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设计美学导论 有四部著作。(在当今学术界以数量取计美学著作是如何来讲述“设计审美要 胜的衡量标准来对学人的学问价值衡素、设计审美表现法则、设计审美历史 长量短裁判之时,这一发展肯定还会以 设计审美文化这几个主要问题的。 加速度的方式发展。)当然,跨学科研究 设计审美的构成要素几乎是所有 也有其自身的困难。尤其是当所跨学科标准型设计美学著作都涉及的重要内 本身有待发展和完善,本身学科比较复容。大部分著作将设计审美要素都涉及 杂,难以理清时,其研究就更是困难重 三点:功能美、形式美、材质美。但是具 重。设计美学恰好就是这样一门学科。 体著作来讲,又有较大的差异。我们选 设计学本身发展历史就不是很长,设计择几个典型的案例加以分析,以得到 理论更是长期被忽略、被边缘化。应该 些有意义的启示。 说“设计”本身理论还有待完善路途还 李超德《设计美学》将设计美的构 非常遥远,加上“美学”这门学科本身的成要素分为四点:材料美要素、结构美 复杂性,造成当今设计美学研究存在相 要素、形式美要素、功能美要素。认为设 当的困难。从上面现有的标准型《设计计“首先必须思考所用的表现材料和内 美学》著作言人人殊的现实就可以知道部材料”,“如何正确选择和运用材料是 设计美学当前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 直接关系设计美能否体现的物质载 总结上表可以知道,标准型设计美体”,“对设计师而言,选择和运用好材 学著作中讲述得最多的内容,依次为设料是艺术设计中带有工程技术性的基 计概念、设计美学概念、美的概念、设计 础学问”,要求设计师能善于在不同的 审美要素、设计审美(表现)法则、设计使用条件下发挥材料特质赋予材料以 审美心理、设计审美历史、设计审美文美的属性,因此“材料被称之为设计美 化等。 的第一要素”。但同时又指出“任何材料 因为设计的概念,设计美学的概念的材质美,都是抽象的、潜在的美,只有 是进入具体内容之前的整体介绍,是对 结构才能赋予材料以鲜活的生命。材料 “设计美学是什么”或者“设计美学研究得以结构取得产品的形式,抽象的美便 什么”等问题的解答,它直接呈现为书成为具体的产品美”①。 中的主要研究内容。虽然作为整本书的 对“结构美要素”李超德首先界定 结构的一部分,但是却非设计美学原理了“结构”是指“物质系统内部各组成要 著作要着重阐述的内容的一部分,所以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忽略”(当然实际 “生产就是把材料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 上都有必要)。我们下面看看标准型设起来,结构决定着产品的根本性质”。然 ①李超德:《设计美学》,安徽美术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设计美学导论 有四部著作。(在当今学术界以数量取 胜的衡量标准来对学人的学问价值衡 长量短裁判之时,这一发展肯定还会以 加速度的方式发展。)当然,跨学科研究 也有其自身的困难。尤其是当所跨学科 本身有待发展和完善,本身学科比较复 杂,难以理清时,其研究就更是困难重 重。设计美学恰好就是这样一门学科。 设计学本身发展历史就不是很长,设计 理论更是长期被忽略、被边缘化。应该 说“设计”本身理论还有待完善路途还 非常遥远,加上“美学”这门学科本身的 复杂性,造成当今设计美学研究存在相 当的困难。从上面现有的标准型《设计 美学》著作言人人殊的现实就可以知道 设计美学当前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 总结上表可以知道,标准型设计美 学著作中讲述得最多的内容,依次为设 计概念、设计美学概念、美的概念、设计 审美要素、设计审美(表现)法则、设计 审美心理、设计审美历史、设计审美文 化等。 因为设计的概念,设计美学的概念 是进入具体内容之前的整体介绍,是对 “设计美学是什么”或者“设计美学研究 什么”等问题的解答,它直接呈现为书 中的主要研究内容。虽然作为整本书的 结构的一部分,但是却非设计美学原理 著作要着重阐述的内容的一部分,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忽略”(当然实际 上都有必要)。我们下面看看标准型设 计美学著作是如何来讲述“设计审美要 素、设计审美表现法则、设计审美历史、 设计审美文化这几个主要问题的。 设计审美的构成要素几乎是所有 标准型设计美学著作都涉及的重要内 容。大部分著作将设计审美要素都涉及 三点:功能美、形式美、材质美。但是具 体著作来讲,又有较大的差异。我们选 择几个典型的案例加以分析,以得到一 些有意义的启示。 李超德《设计美学》将设计美的构 成要素分为四点:材料美要素、结构美 要素、形式美要素、功能美要素。认为设 计“首先必须思考所用的表现材料和内 部材料”,“如何正确选择和运用材料是 直接关系设计美能否体现的物质载 体”,“对设计师而言,选择和运用好材 料是艺术设计中带有工程技术性的基 础学问”,要求设计师能善于在不同的 使用条件下发挥材料特质赋予材料以 美的属性,因此“材料被称之为设计美 的第一要素”。但同时又指出“任何材料 的材质美,都是抽象的、潜在的美,只有 结构才能赋予材料以鲜活的生命。材料 得以结构取得产品的形式,抽象的美便 成为具体的产品美”①。 对“结构美要素”李超德首先界定 了“结构”是指“物质系统内部各组成要 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生产就是把材料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 起来,结构决定着产品的根本性质”。然 ! 李超德:《设计美学》,安徽美术教育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 18
