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设计审美现象论 时,我们常常形容一个女人美,就说“美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而且至 人如花”,反过来也说“花如美人”。通今依然难以解决的问题。(当然,若是很 常来讲,这种“美”的认同没有外在压容易,也就没有我们设计存在的必要 力,并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同时这种了,正因为困难,因为复杂,所以才需要 美感发自内心,也没有正当的可解释人们永远加以探索)当然,非常复杂、难 性,并无绝对的正当的理由证明这种花以解决并不意味着中西方的理论家对 是美的。花的“美”似乎是客观的,但一此就避而不谈,采取回避策略。我们翻 旦我们要找花之美“美”在何处,找遍了阅中外美学史,就知道人类历史的大思 花外在的瓣、蕊、叶、根、色、味,内在的想家大美学家一直以来就对这个问题 组织、分子、细胞…也无法找到花之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我们或许能够从这 中美的原因出来,也就是说这种“美”并些答案中得到一些启示,或者辨别前进 不建立在审美对象的物质属性上。也正的方向,或者寻找到一些基本的路径。 因为从一个人、一个物、一件事上找不 我们先看中国美学史,总结中国美 出实实在在的美的分子,因此,当一人学史关于何以为美的说法,主要有以下 说美,另一人却说不美时,从理论上讲 三种观点: 你不能说他错,只能说他的审美观与你 第一种说法也是古老的说法是“羊 不同。正因为如此,为美学命名的西方, 大为美”。此说出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 aesthetics(美学)之词义原本不是客观字》。许慎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 的美之学,而是主观的感受学(aesh-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这里说 ics)。正因为如此,一个人说一朵花美,的“甘"字,“从口含一”,本义为甜,在这 另一个人却可以说不美,而说美的人不 里引申为可口。羊是生活在中国西北部 能在理论的严格性上证明说不美的人的汉人祖先羌部落最主要的食物来源」 错了。所以说,审美没有正当的可解释羊大则肥,羊肥则可口。在早期人类,以 性,并无绝对的正当的理由。 功利为美是非常正常的事。功利即善 既然美的形象要经过精心设计才善通膳。在中国古人看来,最大的善莫 能为消费者所认同、所肯定、所消费,那过于饮食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宋 么这种形象就值得进一步追问:到底什代学者徐铉为许慎的《说文解字》做注 么样的形象才是美的形象?美的形象如日:“羊大则美”。 何得到?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 第二种说法是“羊人为美”。此说又 什么是美的问题。 可分为二:一认为美字的上部是羊角 什么是美?一这看似是一个简下是人,全字为头上戴着羊角的巫人形 单的问题,但只要追溯中外美学史,都象。今人肖兵,李泽厚先生持此看法。另
时,我们常常形容一个女人美,就说“美 人如花”,反过来也说“花如美人”。 通 常来讲,这种“美”的认同没有外在压 力,并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同时这种 美感发自内心,也没有正当的可解释 性,并无绝对的正当的理由证明这种花 是美的。花的“美”似乎是客观的,但一 旦我们要找花之美“美”在何处,找遍了 花外在的瓣、蕊、叶、根、色、味,内在的 组织、分子、细胞……也无法找到花之 中美的原因出来,也就是说这种“美”并 不建立在审美对象的物质属性上。也正 因为从一个人、一个物、一件事上找不 出实实在在的美的分子,因此,当一人 说美,另一人却说不美时,从理论上讲 你不能说他错,只能说他的审美观与你 不同。正因为如此,为美学命名的西方, aesthetics(美学)之词义原本不是客观 的美之学,而是主观的感受学(aesthetics)。正因为如此,一个人说一朵花美, 另一个人却可以说不美,而说美的人不 能在理论的严格性上证明说不美的人 错了。所以说,审美没有正当的可解释 性,并无绝对的正当的理由。 既然美的形象要经过精心设计才 能为消费者所认同、所肯定、所消费,那 么这种形象就值得进一步追问:到底什 么样的形象才是美的形象?