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一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A) (注意:机读题的答案均填涂在答题卡上,作文写在作文纸上,否则不予评阅) 一、单项选择题(1X1X50=50分。从每一个问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 确答案,并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把它涂上)(机读题) 1.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 A.所有受压迫阶级的利科学理论 B.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 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 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D.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2.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科学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3.马克思一生所取得的最伟大的理论成就是创立 A.剩余价值学说 B.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C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D.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5.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是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开放性 D.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6.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7.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B.反映论与先验论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A卷第1页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A 卷 第1页 共 8 页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A) (注意:机读题的答案均填涂在答题卡上,作文写在作文纸上,否则不予评阅) 一、单项选择题(1X1X50=50 分。从每一个问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 确答案,并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把它涂上)(机读题) 1.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 A.所有受压迫阶级的科学理论 B.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 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 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D.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2.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科学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3.马克思一生所取得的最伟大的理论成就是创立 A.剩余价值学说 B.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C.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D.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5.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是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开放性 D.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6.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7.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B.反映论与先验论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系统性 B.客观实在性 C.规律性 D.运动性 9.在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C.劳动 D.语言 10.物质的存在方式是 A.运动 B.时间 C.空间 D.能量 11.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规律性 B.物质性 C.运动性 D.客观性 12.人类社会的物质承担者是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1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4.“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15.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坚持了 A.辩证法 B.唯物论 C.决定论 D.非决定论 16.人有能动性,所以人能 A.创造规律 B.消灭规律 C.改变规律 D.认识和利用规律 17.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存在方式是 A.实践 B.劳动 C.生产 D.工作 1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 D.矛盾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A卷第2页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A 卷 第2页 共 8 页 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系统性 B.客观实在性 C.规律性 D.运动性 9.在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C.劳动 D.语言 10.物质的存在方式是 A. 运动 B. 时间 C. 空间 D. 能量 11.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规律性 B.物质性 C.运动性 D.客观性 12.人类社会的物质承担者是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1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4.“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15.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坚持了 A.辩证法 B.唯物论 C.决定论 D.非决定论 16.人有能动性,所以人能 A.创造规律 B.消灭规律 C.改变规律 D.认识和利用规律 17.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存在方式是 A.实践 B.劳动 C.生产 D.工作 1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 D.矛盾的观点
19.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A.诡辩论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 D.形而上学孤立观点 20.“盲人摸象”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是 A朴素唯物主义方法 B.形而上学方法 C.辩证法方法 D.唯心主义方法 21.“牵牛牵牛鼻子”的做法,主要体现了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矛盾分析的方法 C.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D.抓住主要矛盾的原理 22.“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财富”,这句话体现了 A.矛盾的变动性原理 B.矛盾的系统性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23.蝶从“蛹一一蝶一一蛹”这种生长过程所体现的规律是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矛盾运动规律 2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这段 论述说明我们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 A.一定要扎扎实实做事情 B.一定要有理想和奋斗目标 C.一定要善于把远大目标和实干精神结合起来 D.一定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25.证否定的实质是 A.自我否定B.联系C.发展 D.“扬弃” 26.新旧事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 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 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 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2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 B.普遍联系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唯物主义的观点 28.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根本关系是 A.审美关系 B.价值关系 C认识关系 D.实践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A卷第3页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A 卷 第3页 共 8 页 19.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A.诡辩论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 D.形而上学孤立观点 20.“盲人摸象”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是 A 朴素唯物主义方法 B.形而上学方法 C.辩证法方法 D.唯心主义方法 21.“牵牛牵牛鼻子”的做法,主要体现了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矛盾分析的方法 C.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D.抓住主要矛盾的原理 22.“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财富”,这句话体现了 A.矛盾的变动性原理 B.矛盾的系统性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23.蝶从“蛹——蝶——蛹”这种生长过程所体现的规律是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矛盾运动规律 2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这段 论述说明我们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 A.一定要扎扎实实做事情 B.一定要有理想和奋斗目标 C.一定要善于把远大目标和实干精神结合起来 D.一定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25.证否定的实质是 A.自我否定 B.联系 C.发展 D.“扬弃” 26.新旧事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 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 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 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2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 B.普遍联系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唯物主义的观点 28.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根本关系是 A.审美关系 B.价值关系 C.认识关系 D.实践关系
29.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 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0.我们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对事物不同属性的综合性认识是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31承认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 A.唯心论 B.唯物论 C辩证论 D.诡辩论 32.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说,就是要 A.从客观事物的各种联系出发 B.从客观事物的规律出发 C.从客观事物的整体出发 D.从客观事物的全面内容出发 33.恩格斯说:如果说“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末科学状况却在更大的 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 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4.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社会基本矛盾 35.最直接、最集中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是 A.政治法律思想 B.艺术 C.道德 D.哲学 3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A卷第4页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A 卷 第4页 共 8 页 29.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 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0.我们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对事物不同属性的综合性认识是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31.承认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 A.唯心论 B.唯物论 C.辩证论 D.诡辩论 32.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说,就是要 A.从客观事物的各种联系出发 B.从客观事物的规律出发 C.从客观事物的整体出发 D.从客观事物的全面内容出发 33.恩格斯说:如果说“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末科学状况却在更大的 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 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4.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社会基本矛盾 35.最直接、最集中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是 A.政治法律思想 B.艺术 C.道德 D. 哲学 3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7.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劳动资料 B.劳动者 C.生产工具 D.劳动对象 38.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是 A所有制关系 B.分配关系 C交换关系 D.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39.人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区是人的 A.思维 B.道德 C劳动 D.社会关系 40.对社会性质和面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国家政权 D.思想文化 41.上层建筑的核心内容是 A.政治制度 B.政治设施 C.政治组织 D.国家政权 4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A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的 B.劳动资料成本决定的 C.劳动对象成本决定的 D.生产商品所使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43.劳动二重性指的是 A.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D.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4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于普通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 A它被消费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也消失 B.它被使用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会转移到产品中去 C它被使用时,能创造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D.它被消费时,使用价值不变,价值也不变 45.商品经济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是 A.社会分工 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C.生产资料私有制 D.生产资料公有制 46.下列属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数列是 A.90C+10V B.80C+20V C.70C+30V D.60C+40V 47.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 A绝对剩余价值B.超额剩余价值 C.平均利润 D.社会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A卷第5页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A 卷 第5页 共 8 页 37.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劳动资料 B.劳动者 C.生产工具 D.劳动对象 38.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是 A.所有制关系 B.分配关系 C.交换关系 D.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39.人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区是人的 A.思维 B.道德 C.劳动 D.社会关系 40.对社会性质和面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国家政权 D.思想文化 41.上层建筑的核心内容是 A.政治制度 B.政治设施 C.政治组织 D.国家政权 4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A.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的 B.劳动资料成本决定的 C.劳动对象成本决定的 D.生产商品所使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43.劳动二重性指的是 A.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D.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4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于普通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 A.它被消费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也消失 B.它被使用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会转移到产品中去 C.它被使用时,能创造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D.它被消费时,使用价值不变,价值也不变 45.商品经济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是 A.社会分工 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C.生产资料私有制 D.生产资料公有制 46.下列属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数列是 A.90C+10V B.80C+20V C.70C+30V D.60C+40V 47.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 A.绝对剩余价值 B.超额剩余价值 C.平均利润 D.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