第一章设计美学概念论 后分三个层面对结构美要素进行阐释 的审美要素。其中,功能美包括产品功 一是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不同结构作能的适用性、人文性、经济性、精神愉悦 用和结构方式;结构的表现形式;结构性四个方面。形态美主要指构成产品形 的特征。 态最基本的要素(点、线、面、造型、色 对“形式美要素”,作者认为从美学 彩、空间等)所给人带来的愉快的情感 角度讲,任何美的东西都是由美的内容 体验的价值。材质美主要是指物质材料 和美的形式所构成。形式美和美的形式色彩、结构、纹样、肌理、质地等属性的 是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复杂概念。 美。材质又分自然材质和人造材质两种 “设计美构成要素中的形式美要素,既形态。“自然材质的美源于材料的自然 包含了设计产品的形式美因素,又包括属性,它不依赖于任何加工和装饰,是 了赋予产品以美的形式的寓意”。“产品 物质材料自然淳朴、本真的生命力之 的形式的美是指产品整体造型给消费美。”总之,材质的美是物质材料的美对 者的审美感受,而产品的形式美则专指人的感官和心理发生作用的结果。② 产品按一定规律组合起来的色彩、线 李龙生的《设计美学》在第三章“设 条、形体等形式因素本身,所具有的那计审美范畴论”认为主要有“功能美、造 种被高度概括化、抽象化了的美。 型美、结构美、材料美和形式美”五个范 对“功能美要素”,作者认为设计美 畴。“功能美”是设计之美区别于一般的 是符合特定目的的功能以其特有的表 艺术之美的重要标志。设计艺术学的 现力在与它相适应的形态上被视觉化, “功能美”包括“实用功能”、“使用功 其本质不仅符合目的性本身,而且符合能”、“认知功能”、“审美功能”四种功 目的的功能的直观体现,是功能表现中 能。“造型美主要指设计的外观形态的 的美。并从“功能美体现合理的人 美,结构美主要指设计的内在形式的 机 一环境关系”,以及“功能与结构 美”,“造型美由形态美、色彩美、肌理美 形式的关系”这两个方面对“功能美”进等因素组合而成,结构美的本质就是简 行了闸释。 洁轻巧、方便与可靠”,“材料美包括材 顾建华主编的《艺术设计审美基料本身所产生的肌理美和材质美”。“形 础》认为艺术设计的审美要素主要包括式美是人们在长期的艺术与设计活动 三个方面:功能美 一艺术设计最本质中发现和创造的,是事物外在形式所具 的要素:形态美一艺术设计最直观的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是构成事物 审美要素;材质美 一艺术设计最基本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以及它们 ①李超德:(设计美学》,安徽美术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109页。 ②顾建华:《艺术设计审美基础》,高等教有出版社2004年版,第47-70页
后分三个层面对结构美要素进行阐释: 一是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不同结构作 用和结构方式;结构的表现形式;结构 的特征。 对“形式美要素”,作者认为从美学 角度讲,任何美的东西都是由美的内容 和美的形式所构成。形式美和美的形式 是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复杂概念。 “设计美构成要素中的形式美要素,既 包含了设计产品的形式美因素,又包括 了赋予产品以美的形式的寓意”。“产品 的形式的美是指产品整体造型给消费 者的审美感受,而产品的形式美则专指 产品按一定规律组合起来的色彩、线 条、形体等形式因素本身,所具有的那 种被高度概括化、抽象化了的美。” 对“功能美要素”,作者认为设计美 是符合特定目的的功能以其特有的表 现力在与它相适应的形态上被视觉化, 其本质不仅符合目的性本身,而且符合 目的的功能的直观体现,是功能表现中 的美。并从“功能美体现合理的人—— 机——环境关系”,以及“功能与结构、 形式的关系”这两个方面对“功能美”进 行了阐释。① 顾建华主编的 《艺术设计审美基 础》认为艺术设计的审美要素主要包括 三个方面:功能美——艺术设计最本质 的要素;形态美——艺术设计最直观的 审美要素;材质美——艺术设计最基本 的审美要素。其中,功能美包括产品功 能的适用性、人文性、经济性、精神愉悦 性四个方面。形态美主要指构成产品形 态最基本的要素(点、线、面、造型、色 彩、空间等)所给人带来的愉快的情感 体验的价值。材质美主要是指物质材料 色彩、结构、纹样、肌理、质地等属性的 美。材质又分自然材质和人造材质两种 形态。“自然材质的美源于材料的自然 属性,它不依赖于任何加工和装饰,是 物质材料自然淳朴、本真的生命力之 美。”总之,材质的美是物质材料的美对 人的感官和心理发生作用的结果。② 李龙生的《设计美学》在第三章“设 计审美范畴论”认为主要有“功能美、造 型美、结构美、材料美和形式美”五个范 畴。“功能美”是设计之美区别于一般的 艺术之美的重要标志。