美的形象如 何得到?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 什么是美的问题。 什么是美?——这看似是一个简 单的问题,但只要追溯中外美学史,都 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而且至 今依然难以解决的问题。(当然,若是很 容易,也就没有我们设计存在的必要 了,正因为困难,因为复杂,所以才需要 人们永远加以探索)当然,非常复杂、难 以解决并不意味着中西方的理论家对 此就避而不谈,采取回避策略。我们翻 阅中外美学史,就知道人类历史的大思 想家大美学家一直以来就对这个问题 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我们或许能够从这 些答案中得到一些启示,或者辨别前进 的方向,或者寻找到一些基本的路径。 我们先看中国美学史,总结中国美 学史关于何以为美的说法,主要有以下 三种观点: 第一种说法也是古老的说法是“羊 大为美”。此说出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 字》。许慎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 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这里说 的“甘”字,“从口含一”,本义为甜,在这 里引申为可口。羊是生活在中国西北部 的汉人祖先羌部落最主要的食物来源。 羊大则肥,羊肥则可口。在早期人类,以 功利为美是非常正常的事。功利即善, 善通膳。在中国古人看来,最大的善莫 过于饮食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宋 代学者徐铉为许慎的《说文解字》做注, 曰:“羊大则美”。 第二种说法是“羊人为美”。此说又 可分为二:一认为美字的上部是羊角, 下是人,全字为头上戴着羊角的巫人形 象。今人肖兵、李泽厚先生持此看法。另 第二章 设计审美现象论 33
3到设计美学导论 认为美字上部是羽毛的装饰物如雄尾道“美”的篆体字为“养”。“养”是篆书 之类,下是人。康殷先生持此种看法。两“美”的写法,由篆书“养”字的写法,我 说都将美字的起源归之于巫术。 们可以看出“养”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 第三说是“色好为美”。马叙伦持此上面是“羊”(羊)而下面是“大”(大)。汉 说。马先生认为“美”本书“媄”,“媄,色代学者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中作如 好也。”他说:“徐铉谓羊大则美,亦附会 下解释:“美,甘也。从羊从大。在六畜主 耳。伦谓美字盖从大,芊音微纽,故美音给膳也。美与善同意。”许慎的解释诞生 无哪切。”马先生认为,“美转注为嫩。从了中国美学史上关于何以为美的一种 女,微声,亦可证美从芊得声也。芊羊形经典的说法 一“羊大为美”。这里有 近,故讹为羊。”(马叙伦:《说文解字六几个因素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一是为 书疏证》卷七)这样说来,美实与羊无何美与羊这种动物结合在一起?为何不 关,美来自女色之好。 是“狗”大为美呢?若是按照我们日常生 陈望衡先生认为以上三说,各自强活行为所见的狗与人的关系应该还更 调了审美发生的一方面的原因。第一说亲密一些啊?但是我们的古人却没有选 “羊大为美”,强调了审美起源于物质功择狗。还有,为什么选择“大羊”这种形 利:第二说“羊人为美”,强调审美起源象来界定“美”的边界。从审美这个角度 于巫术;第三说“色好为美”,强调了审上来讲,我们现在一殷都认为“小羊”应 美起源于性爱。审美发生的确与这三者该是美于大羊的。按照英国美学家柏克 密切相关。但是,第一说应该说是根本的说法,“小”、“光滑”、“逐渐变化、不露 的。对于原始人类来说,首要的是活着,棱角”、“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意味着 而活着必须要有食物。个体生存无疑是“美”②。“从对象上来看,凡能使人感到 第一义的。第二义应是种的繁殖了,这优美的对象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 关系到种族的生存。因此,体现性爱意的特征。”“小巧”指优美对象占有空间 义的“色好为美”应摆在第二位。对于原较小;“轻缓”指优美的对象运动变化不 始人来说,巫术是很重要的。