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一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D) (注意: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予评阅) 一、单项选择题(1X1X50=50分。在答题纸题号后面填写上该题正确答案 的序号,如“71C”、“72B”) 1.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 A.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B.固定资本与流通资本 C.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 2.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值形式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是 A.生产过程的周期性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周期性 C.固定资本更新的周期性 D.消费过程的周期性 4.客观规律与人的关系是 A.人可以改变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消灭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5.“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A.形而上学孤立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诡辩论观点 6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C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D.劳动二重性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 7.恩格斯认为,哲学重大的基本的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卷第1页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 卷 第1页 共 7 页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D) (注意: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予评阅) 一、单项选择题(1X1X50=50 分。在答题纸题号后面填写上该题正确答案 的序号,如“71C”、“72B”) 1.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 A.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B.固定资本与流通资本 C.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 2.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值形式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是 A.生产过程的周期性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周期性 C.固定资本更新的周期性 D.消费过程的周期性 4.客观规律与人的关系是 A.人可以改变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消灭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5.“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A.形而上学孤立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诡辩论观点 6.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C.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D.劳动二重性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 7.恩格斯认为,哲学重大的基本的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8.时间的特性是 A.一维性 B.二维性 C.三维性 D.四维性 9.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 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10.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2.人类社会的物质承担者是 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4.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是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生产资料 15.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因素是 A生产工具 B.土地 C.厂房 D.生产设备 1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是 A.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17.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18.错误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 A.人脑的错误判断B.人的主观想象 C.客观物质世界 D.落后的思想意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卷第2页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 卷 第2页 共 7 页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8.时间的特性是 A.一维性 B.二维性 C.三维性 D.四维性 9.人类进入 21 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 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10.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2.人类社会的物质承担者是 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4.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是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生产资料 15.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因素是 A.生产工具 B.土地 C.厂房 D.生产设备 1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是 A.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B.17 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17.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18.错误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 A.人脑的错误判断 B. 人的主观想象 C. 客观物质世界 D.落后的思想意识
19.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坚持了 A辩证法 B.唯物论 C.决定论 D.非决定论 20.“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这句话体现了 A.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B.矛盾的系统性原理 C.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D.矛盾的变动性原理 2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这个观点 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意志主义观点 22.规律的根本特点是 A.客观性 B.必然性 C.稳定性 D.系统性 23.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历史观D.剩余价值论 2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25.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革命性 C.科学性 D.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2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两种基本属性 B.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C.“绝对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 D.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27.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A.自我否定 B.联系 C.发展 D.“扬弃” 28.小麦从“麦种 一一麦株一一 麦穗”这种生长过程所体现的规律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矛盾运动规律 29.唯心主义在意识作用问题上的错误是 A.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B.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C.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卷第3页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 卷 第3页 共 7 页 19.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坚持了 A.辩证法 B.唯物论 C.决定论 D.非决定论 20.“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这句话体现了 A.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B.矛盾的系统性原理 C.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D.矛盾的变动性原理 2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观点 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意志主义观点 22.规律的根本特点是 A.客观性 B.必然性 C.稳定性 D.系统性 23.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 劳动价值论 C.历史观 D.剩余价值论 2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25.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革命性 C.科学性 D.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2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 A. 物质的两种基本属性 B. 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C. “绝对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 D.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27.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A.自我否定 B.联系 C.发展 D.“扬弃” 28.小麦从“麦种——麦株——麦穗”这种生长过程所体现的规律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矛盾运动规律 29.唯心主义在意识作用问题上的错误是 A.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B.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C.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
30.真理的根本特点是 A.客观性 B.具体性 C.有用性 D.相对性 31.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说,就是要 A.从客观事物的各种联系出发 B.从客观事物的全面内容出发 C.从客观事物的整体出发 D.从客观事物的规律出发 32我们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分别对事物不同属性的认识是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3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34.新旧事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 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 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 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35.“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是 A.朴素唯物主义方法 B.形而上学方法 C.辩证法方法 D.唯心主义方法 3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性认识一一理性认识一一感性认识 B、实践一一认识一一实践 C、感觉一—一知觉一一表象 D、概念一一判断一一推理 37.马克思认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商品二因素理论 B.劳动二重性理论 C.货币理论 D.价值规律理论 38.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于普通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 A.它被消费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也消失 B.它被使用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会转移到产品中去 C.它被消费时,使用价值不变,价值也不变 D.它被使用时,能创造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39.认识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卷第4页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 卷 第4页 共 7 页 30.真理的根本特点是 A.客观性 B.具体性 C.有用性 D.相对性 31.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说,就是要 A.从客观事物的各种联系出发 B.从客观事物的全面内容出发 C.从客观事物的整体出发 D.从客观事物的规律出发 32.我们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分别对事物不同属性的认识是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3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34.新旧事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 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 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 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35.“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是 A.朴素唯物主义方法 B.形而上学方法 C.辩证法方法 D.唯心主义方法 3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37.马克思认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商品二因素理论 B.劳动二重性理论 C.货币理论 D.价值规律理论 38.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于普通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 A.它被消费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也消失 B.它被使用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会转移到产品中去 C.它被消费时,使用价值不变,价值也不变 D.它被使用时,能创造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39.认识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4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41.政治结构的核心内容是 A、政治制度 B、政治设施 C、政治组织 D、国家政权 42.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哲学 B.政治法律思想C.道德 D.艺术 43.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44.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 B.阶级关系 C.政治关系 D.家庭关系 45.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思想文化 D.科学技术 46.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 A.思想斗争 B.经济斗争 C.社会革命 D.政治斗争 47.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4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 A.在工作日不变条件下,延长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 B.在工作日不变条件下,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 C.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条件下,延长工人工作日实现的 D.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条件下,缩短工人工作日实现的 49.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A.扩大剥削 B.扩大生产规模 C.提高竞争能力 D.增加资本总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卷第5页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 卷 第5页 共 7 页 4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41.政治结构的核心内容是 A、政治制度 B、政治设施 C、政治组织 D、国家政权 42.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哲学 B.政治法律思想 C.道德 D.艺术 43.“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44.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 B.阶级关系 C.政治关系 D.家庭关系 45.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思想文化 D.科学技术 46. 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 A.思想斗争 B.经济斗争 C.社会革命 D.政治斗争 47.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4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 A.在工作日不变条件下,延长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 B.在工作日不变条件下,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 C.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条件下,延长工人工作日实现的 D.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条件下,缩短工人工作日实现的 49.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A.扩大剥削 B.扩大生产规模 C.提高竞争能力 D.增加资本总量