设计艺术学的 “功能美”包括“实用功能”、“使用功 能”、“认知功能”、“审美功能”四种功 能。“造型美主要指设计的外观形态的 美,结构美主要指设计的内在形式的 美”,“造型美由形态美、色彩美、肌理美 等因素组合而成,结构美的本质就是简 洁、轻巧、方便与可靠”,“材料美包括材 料本身所产生的肌理美和材质美”。“形 式美是人们在长期的艺术与设计活动 中发现和创造的,是事物外在形式所具 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是构成事物 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以及它们 ! 李超德:《设计美学》,安徽美术教育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 " 顾建华:《艺术设计审美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 第一章 设计美学概念论 19
20设计美学导论 的组合规律和法则。”① 设计审美历史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别。 对“设计审美历史”。李超德的《设 有些地方明显就是设计史的翻版。 计美学》是其重点,分了三章来介绍:第 顾建华的《艺术设计的审美基础) 三章造物起源与设计审美意识的萌动, 放在第二章“审美观念的流变和艺术设 第四章手工艺时代的设计观念和美学计的发展”来阐述,着重分三节:前工业 思想,第五章工业时代西方现代设计美社会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设计(包括两 学观点。“造物起源与设计审美意识的点:前工业社会中国的审美观念和艺术 萌动”又分三节“造物是人类自觉意识设计,前工业社会西方的审美观念和艺 启蒙的结果、内在自然的人化是形式美术设计);现代设计的产生和现代主义 感产生的前提,原始积淀和艺术积淀对设计(包括两点:现代艺术设计的开 形式美感产生的意义”。“手工艺时代的端 一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包 设计观念和美学思想”又分两节:“设计 豪斯和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当代艺术 观念的共性特征”(政治等级观念和宫 设计的发展和林林总总的后现代设计 廷风格的影响、宗教文化的共性影响), (包括两点:二战后技术美学的兴起和 设计观念的地域性差别(西方古代设计艺术设计的发展,审美取向的多元化 观念和美学思想、中国古代设计观念和后现代设计的个性化和当代最中国设 美学思想)。“工业时代西方现代设计美计)。总体上是按照审美观念的变化导 学观点”分了五节来介绍:艺术与手工 致设计艺术的变化这一思路来阐述。⑧ 艺运动,工业美的结构分析理论,德国 李龙生的(设计美学》没有专设“设 产业同盟及其包豪斯理论,后现代和后计审美历史”一章来阐述,但是在导论 现代主义的设计观念,设计思潮全球中的第二节“设计美学的形成和发展 化—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②仅仅实质上做了较为简洁的表达。另外,在 从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李超德的《设第五章“设计审美鉴赏论”从设计审美 计美学》对“设计审美历史”呈现为四个 的角度分别对“手工艺设计、服饰艺术 特点:一是非常重视,篇幅非常大,占了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 整个著作的四分分之一强:二是个绍的时十”的历史做了较为详细的呈现。4 候突出总体特点的归纳总结:三是以西 对“设计审美文化”,李龙生的《设 方设计美学历史为主体;四是设计史与计美学》分三节来阐述:设计审美文化 ①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65页。 ②李超德:(设计美学》安徽美术教有出版社2004年版,第25-89页。 ③顾建华:(艺术设计市美基础》,高等教有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6页。 ④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14.103-186页
设计美学导论 的组合规律和法则。”① 对“设计审美历史”。李超德的《设 计美学》是其重点,分了三章来介绍:第 三章造物起源与设计审美意识的萌动, 第四章手工艺时代的设计观念和美学 思想,第五章工业时代西方现代设计美 学观点。“造物起源与设计审美意识的 萌动”又分三节“造物是人类自觉意识 启蒙的结果、内在自然的人化是形式美 感产生的前提、原始积淀和艺术积淀对 形式美感产生的意义”。“手工艺时代的 设计观念和美学思想”又分两节:“设计 观念的共性特征”(政治等级观念和宫 廷风格的影响、宗教文化的共性影响), 设计观念的地域性差别(西方古代设计 观念和美学思想、中国古代设计观念和 美学思想)。