方社会现实状况时指 出:“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闻的 被美化的真实世界里,装饰与时尚随处 可见。它们从个人的外表延伸到城市和 公共场所,从经济延伸到生态学。”这种 现象是与消费方式的变化联系在一起 的。在韦尔施看来,今天的消费者“实际 上不在乎获得产品,而是通过购买使自 己进入某种审美的生活方式”②,他甚至 认为,今天的公共空间,“已经过度地审 美化了。……在我们的公共空间中,没 有一块街砖,没有一柄门把手,的确没 有哪个公共场所逃过了这场审美化的 蔓延。‘让生活更美好’是昨日的格言, 今天它变成了‘让生活、购物、交流与睡 眠更美好’”③。韦尔施认为西方发达资 本主义社会正在经历着一种美学的膨 胀。它从个体的风格化、城市的设计与 组织,扩展到理论领域。今天的审美活 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 /文学的范围、 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西方著名美学家艾迪拉多·德·弗 恩特在题为《社会学与美学》的一篇文 献综述中也指出:西方的社会正在经历 一场深刻的审美化(aestheticization)过 程,以至于当代社会的形式越来越像一 件艺术品,审美化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的 重要组织原则。 国际美学学会前主席,著名美学家 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在描绘西方社会时 也说:“审美泛化”(aestheticization)无处 不在。所谓“审美泛化”是指对日常环 境、器物也包括人对自己的装饰和美 化。进一步说,美学也因此淡化了其形 而上学意味,我们知道,即使“形而上 学”本身也不像它在 60年代、70年代和 80年代初那样举足轻重。美学更关注 形而下的日常生活。 ! 姜文振:《谁的“日常生活”?怎样的“审美化”?》,《文艺报》!""# 年 ! 月 $ 日。 "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 #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 第二章 设计审美现象论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