然而它毕明显,在时间上表现为缓慢、安静;“柔 竞是服务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生存和”是指优美的对象在力量上比较弱 的,而且它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小,在性质上比较温和。优美的对象常 动,故其地位尚不足以与前二者相提并常以清新、秀丽、绮丽、柔媚、娇小、纤 论,它只是审美发生的中介。① 巧、精致、幽静、素静、轻盈、飘逸、含蓄 第一种说法,“羊大为美”。我们知等来描述。若是按照以上美学理论家的 ①陈望衡:《华夏市美意识初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②马奇主编:《西方美学史资料》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30-568页
设计美学导论 ! 陈望衡:《华夏审美意识初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年第 # 期。 " 马奇主编:《西方美学史资料》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 认为美字上部是羽毛的装饰物如雉尾 之类,下是人。康殷先生持此种看法。两 说都将美字的起源归之于巫术。 第三说是“色好为美”。马叙伦持此 说。马先生认为“美”本书“媄”,“ 媄,色 好也。”他说:“徐铉谓羊大则美,亦附会 耳。伦谓美字盖从大,芊音微纽,故美音 无鄙切。”马先生认为,“美转注为媺。从 女, 声,亦可证美从芊得声也。芊羊形 近,故讹为羊。”(马叙伦:《说文解字六 书疏证》卷七)这样说来,美实与羊无 关,美来自女色之好。 陈望衡先生认为以上三说,各自强 调了审美发生的一方面的原因。第一说 “羊大为美”,强调了审美起源于物质功 利;第二说“羊人为美”,强调审美起源 于巫术;第三说“色好为美”,强调了审 美起源于性爱。审美发生的确与这三者 密切相关。但是,第一说应该说是根本 的。对于原始人类来说,首要的是活着, 而活着必须要有食物。个体生存无疑是 第一义的。第二义应是种的繁殖了,这 关系到种族的生存。因此,体现性爱意 义的“色好为美”应摆在第二位。对于原 始人来说,巫术是很重要的。然而它毕 竟是服务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生存 的,而且它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性的活 动,故其地位尚不足以与前二者相提并 论,它只是审美发生的中介。! 第一种说法,“羊大为美”。我们知 道“美”的篆体字为“美”。“美”是篆书 “美”的写法,由篆书“美”字的写法,我 们可以看出“美”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 上面是“羊”(羊)而下面是“大”(大)。汉 代学者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中作如 下解释:“美,甘也。从羊从大。在六畜主 给膳也。美与善同意。”许慎的解释诞生 了中国美学史上关于何以为美的一种 经典的说法——“羊大为美”。 这里有 几个因素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一是为 何美与羊这种动物结合在一起?为何不 是“狗”大为美呢?若是按照我们日常生 活行为所见的狗与人的关系应该还更 亲密一些啊?但是我们的古人却没有选 择狗。还有,为什么选择“大羊”这种形 象来界定“美”的边界。从审美这个角度 上来讲,我们现在一般都认为“小羊”应 该是美于大羊的。按照英国美学家柏克 的说法,“小”、“光滑”、“逐渐变化、不露 棱角”、“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意味着 “美”②。“从对象上来看,凡能使人感到 优美的对象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 的特征。”“小巧”指优美对象占有空间 较小;“轻缓”指优美的对象运动变化不 明显,在时间上表现为缓慢、安静;“柔 和”是指优美的对象在力量上比较弱 小,在性质上比较温和。优美的对象常 常以清新、秀丽、绮丽、柔媚、娇小、纤 巧、精致、幽静、素静、轻盈、飘逸、含蓄 等来描述。若是按照以上美学理论家的 34