“工业时代西方现代设计美 学观点”分了五节来介绍:艺术与手工 艺运动,工业美的结构分析理论,德国 产业同盟及其包豪斯理论,后现代和后 现代主义的设计观念,设计思潮全球 化——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②仅仅 从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李超德的《设 计美学》对“设计审美历史”呈现为四个 特点:一是非常重视,篇幅非常大,占了 整个著作的四分之一强;二是介绍的时 候突出总体特点的归纳总结;三是以西 方设计美学历史为主体;四是设计史与 设计审美历史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别, 有些地方明显就是设计史的翻版。 顾建华的《艺术设计的审美基础》 放在第二章“审美观念的流变和艺术设 计的发展”来阐述,着重分三节:前工业 社会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设计 (包括两 点:前工业社会中国的审美观念和艺术 设计,前工业社会西方的审美观念和艺 术设计);现代设计的产生和现代主义 设计 (包括两点:现代艺术设计的开 端——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包 豪斯和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当代艺术 设计的发展和林林总总的后现代设计 (包括两点:二战后技术美学的兴起和 艺术设计的发展,审美取向的多元化、 后现代设计的个性化和当代最中国设 计)。总体上是按照审美观念的变化导 致设计艺术的变化这一思路来阐述。③ 李龙生的《设计美学》没有专设“设 计审美历史”一章来阐述,但是在导论 中的第二节“设计美学的形成和发展” 实质上做了较为简洁的表达。另外,在 第五章“设计审美鉴赏论”从设计审美 的角度分别对“手工艺设计、服饰艺术 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 计”的历史做了较为详细的呈现。④ 对“设计审美文化”,李龙生的《设 计美学》分三节来阐述:设计审美文化 ! 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 " 李超德:《设计美学》安徽美术教育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 # 顾建华:《艺术设计审美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 $ 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 20
第一章设计美学概念论 21 的特性、设计审美文化的传播、设计审术设计一直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设 美文化及其风格。它认为设计审美文化计与技术有着深刻的关联。设计中的每 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精神文化,是容物 一次发展都与相应的技术进步密不可 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于一体的“本元文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对设计艺术 化”,并且设计审美文化带有阶级性、发 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 展性。设计审美文化的传播途径虽然复设计所关联的还有更为重要和深层的 杂多样,但主要是空间传播和时间传播人的需求服务,以及市场、消费心理等 这两种形式。并认为设计与文化之间的文化因素。传统社会中的艺术设计多是 关系是文化决定设计,从文化的角度来 为权贵服务的,但是现代设计的进步性 看设计,是对设计艺术的审美提出了更 就体现在它对设计的人性内涵的改变, 高的要求。设计艺术是文化的一种形 现代设计的主流是追求民主化、大众化 态,而不是设计师个人的自我表现。文 方向现代主义设计,它将千百年来以权 化的本义是一个社会共同体内为它的贵服务的设计改变为大众的设计,从而 所有成员所赞成和沿用的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地改变了设计的意识形态基础 总和,因此文化的内涵中就有一种集体 和市场基础。设计史浓缩着人类的文化 性的特征。在这种文化土壤中创造出来 史,一个民族的艺术设计中体现出民族 的设计艺术,经过时间和空间的传播,在的文化精神。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经 使用、改善、定型、传承的过程中,既显示济全球化的加剧,要求现代设计具有适 了个人的设计智慧,又代表了群体的设应全球市场的全球主义风格。在这样的 计意志和设计力量。设计风格有个人风 前提下,各个国家的设计师们,都面临 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三种。设计风格 一个如何协调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全 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观念、审美意识和价 球主义风格与地方主义特征、经济中心 值取向在设计艺术中的物化体现。① 与文化传统的问题。如何在发展现代设 顾建华的《艺术设计的审美基础》计的同时使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传 用了“艺术设计与审美文化”标题,分统不被破坏是尤其需要关注的问题。随 “艺术设计的审美文化内涵、艺术设计着消费主义的兴起,设计在经济和社会 与文化思潮、艺术设计与审美消费文 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 化”三节来闸述。认为艺术设计必须置 对设计审美文化,李超德的《设计 于整个审美文化的大系统中才能理解美学》可能因为此著作出版较早,而没 艺术设计的真正内涵和发展规律。顾著有涉及。 认真探讨了艺术与技术的关系,认为艺 对“设计审美心理”,李超德的《设 ①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0-102页
