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答案附后 (总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积累与运用(16分)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han( 首低眉 ②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 )无限的宇宙。 ③其言兹若人之chou( )乎?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如恰当的语句。(只填序号)(2分)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 流千古,流出了 流出了 流出了 A、黄皮肤人的群落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3.胡适《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请说说“诸 葛亮、刘备”是哪部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并写出有关他们的两个成语或典故。(3分) ①“诸葛亮、刘备”是 里的人物。 ②成语或典故: 4.根据要求默写。(4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两个晋代人典故的诗句是: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此事古难全”一句,其中“此事”指的 (3)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与王维的“劝君更尽 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格调截然相反。 (4)赞曰:黔娄之妻有言:“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5.根据例句,仿写一个与其相同格式的句子。(3分) 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叹息。 仿句 6.肖像描写也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名人传》中的一段肖像描写:“他矮小粗壮 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面部肌肉常常隆起,青筋暴跳:;野性的眼睛变得格外地吓人。” 他”指的是 (2分) 二、阅读与欣赏(4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13分)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故虽有名马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才美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答案附后) (总分:120 分 时间:120 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6 分)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2 分) ① 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 hàn( ) 首低眉。 ② 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 )无限的宇宙。 ③ 其言兹若人之 chóu( )乎? ④鸢( )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如恰当的语句。(只填序号) (2 分)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 流千古,流出了 ,流出了 ,流出了 。 A、黄皮肤人的群落 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3. 胡适《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请说说“诸 葛亮、刘备”是哪部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并写出有关他们的两个成语或典故。(3 分) ①“诸葛亮、刘备”是 里的人物。 ②成语或典故: 4. 根据要求默写。(4 分) ⑴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两个晋代人典故的诗句是: ⑵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此事古难全”一句,其中“此事”指的 是: , ⑶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 , ” 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 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格调截然相反。 ⑷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 ,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5.根据例句,仿写一个与其相同格式的句子。(3 分) 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叹息。 仿句: 6.肖像描写也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名人传》中的一段肖像描写:“他矮小粗壮, 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面部肌肉常常隆起,青筋暴跳;野性的眼睛变得格外地吓人。” “他”指的是 。(2 分) 二、阅读与欣赏(44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7-10 题。(13 分)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故虽.有名马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才美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
8.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9.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具体表现: 思想感情 10.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必都答)。(3分) ①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脱颖而出吗? ②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二)文学作品阅读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16分) 张晓风 ①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 ②“再见!” ③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④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 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作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但 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⑤他欣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 地望着巷子下细细的朝阳而落泪。 ⑥想大声地告诉全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 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⑦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 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拉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 安地回来 ⑧我不曾搬迁户口,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内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 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一一但 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 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骇,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⑨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 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
8.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 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9.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具体表现: 思想感情: 10.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必都答)。(3 分) ①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脱颖而出吗? ②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二)文学作品阅读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16 分) 张晓风 ①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 ②“再见!” ③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④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 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作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但 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⑤他欣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 地望着巷子下细细的朝阳而落泪。 ⑥想大声地告诉全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 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⑦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 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拉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 安地回来。 ⑧我不曾搬迁户口,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内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 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 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 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骇,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⑨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 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