第二设计审美现象论 观点来考量,小羊羔应该是比大羊更具要一生理需要。《说文解字》对“甘”的 有美感的。但是我们的古人偏偏没有选解释也是:“甘美也。从口含一。”“好 择“小羊”而是选择了“大羊”,这难道只吃”为“美”几乎成为千百年来相沿袭用 是历史的巧合吗?或是语言学上通常所的说法,就是在今天的语言中也仍有遗 解释的属于语言上的约定俗成吗?有没 留,吃到美味东西,称赞日:“美!” 有一定的理论根据呢? 我们知道“马”主要帮助人们从事 同样的,羊是动物,牛也是动物,马运输事业的工具。“马”字在古今汉语中 也是动物,狗更是众所周知的与人的关使用频率都是比较高的。在古代,马主 系非常密切的动物。我们的先人为什么 要用来驾车和乘骑。徐秋时作战的方式 独独选择了“羊”,而没有选择“牛”,也以车战为主。马拉的兵车在那时是最重 没有选择“马”,也没有选择与人关系很 要的军事装备。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 密切的“狗”,也没有选择其他的动物来往往以兵车多少来衡量,因此有“千乘 与“美”衔接呢?若是按照体格大小来衡之国”、“万乘之国”之类的说法。从战国 量,“牛”、“马”的体格应该远远大于羊开始,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下,骑兵 的。所以“羊大为美”意味着什么?也就作为新兵种逐渐推广,骑战成了作战的 是说为什么“大羊”这种感性形象被认 主要方式。与马相关的一些字词,一直 为是美的?还有既然为什么体格健壮、 活跃在我们民族的语言中。驰、驱,骑 形态高大的羊就是美的呢?也就是说体驾、骏等动词,形旁都是“马”,本义都与 格健壮、形体高大的羊为什么会让人产 “马”有关。在现代它们仍被广泛运用于 生美感?它的根源是什么? 交通运输、军事行动等方面,例如,“骑 若是查找资料,选择大羊与美衔自行车”、“驾摩托车”、“汽车奔驰”、“驾 接,按照汉代许慎的说法,主要是因为驶飞机”等。汉语中有不少与马有关的 它好吃。后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成语,例如,“马不停蹄”、“马到功成” 为“羊大则美”。羊大之所以为“美”,则“汗马功劳”、“老马识途”等:也常用骏 是由于其好吃之故:“美,甘也。从羊从骥、骅、骐、骝等表示良马的字来作为人 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段玉裁为其名用字。 作注:“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 而“牛”主要是用来帮助人类从事 日甘,…羊大则肥美。 耕种事业的工具。“牛”也是一个常用汉 羊与马、犬、牛等动物不同之处在字。在古代,牛被用作祭祀等级最高的 于它主要是供人食用的,用来解决人类“牺牲”。“牺牲”二字表示意义的形旁都 最原始、最初级的生存问题的,属于心是“牛”。用牛来耕作,不会晚于春秋时 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最低级的需期。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冉耕,字伯牛
观点来考量,小羊羔应该是比大羊更具 有美感的。但是我们的古人偏偏没有选 择“小羊”而是选择了“大羊”,这难道只 是历史的巧合吗?或是语言学上通常所 解释的属于语言上的约定俗成吗?有没 有一定的理论根据呢? 同样的,羊是动物,牛也是动物,马 也是动物,狗更是众所周知的与人的关 系非常密切的动物。我们的先人为什么 独独选择了“羊”,而没有选择“牛”,也 没有选择“马”,也没有选择与人关系很 密切的“狗”,也没有选择其他的动物来 与“美”衔接呢?若是按照体格大小来衡 量,“牛”、“马”的体格应该远远大于羊 的。所以“羊大为美”意味着什么?也就 是说为什么“大羊”这种感性形象被认 为是美的?还有既然为什么体格健壮、 形态高大的羊就是美的呢?也就是说体 格健壮、形体高大的羊为什么会让人产 生美感?它的根源是什么? 若是查找资料,选择大羊与美衔 接,按照汉代许慎的说法,主要是因为 它好吃。后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 为“羊大则美”。羊大之所以为“美”,则 是由于其好吃之故:“美,甘也。从羊从 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段玉裁为其 作注:“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 曰甘,……羊大则肥美。” 羊与马、犬、牛等动物不同之处在 于它主要是供人食用的,用来解决人类 最原始、最初级的生存问题的,属于心 理 学 家 马 斯 洛 所 说 的 最 低 级 的 需 要——生理需要。《说文解字》对“甘”的 解释也是:“甘,美也。