的特性、设计审美文化的传播、设计审 美文化及其风格。它认为设计审美文化 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精神文化,是容物 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于一体的“本元文 化”,并且设计审美文化带有阶级性、发 展性。设计审美文化的传播途径虽然复 杂多样,但主要是空间传播和时间传播 这两种形式。并认为设计与文化之间的 关系是文化决定设计,从文化的角度来 看设计,是对设计艺术的审美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设计艺术是文化的一种形 态,而不是设计师个人的自我表现。文 化的本义是一个社会共同体内为它的 所有成员所赞成和沿用的生活方式的 总和,因此文化的内涵中就有一种集体 性的特征。在这种文化土壤中创造出来 的设计艺术,经过时间和空间的传播,在 使用、改善、定型、传承的过程中,既显示 了个人的设计智慧,又代表了群体的设 计意志和设计力量。设计风格有个人风 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三种。设计风格 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观念、审美意识和价 值取向在设计艺术中的物化体现。! 顾建华的《艺术设计的审美基础》 用了“艺术设计与审美文化”标题,分 “艺术设计的审美文化内涵、艺术设计 与文化思潮、艺术设计与审美消费文 化”三节来阐述。认为艺术设计必须置 于整个审美文化的大系统中才能理解 艺术设计的真正内涵和发展规律。顾著 认真探讨了艺术与技术的关系,认为艺 术设计一直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设 计与技术有着深刻的关联。设计中的每 一次发展都与相应的技术进步密不可 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对设计艺术 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 设计所关联的还有更为重要和深层的 人的需求服务,以及市场、消费心理等 文化因素。传统社会中的艺术设计多是 为权贵服务的,但是现代设计的进步性 就体现在它对设计的人性内涵的改变, 现代设计的主流是追求民主化、大众化 方向现代主义设计,它将千百年来以权 贵服务的设计改变为大众的设计,从而 根本性地改变了设计的意识形态基础 和市场基础。设计史浓缩着人类的文化 史,一个民族的艺术设计中体现出民族 的文化精神。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经 济全球化的加剧,要求现代设计具有适 应全球市场的全球主义风格。在这样的 前提下,各个国家的设计师们,都面临 一个如何协调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全 球主义风格与地方主义特征、经济中心 与文化传统的问题。如何在发展现代设 计的同时使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传 统不被破坏是尤其需要关注的问题。随 着消费主义的兴起,设计在经济和社会 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 对设计审美文化,李超德的《设计 美学》可能因为此著作出版较早,而没 有涉及。 对“设计审美心理”,李超德的《设 ! 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 第一章 设计美学概念论 21
22设计美学导论 计美学》以第八章“审计美感”分两节来着人类美感的萌芽。人类美感的发展。 阐述:第一节设计美感的本质特征(设 归功于劳动实践,人类在制造工具的过 计美感的直接功利性、设计美感的形象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审美意识。人类 直观性、设计美感的想象创造性、设计对形式的审美,意味着人类美感意识的 美感的情感愉悦性),第二节设计美感真正形成。人类对设计的美感意识与审 的心理因素(分设计审美的感知、设计 美经验,就是在造物、装饰与设计活动 审美的想象、设计审美情感、设计审美 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设计的美感特点 理解)。作者认为,设计美感与艺术美感 主要有实用功利性、情感愉悦性和接受 最直接的区别在于设计美感的产生直的普遍性这三个主要特点。设计美感 接来源于人的物质需要,同时设计美感就其心理功能而言,是审美主体在观赏 又是精神性的。设计美感的精神社会功设计艺术时所产生的积极的、综合的心 利性和物质社会功利性不是绝对对立 理反应。