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藤野先生(总第1-3课时) 鲁迅 教学目的: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 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 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 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让 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 展示学习目标 (1)解决字词 (2)了解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4)分析第一部分。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讠 系住芦荟瞥见畸形 名 诘责 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绯红
1 1.藤野先生 (总第1一3课时) 鲁 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 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 导入新课: 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 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 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 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让 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 2、 展示学习目标 (1)解决字词 (2)了解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4)分析第一部分。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 教诲 系住 芦荟 瞥见 畸形 匿 名 诘责 杳无消息 深恶痛疾 油光可鉴 绯红
(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油光可鉴驿站掌故不逊诘责杳无消息瞥见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 后回答。 导学提纲: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 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 里是什么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 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 者什么思想感情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课文据地点的转移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 学跳舞 3.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 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4.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 思 5.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 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 辫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 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清国留学生 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不满和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作铺 垫。写一路上的所见所想以及在仙台的艰苦生活则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感情 2
2 (2)解释词语。 宛如 绯红 油光可鉴 驿站 掌故 不逊 诘责 杳无消息 瞥见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 后回答。 导学提纲: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 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 里是什么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 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 者什么思想感情?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课文据地点的转移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 学跳舞。 3.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 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4.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 思。 5.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 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 辫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 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清国留学生” 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不满和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作铺 垫。写一路上的所见所想以及在仙台的艰苦生活则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感情
2、推荐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北国之春》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简单回顾上课时的内容,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研读第二部分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 答 导学提纲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 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2.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 的最初印象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 的高尚品质?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写人要如何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 6.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7.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8.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 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 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10.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11.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12.提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哪些词语写出他们惜 别的感情?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3 2、推荐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北国之春》。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简单回顾上课时的内容,引入新课 2、 展示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研读第二部分。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 答。 导学提纲: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 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 的最初印象。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 的高尚品质?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写人要如何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 6.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7.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8.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 9. 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 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10.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11.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12.提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哪些词语写出他们惜 别的感情?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 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 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 的爱国情结 2、“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 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 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因为 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 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在这样艰 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挟着一叠大 大小小的书。”外貌特点是其貌不扬,有点学究气。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 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 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 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4、(1)添改讲义 对教学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 对学生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 对学术严谨求实 5、(1)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一一不修边幅,生活俭朴。 (2)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语速缓慢,显得沉稳。 (3)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见第2题讨论并归纳) 6、起因:鲁迅上午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同学疑心藤野先生向鲁迅漏题。 经过:学生会干事翻检我的讲义,邮差送来匿名信。 结果:我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 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 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7、(1)弱国的人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遭受凌辱。 (2)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怀有偏见 (3)鲁迅为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进行的斗争。 8、(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2)麻木的,同样亳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3)被刺痛了的人(我) 9、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 10、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觉悟。 11、“那时那地”指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的时候。“我的意见”是科学救国 因为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作者认识到医学并非是一件要紧的事,第 要紧是改变他们的精神,因此,作者决定弃医从文
4 1、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 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 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 的爱国情结。 2、“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 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 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因为 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 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在这样艰 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挟着一叠大 大小小的书。”外貌特点是其貌不扬,有点学究气。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 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 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 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4、(1)添改讲义 对教学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 对学生热情诚恳 ( 4)了解女人裹脚 对学术严谨求实 5、(1)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不修边幅,生活俭朴。 (2)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语速缓慢,显得沉稳。 (3)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见第 2 题讨论并归纳) 6、起因:鲁迅上午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同学疑心藤野先生向鲁迅漏题。 经过:学生会干事翻检我的讲义,邮差送来匿名信。 结果:我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 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 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7、(1)弱国的人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遭受凌辱。 , (2)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怀有偏见。 (3)鲁迅为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进行的斗争。 8、(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2)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3)被刺痛了的人(我)。 9、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10、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觉悟。 11、“那时那地”指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的时候。“我的意见”是科学救国, 因为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作者认识到医学并非是一件要紧的事,第 一要紧是改变他们的精神,因此,作者决定弃医从文
12、“悲哀”“凄然”“慰安…‘叹息…‘惜别…‘叮嘱”等,表现出师生 之间深厚的感情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分析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相识交往的过程,理解了藤 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也了解到作者弃医从文的 原因,从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 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2、推荐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研读了<藤野先生>的第二部分,认识了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 的人,知道了鲁迅对他的敬爱之情。之后,由于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的强 烈刺激以及他追求救国之道的崇高理想,他又弃医从文,告别藤野先生,离 开仙台,离开仙台后情况如何呢?今后我们接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结尾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2)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 答 导学提纲 1.提问: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2.提问: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3.提问:“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删去“我的眼里和心里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4.提问:怎样理解“我又忽然良心发现……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 痛疾的文字”? 5.提问: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 这些事用什么战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1)装订收藏讲义
5 12、“悲哀”“凄然”“慰安…‘叹息…‘惜别…‘叮嘱”等,表现出师生 之间深厚的感情。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分析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相识交往的过程,理解了藤 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也了解到作者弃医从文的 原因,从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 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2、推荐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三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研读了<藤野先生>的第二部分,认识了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 的人,知道了鲁迅对他的敬爱之情。之后,由于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的强 烈刺激以及他追求救国之道的崇高理想,他又弃医从文,告别藤野先生,离 开仙台,离开仙台后情况如何呢?今后我们接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结尾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2)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 答。 导学提纲: 1.提问: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2.提问: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3.提问:“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删去“我的眼里和心里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4.提问:怎样理解“我又忽然良心发现……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 痛疾的文字”? 5.提问: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 这些事用什么战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1)装订收藏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