从口含一。”“好 吃”为“美”几乎成为千百年来相沿袭用 的说法,就是在今天的语言中也仍有遗 留,吃到美味东西,称赞曰:“美!” 我们知道“马”主要帮助人们从事 运输事业的工具。“马”字在古今汉语中 使用频率都是比较高的。在古代,马主 要用来驾车和乘骑。春秋时作战的方式 以车战为主。马拉的兵车在那时是最重 要的军事装备。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 往往以兵车多少来衡量,因此有“千乘 之国”、“万乘之国”之类的说法。从战国 开始,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下,骑兵 作为新兵种逐渐推广,骑战成了作战的 主要方式。与马相关的一些字词,一直 活跃在我们民族的语言中。驰、驱、骑、 驾、骏等动词,形旁都是“马”,本义都与 “马”有关。在现代它们仍被广泛运用于 交通运输、军事行动等方面,例如,“骑 自行车”、“驾摩托车”、“汽车奔驰”、“驾 驶飞机”等。汉语中有不少与马有关的 成语,例如,“马不停蹄”、“马到功成”、 “汗马功劳”、“老马识途”等;也常用骏、 骥、骅、骐、骝等表示良马的字来作为人 名用字。 而“牛”主要是用来帮助人类从事 耕种事业的工具。“牛”也是一个常用汉 字。在古代,牛被用作祭祀等级最高的 “牺牲”。“牺牲”二字表示意义的形旁都 是“牛”。用牛来耕作,不会晚于春秋时 期。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冉耕,字伯牛。 第二章 设计审美现象论 35
36设计美学导论 “耕”和“牛”分别用作名和字,反映了春映了上古时代许多家庭都已养猪,同时 秋时已有人用牛来耕作。到战国时期, “豕”还是“六畜”中繁殖力最为旺盛的 开始使用铁犁等铁制农具,耕地效率明动物,以“豕”字造入“家”字中,反映先 显提高,而拖犁的耕畜就是牛,“犁”字民对人丁兴旺的企盼。此外有“豢”字 也以“牛”为表意义的形旁。从此,牛在意为喂养、饲养:“豪”字,本义是箭猪项 农业生产中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当 脊间的长毛,两个字也都以“豕”为形 然,除耕地外,从魏晋以后,贵族为了乘旁。 车舒适平稳,开始采用牛车,随后牛用 所以选择解决最关切的肚子饱饥 来驾车日渐普及。中国老百姓对牛很有 问题 一生理需要 一的“羊”摆到人 好感,往往把它同勤劳刻苦、无私泰献 类审美的首位。羊作为美的对象和社会 的精神联系在一起。 生活中畜牧业的出现是分不开的。羊作 “狗”主要是帮助人们从事狩猎事为驯养的动物是当时人们生活资料的 业的工具。“犬”从原始游牧时期就成为 重要来源之一,对于人类来说是可亲的 人类最好的狩猎伙伴,以“犬”为形旁的对象。羊不仅“主给膳”可充作食物,而 汉字相当多,其中有的是动物的名称且羊的性格温顺,是一种惹人喜爱的动 (狼、狐、猿、猴等),有的常用来描写动物,特别是羊的身上有些形式特征如角 物乃至人的性情、性格(独、猛、狠、狂的对称、毛的卷曲都富有装饰趣味。 等)。 解决了羊的关联问题,进一步要回 其他的动物与人的关系就更远。鸡答的就是中国古人关于何以为“美”为 和猪是中国农家普遍饲养的家畜,也是什么选择“大羊"呢?我们认为“羊大为 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其中鸡是我美”中的“大”,一方面证明“羊”的肥美 们先民乃至今人饲养最多的动物。《桃丰硕、矫健灵活,在大羊身上可以体现 花源记》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写到动物的本性之美,“羊”作为动物呈现 桃花源中的情景;而《捕蛇者说》则以的是万物遵循它自己本身发展的规律 “虽鸡狗不得宁焉”来衬托“悍吏”下乡它极致地演绎了它自身的美;另一方 给百姓带来的恐慌。杀鸡待客是中国许面,“羊大为美”不仅指羊自身肥大健 多地方的一种习俗,《桃花源记》所写的硕,而且指这种羊给人的味美感觉。美 “设酒杀鸡作食”,孟浩然《过故人庄》所在这里和人身体的感觉特别是味觉建 写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都生立了关系。味觉是品味,是区分和比较 动地反映了这一习俗。猪很早就被人们它不仅是对于对象进行感觉,而且也是 驯化了。甲骨文中的“家”字,它的上部对于感觉进行感觉。羊大则美,认为羊 即宝盖头,表示房舍,下部就是“豕”,反长得很肥很大就“美”,这说明美与感性