它以对设计艺术的直接感受为 的,二者之间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互相转 起点,经过审美主体的想象、情感、理 化。设计审美的潜在功利性实质上是推 解,使审美主体获得比较丰富的审美体 动设计艺术发展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验。设计美感的获得,涉及感觉、知觉 的动因之一。设计美感具有形象的直观表象、记忆、想象、情感、理解等各种要 性。这种直观性一方面是美的特征所固素。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 有,另一方面是由长期的生活体验与审 设计艺术的美感心理要素。② 美实践所形成。设计美感不仅具有丰富 对于第二点“设计审美表现(法 的想象性和创造性,还具有鲜明的情感则)”,顾建华的《艺术设计审美基础》专 愉悦性。另外,设计美感是多种心理功辟一章来探讨。认为应从“艺术设计对 能综合活动的过程和产物,人类的设计秩序感的追求”、“艺术设计中美学法则 审美感受包含着两重性:一方面是个体的体现”、“艺术设计中变化和统一的主 的、自然的感受,一方面是人类的、社会导关系”、“艺术设计中形式个性的体 的感受。① 现”四个方面加以讨论。李超德著作《设 李龙生的《设计美学》以“设计审美计美学》、李龙生著作《设计美学》对此 体验论”来阐述设计美感的产生、发展问题没有论及。 和特点。李龙生认为人类的美感意识的 从以上综述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 产生和发展,与原始人的巫术礼仪、图大家比较认可的几大板块,学术界只是 腾崇拜等有着密切的关联。作为狩猎巫达成了基本的共识,但在具体内容上依 术中出现的原始绘画和装饰纹样,标志然有较大的差异。 ①李超德:(设计美学》安徽美术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119页。 ②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6-89页
设计美学导论 计美学》以第八章“审计美感”分两节来 阐述:第一节设计美感的本质特征(设 计美感的直接功利性、设计美感的形象 直观性、设计美感的想象创造性、设计 美感的情感愉悦性),第二节设计美感 的心理因素(分设计审美的感知、设计 审美的想象、设计审美情感、设计审美 理解)。作者认为,设计美感与艺术美感 最直接的区别在于设计美感的产生直 接来源于人的物质需要,同时设计美感 又是精神性的。设计美感的精神社会功 利性和物质社会功利性不是绝对对立 的,二者之间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互相转 化。设计审美的潜在功利性实质上是推 动设计艺术发展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的动因之一。设计美感具有形象的直观 性。这种直观性一方面是美的特征所固 有,另一方面是由长期的生活体验与审 美实践所形成。设计美感不仅具有丰富 的想象性和创造性,还具有鲜明的情感 愉悦性。另外,设计美感是多种心理功 能综合活动的过程和产物,人类的设计 审美感受包含着两重性:一方面是个体 的、自然的感受,一方面是人类的、社会 的感受。! 李龙生的《设计美学》以“设计审美 体验论”来阐述设计美感的产生、发展 和特点。李龙生认为人类的美感意识的 产生和发展,与原始人的巫术礼仪、图 腾崇拜等有着密切的关联。作为狩猎巫 术中出现的原始绘画和装饰纹样,标志 着人类美感的萌芽。人类美感的发展, 归功于劳动实践,人类在制造工具的过 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审美意识。人类 对形式的审美,意味着人类美感意识的 真正形成。人类对设计的美感意识与审 美经验,就是在造物、装饰与设计活动 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设计的美感特点 主要有实用功利性、情感愉悦性和接受 的普遍性这三个主要特点。设计美感, 就其心理功能而言,是审美主体在观赏 设计艺术时所产生的积极的、综合的心 理反应。它以对设计艺术的直接感受为 起点,经过审美主体的想象、情感、理 解,使审美主体获得比较丰富的审美体 验。设计美感的获得,涉及感觉、知觉、 表象、记忆、想象、情感、理解等各种要 素。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 设计艺术的美感心理要素。② 对于第二点“设计审美表现 (法 则)”,顾建华的《艺术设计审美基础》专 辟一章来探讨。认为应从“艺术设计对 秩序感的追求”、“艺术设计中美学法则 的体现”、“艺术设计中变化和统一的主 导关系”、“艺术设计中形式个性的体 现”四个方面加以讨论。李超德著作《设 计美学》、李龙生著作《设计美学》对此 问题没有论及。 从以上综述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 大家比较认可的几大板块,学术界只是 达成了基本的共识,但在具体内容上依 然有较大的差异。 ! 李超德:《设计美学》安徽美术教育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 " 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