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奷猾、诡诈?当我把我的 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⑩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 样的呢?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选材以小见大,反映了父母和社会对孩子教育的责任,令人回味无穷。 B.本文多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C.本文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这渲染了母亲对孩子成长的焦虑之情。 D.本文在结构上突出的特点是倒叙法的运用,巧设悬念,耐人寻味。 12.文章第⑤段中加点的“欣然”和“循规蹈矩”反映了小男孩当时怎样的心理?(4 欣然: 循规蹈矩: 13.文章第⑧段加点的“你”指代什么?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你”?(3分) 14.“我”尽管将孩子交给社会,但仍有许多忧虑。第⑨段主要写了“我”的哪些忧虑? 15.“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中“琼浆”“醍醐”在文 中共同的意思是 (2分) 16.作者将母子关系看作“一把借来的琴弦”,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3分) 梧桐树(15分) ①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自初 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当我把我的 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⑩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 样的呢?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本文选材以小见大,反映了父母和社会对孩子教育的责任,令人回味无穷。 B.本文多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C.本文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这渲染了母亲对孩子成长的焦虑之情。 D.本文在结构上突出的特点是倒叙法的运用,巧设悬念,耐人寻味。 12.文章第⑤段中加点的“欣然”和“循规蹈矩”反映了小男孩当时怎样的心理?(4 分) 欣然: 循规蹈矩: 13.文章第⑧段加点的“你”指代什么?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你”?(3 分) 14.“我”尽管将孩子交给社会,但仍有许多忧虑。第⑨段主要写了“我”的哪些忧虑? (2 分) 15.“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中“琼浆”“ 醍醐”在文 中共同的意思是 (2 分) 16.作者将母子关系看作“一把借来的琴弦”,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3 分) 梧桐树(15 分) ①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自初 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 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 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 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 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嶂, 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 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但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 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 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绿叶成阴,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 ④一个月以来,叶子由最初的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 风一起,翻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一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 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盘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 屋来,终于只剩几根枝条,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 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谛:“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 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 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 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 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耍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借他,但因对他关系未久,回忆 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的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 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鸟有。世间的“无 常”,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衰。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占有了它们, 但都没能体验到上述的种种变化。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 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受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 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作者丰子恺,有删节) 17.窗前的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显出了三种容貌 (1)梧桐树生叶(2
②当春尽夏初,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 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 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 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 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嶂, 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 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但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 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 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绿叶成阴,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 ④一个月以来,叶子由最初的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 风一起,翻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 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盘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 屋来,终于只剩几根枝条,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 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谛:“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 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 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 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 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耍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他关系未久,回忆 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的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 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鸟有。世间的“无 常”,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衰。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占有了它们, 但都没能体验到上述的种种变化。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 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受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 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作者丰子恺,有删节) 17.窗前的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显出了三种容貌: (1)梧桐树生叶 (2) 、(3) 。(4 分)
18.第④段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请分析这种写作手法的表达作用。(4分) 19.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以时间为序,描写、议论相结合,写出了梧桐树从生长到衰亡的过程。 B.为了表现梧桐树的不同容貌,文章用了许多比喻和拟人的句子,新颖而又形象。 C.第②段用梧桐的生叶与其他植物的生叶进行比较,表现梧桐生叶的拙劣和坦白。 D.第③段的“绿意实在太多了”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梧桐叶的喜爱之情 20.文中结句说“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为什么?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5分) 实践与表达(60分) 005年2月20日下午,面对呼啸而来的列车,在温州打工的商丘青年李学生救 出一名男孩之后,又去抢救另一名女孩时,被火车撞倒,壮烈牺牲。他的事迹被媒体宣传后 感动了中国。在腾讯网、温州网等网站共话“河南英雄感动中国”网页上,网友评论如潮 新浪网也作了专题报道。如果你看到了这个报道,登陆了其中某网站,看到了网友们的留言, 请你对下面选摘的两位网友的留言加以评论并写下你的留言。(4分) 新浪网网友:你不再救另一个不就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了吗?你真傻! 温州网网友:每一个生命都是偶然,生命的意义何在,你做了最好的诠释。向你致敬! 你的评论: 你的留言: 综合性学习: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献给母亲的歌》。请根据你开展活动的积累, 写出与母亲有关的古诗一句和格言两句。(3分) 格言:① 23.研究探索:仔细观察下面三幅图片,结合图后的【说明】和你所了解的知识,写出你 思考的结果。(3分)
18.第④段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请分析这种写作手法的表达作用。(4 分) 答: 19.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本文以时间为序,描写、议论相结合,写出了梧桐树从生长到衰亡的过程。 B.为了表现梧桐树的不同容貌,文章用了许多比喻和拟人的句子,新颖而又形象。 C.第②段用梧桐的生叶与其他植物的生叶进行比较,表现梧桐生叶的拙劣和坦白。 D.第③段的“绿意实在太多了”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梧桐叶的喜爱之情。 20.文中结句说“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为什么?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5 分) 三. 实践与表达(60 分) 21﹒ 2005 年 2 月 20 日下午,面对呼啸而来的列车,在温州打工的商丘青年李学生救 出一名男孩之后,又去抢救另一名女孩时,被火车撞倒,壮烈牺牲。他的事迹被媒体宣传后, 感动了中国。在腾讯网、温州网等网站共话“河南英雄感动中国”网页上,网友评论如潮。 新浪网也作了专题报道。如果你看到了这个报道,登陆了其中某网站,看到了网友们的留言, 请你对下面选摘的两位网友的留言加以评论并写下你的留言。(4 分) 新浪网网友:你不再救另一个不就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了吗?你真傻! 温州网网友:每一个生命都是偶然,生命的意义何在,你做了最好的诠释。向你致敬! 你的评论: 你的留言: 22. 综合性学习: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献给母亲的歌》。请根据你开展活动的积累, 写出与母亲有关的古诗一句和格言两句。(3 分) 古诗: 格言:① ② 23. 研究探索:仔细观察下面三幅图片,结合图后的【说明】和你所了解的知识,写出你 思考的结果。(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