设计美学导论 “耕”和“牛”分别用作名和字,反映了春 秋时已有人用牛来耕作。到战国时期, 开始使用铁犁等铁制农具,耕地效率明 显提高,而拖犁的耕畜就是牛,“犁”字 也以“牛”为表意义的形旁。从此,牛在 农业生产中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当 然,除耕地外,从魏晋以后,贵族为了乘 车舒适平稳,开始采用牛车,随后牛用 来驾车日渐普及。中国老百姓对牛很有 好感,往往把它同勤劳刻苦、无私奉献 的精神联系在一起。 “狗”主要是帮助人们从事狩猎事 业的工具。“犬”从原始游牧时期就成为 人类最好的狩猎伙伴,以“犬”为形旁的 汉字相当多,其中有的是动物的名称 (狼、狐、猿、猴等),有的常用来描写动 物乃至人的性情、性格(独、猛、狠、狂 等)。 其他的动物与人的关系就更远。鸡 和猪是中国农家普遍饲养的家畜,也是 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其中鸡是我 们先民乃至今人饲养最多的动物。《桃 花源记》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写 桃花源中的情景;而《捕蛇者说》则以 “虽鸡狗不得宁焉”来衬托“悍吏”下乡 给百姓带来的恐慌。杀鸡待客是中国许 多地方的一种习俗,《桃花源记》所写的 “设酒杀鸡作食”,孟浩然《过故人庄》所 写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都生 动地反映了这一习俗。猪很早就被人们 驯化了。甲骨文中的“家”字,它的上部 即宝盖头,表示房舍,下部就是“豕”,反 映了上古时代许多家庭都已养猪,同时 “豕”还是“六畜”中繁殖力最为旺盛的 动物,以“豕”字造入“家”字中,反映先 民对人丁兴旺的企盼。此外有“豢”字, 意为喂养、饲养;“豪”字,本义是箭猪项 脊间的长毛,两个字也都以“豕”为形 旁。 所以选择解决最关切的肚子饱饥 问题——生理需要——的“羊”摆到人 类审美的首位。羊作为美的对象和社会 生活中畜牧业的出现是分不开的。羊作 为驯养的动物是当时人们生活资料的 重要来源之一,对于人类来说是可亲的 对象。羊不仅“主给膳”可充作食物,而 且羊的性格温顺,是一种惹人喜爱的动 物,特别是羊的身上有些形式特征如角 的对称、毛的卷曲都富有装饰趣味。 解决了羊的关联问题,进一步要回 答的就是中国古人关于何以为“美”为 什么选择“大羊”呢?我们认为“羊大为 美”中的“大”,一方面证明“羊”的肥美 丰硕、矫健灵活,在大羊身上可以体现 到动物的本性之美,“羊”作为动物呈现 的是万物遵循它自己本身发展的规律, 它极致地演绎了它自身的美;另一方 面,“羊大为美”不仅指羊自身肥大健 硕,而且指这种羊给人的味美感觉。美 在这里和人身体的感觉特别是味觉建 立了关系。味觉是品味,是区分和比较。 它不仅是对于对象进行感觉,而且也是 对于感觉进行感觉。羊大则美,认为羊 长得很肥很大就“美”,这说明美与感性 36
第二设计审美现象论 存在,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好笃”。这里面,尤其通过《诗经》中的两性 吃)有直接关系。“羊大为美”似乎偏重择偶的审美要求能够反映出来。从《诗 于美的生理性和自然性,但是这种从味经》的众多婚恋诗篇中可以明显看出, 觉,即美的功用性方面来解释“美”,实两性择偶以形貌的阳刚健硕为美。《诗 际上乃主张美的本质在于“善”。 经》时代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决 以“大”为美在先秦时代是一个普 定了此时两性择偶的审美意识和审美 遍的审美风尚,这一审美风尚其实暗含取向, 着先秦时代审美与功用有着密切联系 一方面,两性对形体阳刚健硕审美 的无意识形态。我们且看看先秦时代我意识的萌发,始于人类长期从事生产劳 们的古人以“大”为美,以“硕大”为美一 动对人的身体素质的要求。《诗经》时 些事例。 代,生产力水平仍比较低下,社会的发 我们知道形貌之美往往是最直观展极为缓慢,对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 的,身体的美感是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 者来说,两性的勤劳能干是维系家庭幸 的问题之一。“任何美的事物都是具体福和谐、改善生活环境不可或缺的因 的,形象的,是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感觉素。两性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是同样突 到的。也就是说美都有一种能唤起人们出的,男性不仅要进行耕种收获等农业 愉悦之情的感性形式。 劳动,而且要负责狩猎、防御等事务,女 美的内容必须通过具体感性的形性则是更多地操持家务,从事一些采果 式显现出来,而人们在审美评价时,最的劳作,如采繁用于祭祀,采荇菜、采 先感受到的就是对象的具体外形。”①我薇、采蕨等用于生计,采桑用于养蚕纺 们可以通过先秦时代两性择偶的审美丝。两性这样常年的农事劳作,必然需 意识和审美取向来了解先秦时代人们要强健的身体,因此,两性对形体产生 关于人体美感的看法和观点。选择《诗“阳刚健硕”的审美追求,强调的是一种 经》中关于男女审美取向为视点,我们对力量的向往,甚至希望女性形体也带 发现,那个时代的男子、女子普遍存在有一定的“男性美”。正如车尔尼雪夫斯 以健硕为美的观念。比如,在女性外貌基所说:“辛勤的劳动,却不致令人精疲 形体的刻画上,因其功用性,《诗经》中 力竭那样一种富足生活的成果,使青年 多出现“硕”“笃”“顺”“敖”等字样,而这农民或农家少女都有非常鲜嫩的面 些词语都体现出高大健壮的形体特征。色一这照普通人民的理解,就是美的 如《卫风·硕人》“硕人其颀”、“硕人赦第一个条件。丰衣足食而又辛勤劳动」 敖”,《唐风·椒聊》“彼其之子,硕大且因此农家少女体格强壮,长得很结实。 ①樊德三:《美学文学论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 樊德三:《美学文学论集》,光明日报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 存在,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好 吃)有直接关系。“羊大为美”似乎偏重 于美的生理性和自然性,但是这种从味 觉,即美的功用性方面来解释“美”,实 际上乃主张美的本质在于“善”。 以“大”为美在先秦时代是一个普 遍的审美风尚,这一审美风尚其实暗含 着先秦时代审美与功用有着密切联系 的无意识形态。我们且看看先秦时代我 们的古人以“大”为美,以“硕大”为美一 些事例。 我们知道形貌之美往往是最直观 的,身体的美感是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 的问题之一。“任何美的事物都是具体 的,形象的,是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感觉 到的。也就是说美都有一种能唤起人们 愉悦之情的感性形式。 美的内容必须通过具体感性的形 式显现出来,而人们在审美评价时,最 先感受到的就是对象的具体外形。”①我 们可以通过先秦时代两性择偶的审美 意识和审美取向来了解先秦时代人们 关于人体美感的看法和观点。选择《诗 经》中关于男女审美取向为视点,我们 发现,那个时代的男子、女子普遍存在 以健硕为美的观念。比如,在女性外貌 形体的刻画上,因其功用性,《诗经》中 多出现“硕”“笃”“颀”“敖”等字样,而这 些词语都体现出高大健壮的形体特征。 如《卫风·硕人》“硕人其颀”、“硕人敖 敖”,《唐风·椒聊》“彼其之子,硕大且 笃”。这里面,尤其通过《诗经》中的两性 择偶的审美要求能够反映出来。从《诗 经》的众多婚恋诗篇中可以明显看出, 两性择偶以形貌的阳刚健硕为美。《诗 经》时代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决 定了此时两性择偶的审美意识和审美 取向, 一方面,两性对形体阳刚健硕审美 意识的萌发,始于人类长期从事生产劳 动对人的身体素质的要求。《诗经》时 代,生产力水平仍比较低下,社会的发 展极为缓慢,对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 者来说,两性的勤劳能干是维系家庭幸 福和谐、改善生活环境不可或缺的因 素。两性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是同样突 出的,男性不仅要进行耕种收获等农业 劳动,而且要负责狩猎、防御等事务,女 性则是更多地操持家务,从事一些采集 的劳作,如采蘩用于祭祀,采荇菜、采 薇、采蕨等用于生计,采桑用于养蚕纺 丝。两性这样常年的农事劳作,必然需 要强健的身体,因此,两性对形体产生 “阳刚健硕”的审美追求,强调的是一种 对力量的向往,甚至希望女性形体也带 有一定的“男性美”。正如车尔尼雪夫斯 基所说:“辛勤的劳动,却不致令人精疲 力竭那样一种富足生活的成果,使青年 农民或农家少女都有非常鲜嫩的面 色——这照普通人民的理解,就是美的 第一个条件。丰衣足食而又辛勤劳动, 因此农家少女体格强壮,长得很结实, 第二章 设计审美现象论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